凍土路面下的特殊設計

2020-12-02 新華網客戶端

這是位於西安多年凍土區公路建設與養護技術實驗室的步入式多功能環境試驗箱(9月12日攝)。

    該試驗箱主要用於模擬自然環境下的公路運行狀態,可進行低溫循環控制,製造不同的光照、雨淋等氣候條件。凍土指土壤溫度在0℃以下,並含有冰的各種巖石和土壤。季節性凍土中的冰會隨季節溫度變化融化或封凍,造成地面變形,對經過其上的道路路基造成很大損害;即使是永久性凍土,也可能因為施工影響及黑色瀝青路面吸收過量太陽輻射而出現融化現象。青藏公路格爾木至拉薩段要穿過大面積季節性凍土區,如何保證凍土區公路的路基穩定、路面平整,是青藏公路養護的最重要課題之一。我國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針對凍土病害進行研究,至今已經在青藏公路上應用了熱棒、「片石——通風管」路基、遮陽板等多種設施,阻止凍土在高溫季節融化,有效降低了凍土對道路的損害。新華社記者 郭求達 攝

相關焦點

  • 青藏公路:凍土路面下的特殊設計
    原標題:凍土路面下的特殊設計   這是位於青藏公路可可西裡段的熱棒。熱棒全長11米,地上3米,地下8米,內部以氨為工質,利用氨的氣液兩相變化調節土壤溫度,保持凍土終年不化。熱棒自上世紀80年代起就已應用於青藏公路養護。   凍土指土壤溫度在0℃以下,並含有冰的各種巖石和土壤。季節性凍土中的冰會隨季節溫度變化融化或封凍,造成地面變形,對經過其上的道路路基造成很大損害;即使是永久性凍土,也可能因為施工影響及黑色瀝青路面吸收過量太陽輻射而出現融化現象。
  • 凍土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 吳青柏
    曾任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重大項目—「青藏鐵路工程與多年凍土相互作用及其環境效應」首席科技專家,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先後發表研究論文約150餘篇,其中SCI、EI雜誌收錄論文90餘篇,參與編寫專著1部。先後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多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一等獎和二等獎,中國科學院傑出科技成就獎。
  • 圓一個高原凍土上的高速夢
    鐵路的路基只有6至7米,而高速公路的路基是24至26米;厚,指結構,高速公路路面厚度是普通公路的3倍左右,路面越厚,越不容易散熱,而鐵路是道砟結構,較易散熱;黑,指瀝青面層,高速公路長距離鋪築瀝青路面,高原強輻射條件下,路面強吸熱、高儲熱、長時間熱量導入路基下凍土層,加劇凍土升溫退化甚至融化。  這些特質說明,建設青藏高速公路不能將青藏鐵路凍土經驗直接複製。
  • 青藏公路多年凍土科研團隊
    然而,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500米,是人跡罕至的世界屋脊,桀驁難馴的高原凍土頑固地阻擋著公路人將等級路修到雪域高原的步伐。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設計研究院(簡稱中交一公院)三代凍土科研工作者,在生命禁區攻克高海拔低緯度多年凍土區修築公路工程的世界級難題,也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他們中的多人長期飽受心臟病、高血壓等疾病的折磨,甚至有人長眠高原。
  • 中交建多年凍土青藏公路建設和養護技術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多年凍土青藏公路建設和養護技術」是青藏公路四期科研成果的系統集成和創新,項目結合青藏公路歷次改建整治、運營養護進行了持續的跟蹤研究,建立了高原腹地550公裡連續多年凍土公路動態監測體系,系統研究了路面、路基、橋梁樁基、維修養護技術、環境、氣候與凍土間的相互關係,創造性地提出合理路基高度與保護凍土的路基穩定技術、基於控制路基融沉變形的瀝青路面結構,首次在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區成功修築高等級瀝青路面
  • 中外專家把脈凍土高速工程技術難題
    但凍土公路技術研究並沒有告一段落,8月10日到14日,由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簡稱中交一公院)主辦的「青藏高速公路建設技術諮詢會」和「多年凍土高速公路建設技術國際高層論壇」在西安召開,國內多名院士和行業專家以及國際凍土工程界的權威人士,匯聚一堂,圍繞凍土高速公路建設技術的難點及其解決方案,進行了深入探討。
  • 如何把更多碳留在未解凍凍土裡:限制化石燃料的使用
    可是很多地方的年降水量(包括融化的雪)只有150-250 mm,如果沒有多年凍土的存在,環北極地區將是一片荒漠。多年凍土凍結層的存在,阻止了土壤水分的下滲,因此水分浸潤地表土壤時,就會形成沼澤和池塘,可以為植物生長提供水分。
  • 【中國科學報】在凍土上描繪科學圖畫
