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電影成真?昆蟲成為007

2020-09-03 sei的碎碎念

在科幻電影裡面,經常有這樣的橋段:主角放出一隻昆蟲大小的機器人,通過機器人視角,潛入敵人總部竊取信息。

這樣的橋段,現在已經從科幻變成了現實。美華盛頓大學計算機科學系的副教授 Shyam Gollakota 及其團隊,成功研製出了能夠放置在昆蟲後背的攝像頭,並且可以將圖像實時串流到手機上。

這個超小型的攝像頭模組,僅重84毫克,可以背負在2~3裡面大小的甲蟲的背上。模組還搭載著一個藍牙5.0晶片,5毫米的天線、加速度傳感器等。

這個攝像頭可以拍攝 160x120 像素的黑白影像,能夠以每秒5幀的格式,實時串流到手機上。最大傳輸距離有120米之遙。

像這樣,放著桌子上的甲蟲,在各個物體間漫步的同時,後背上的攝像頭模組就同時將看到的畫面串流到手機上。

雖然從功率角度出發,這麼低的像素,且是每秒5幀,無論如何也稱不上是流暢的畫面,不過在實時上來看,還是能夠看到各種物體、行人通過等。而且,可以通過手機操作攝像頭進行旋轉,可以拍攝到左右30度的廣角影像。

而且,在低光照條件下也可以攝像。就算是關掉電燈,在僅2.0流明的黑暗環境下,也可以通過調整攝像頭的光圈,拍攝到清晰的影像。

是不是已經和電影裡面幾乎一模一樣了?可是,還有一個嚴峻的問題——沒有辦法控制昆蟲的行動,只能它走到哪裡看哪裡。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大學又再開發了一個超小型的機器人,用於搭載攝像頭模組。這個機器人比一枚直徑 19.05 毫米的硬幣還要小。

機器人能夠已每秒3.5釐米的速度移動——比昆蟲慢了不少,不過好歹人類可以直接操作了。同樣,攝像頭可以持續串流影像至手機。

最後,從人道考慮,實驗團隊還檢查了背過攝像頭後的昆蟲的情況。不出意外的,在拿掉攝像頭以後,對於昆蟲沒有任何不良影響。

也許,隨著技術的發展,以後可以在蜘蛛、蛾子等昆蟲上面搭載攝像頭,可以更好得觀察昆蟲們的生態;不過我們都知道,恐怕還是會優先應用在戰爭上面,未來的戰爭也會變得不一樣吧。

