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文化名人作文素材

2021-01-13 高考網

  民國文化名人作文素材

  【素材一】 陳寅恪——獨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

  陳寅恪海外留學 18 年,既未獲得學士學位,也沒有可以炫耀的博士桂冠,但這並不妨礙他成為名聞遐邇的學者。他享有「蓋世奇才」的美譽,精通近20個國家的語言,在語言學、史學、佛學等多領域都有極 高的造詣。「文革」時成為「寂寞銷魂人」,含冤離世。 沒有博士頭銜的陳寅恪,卻被稱為清華園中的「活字典」「教授的教授」。 36歲即和王國維、梁啓超、趙元任出任清華國學研究院四大導師。陳寅恪上課有「三不講」,幽默風趣,聽課的教授遠比學生多。 先生具有獨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不吃日軍麵粉,拒絕臺灣提供的優厚待遇。在大災難面前,陳寅恪始 終恪守著民族的史學傳統:「國可以亡,史不可斷,只要還有人在書寫她的歷史,這個民族的文化就綿延 不絕。」在嚴酷的抗戰環境中,陳寅恪頑強地為後世留下了他對中國唐代歷史的系統研究。「家亡國破此身留,客館春寒卻似秋」,在幾乎沒有參考書籍的情況下,陳寅恪撰寫了兩部不朽的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在國際漢學界具有廣泛影響的《劍橋中國史》提到陳寅恪 時,給予了異乎尋常的褒獎:「解釋這一時期政治和制度史的第二個大貢獻是偉大的中國史學家陳寅恪做 出的,他提出的關於唐代政治和制度的觀點,遠比以往發表的任何觀點紮實、嚴謹和令人信服。」 建國後沉浸於學術研究的陳寅恪,拒絕出任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二所所長一職。他說:「我的思想、 我的主張完全見於我所寫的王國維紀念碑的碑文中。」陳寅恪在碑文中表達了這樣的思想:讀書治學,只有掙脫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發揚。陳寅恪認為,包括他和王國維在內的任何人,在學術上都會有錯,可以商量和爭論,但如果沒有獨立的精神、自由的意志,就不能發揚真理,就不能研究學術。在 這個意義上,他說:「我要請的人、要帶的徒弟,都要有自由思想、獨立精神,不是這樣,即不是我的學 生。」 晚年雙目失明的陳寅恪耗費整整10 年時間完成 85 萬字的巨著《柳如是別傳》,這部「痛哭古人,留贈來者」的書,展示了百年中國的一位大學者的大手筆。一個倚門賣笑的弱女子,在明清易代之際,竟比五尺男兒更看重家國大義。他為這個被士大夫輕蔑的奇女子立傳,以此表彰「我民族獨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他通過這樣一個人物,把明末清初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以百科全書式的視野展現出來。 陳寅恪沒有遺囑,但他取得的學術成就卻垂範著後世的中國。他留下的著作,以繁體字豎排出版,一如他生前期望的那樣。這些文字,烙刻著以學術為生命的獨特印記,「留贈來者」。 季羨林這樣回憶陳寅 恪:他繼承了中國「士」的優良傳統: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多維解讀 1.學術標杆 真正的學者,一定有士人的風骨。其表現,就是堅持學術的標準,堅守學者的良知與良心。陳寅恪可謂中國史學史上的一顆明珠,也是民國學人的標杆式人物。寶劍磨礪出,臘梅凌寒發。就深刻與廣博而言,現代養在深閨中的學者們確實無法與那一場腥風血雨中苦熬出來的陳寅恪們相比擬, 而當代人談到陳寅恪, 流傳最廣的 3 句話為:「大師之後再無大師」;「三百年來僅此一人而已」;「我們是沒有資格談陳寅恪的」。誠如易中天先生在《勸君免談陳寅恪》中說:「陳寅恪是了不起,可惜我們學不來。」理由有三: 首先是「頂不住」,其次是「守不住」,第三是「耐不住」。有了這「三不住」,陳寅恪還真是免談的好, 因為談了也是白談。我想,易中天先生說的是實話,惟其說了實話,讓我們看到了斯文在現實中的尷尬處境。

  2.人格獨立 在那個學人身不由己的時代,陳寅恪能夠過濾淨化自己的心靈,堅持獨立的人格,保持自由的文心, 具有正直的士大夫情操和博學深思的中國文化習養。作為一代文史巨擘,觀其一生,很難用幾句話評價陳 寅恪其人,或許正如其在王國維墓碑上所寫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用這兩句話來評價他最為合適吧。陳寅恪自始至終將知識分子的人格、氣節放在第一位。尤其在「十年動亂」期間,意識形態的高 壓管制也沒有讓陳寅恪在學術上做出絲毫讓步。相反,他提出,做學問不應該受到政治的影響。沒有「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人,是談不上「現代化」的,更談不上「世界之公民」。

  【適用話題】 標杆、平淡、堅守、操守、良知、沉潛、憂與愛、平凡之美、文化傳承、人格獨立、摒棄浮躁、學術 自由、過濾心靈、人生的作業、寂寞與輝煌、看不見與看得見、這也是一種美麗

