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棒技術能有效解決青藏公路凍土問題

2020-12-02 搜狐網

熱棒技術能有效解決青藏公路凍土問題

來源:

新華網

2009年11月25日16:52

  新華網西寧11月25日電(記者馬勇)記者從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了解到,5年多的試驗表明,安裝在青藏公路可可西裡一帶的1800多根熱棒產生了穩定凍土路基的良好效果。

  青藏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高海拔多年凍土區。全長1130多公裡的青藏公路格爾木至拉薩段,在連續多年凍土區的線路裡程長達550公裡。凍土問題一直是困擾青藏公路建設、維護的難題。

  熱棒是安裝在公路兩旁碗口粗的金屬圓柱體,在青藏公路可可西裡的試驗段有2公裡長。熱棒可以將地層中的熱量傳輸到大氣中,從而降低多年凍土的地溫,防止多年凍土發生化開。2004年至今的試驗表明,熱棒有效解決了凍土的凍脹、融沉等問題,保持了多年凍土地基的穩定。5年來,試驗路段未作整修,路面基本保持平整。

  近年來,青藏公路和青藏鐵路的建設中,使用了包括熱棒在內的大量新技術並不斷取得成效,這也使得我國凍土研究跨入了國際先進行列。

上網從搜狗開始

今日熱點

溫家寶總理在記者會上表示,現在改革到了攻堅階段…[詳細]

汪成榮面臨的獎金被收回再分配難題,並不是一個單一事件。[詳細]

