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 四川將建「綠藍白 」三大運動產業帶

2021-01-20 四川新聞網

四川新聞網成都7月29日訊(記者 張宇)7月29日,記者從四川省人民政府官網獲悉,為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於促進全民健身和體育消費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國辦發〔2019〕43號)精神,激發全民健身熱情,提升體育消費意識,推動全省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加快體育強省建設,經省政府同意,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了《關於促進全民健身和體育消費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意見》指出,搶抓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戰略機遇,緊緊圍繞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落實四川體育「123456」發展戰略,按照「動員千億各類資本、打造萬億體育產業」的發展理念,促進全民健身和體育消費,推動全省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為治蜀興川再上新臺階貢獻力量。

《意見》明確,優化產業布局,加快完善全省體育全產業鏈,激發市場主體活力,促進體育製造業轉型升級、體育服務業提質增效、體育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推動四川體育產業規模更大、結構更優、市場更活,體育供給豐富多樣,體育消費愈加旺盛。到2022年,全省體育產業總規模超過1800億元。到2035年,全省體育產業總規模力爭達到10000億元。

在全面優化產業布局方面,《意見》提出打造體育產業核心增長極。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為契機,培育區域體育產業重點城市。充分發揮成都「頭雁引領」作用,引領帶動全省體育本體產業發展。支持成都加快建設世界賽事名城,創建國家體育消費試點城市、國家體育產業發展協同創新中心。

建設三大運動產業帶。以區域資源稟賦為依託,以環境容量為紅線,引導冰雪、山地、水上、汽摩、航空等運動項目產業合理布局。依託橫斷山脈東緣山系和大巴山脈四川段建設綠色生態山地運動產業帶,依託長江水系以及大型湖泊建設藍色水上運動產業帶,依託冰雪資源建設白色冰雪運動產業帶。

推動區域體育產業協調發展。以德陽、綿陽、樂山、眉山、資陽、遂寧、雅安7市為依託,推進「環成都體育產業發展區」建設。以自貢、瀘州、內江、宜賓4市為依託,推進「川南體育產業發展區」開發建設。以廣元、南充、廣安、達州、巴中5市為依託,推進「川東北體育產業發展區」開發建設。以攀枝花和涼山為依託,推進「攀西體育產業發展區」開發建設。以阿壩和甘孜為依託,推進「川西北生態體育產業發展區」開發建設。

在著力優化產業結構方面,《意見》提出加快補齊體育製造業短板。支持一批體育智造工業園、產業園等建設成為全省具有示範引領性的體育用品製造基地。鼓勵體育製造企業建立企業技術中心、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創新平臺,鼓勵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聯合創建體育用品研發製造中心。建立「科體協同」合作機制,將體育製造領域的關鍵技術與應用研究納入四川省科技計劃支持範圍。

加快發展體育競賽表演業。支持引進國際性體育精品賽事。打造以「跑遍四川」系列賽為龍頭的「全域四川」等地方自主品牌賽事。支持四川省商運會、中國名校校友運動會、川籍農民工運動會等全民健身賽事活動。深度融入長江經濟帶國家戰略,積極對接沿江城市創辦區域性品牌賽事。籌辦好2021年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2022年世界桌球團體錦標賽、2023年亞洲杯足球賽、2025年世界運動會。支持樂山承辦2022年省運會,探索省運會市場化辦賽模式。做好體育賽事活動的申辦、審批、組織、服務與監管工作。強化體育賽事公共安全管理,到2022年完成全省大型體育場館安保等級評價工作。

大力發展冰雪產業。鼓勵各地引導社會力量建設冰雪場地。實施冰雪運動進校園、進商場、進景區,鼓勵學校與社會有資質的冰雪運動培訓機構合作開展冰雪運動教學活動。持續辦好「中國(四川)南國冰雪節」和「四川省全民健身冰雪季活動」。到2022年,實現全省「千萬人參與冰雪運動」的目標,打造一批冰雪運動示範項目。

培育發展體育服務業。大力培育健身休閒、競賽表演、場館服務、體育經紀、體育培訓等服務業態,創新商業模式,延伸產業鏈條。舉辦四川天府國際體育博覽會。提升全省體育服務業質量水平。

培育壯大市場主體方面,《意見》提出積極培育體育骨幹企業。積極引進國內外知名體育企業在川設立地區總部、研發中心、技術研究院等機構。培育四川本土體育企業,做大做強四川體育產業集團,鼓勵優勢企業、優勢品牌和優勢項目連鎖發展。支持市(州)組建體育產業集團。到2022年,創建15家省級體育產業示範單位。

大力扶持中小體育企業。支持引導各類中小體育企業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支持體育企業申報成為科技型中小企業、種子企業、瞪羚企業、小巨人企業。支持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按規定參與體育創業。

推動體育社會組織發展。加強基層體育組織建設,符合直接登記條件的,可直接向民政部門依法辦理登記。重點扶持一批運行良好、積極作為的基層體育組織,促進各類體育組織與體育企業合作。