  【素材二】 胡適——新文化中舊道德的楷模, 舊倫理中新思想的師表

  胡適被稱為「胡博士」,他一生共獲得 35 個榮譽博士頭銜,中外罕見。胡適先生的一生用他自己的話可以做一總結:「大膽假設,小心求證;認真做事,嚴肅做人。」蔣介石評價胡適是「新文化中舊道德的 楷模,舊倫理中新思想的師表」,這是頗值得玩味的。胡適先生著述豐厚,在哲學、文化研究成果方面值 得後人研究、借鑑的東西很多,他的墓志銘由臺灣著名學者毛子水撰文,具體如下:「這個為學術和文化 的進步,為思想和言論的自由,為民族的尊榮,為人類的幸福而苦心焦思,殫精勞神以致身死的人,現在在這裡安息了!我們相信形骸終要化滅,陵谷也會變易,但現在墓中這位哲人所給予世界的光明,將永遠存在。」 2010 年,在北大中文系百年系慶之際,北大設立了「胡適人文講座」,以此歡迎胡適先生「回家」, 但是,以胡適名義冠名的講座,能在多大程度上承續他的人文情懷,傳播他的自由理念,並契合時代精神,從而真正請回胡適一代人所代表的精神、氣質和操守,尚需觀察。

  多維解讀 1.寬容的價值 胡適代表的正是「五四」海納百川、兼容並包且帶有一點兒浪漫色彩的人文精神,足見在思想世界中, 自由、人權、民主這些概念是不分地域的;在人性的領域中,寬容和尊重這些價值也是穿越時空的,它們共同促成了人與人之間相互信賴、幫助和感念,從而設定了人類文明的高度道德規範。

  2.有人味的社會 「只有自由民主才能造就有人味的社會」是胡適一生的民主訴求,也是「美麗中國」應有的人文內涵。 法國哲人伏爾泰說得最好,「你說的話,我一個字也不贊成,但是我要拼命力爭你有說這話的權利。」這 是多麼有人味的容忍態度!自己要爭自由,同時還得承認別人也應該享受同等的自由,這便是容忍。容忍, 既是個人品德,也是政治德行。人與人之間的寬容,是有人味的體現;群體與群體之間的寬容,則是社會 文明的標誌。胡適的時代已遠,胡適的墓木已拱,但自由、民主與科學這些理想的內涵意義與落實途徑, 始終有待思索實踐。

  【適用話題】 寬容、自由、回歸、別樣的輝煌、有人味的社會

  【素材三】 林語堂——兩腳踏東西文化, 一心評宇宙文章

  林語堂先生一生著作等身,很多作品成為東西方文學界、文化界所推崇的經典名著,版本眾多、流傳甚廣,他曾被美國文化界列為「二十世紀智慧人物」之一。林語堂提倡「以自我為中心,以閒適為格調」 的小品文,成為論語派主要人物。1935 年後,在美國用英文寫《吾國與吾民》《風聲鶴唳》《孔子的智慧》 《生活的藝術》, 在法國寫《京華煙雲》等文化著作和長篇小說。他將孔孟老莊哲學和陶淵明、李白、蘇 東坡、曹雪芹等人的文學作品英譯推介海外。林語堂是第一位以英文書寫揚名海外的中國作家,也是集語 言學家、哲學家、文學家於一身的著名學者。林語堂一生曾3 次被提名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他的《生活的藝術》在美國被重印 40 次,並被譯成英、法、意、荷等國文字,成為歐美各階層的「枕邊書」。 同時他本人也是發明家,曾發明過打字機,獲得了美國專利。 林語堂把自己的書房命名為「有不為齋」。他受儒家「有為」的思想影響,也欣賞道家的「無為」; 生活態度是以「有為」為中心,但也往往有「不為」的事。他為自己寫了一副對聯:「兩腳踏東西文化, 一心評宇宙文章。」林語堂自稱,成功的秘訣是寫的東西必須是心得之言,有見地,有力量。魯迅在世時, 常把林語堂罵得狗血噴頭。可在魯迅去世以後,林語堂這樣寫道:「魯迅顧我,我喜相知;魯迅棄我,我亦無悔。」 林語堂的兩個姐姐因家庭困難只好過早地輟學,回鄉嫁人。林語堂後來回憶說,他離家去上海讀書時, 二姐送給他四毛錢,並對他說:「和樂,你到上海要好好念書,做個好人,做個名人,我們是沒有希望了。」 這種真情厚望,林語堂終身沒有忘記。 在《生活的藝術》中,他寫道:讓我和草木為友,和土壤相親,我便已覺得心滿意足。我的靈魂很舒 服地在泥土裡蠕動,覺得很快樂。當一個人優閒陶醉於土地上時,他的心靈似乎那麼輕鬆,好像在天堂一般。事實上,他那六尺之軀,何嘗離開土壤一寸一分呢? 一個富有良知、擔當道義的作家,應在著作裡展示美好與希望,創造更多詩意的生活和空間,猶如他在長篇小說《京華煙雲》裡,塑造的道家女子形象姚木蘭那樣,身在亂世,始終「正直自持,則外邪不能侵」。就是說,如果外部世界是邪惡的,只要自身周正,也能夠安然度過災患。 林語堂先生有這樣一段關於文學閱讀的精彩感悟:「一個人如果沒有自己所喜愛的作家,即等於一個飄蕩的靈魂,他始終是一個不成胎的卵子,不結子的雄蕊。所喜愛的作家或文學愛人,就是他靈魂的花粉。 」 那麼你有喜愛的作家嗎?你有「文學愛人」嗎?你的靈魂在飄蕩嗎?你的精神家園在哪裡?