相關焦點

  • 組圖:青藏公路用熱棒技術處治高原凍土
    整齊排列的熱棒形似「林帶」,給這條雪域「天路」增添了一道別致的風景,據了解,青藏公路是世界上用熱棒技術處治高原凍土病害的第一條公路 。   在可可西裡「無人區」清水河 一帶拍攝的豎立著青藏公路兩旁的熱棒
  • 青藏公路:凍土路面下的特殊設計
    原標題:凍土路面下的特殊設計   這是位於青藏公路可可西裡段的熱棒。熱棒全長11米,地上3米,地下8米,內部以氨為工質,利用氨的氣液兩相變化調節土壤溫度,保持凍土終年不化。熱棒自上世紀80年代起就已應用於青藏公路養護。   凍土指土壤溫度在0℃以下,並含有冰的各種巖石和土壤。季節性凍土中的冰會隨季節溫度變化融化或封凍,造成地面變形,對經過其上的道路路基造成很大損害;即使是永久性凍土,也可能因為施工影響及黑色瀝青路面吸收過量太陽輻射而出現融化現象。
  • 「熱棒」技術,為青藏鐵路節省10億元
    南京日報報導憑著世界領先水平的低溫熱棒專利技術,中聖集團成功解決了困擾青藏鐵路建設的高原凍土路基融沉問題,一舉成名。即便如此,集團董事長郭宏新對創新的理解依然質樸:「創新不是一個複雜的概念,是實實在在解決問題的過程。」集團成立9年,擁有30多項國家專利,每一項專利都是解決問題的成果;每一項專利,都實現了產業化,鑄就了企業核心競爭力。
  • 聚焦青藏鐵路:神奇「熱棒」冷卻地溫
    新華網沱沱河7月1日電在可可西裡地區,在鐵路和公路兩旁可以看到很多豎立的「鐵棒」,有關技術人員說,這其實是一種高效熱導裝置,叫做「熱棒」。車站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熱棒是青藏鐵路在運營過程中處理凍土病害、保護凍土的有效措施。  據了解,熱棒是一種高效熱導裝置,具有獨特的單向傳熱性能:熱量只能從地面下端向地面上端傳輸,反向不能傳熱。
  • 青藏公路多年凍土科研團隊
    為了保障青藏公路暢通無阻,原交通部於1973年成立了青藏公路多年凍土科學研究組,任命當時的交通部公路科研所高級工程師朱學文為第一任組長,交通部第一公路勘察設計院(中交一公院的前身)高級工程師武憼民為副組長,帶頭研究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區瀝青路面修築的技術問題。
  • 青藏鐵路凍土攻關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青藏鐵路公司負責人盧春房說,經過3年多的科研攻關,我國科學家對青藏鐵路凍土工程所採取的措施證明十分有效,凍土攻關取得重要進展。青藏鐵路是目前世界上穿越多年凍土裡程最長的高原鐵路,穿越多年凍土地段550多公裡,而凍土也被認為是青藏鐵路建設遇到的最大的技術性難題,凍土與生態環保、高原缺氧並列為青藏鐵路面臨的世界性三大難題。青藏鐵路公司黨委書記盧春房告訴記者,青藏鐵路風火山凍土觀測站通過近40年的觀測研究,目前已取得了大量的科學數據。
  • 龍脈特刊之青藏鐵路揭密:凍土降溫思路之變
    吳柏青說,最深的鑽孔已伸入地下128米,依舊是冰,凍土問題難以迴避。  「棉被」到「冰箱」的思路轉換怎麼能讓對溫度極為敏感的多年凍土,保持足夠的穩定性?這成為青藏鐵路成敗的關鍵。  「夏天賣冰棍都裝在木箱子裡,怕化了拿棉被捂上,原來修路大概就是這個思路,但拿棉被捂冰棍早晚要化。」吳柏青說。
  • 青藏鐵路——中國凍土技術走在世界前列的標誌
    這是已有30年歷史的風火山凍土試驗路基為了破解多年來困擾世界高原鐵路建設領域的凍土問題,我國鐵路科研部門早在上個世紀60年代初就組織科技力量在青藏高原海拔4800多米的風火山一帶,建立了凍土科研基地——風火山觀測站。40餘年來,科研人員在雪山下的凍土試驗段堅持觀察記錄氣象和凍土變化,為青藏鐵路建設積累了1200多萬個寶貴數據。青藏鐵路是世界凍土區工程建設領域第一次大規模地、全面地綜合應用多種工程措施解決凍土問題的典範。
  • 青藏鐵路凍土工程問題將會及時解決
    新華網蘭州8月9日電 中國鐵道部副部長孫永福說,鐵道部將及時採取措施整治青藏鐵路個別凍土路基工點出現的變形問題。    孫永福7日在給於此間舉行的亞洲國際多年凍土會議的賀信中說:「對於大氣升溫和列車重複荷載影響青藏鐵路凍土工程的問題,鐵路部門將進一步加強研究。」    他說:「我們已經建立了凍土工程長期觀測系統,會及時解決出現的新問題。」
  • 中國凍土研究已走在世界前列
    中國科學院凍土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張魯新日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目前,我國的凍土學研究無論是宏觀凍土學研究還是微觀凍土學研究,都已走在世界凍土研究的前列。我國凍土研究始於20世紀60年代。對青藏公路沿線的多年凍土進行了多學科、綜合性的科學考察,成為我國系統研究多年凍土的一個開端。
  • 中外專家把脈凍土高速工程技術難題
    但凍土公路技術研究並沒有告一段落,8月10日到14日,由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簡稱中交一公院)主辦的「青藏高速公路建設技術諮詢會」和「多年凍土高速公路建設技術國際高層論壇」在西安召開,國內多名院士和行業專家以及國際凍土工程界的權威人士,匯聚一堂,圍繞凍土高速公路建設技術的難點及其解決方案,進行了深入探討。