    實驗室主任吳青柏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凍土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如今已參與到多項國內外多年凍土區重大凍土工程項目的科研實踐中,如廣為人知的青藏公路、青藏鐵路、中俄輸油管道工程、哈大高速鐵路工程、青藏直流聯網工程等特大型工程。  加拿大著名凍土學家哈裡斯評價說,青藏鐵路工程讓全世界得到了在多年凍土區建設鐵路的成功經驗,會對在極端環境下各國工程設計人員在工程設計和施工的開展上產生深遠影響。
  • 高考地理小專題——凍土
    由我國自行設計、建設的青藏鐵路格(爾木)拉(薩)段成功穿越了約550千米的連續多年凍土區,是全球目前穿越高原、高寒及多年凍土地區的最長鐵路。多年凍土的活動層反覆凍融及冬季不完全凍結,會危及示意青藏鐵路格拉段及沿線年平均氣溫的分布,其中西的灘至安多為連續多年凍土分布區。圖b為青藏鐵路路基兩側的熱棒照片及其散熱工作原理示意圖。
  • 巖土工程知識:定測階段凍土工程地質勘探工作要求
    【學員問題】定測階段凍土工程地質勘探工作要求?  【解答】1、勘探點的數量應滿足各類工程施工圖設計時對凍土工程地質資料的需要。勘探點的距離應根據凍土工程地質條件的複雜程度和凍土現象的性質以及建築物類型確定。橋梁工程原則上每墩應有一個鑽孔。隧道洞口必須有鑽孔,中間鑽孔布置視地質條件複雜程度而定。
  • 熱棒技術能有效解決青藏公路凍土問題
    熱棒技術能有效解決青藏公路凍土問題 來源:新華網 2009年11月25日16:52   新華網西寧11月25日電(記者馬勇)記者從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了解到,5年多的試驗表明,安裝在青藏公路可可西裡一帶的1800多根熱棒產生了穩定凍土路基的良好效果。
  • 各種凍土都穿越,青藏線堪稱凍土工程博物館(組圖)
    進藏列車硬座車廂座位下的氧氣插管處(3月8日攝)。進藏列車餐車吧檯(3月8日攝)。具有「高原缺氧、低溫低壓、多年凍土、生態脆弱、日溫差大、紫外線強、風沙大、雨雪和雷擊頻繁」等特殊環境。在此之前,全世界都沒有運行在如此環境下的旅客列車,沒有經驗可以借鑑。
  • 混凝土路面技術要求及配合比設計
    拌制時,必須根據使用材料、施工機械、施工氣候等條件,在保證混凝土強度、耐久性和經濟性的前提下,選擇合理的配合比和適宜的坍落度,或摻加各種外加劑(如減水劑、流化劑等),以提高混凝土的和易性。(4)表面特性。混凝土路面應具有良好的表面功能(或表面特性),即要求路面具有足夠的抗滑、耐磨及平整性。
  • 凍土退融可能威脅青藏鐵路(圖)
    據新華社電  中國科學院有關專家說,「地球第三極」地帶青藏高原的所謂「永久凍土層」正在加速退融,可能在10年後對目前已全線鋪通的青藏鐵路構成威脅。  中科院資深專家吳紫汪援引一項最新的調查表示,近百年來,青藏高原的「永久凍土層」已不再「永久」,而正持續退化,其罪魁禍首是全球氣候變暖。  自1962年至今,吳紫汪一直在研究青藏高原的凍土退融問題。他說,近30年來,青藏高原凍土正表現為凍結持續天數縮短、最大凍土深度減小等現象。  青藏公路沿線分布的各類凍土層凍脹融沉強烈。
  • 海綿城市思維下透水路面空隙特性研究
    城市道路是集水、行水的重要通道,傳統思維講究將降水快速收集並排出道路系統以外,使得城市硬質路面比例大,遇大雨城市防洪壓力巨大,水力水文特徵明顯改變往往旱澇急轉。而在海綿城市思維下,我們可以在市區修建透水路面,將降水實時收集起來而不是急於排到江河中,再將收集的降水供應到各個城市海綿體中供以後的循環利用。
  • ——記中科院寒旱所凍土與寒區工程研究創新團隊
    賴遠明解釋,團隊找到了通過調控輻射、調控傳導和調控對流的成套「冷卻路基」的築路技術和設計參數,並進一步發展了綜合多種措施的降溫路基。  最終,這一方案被採用。沒有先例、更沒有規範,一切都得邊試驗、邊創新、邊應用。2006年,青藏鐵路順利通車,科研團隊不但實現了預期目標,還能確保在未來50年青藏高原氣溫上升2.6攝氏度的情況下,仍然保持凍土熱穩定。
  • 隧道內混凝土路面_2020年隧道內混凝土路面資料下載_築龍學社
    > 瀏覽數:1580 關鍵詞: 施工技術規範 瀝青路面施工 公路隧道施工技術規範
  • 【人民日報】青藏鐵路如何穿越凍土
    在全球氣候變暖和工程擾動的大背景下,以中國科學院院士程國棟為代表的青藏鐵路凍土攻關的科研工作者根據多年研究的成果,創造性地提出了主動冷卻路基的思路,據此設計了多種工程技術措施保護多年凍土。在鐵路線上,記者看到很多路段採用的是塊石路基和塊石、碎石護坡路堤。程國棟介紹,這是保護凍土較為經濟、方便、有效的方法。
  • 永久凍土融化會帶來什麼可怕的後果?
    「永久凍土」是一種十分特殊的地質環境,持續時間較長的低溫環境下就有可能形成永久凍土,但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並不是持續幾個月的寒冬就可以讓一片土地變成永久凍土的,持續兩年及兩年以上的凍土才能被稱為「永久凍土」。
  • PMMA彩色路面特點之一——路面防滑
    彩色防滑路面用於減速區等所有需要高表面摩擦係數的路面,原理是增加和保持這些區域的防滑性能,達到這個目的的途徑是通過把高磨光值的骨料用粘合劑固定在路面上,形成永久和有彈性的表面結構。此種路面的厚度一般為3-5毫米,也被稱為薄型防滑路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