  ●多維解讀 1. 生活的藝術 林語堂把吾國吾民,看得何其之「藝術」!他說 :「我覺得藝術、詩歌和宗教的存在,其目的,是輔助我們恢復新鮮的視覺、富於感情的吸引力和一種更健全的人生意識。」林語堂作為主流價值之外的邊緣 「智者」,其思想情懷和人生態度啟示著人文領域的現代知識分子與世界「對話」的方式。林語堂引領著 我們在儒、道、佛、基督教世界中遊歷跋涉,在物質、精神、科學、人文的海洋中沉浮,智慧之火花頻頻閃爍,妙語疊出,精彩紛呈。

  2. 快樂的真諦 古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認為:以道德、教養為規範的享樂是人生至善之境。快樂是一種美德,因為它 不但表現自己對世界的欣賞與讚美,也給周圍的人帶來溫暖和輕快。快樂就是幸福,一個人能從日常平凡的生活中發現快樂,就比別人幸福。快樂是幸福生活的開始和終結,林語堂這位哈佛博士快樂、智慧的生 活態度在如今喧囂的塵世裡更加顯得有趣、可貴,也似乎更加讓人難以企及。

  【適用話題】 靈魂、尊重、文化交流、人生趣味、精神家園、生活的藝術、科學和人文、文科與理科、快樂的真諦、萬物靜觀皆自得、活出幸福的感覺

  【素材四】 馮友蘭——力爭學術自由, 反抗思想統制

  1939 年前後,陳立夫以國民政府教育部長身份三度訓令西南聯大必須遵守教育部新規定,聯大教務會 議決定致函抗辯。抗辯函的執筆者即馮友蘭先生,馮教授說得不卑不亢:「部中重視高等教育,故指示不厭其詳,但準此以往則大學將直等於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一科,同人不敏,竊有未喻。」 陳寅恪紀念王國 維的雄文,為學者立出「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境界,而馮友蘭的這篇雄文,則被後人贊為銘刻了一所大學「力爭學術自由,反抗思想統制」的光榮品質。 其另一雄文《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碑文》, 被公認為最能彰顯西南聯大的精神及其特殊歷史意義。碑文有言:「聯合大學以其兼容並包之精神,轉移社會一時之風氣,內樹學術自由之規模,外獲民主堡壘之稱號,違千夫之諾諾,作一士之諤諤?? 」 此 碑永存,而它所代表的學術自由精神在當今學術界卻日漸消逝了。 然而,20世紀的學者中,受到見諸文字批判最多的也是馮友蘭;談起 20 世紀的中國哲學,唯一繞不過去的人還是馮友蘭。一個事實是,外國人因有馮友蘭而知中國哲學。李慎之曾經評價說,馮友蘭是一位可超而不可越的人。只有站在他的肩上,才能看得更遠。就如坎坷動蕩的近代中國的命運一樣,馮友蘭 的一生,坎坷與矛盾並生,苦難與責任共存。馮友蘭開始寫《中國哲學史新編》時已 80 多歲,年老多病, 「耳目喪其聰明,為書幾不成字」,150 多萬字的著作,一字一句,全由老人口述,助手筆錄而成。他的最後 15 年,一切都圍繞著《中國哲學史新編》的寫作。寫作中間多次生病住院,他甚至說,「現在治病, 是因為書未寫完。等書寫完了,再生病就不必治了」。馮友蘭是拼著性命在寫這本他人生最後的大書。果然書成後4個月,他安然而去。

  ●多維解讀 1.人生的作業 古代先哲莊子曾經發出過「人生如白駒過隙」的感嘆,形容人生短暫。但是如何讓自己的人生有意義, 則因人而異。在這個過程中,如何完成好人生的作業至關重要。馮友蘭先生在他生命的最後 15 年,一切都圍繞著《中國哲學史新編》的寫作,拼著性命寫這本他人生最後的大書,實現了人生價值,完成了自己人生的終極作業,含笑九泉。

  2. 學術自由和精神自由 學術自由是學者治學精神自由的一種表現,提倡學者治學要有「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學者要以懷疑的精神建立學術批評的民間立場,要敢於對行政幹預說「不」。面對國民政府的三度訓令,馮友蘭 慷慨陳詞,執筆抗辯,其抗辯雄文被後人贊為銘刻了一所大學「力爭學術自由,反抗思想統制」的光榮品質,為學術自由樹立了典範。

