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師資格證考試中,不管你備考哪個等級哪個學科,都會必考50分值的作文,因為科目一綜合素質是必考的,而最後一題就是寫作題,50的分值,會直接影響到你科目一過不過的問題,所以從現在開始就要做好備考作文的準備。
俗語說:"不能入口成章,焉能出口成章。"素材的運用能夠讓文章寫作煥然一新。但素材的寫作不是一蹴而就的,日常積累非常重要!
教師資格考中寫作的可用素材一般來源於這幾個方面:歷史典故、名人名言、教育理念、熱點事例。
一、歷史典故
歷史典故主要是對歷史事件或者歷史人物事跡的總結和概括。中國歷史悠久,中國文化博大精深,這部分的素材相對來說比較多,比如:
1、越王勾踐臥薪嘗膽
春秋時期,吳王夫差在與越國交戰中大敗越王勾踐。夫差要捉拿勾踐,範蠡出策,假裝投降,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夫差不聽老臣伍子胥的勸告,留下 了勾踐等人。越國君臣在吳國為奴三年,飽受屈辱,終被放回越國。勾踐暗中訓練精兵,每日晚上睡覺不用褥,只鋪些柴草,又在屋裡掛了一隻苦膽,他不時會嘗嘗 苦膽的味道,為的就是不忘過去的恥辱。最終勵精圖治,成功復國,越王勾踐亦成為春秋時期最後一個霸主。
2、孔子韋編三絕
春秋時的書,主要是以竹子為材料,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籤,稱為竹簡,用火烘乾後在上面寫字。竹簡有一定的長度和寬度,一根竹簡只能寫一行字,多 則幾十個,少則八九個。一部書 要用許多竹簡,這些竹簡必須用牢固的繩子之類的東西編起來才能閱讀。像《易》這樣的書,當然是由許許多多竹簡編起來的,因此有相當的重量。孔丘花了很大的 精力,把《易》全部讀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內容。不久又讀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點。接著,他又讀第三遍,對其中的精神、實質有了透徹的理解。在這 以後,為了深入研究這部書,又為了給弟子講解,他不知翻閱了多少遍。這樣讀來讀去,把串連竹簡的牛皮帶子也給磨斷了幾次,不得不多次換上新的再使用。
3、李白的故事
李白小時候在四川象耳山讀書,很不用功,並想中途廢學。有一天,他在山下小溪旁看到一位白髮老婆婆在那裡磨鐵杵。李白問幹什麼,老婆婆回答說:「把鐵杵磨成針。」李白不相信,嗤一聲笑了,對她說:「鐵杵豈能磨成針?」 「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老婆婆向他講了這個道理,李白頓時領悟。從此,他便發奮用功,終於懂得了「功到自然成」的道理。
4、 匡衡鑿壁借光
漢朝元帝時的匡衡,從小喜好讀書。可是家裡很窮,連飯都吃不飽,哪有錢上學讀書呢?他只好白天幹活,晚上自己學習。家裡沒有錢買燈油,怎麼辦 呢?匡衡沒有向困難屈服,想出了一個辦法:在牆壁上鑿了個小洞,借鄰居家照射過來的微弱燈光看書學習。他勤奮刻苦,學到了許多知識,後來做了宰相。
5、秦始皇堅持自我一統天下;廉頗藺相如將相和……
6、文王被拘而演《周易》,左丘失明著有《國語》,屈原被逐寫有《離騷》……
這部分的例子大家可能比較熟悉,用的也比較多。
但是只用這種類型的例子太過於通用,不能夠體現你作為教師的基本素養,所以不建議大家通篇都用歷史典故類的素材。
二、名人名言
考教師資格證將來是要做老師的,因而必須站在教師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建議大家在名人名言這部分也多積累一些教育家的權威話語。
如: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孔子、陶行知、杜威、洛克、誇美紐斯、凱洛夫等,以下一些例子可以參考哦:
1、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韓愈
2、業精於勤而毀於隨。——韓愈
3、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陶行知
4、 我愛我師,我更愛真理。—— 亞里斯多德
5、所有能使孩子得到美的享受美的快樂和美的滿足的東西,都具有一種奇特的教育力量。——蘇霍姆林斯基
6、要想學生好學,必須先生好學。惟有學而不厭的先生才能教出學而不厭的學生。——陶行知
7、熱愛孩子是教師生活中最主要的東西。——蘇霍姆林斯基
8、一個壞的教師奉送真理,一個好的教師則教人發現真理。——第斯多惠
9、天賦僅給予一些種子,而不是既成的知識和德行。這些種子需要發展,而發展是必須藉助於教育和教養才能達到的。——凱洛夫
對於這部分的內容大家可在平時讀書、看報的時候將一些可用的名言摘抄下來,通過一段時間的積累,相信你一定能有所收穫。
三、教育理念
作為一名合格的教師,必須要掌握教育教學的相關知識,它體現了教師的基本素養,因而在備考的過程當中,建議大家多積累一些有關教育學、心理學的相關知識,並運用到寫作當中。其實教師資格證的各個科目是不分家的,你會發現教學知識與能力的許多知識我們也可以運用到寫作中,比如:
1、素質教育——素質教育以提高全民族的素質為根本宗旨;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素質教育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素質教育是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教育;素質教育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教育。
2、新課改的學生觀——教學從「教育者為中心」轉向「學習者為中心」;教學從「教會學生知識」轉向「教會學生學習」;教學從「重結論輕過程」轉向「重結論的同時更加注重過程」;教學從「關注學科」轉向「關注人」。
3、以人為本的學生觀——學生是發展的人;學生是獨特的人;學生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人。
4、教師職業角色的轉變——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教師是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教師是教學的研究者;教師是社區型的開放教師。
5、教師行為的轉變——對待學生,強調尊重、讚賞;對待自己,強調反思;對待同事,強調合作;對待教學,強調幫助、引導。
6、教師職業道德——愛國守法、愛崗敬業、關愛學生、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終身學習。
7、全面發展——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協調發展。
8、教育公正——入學機會均等;教育過程中機會均等。
9、羅森塔爾效應——教師期望越高,學生表現越好。
四、熱點事例
【素材1】「殺野生動物拍照炫耀」——11月21日晚,有網友爆料稱,有人在雅魯藏布大峽谷核心區獵殺保護動物白鶴和豹貓。22日下午,國家林業局官方微博回應稱「正在嚴查中!」
從虐貓炫耀到如今的獵殺野生動物炫耀,讓我們震驚的不僅僅是違法行為,更是這一顆顆毫無道德底線的內心。明知做了錯事,卻還能以此為榮。他們的良知究竟在哪?幸而我們看到了斥責的聲音勇敢地站了出來,如若這個社會有越來越多的人選擇沉默,甚至附和,我們的世界究竟會變成什麼樣?
道德底線 不做沉默的大多數 善待動物
【素材2】國考降溫不是壞事——日前,2015年國考筆試舉行。據統計,本次考試共有141萬人通過招錄機關資格審查,近90萬人實際參加考試,參考人數與錄用計劃數比例為40∶1,報考比例較去年有所下降。有關負責人表示,考生報名日趨理性。
:國考降溫是一件可喜可賀的事情。在一個充滿活力的國家,年輕人的眼睛是不會緊盯「鐵飯碗」的,他們敢想敢幹,敢衝敢拼,於各行各業中促進社會的變革與發展。
:鐵飯碗、選擇、人才、反腐
五、經典素材類
不潔的後果(素質低下影響聲譽和形象)
晚清王朝大臣李鴻章,在出使俄國時,在一個公共場合,惡習發作,隨地吐了一口痰,結果被外國記者作為笑料,大肆渲染,加以嘲弄,丟了中國人的臉。
另據報載:美國客商與我國某醫療機械廠決定合作生產輸液管,外商到車間參觀時,廠長向牆角吐了一口痰,然後用鞋底去擦。正式籤約那天,廠長只接到客商的來 信:「一個廠長的衛生習慣可以反映一個工廠的管理素質,況且我們生產的是用來治病的輸液管,人命關天……請原諒我們的不辭而別。」
防微杜漸(素質體現一個人的內在修養)
羅瑞卿同志是我國第一任公安部長。他是執法的領導同志,也是守法的普通公民。
有一次,羅瑞卿去火車站接客人。因為時間緊沒來得及買站臺票,等把客人送到住處後,羅瑞卿想起了這件事,對隨行人員說:「馬上到車站去補交三張站臺票錢,公安人員應當做守法的模範。中國古人有一句話:『不以惡小而為之,不以善小而不為』,要防微杜漸嘛!」
中美日三國的素質教育(素質教育勢在必行)
21世紀國與國的競爭將主要是人才的競爭,為了培養未來的創造性人才,《美國2061計劃》指出,著眼國民素質,實行全面改革。日本的教育改革,在「輕鬆 愉快」中培養生存能力。國際21世界教育委員會強調教育應圍繞四種基本學習:
1.學會認知;
2.學會做事;
3.學會共同生活;
4.學會生存。
中國提出教育要三個面向的具體實施就是素質教育,就是生存能力的培養。《教育文摘周報》刊載了陳鶴琴提出的要把死教育變成活教育的觀點。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做人、做中國人、做現代中國人。
而做現代中國人起碼具備五個條件:第一,要有健康的身體;第二,要有建設的能力;第三,要有創造能力;第四,要能夠合作;第五,要有服務精神。這五種能力蘊含著羅素的人才四要素,具有這些能力幹什麼用?生存。所以,可稱之為生存能力,從事生存能力的培養就是素質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