大力促進體育消費方面,《意見》提出加強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繼續加大基層體育設施建設力度,支持各地合理利用公園綠地、市政用地建設足球場、籃球場等體育設施,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投資建設並依法按約定享受相應權益。鼓勵各類市場主體利用工業廠房、商業用房、倉儲用房等既有建築及屋頂、地下室等空間依法依規建設改造成體育場地設施。挖掘學校體育場地設施開放潛力。加快成都天府奧體公園、樂山奧林匹克中心等重點體育基礎設施項目建設。

促進全民健身消費。探索設立四川體育消費券。實施全民健身行動,努力打造百姓身邊的健身組織和「15分鐘健身圈」。積極開展大、中、小學校體育聯賽,促進學生掌握兩項以上體育運動技能,養成終身參與體育鍛鍊的習慣。積極推廣適合老年人強身健體的運動項目和鍛鍊方法。

激發體育消費活力。支持體育培訓市場健康發展。發揮以足球、籃球等賽事作為體育消費龍頭的帶動作用,豐富節假日體育賽事供給,激發大眾體育消費需求。打造智慧化全民健身公共服務平臺。

優化體育消費環境。加強體育消費新業態新模式宣傳推廣,塑造陽光健康的四川體育產業品牌形象。完善體育市場監管體制,加大對體育市場違法違規經營行為的打擊力度,規範體育市場秩序,加快建設全省體育行業信用體系。