  【適用話題】 典範、 精神自由、 學術自由、 老當益壯、 站在巨人的肩上、 活著的意義、 人生的作業、 要勇於說 「不」

  【素材五】 梅貽琦——清華的名片

  梅貽琦先生由教授到校長,連續為清華服務近半個世紀,這在中外教育史上是罕見的。他出任清華校長後創造了清華的黃金期,全面提升了清華的素質和聲譽,厥功至偉,被譽為清華的「終身校長」。《易經》上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梅貽琦在世人的心目中,正是這樣 一位中西合璧的真君子。在清華大學校長就職典禮上,梅貽琦留下了中國大學史上最著名的一句話:「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他不拘一格攬人才,被「三破格」的華羅庚就是典型一例。他強調對學生操行的培養,要求教授在指導學生讀書、做學問時,必須指導學生如何做人。他本人從來沒有被稱為「大師」,但在他的任內,卻為清華請來了眾多的大師,並為後世培養出了眾多的大師。 「生斯長斯,吾愛吾廬」,梅貽琦用這八個字概述了他與清華的血緣之親,也表達了他對清華的摯愛。梅貽琦逝世後,其弟梅貽寶含淚回憶說:「五哥長我 11 歲,生為長兄,業為尊師,兼代嚴父。」在紀念「九·一 八」事變一周年的紀念會上,面對東北地圖變色的悲劇,他堅信「不甘淪為奴隸的民眾,將群起而圖之」。 他信心十足:「東北三省雖亡,東北人心未死?有此民族精神存在,則東北將不致終亡。」在西南聯大時,到梅貽琦家做客的人,梅夫人都會捧出一盤自製的叫「定勝糕」的點心招待大家,米糕上嵌有「定勝糕」三個字,表達他們對抗戰勝利的信心。

  ●多維解讀 1. 大樓與大師 大學有了一流的豪華大樓,並不等於有了一流的辦學質量。當年,蔡元培執掌北京大學時,北大並沒有大造崇樓巍宇,他的身邊雲集著陳獨秀、胡適、李大釗、魯迅、馬寅初、劉半農等一大批學術巨擘,他依靠這支群星璀璨的導師隊伍,一舉奠定了北京大學的基本品格。誠然,為使當下數量激增的大學生有良好的深造環境,添置必需的設備本無可厚非,然而,由於我們的大學缺乏辦學自主權,來自行政的幹預過多,看一所大學辦得如何,往往不看其內質,而注重於可視可觸的「硬體」。隨著物質主義、消費主義時代的到來,大學早已不是淨土,「學術腐敗」事件層出不窮。被稱為清華「永遠的校長」的梅貽琦先生說 過:「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言猶在耳,斯人已去,反觀現實,惜哉痛哉!

  2. 厚德載物 真正的君子具有包容世間萬物的博大胸懷,他們甘心在別人耀眼的光芒下刻苦鑽研。梅貽琦在世人的 心目中,正是這樣中西合璧的真君子。在清華百年的校史上,正是有了這樣的幕後英雄,才有了清華學術星光大道上的光彩與榮譽。他本人雖然從來沒有被稱為「大師」,在任內,卻為清華請來了眾多大師,並 為後世培養出了眾多大師。正是這樣淡泊寧靜的心胸、包容曠達的厚德,成就了清華百年的別樣輝煌,梅貽琦本人也成了清華的名片而享譽全球。

  【適用話題】 名片、豐碑、大師、愛國、信心、樂觀、破格、大學精神、厚德載物、大樓與大師、不拘一格攬人才

  【素材六】 梅汝璈——「孤寂」的大法官

  梅汝璈這位晚年「孤寂」的大法官,曾書寫過現代中國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東京審判。 1946 年 3 月 19 日, 受命擔任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法官的梅汝璈博士離開上海,遠赴東京。 梅博士曾慷慨激昂地表示: 「如今系法治時代,必須先審後斬。否則,我真要先斬他幾個,方雪我心頭之恨?對這些戰犯必予嚴懲,非如此,不能稍慰千百萬冤死的同胞。我既受國人之託,定將勉力依法行事,斷不使戰爭元兇逃脫法網!」 梅汝璈實現了自己的諾言。在這場歷時達兩年半之久、人類司法史上罕見的大規模審判中,受審的28 名日本甲級戰犯受到了應有的懲處。這位慷慨激昂於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的大法官,曾經的一席話至今在我們耳 邊徘徊不去:「我不是復仇主義者,我無意於把日本帝國主義者欠下我們的血債寫在日本人民帳上。但是, 我相信,忘記過去的苦難可能招致未來的災禍。」

  ●多維解讀 1.正義之劍 法理之劍舞「遠東」,梅汝璈維護了國家的尊嚴。他代表中國人民參與的東京軍事法庭審判,不僅為 中國人民贏得了正義,也對發展和維護國際的正常秩序起到了歷史性的作用。在中日釣魚島爭端愈演愈烈 之時,我們需要另一把法理之劍再舞「遠東」。

  2.銘記歷史 列寧說過,忘記歷史意味著背叛。那場如同硝煙一般逝去的歷史審判,讓中國人有了揚眉吐氣的機會。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忘記過去的苦難可能招致未來的災禍」,梅大法官之言擲地有聲,發人深省。