相關焦點

  • 10部未卜先知科幻電影 預言成真了!
    對於大部分人來說,他們所知道的黑科技內容都來自科幻電影,今天給大家帶來的,是一些「未卜先知」的科幻電影,片中出現的科技,在現在已經成真
  • 007第一位男主演肖恩.康納利去世,回顧007電影的精彩
    《007》系列電影的前13集都來自原著小說,後來拍攝的是電影公司購買「007」三個字的電影版權,另外找人寫劇本創作的。《007》系列電影的絕對男主角名叫詹姆斯.邦德,是英國情報機構軍情六處的特工,代號007。他被授予可以除去任何妨礙行動的人的權力。
  • 電影中的智能昆蟲,即將成為現實!瑞士研發超輕型機器人昆蟲
    在這個時代中,多的是英雄主義和科幻事件,而我們所見的科幻,並不是憑空想像的,而是在一定的發現或者是科學研究基礎上的,如今,我們經常見到科幻大片中的宇宙,見到人類製造的各種新型的機器人,或者是機器武器。不難看出,人工智慧已經在我們的腦海裡根深蒂固。記得在人工智慧剛剛出現時,我們一方面體會到了人工智慧對我們的幫助,使得我們的生活變得智能而又便捷。
  • 全球首個人體冷凍實驗本月進行 科幻電影場景成真
    這不是科幻電影的場景,它即將成為現實。本月,全球首個假死實驗將在賓夕法尼亞匹茲堡大學長老醫院(UPMC Presbyterian Hospital)中進行,雖然研究者們並不願意將其稱作假死實驗,不過這是最傳統的解釋方法了。
  • 網友:科幻電影或將成真?
    很多科幻電影當中的場景也是在現實生活當中實現。經常看科幻片的朋友可能聽說過一個詞語,那就是「人機共存」!科學家通過腦機接口實現人機共存?網友:科幻電影或將成真?
  • 可以未卜先知 電影中十大預言已成真
    對於大部分來說,他們所知道的黑科技內容都來自科幻電影,雷鋒網曾報導過電影裡人工智慧化為現實的系列盤點,而今天要帶來的,則是一些「未卜先知」的科幻電影,片中出現的科技,在現在已經成真。一起來看看有沒有你當年心潮澎湃過的影視作品吧。
  • 科幻電影十大黑科技
    電影是一門藝術,源於生命,高於生命。作為發揮人類想像力的最佳階段,只要可以在視覺上實現,就可以在精神領域中進行想像,而無需進行複雜的科學演示。儘可能今天,Jun Jun將為所有人選出科幻電影中十種最受歡迎的黑色技術1.
  • 007系列電影觀影觀看順序 25部007系列電影劇情介紹
    007系列電影觀影觀看順序 25部007系列電影劇情介紹  近日,第25部007電影《007:無暇赴死》宣布殺青,定檔時間將於2020年4月8日在北美上映。說到這裡很多人就要問了007系列一共拍了幾部?截止2019年4月,007系列電影一共25部,詳細觀影順序可以看下下面這篇文章。
  • 「007」電影中的神秘旅遊地
    這裡是「007」電影《金槍人》後幾場戲的拍攝地,是劇中反派「金槍人」史卡拉曼藏身的地點。2. 捷克共和國首都布拉格  在東西方兩大陣營對峙的時期,「007」劇組到布拉格取景是不現實的。而隨著冷戰的結束,鐵幕的消失,布拉格成為允許「007」電影拍攝的第一個前社會主義國家的城市。 3.
  • 鋼鐵俠們的科幻裝備,有一些正在成為現實
    從機械外骨骼到渦流炮,這些感覺上很「科幻」,好像只有銀幕上的鋼鐵俠才可能擁有的武器,實際正在一步步變為現實。  下面就來看看,有哪些科幻武器已經落地成真。  ——對了,託尼·史塔克或成最大輸家。從1898年H·G·威爾斯的小說《世界大戰》,到無數科幻作品的重重描繪,這種利用雷射束摧毀目標的武器幾乎已經成為了未來科幻世界的標配。  非要展示的話,再次請出我們的第一男模,託尼·史塔克先生。
  • 007系列電影第十四部《雷霆殺機》羅傑·摩爾最後一次出演007電影
    小編今天為大家介紹的是第十四部007系列電影《雷霆殺機》該片是羅傑·摩爾第七次出演007系列電影,也是最後一次出演。58歲的羅傑·摩爾成為了至今為止出演次數最多,最受影迷認可的詹姆斯·邦德扮演者。另外此片錢班霓的扮演者露易絲·麥斯威爾也是最後一次出演007系列電影(出演了14部之多)。
  • 為何昆汀·塔倫蒂諾,放棄導演「007」詹姆斯·邦德電影?
    丹尼爾·克雷格主演的《007:大戰皇家賭場》,這部電影可以說是獲得了壓倒性的好評。但是在很長的一段時間,昆汀·塔倫蒂諾都對007的電影感興趣,他也想導演這個有趣的故事。不可否認的是,昆汀·塔倫蒂諾是21世界,最具標誌性的導演之一,他的導演風格,成為了一個時代的象徵。
  • 這些科幻電影裡的智能產品,已經走進了生活
    試想一下,如果電影007中那些用最尖端科技打造的裝備,都成為普通人觸手可及的產品,那每個人的生活是不是就都像邦德一樣精彩?每個人都是渴望更絢麗多彩的生活,而科幻似乎給這種渴望找到一個出口。值得欣慰的是,這個出口並不是遙不可及的。其實,只要留心翻看一下歷年來大開腦洞的科幻作品,你就會發現很多眼熟的物品;稍加思量你還會恍然大悟,這不就是昨天剛用過的某樣物件嗎?
  • 養殖昆蟲上餐桌可能成為下...
    這個世界上有生意頭腦的人,已經開始大舉投資用於食物的昆蟲養殖產業。法國有公司以黃粉蟲為主要原料,製造魚飼料、寵物食品等,也包括可以食用的昆蟲蛋白粉。加拿大目前就有個全世界最大的蟋蟀農場。5500平方米的庫房,每周都要收穫800-1000萬隻蟋蟀。這些蟋蟀被殺死後,經過清洗、烘烤、整塊、磨粉等一系列工序,最終成為蟋蟀蛋白粉。
  • 盤點《007電影》史上最耀眼的邦德座駕
    只要一聽到這句臺詞,那麼你看的一定是一部007系列電影。在電影中DB5是被公認為最著名的邦德座駕。這輛車最早出現在1964年的007電影《金手指》中,之後在《雷霆球》、《黃金眼》、《明日永不消逝》、《皇家賭場》、《天崩地裂》和《幽靈》中出現,那麼除了DB5外還有那些車型是007種愛的座駕呢?今天就跟隨小編去挖掘一下邦德的心愛座駕。
  • 完整解析007電影中的邦女郎形象,丹尼爾克雷格篇
    電影結束,身不由己而背叛了007的邦女郎最終香消玉殞,也讓這個版本的007電影帶給觀眾從未有過的感受。奧爾加·庫裡連科 (007之大破量子危機 ,2008年)丹尼爾克雷格主演的007電影沒能像前任那樣在邦女郎的選擇上保持高水準,一位幾乎是素人的烏克蘭女演員奧爾加·庫裡連科出演了2008年的《007之大破量子危機》。
  • 《信條》評分跌至7.8,諾蘭走火入魔,科幻版「007」一言難盡
    「當我第一次有了拍電影的想法時,我就想拍特工片了。」他本人還是「007」系列電影的忠實粉絲,最喜歡1969年的《007之女王密使》,瘋狂熱愛詹姆斯·邦德。「就我的成長經歷而言,邦德系列電影永遠代表著最棒的沉浸銀幕,與逃離現實的娛樂。
  • 國家電影局發布「科幻十條」 將科幻電影打造成為電影高質量發展的...
    來源:中國證券網上證報中國證券網訊 近日,國家電影局、中國科協印發《關於促進科幻電影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若干意見》)。提出將科幻電影打造成為電影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點和新動能,把創作優秀電影作為中心環節,推動我國由電影大國向電影強國邁進。
  • 科幻電影要成真了?這三個人用意念一起玩俄羅斯方塊
    用意念玩多人遊戲,可能要成真了。在科幻電影中神奇的意念交流、控制場景,正因為腦機接口技術的進步而成為現實。
  • 瑞典遊戲公司研究「意識上傳」技術 科幻概念即將成真?
    原標題:瑞典遊戲公司研究「意識上傳」技術 科幻概念即將成真?   在許多科幻小說和電影中,出現過將人類意識和計算機智能融合的場景。「意識上傳」就是把人的意識上傳到計算機中,作為科幻電影中經常出現的概念,聽上去很美好,卻是至今無法實現的技術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