相關焦點

  • 四川省射擊、射箭和無線電三大協會與四川體育產業集團等三家公司...
    2020年7月7日,四川省射擊協會、四川省射箭協會、四川省無線電協會與四川體育產業集團、四川德瑞克體育公司、成都世博威訊科技戰略合作協議籤約儀式在四川省陸上運動學校隆重舉行。
  • 四川體育產業集團揭牌 獲金融機構1300億授信
    9月20日上午,四川體育產業集團揭牌暨體育產業招商大會在成都舉行,四川體育產業集團股東單位、相關協會及會員單位、銀行代表等社會各界近千人參加了此次大會。據悉,四川體育產業集團是由四川省體育局指導成立的大型體育產業集團,註冊資本金1億元,創新採用混合所有制模式,為國內同類型產業集團首創。
  • 福州市推動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和跨越趕超
    28日,位於長樂東湖數字小鎮的福州東湖萬豪酒店將開業迎賓,在美學空間設計上大量引入漆藝術元素、茶文化元素與海絲文化元素。同時,新打造的福州市旅遊諮詢服務中心已在長樂國際機場投入使用,福州市群眾藝術館(新館)、福州市少兒圖書館(新館)建設項目已啟動,人民會堂改造項目已進場施工……福州市以文旅項目為引領,積極推動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和跨越趕超。
  • 專家黃海燕:體育產業發展潛力巨大,未來能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
    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不僅有助於體育強國建設,還將推動體育事業不斷融入國家社會經濟發展大局。尤其是在疫情爆發之後,民眾對自身健康迫切關注,參加體育鍛鍊、強身健體的願望更加強烈,體育的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湧現,體育產業發展在推動體育改革、引導健康生活、擴大內需、拉動消費等方面做出了積極貢獻。國家層面多次出臺促進全民健身,發展體育產業的政策文件,明確提出:到2025年體育產業總規模超過5萬億元;到2035年體育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經常參加體育鍛鍊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 長穗合作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
    長沙晚報11月21日訊(全媒體記者 尹瑋)2020廣州文交會將於11月22日召開。屆時,長沙、廣州兩地將籤署文化共建戰略合作意向書,合作推動文藝精品創作與交流、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影視產業繁榮發展、動漫遊戲產業協同發展,共同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
  • 數字時代中國體育產業發展展望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到2035年,我們要建成體育強國,這是今後各項體育工作的根本遵循和指引。體育產業的發展壯大和提升水平,是體育強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推動這個進程的重要力量。  發展體育產業需要高度重視數位化問題。
  • 海南優化產業結構,十二大重點產業推動整體經濟發展
    海南省堅持「陸海統籌、生態優先、空間優化、重點引領」布局理念,構築「兩圈、四組團」旅遊空間布局,推進全省旅遊業轉型升級、提質擴容,強化旅遊業與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帶動當地經濟發展,持續優化產業結構。海南省通過一系列措施興旅富民。全省加大旅遊促銷力度,推動「旅遊+」行動,提升鄉村旅遊、海洋旅遊、康養旅遊、體育旅遊、會展旅遊等旅遊產品供給質量,促進旅遊市場加快回升。
  • 文化和旅遊部發布《關於推動數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實施文化產業數位化戰略,推動數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近日,文化和旅遊部發布《關於推動數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意見》全文如下——文化和旅遊部關於推動數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文化和旅遊廳(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文化體育廣電和旅遊局,本部各司局、各直屬單位,國家文物局: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實施文化產業數位化戰略,推動數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
  • 2020浙江(三門)衝鋒衣產業創新高質量發展高峰論壇隆重啟幕
    在這樣的背景下從區域發展的角度要把握好三個「勢」:一是瞬勢而謀,隨著新材料和服裝產業帶來的科技變革,新的消費者帶來的消費趨勢變革,以及疫情加速推動新零售落地帶來的商業模式變革,必將推動衝鋒衣產業加快向個性化、時尚化、智能化發展。
  • 工信部部長肖亞慶:將從五方面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
    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肖亞慶16日在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21)上發表主題演講時表示,工信部將從實施強鏈補鏈行動、加快核心技術攻關等5個方面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21)於1月15日至17日在北京召開。
  • 推動環氧丙烷產業高質量發展
    9月25日,2019(第二屆)中國環氧丙烷產業鏈技術開發與產業發展論壇在蘇州舉行。本屆論壇旨在推動環氧丙烷產業鏈創新發展,聚焦先進生產工藝、原料多元化的經濟性、配套技術國產化優勢、開拓下遊有潛力領域、清潔環保技術等行業熱點,進一步推廣國產化技術成果,加快新技術、新市場的開發。會上,來自政府相關部門、企業以及高校的專家學者通過分享在各自領域的成果,以及互動交流,用實際行動推動環氧丙烷產業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 產業提升推動我市工業高質量發展!焦作舉行「五年大學習、五年大...
    五年來,我市工業經濟的平穩快速發展得益於五個始終堅持:一是堅持實施「工業強市」戰略不動搖,堅持推動轉型攻堅,牢固樹立工業不是唯一,但工業是第一的發展理念,開展好系列大學習活動,不斷解放思想,學習先進。二是堅持把創新驅動放在首位,把先進位造業高質量發展作為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重要一環,加快推動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三是堅持「項目為王、企業家為大」理念不動搖。
  • 解讀《關於推動兩江新區做大做強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五大關鍵詞
    協同創新建生態。推動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促進成渝區域協調聯動,建立多層次創投服務體系,促進資本鏈與創新鏈、人才鏈、產業鏈有效互動,全力提升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策源力,助力兩江新區建設成為科技創新中心核心承載區。
  • 「產業升級大家談」厚橋街道:以產業升級推動高質量發展
    」厚橋街道作為錫山「東大門」,堅持區委區政府產業強區主導戰略以及創新驅動核心戰略,持續提高轄區產業核心競爭力,對全面落實高質量發展要求,為錫山「做全市重要增長極、當改革創新先行軍」貢獻更多厚橋力量而言意義重大。
  • 雲南:「三大舉措」推動綠色能源高質量發展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 記者劉穎報導 近日,雲南省能源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喬國新在雲南省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五周年新聞發布會上回答記者提問時介紹,2016年以來,雲南省能源局提高政治站位,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努力打好世界一流「綠色能源牌」。
  • 親水運動為海南體育高質量發展賦能
    徐翔鴻說,近年來,海南省完善水上運動設施,根據中外遊客季節性需求,策劃了系列體育旅遊活動;加強全省水上運動規劃,滿足多層次水上運動需求,創新發展水上運動主題活動;加大水上運動宣傳力度,打造「海南親水季」群眾性水上運動品牌。正全力以赴推動落實水上運動與旅遊產業相結合的戰略,為海南建設國際旅遊消費中心不懈努力。
  • 甘肅省體育局局長楊衛:打造「三大板塊」戶外運動產業體系
    新華網北京4月11日電(甄馥睿)「堅持三苦,無私奉獻,克服困難,爭創一流」,在甘肅體育精神的引領下,甘肅體育結合實際,立足省情,在2017年將如何「擼起袖子加油幹」?新華網體育聯合新華網甘肅頻道,獨家對話甘肅省體育局局長楊衛。
  • 「文化+」為首都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新華社北京1月13日電(記者張漫子)記者13日從北京市「回顧『十三五』展望『十四五』」系列新聞發布會文化產業專場獲悉,「十三五」期間,北京市文化產業規模持續增長,結構持續優化,韌性持續增強,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
  • 河南推動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 助力國民經濟大循環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人民網焦作1月5日電(時巖) 把時尚創意與歷史文化資源結合起來、發展夜經濟等新業態新模式、推行智慧化景區建設和實行精準營銷、推動從門票經濟向產業經濟轉變
  • 專訪|院士「支招」四川產業發展 他們說了這些內容
    封面新聞記者 劉秋鳳 羅田怡 實習生鄒阿江 張弋凌宇9月17日至20日,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指導,四川省委、省政府主辦的「四川省創新驅動發展兩院院士四川行」活動在成都舉行。140多位川籍院士、在川院士和與四川有合作項目、合作意願的院士受邀出席此次活動,共謀四川高質量發展大計。這是截至目前全國省級層面規模最大的一次「院士地方行」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