  【適用話題】 責任、諾言、正義、忘記與銘記、回望身後的腳印

  【素材七】 邵飄萍——鐵肩擔道義, 「辣」手著文章

  「鐵肩辣手,記者當有天下責任;快筆如刀,報人不惜滿腔熱血」,這是民國著名報人、《京報》創辦者邵飄萍一生的真實寫照。素有「新聞救國」之志的邵飄萍,心懷壯志,為了新聞的真實與公正,抨擊 醜惡,用鮮血寫下了中國新聞史上盪氣迴腸的一章。袁世凱稱帝,他大聲疾呼:「袁賊不死,大亂不止。 同胞同胞,豈竟無一殺賊男兒耶?」宋教仁遇刺,他秉筆直書:「有行兇者,有主使者,更有主使者中之主使者。」矛頭直指袁世凱。最終因不願向反動軍閥張作霖低頭,面對 30 萬元巨額「封口費」毫不動心, 遭到槍殺,以身殉國。

  ●多維解讀 1. 勇於擔當 一個合格的新聞人要勇於擔當。作為無冕之王的記者應該是公眾的眼睛,要儘量站在時代的制高點, 對社會進行激情而理性的觀察、審視。或許,因時代不同,記者所承擔的責任也不一樣,但是,在「為人民代言、為時代立言、為歷史留言」這一點上,應該是共通的。超越小我,成就大我,將個人的「小責」, 升華為一種對國家、對民族、對歷史的「大責」。正如民國著名報人邵飄萍所言:「儘自己之天職,平社會之不平。 雖路途坎坷, 然信念不改, 屢僕屢起, 至死方休。 飄萍一支筆, 抵過十萬軍。 「公平」 當為 「鐵 肩」所負,「真理」應為「辣手」所書。「辣手」除了犀利、尖銳、深刻之外,還有另外一層含義,在「辣」 的背後,應有一顆濟世之心。

  2. 報人風骨 真正的報人應具有「富貴不淫、威武不屈,不顛倒是非、不譁眾取寵」的風骨,傲視一切權貴。素有 「新聞救國」之志的自由報人邵飄萍,心懷壯志,抨擊醜惡,用鮮血寫下了中國新聞史上盪氣迴腸的一章,在不自由的境遇中,凸顯了一個自由的靈魂,彰顯出一個正直報人「鐵肩辣手,快筆如刀」的精神風骨。

  【適用話題】 責任、風骨、勇於擔當、人間正義、人生的作業

  【素材八】 傅斯年——冰炭不相容,忠奸不兩立

  近代著名歷史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傅斯年,被胡適稱為「人世間一個最難得最稀有的天才」。 在北大時,胡適、傅斯年和葉公超三人被稱為「三駕馬車」。 傅斯年曾說,「一天只有21 小時,另外 3 小時是用來思考的。」有人評價傅斯年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學問、最有志氣、最有血性和最有修養的知識分 子的典範。然而,傅斯年之所以高出眾人,是因為他善於察納雅言、兼收並蓄、改正缺陷、日月精進。我 們本來都是一棵樹,只不過傅斯年用心專注,善於給自己修枝、打杈、尋水、培肥,終成棟梁。人人皆可 為堯舜,但不只要有其心,更要有其行。抗戰開始後,傅斯年當上了國民參政會的參政員。他先把貪汙腐 敗的孔祥熙趕下臺,抗戰勝利後,把另一個貪汙的行政院長宋子文也趕下臺。傅斯年在給胡適的信上說: 「我一讀書人,既不能上陣,則讀聖賢書所學何事?我於此事,行之至今,自分無慚於前賢典型。士人之 節,在中國以此維持綱常也。」抗戰勝利後,傅斯年當了北大代校長,凡是敵偽時期在北大當教授的,一個也不聘,正所謂「冰炭不相容,忠奸不兩立」。

  ●多維解讀 1.人格典範 「千夫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這或許正是社會大眾對知識分子精神人格力量的一種期許。在那 個動蕩的多事之秋,民國學人傅斯年為「諤諤之士」做了生動的註腳。他一改一些知識分子唯唯諾諾、明 哲保身等積習,敢怒敢言,走自己的路,說自己的話,體現了中華學人激越的民族感情和愛國意識,是一代學人的人格典範。

  2. 給自己修枝 人和花草樹木一樣,也需要適時修枝。老子云:「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老子由修枝而悟人生之道,說明只有 合道的人才能生存和發展。正如傅斯年所言,我們本來都是一棵樹,只不過有人用心專注,善於給自己修 枝、打杈、尋水、培肥。

  【適用話題】 典範、正直、兼收並蓄、給自己修枝、冰炭不相容

  【素材九】 劉文典:世上已無真狂徒

  人物名片

  劉文典,生於1889年,卒於1958年,字叔雅,中國文學史家,民國大學者。在民主革命思想的影響下,劉文典1913年赴日求學,1916年回國,歷任北京大學教授、安徽大學校長、清華大學國文系主任。終生從事古籍校勘及古代文學研究和教學,著作有《淮南鴻烈解》、《莊子補正》、《三餘雜記》等。

  在民國學人中,劉文典的狂生掌故,常為人們奉為佳話。但是在狂與傲的背後,我們看到的是劉文典對待世事人情的無虛偽、不矯情、不失赤子之真,是對學術的承擔,是獨立之精神,是自由之思想。

  經典看點

  1.「替莊子跑警報」

  當年在西南聯大時,空襲警報一響,教師和學生趕緊疏散到昆明郊外,美其名曰「跑警報」。一日,劉文典跑到中途,忽然想起他「十二萬分」佩服的陳寅恪身體羸弱且目力衰竭,於是便率幾個學生折回來攙扶著陳寅恪往城外跑去。他強撐著不讓學生扶他,大聲叫嚷著:「保存國粹要緊!保存國粹要緊!」讓學生們攙著陳寅恪先走。這時,只見他平素藐視的新文學作家沈從文也在人流中,便顧不得自己氣喘如牛,轉身呵斥道:「你跑什麼跑?我劉某人是在替莊子跑,我要死了,就沒人講《莊子》了!你替誰跑?」

  劉文典多年潛心研究莊子,出版了十卷本《莊子補正》,陳寅恪為之作序,推崇備至。曾有人向劉氏問起古今治莊子者的得失,他大發感慨,口出狂言道:「在中國真正懂得《莊子》的,只有兩個人。一個是莊周,還有一個就是劉某人。」

  活學活用

  時人謂劉文典狂,其實沒有厚實的成就,再狂也只是無根浮萍。劉文典的「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寫半句空」,便是其任性嘯詠的渾厚底氣,也恰恰是他狂的所在。也恰如錢理群先生所言:劉文典的「狂」是把自己這門學科看成「天下第一」,把自己在學科中的地位看得很重:我不在,這門學科就沒了!這種「捨我其誰」的狂傲,其實是顯示了學術的使命感、責任感和自覺的學術承擔意識。什麼叫「為學術而學術」?像這樣的以生命承擔的學術,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為學術而學術」!這樣的有承擔的學者,自有一種精神,這就是獨立精神、自由精神與創造精神。

  【適用話題】學術與生命;我為學術「狂」;擔當的分量;輕薄與厚重……

  2.「擇時講月賦」

  劉文典在西南聯大開設《莊子》、《文選》等課程,他講課不拘常規,常常乘興隨意,別開生面。

  有一學期,劉文典開《文選》課。上課前,先由校役提一壺茶,外帶一根兩尺來長的竹製旱菸袋,講到得意處,就一邊吸著旱菸,一邊解說文章精義,下課鈴響也不理會。有時他是下午課,一高興講到5點多鐘,才勉強結束。有一次,他卻只上了半小時的課,就忽然宣布說,今天提前下課,改在下星期三晚飯後七時半繼續上課。

  原來,那天是農曆五月十五,他要在月光下講《月賦》一篇。屆時,在校園裡擺下一圈座位,劉文典坐在中間,當著一輪皓月大講其《月賦》,「儼如《世說新語》中的魏晉人物。」

  活學活用

  西南聯大存於戰火紛飛之際,劉文典等學者們身處逆境,然弦歌不斷,風雅不減。梅貽琦說:「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觀劉文典的月下課堂,便知大師的課堂為何風貌。不由地想起孔子與弟子的那幅春歸圖:「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劉文典用他的浪漫情懷,用他對學術的痴情,為他的學生們在那段艱難歲月裡營造詩意的課堂,怎能不說是千古絕唱!

  【適用話題】大師的課堂;真名士自風流;隨性與本性;特立獨行……

  3.「大學不是衙門」

  1928年,蔣介石掌握大權不久,想提高自己的聲望,曾多次表示要到劉文典主持校務的安徽大學去視察,但劉文典拒絕其到校「訓話」。後來,蔣雖如願以償,可是在他視察時,校園到處冷冷清清,並沒有領袖所希望的那種隆重而熱烈的歡迎場面。一切皆因為劉文典冷冷擲出的一句話:「大學不是衙門。」

  後來安徽發生學潮,蔣介石召見劉文典。之前劉氏曾有豪言:「我劉叔雅並非販夫走卒,即是高官也不應對我呼之而來,揮手而去。蔣介石一介武夫耳,其奈我何!」見面時,劉稱蔣為「先生」而不稱「主席」,掃了蔣的顏面。蔣介石寒著臉要劉文典交出學生領袖名單,必須對罷課分子嚴懲不貸。劉文典根本不買帳:「我不知道誰是共產黨。你是總司令,就應該帶好你的兵。我是大學校長,學校的事由我來管。」蔣惱怒不已,當眾拍桌,聲色俱厲地大罵:「你是學閥!」劉文典戟指回擊:「你是新軍閥!」蔣介石豈容手握筆桿子的文弱書生挑釁他的戎威?盛怒之下,不僅摑了劉文典兩記耳光,還以「治學不嚴」罪名將劉當場羈押,說要槍斃。後來多虧蔡元培等人說情,關了一個月才獲釋。

  活學活用

  痛斥蔣介石,劉文典一罵成名,我們從中可以看到中國文人的那種藐視權貴的狂氣和堅持人格獨立的硬氣,這種「狂」其實是一種氣節。五千年的文化傳承,對於中國文人而言,貴在「氣節」二字。

  【適用話題】貴在氣節;獨立的精神;人格與尊嚴……

  【評價】:

  1、劉文典晚年說過一句自我評價的話:「我最大的缺點就是驕傲自大,但是並不是在任何人面前都驕傲自大。」

  2、他不僅僅是一位狂士,還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學者;他不僅是一位精通古代典籍的學者,還曾一度是一位革命家。

相關焦點

  • 作文素材:寫作必備的萬能人物素材,隨意套用,作文拿高分!
    作文素材:寫作必備的萬能人物素材,隨意套用,作文拿高分!俗話說得好「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同學們想要寫好作文,關鍵就在於平時的積累,而假期就正是積累的好時機!這裡的積累可以是生活中的積累,自己的經歷,這就要同學們學會觀察,把自己所看到的、經歷的作為寫作素材,比如寫景的作文,可以寫自己曾經去過的美麗景區,表達對大自然的讚美;或者是生活中的小事,跟朋友之間的友誼,表達自己對友誼的看法;積累也可以是書裡讀到的,比如在課內外閱讀中,讀到的好詞好句,同學們可以摘抄積累;也可以是歷史人物的真實事件,以此來表達對某種精神的讚美。
  • 名人事跡(作文素材)
    名人事跡(作文素材) 2013-09-06 10:17 來源:網際網路資源 作者:
  • 愛迪生、司馬遷都累哭了,作文素材不能這麼用
    這是第三版作文,總算有議論文夾敘夾議的樣子了。你看這位同學對愛迪生這麼了解,但把他作為素材運用到作文中的時候卻漏洞百出。所以要把積累到的素材運用好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同學們不斷地練習才能取得進步,而大家在練習的時候,需要注意這三個問題:01缺乏新意,堆砌名人材料很多同學在寫作時搜腸刮肚地想能用的素材,但想來想去腦海裡浮現的還是李白、杜甫、司馬遷等熟悉的面孔,不管作文命題是傳統文化還是民族大義,是關懷弱勢群體還是建設創新社會
  • 中考考場作文萬能素材 2018中考語文作文熱點素材寫作模板
    中考考場作文萬能素材 2018中考語文作文熱點素材  人民日報時評堪稱議論文的典範,考生可以借鑑其文章結構、說理方法、邏輯思路。這些句段可以直接運用文中。作文素材和時政熱點都能用得上。現為大家收集整理了作文素材丨人民日報最新時評2018中高考作文絕佳素材的相關學習內容,以供大家學習參考。
  • 教師資格證作文太難寫,沒話說?萬能素材直接套!
    作文不會寫?20個主題素材+高分素材來了!轉發收藏考前再看一遍哦!主題解讀可用於作文開頭,名人名言和案例都是議論文的常用素材,再從範文示例中學習文章布局,作文可不就穩了嘛~【讀書主題】一、主題解讀書,讀一本好書,讓我們得以明淨如水,開闊視野,豐富閱歷,益於人生。書籍就是望遠鏡,書籍就是一盞明燈,讓我們看得更遠、更清晰。同時也讓我們知道誰與我同行,又有誰看到了怎樣的風景,我們又該如何進行自我的追求與調整。
  • 得語文者得天下,這套名人故事專為中小學生撰寫,提高作文水平
    如果一篇作文中,恰當地引用了一些名人事例,那麼這種有理有據的作文,總能更容易拿高分。今天這推薦的《小故事大作文:中華古今名人故事》就是一套特別適合中小學生提升作文水平的名人故事書。這樣一套名人典故+作文素材的經典套書,定價是248元,團購僅需88元!還不到4折,而且是今年3月份的新書,真的是超級划算了,7-15歲孩子必入哦!一起來看看這個書到底好在哪裡,為什麼值得推薦吧!
  • 2020高考作文熱點素材:網紅「李子柒」文化現象
    從這幾年全國卷考查看,這幾年全國卷作文題凸顯立德樹人的核心理念,常常在作文中體現民族意識和價值引領。而傳統文化固然是必不可少的。現如今,網紅「李子柒」在抖音上傳關於鄉間弘揚中華美食文化受到央視點讚,更以文化符號出現在世界舞臺,令人驚嘆!如此看來,子柒,子柒更是今年高考熱門素材備選之一!今天邦幫老師從四個角度帶你深度剖析「李子柒」現象。
  • 老梁推薦:2021年高考作文素材備考策略
    所以,2021年高考作文的備考,建議在素材的積累與運用上多管齊下,全方位發力,以新穎、鮮活、豐富的內容,贏得青睞,獲得滿意的分數。 首先,從教材中獲取經典素材。葉聖陶先生曾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舉一反三,練成熟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不僅僅限於語文教材,政治、歷史、地理等教材中,都有大量的名人軼事、生活趣聞,古典的,現代的,東方的,西方的,包羅萬象,應有盡有,是高考作文素材的「天然糧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 部編中小學優秀作文素材合集,現在多背幾篇,開學考試一定用得上
    部編中小學優秀作文素材合集,現在多背幾篇,開學考試一定用得上語文要想考高分,那麼作文的分數就不能太低,作文總分60分,那麼至少也得要拿到50+的分數,那如何寫出一篇高分作文呢?關鍵在於積累素材。對於小學生而言,作文素材的積累主要來源於課堂教學,因此同學們一定要利用好課堂教學,只有多次首先,孩子要學會運用課內所學知識,每一篇好的課文,都是一個好的模板,要反覆誦讀,記住自己的感受以及課文中的好詞佳句、古詩名句和名人名言等,並分門別類地摘抄在筆記本上,揣摩,理解,學會運用。
  • 五一作文素材超全整理,小長假讓你輕鬆寫作文
    在放假之前,相信有部分老師會交給孩子們一個「艱巨」的任務,那就是以五一勞動節為主題寫一篇作文,為了能夠然讓孩子們有更多的素材來輕鬆完成任務,愉快度過假期。     兢兢業業 勤勤懇懇 熱火朝天 爭先恐後     汗流浹背 大汗淋漓     (5)形容勞動場面的成語     起早貪黑 熱火朝天 任勞任怨 熱火朝天     奮勇爭先     拿來就能用,五一作文素材超全整理
  • 高考作文素材運用技巧,讓你作文得高分!(附8個常用主題素材)
    今天要給大家分享的是高考語文作文中的素材運用技巧。很多同學的作文成績不太好,導致語文總分也不高。明明積累了很多的素材,但是真正到了考試的時候卻不知道怎麼用。 下面,教你如何更好地運用高考語文作文素材。
  • 《民國老試卷》:特殊文獻 回顧歷史
    今天,讓我們集體「穿越」到民國,看看那時的高考是什麼樣。也對照一下,如果回到民國,我們能考上大學嗎?  新星出版社剛出版的《民國老試卷》在此之際非常值得一讀。該書收入了民國時期各大學各學科入學試卷300多套,涵蓋大學超過50所,學科包括國文、數學、英文、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公民等普考科目及經濟學、心理學、簿記、博物等專門科目。
  • 說說民國時期名人的那些美得驚豔的名字,每一個都大有來頭
    從古到今,父母對子女的名字都很重視,尤其是有文化的家庭,一定是名字字斟句酌。比如,扶蘇、卓文君、王羲之、上官婉兒、李清照、柳如是、納蘭容若,等等,這些名字都可謂流傳千古。民國時期,中國處於一個百家爭鳴的文化盛世,也是一個在文化上發生數千年未有之變化、承古之遺風開新文化氣象的時期,誕生了一大批享譽世界的文化大家。
  • 2014考研英語作文經典名人事跡匯總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英語寫作>考研作文>正文2014考研英語作文經典名人事跡匯總 2013-12-07 14:43 來源:網絡 作者:
  • 高考作文主題:「審美教育」類作文怎麼寫?熱點素材帶你一起演練
    近年的高考作文題都有對這一能力的考查:如2020年高考全國新高考卷Ⅱ作文題「帶你走近_____」,意在通過地域性的文化記憶,達到興於物,發於聲,感於時,動於事之目的,這其中就飽含了對中華文化、鄉愁情感等的審美情趣。
  • 2020中考語文作文熱點素材積累:哲學故事素材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0中考語文作文熱點素材積累:哲學故事素材,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2020中考作文熱點素材積累:哲學故事素材匯總   不受歡迎的烏鴉   有一隻烏鴉打算飛往東方,途中遇到一隻鴿子,雙方停在一棵樹上休息。鴿子見烏鴉一副飛得很辛苦的樣子,關心地問:你要飛到哪裡去?
  • 【少波講作文】好作文就這樣三步走
    原題有一些對畫家吳冠中的簡介、評價、定性,為學生提供了準確詳實的寫作材料,這是在「借題發揮」——積累作文素材; 2.降低審題難度。題目中表述「吳冠中的『毀畫』『捐畫』軼事」,明確了材料的關鍵詞;下達任務表述「選擇一件(也可兩件結合起來)進行評論」,這就讓審題、立意有了較大的空間和彈性。
  • 2020年教師資格證備考,作文寫作素材大匯總!
    在教師資格證考試中,不管你備考哪個等級哪個學科,都會必考50分值的作文,因為科目一綜合素質是必考的,而最後一題就是寫作題,50的分值,會直接影響到你科目一過不過的問題,所以從現在開始就要做好備考作文的準備。俗語說:"不能入口成章,焉能出口成章。"素材的運用能夠讓文章寫作煥然一新。但素材的寫作不是一蹴而就的,日常積累非常重要!
  • 2010年高考作文熱點時事素材及備考重點
    高考作文試題不但代表著本套試題的命題水平,也直接決定著考生分數的走向。再加上高考作文試題儘量不與大家平常訓練的試題重複,因此,高考作文試題的命制更顯得謹慎又謹慎。但不管怎麼謹慎,由於要照顧到每個考生的實際情況,因此也決定了高考作文試題的命制必須是大眾化、符合大家認知、緊扣大綱的。這也決定了高考作文有一定的預測性和備考重點。
  • 高中語文作文,萬能開頭+結尾+100篇作文素材歸納,作文高分技巧
    一提到語文作文,很多同學就開始頭大,看見那些文採好的同學,不假思索的在試卷上奮筆疾書,再看看自己,連寫個開頭都難,不禁「悲從中來」。想要提高語文作文的分數,的確不是一兩天的事情,因為作文的文採是需要積累和沉澱的,平日需要閱讀許多的書籍,同時還要心領神會書中的價值觀,最後才能融為自己的文筆文風。那麼同學們肯定就要問了,那就沒有辦法了嗎,如果已經是高三,哪裡還有那麼多時間去閱讀課外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