  • 【人民日報】青藏鐵路如何穿越凍土
    這說明青藏鐵路的建設進度大大加快了,同時也說明建設者們已初步解決了鐵路穿越多年凍土地帶的工程技術難題。青藏鐵路如何穿越多年凍土,是誰提出了解決問題的技術方案?6月下旬,記者帶著這些問題,到海拔4600多米的凍土區,採訪了中科院凍土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青藏高原研究基地的專家。先看一組數字:世界上在凍土區修築鐵路已有近百年歷史,但因難度大,很多問題尚未解決。
  • 青藏鐵路線路優良率達99%以上 凍土路基總體穩定
    新華社西寧7月7日電(記者 楊步月、何偉、尕瑪多吉)青藏鐵路穿越常年凍土帶長達550公裡,通車運營4年來凍土區段的路基安全怎樣?青藏鐵路公司黨委常務副書記李力近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透露,鐵道部檢測中心軌道檢查車循環檢查數據表明,青藏鐵路線路優良率達到99%以上,凍土路基總體穩定。
  • 中交建多年凍土青藏公路建設和養護技術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中交一公院牽頭完成的「多年凍土青藏公路建設和養護技術」被授予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多年凍土青藏公路建設和養護技術」是青藏公路四期科研成果的系統集成和創新,項目結合青藏公路歷次改建整治、運營養護進行了持續的跟蹤研究,建立了高原腹地550公裡連續多年凍土公路動態監測體系,系統研究了路面、路基、橋梁樁基、維修養護技術、環境、氣候與凍土間的相互關係,創造性地提出合理路基高度與保護凍土的路基穩定技術、基於控制路基融沉變形的瀝青路面結構,首次在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區成功修築高等級瀝青路面
  • 川青藏公路通車60周年:一個甲子 兩路變遷
    攻克技術難題  馴服凍土滑坡  穿行在可可西裡自然保護區,路邊不時會出現一排排旗杆一樣整齊排列的管子,這就是熱棒路段,它的存在有效解決了高海拔地帶多年凍土公路的路基穩定問題。  多年凍土、地質災害、高寒缺氧、生態脆弱,是建設川藏、青藏公路面臨的世界性難題。
  • 【中國科學報】在凍土上描繪科學圖畫
    之所以能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與中科院寒旱所凍土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與實驗室始終秉承的「以凍土科學與技術創新為理念,從凍土科學和凍土工程兩個角度來開展凍土研究」有著緊密的聯繫。  解決青藏鐵路築路核心難題  走進凍土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走廊兩旁的展板記載了實驗室這些年取得的一系列驕人成績。
  • 青藏鐵路通車10周年:中國如何攻克凍土鐵路工程難題
    在此,鐵流回溯科研人員為解決高原凍土技術難題的研究歷程,闡述中國工程師攻克青藏鐵路凍土工程問題的艱辛與不易。以青藏公路為例,85%的路基病害是融沉造成的;15%為凍脹和翻漿所致;橋梁和涵洞的病害主要由凍脹引起;在高溫凍土區的路堤上,由於陰、陽坡下的融沉不同,因而在向陽面的公路左側產生縱向裂縫…… 誠然,除了普遍存在的融沉和凍脹問題之外,多年凍土區還廣泛分布有各種不良凍土現象——冰椎和凍脹丘、融凍泥流和熱融滑塌、熱融湖塘和凍土溼地等也會對鐵路工程施工與運營維護造成巨大負面影響。
  • 青藏鐵路是怎樣解決凍土問題的?看完佩服工程師的智慧
    青藏鐵路是世界海拔最高、線路最長的的高原鐵路,從青海省會西寧到西藏首府拉薩,海拔4000米以上的路段達960公裡,最高點海拔5072米,穿越戈壁荒漠、沼澤溼地和雪山草原,全線總裡程1142公裡。青藏鐵路大部分線路處於高海拔地區和「生命禁區」,修建青藏鐵路面臨著三大難題,千裡多年凍土的地質構造、高寒缺氧的環境和脆弱的生態,其中最難解決的是凍土問題。凍土是一種低於零度含有冰的巖石和土壤層,對於季節溫度變化非常敏感,受熱會融化下沉,遇冷則會凍結膨脹,這會造成地基的不穩定。從上世紀50年代初期,我國專家就開始研究高原凍土問題,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終於解決了這個世界性的難題。
  • 如何把更多碳留在未解凍凍土裡:限制化石燃料的使用
    因為多年凍土深埋地下,且其厚度太大,人類在多年凍土區的工程只能建立在多年凍土層之上。  那麼,問題來了。  隨著全球變暖,多年凍土在不斷退化,凍結層融化後,會導致地面沉降,從而影響到工程結構的穩定性。工程本身會對土層的結構產生影響,公路的瀝青路面還會吸收更多的熱量,加速多年凍土的退化。因此,在多年凍土區進行工程建設,面臨著許多挑戰(圖9)。
  • 凍土退融可能威脅青藏鐵路(圖)
    有獎評新聞 中科院專家表示凍土退融可能威脅青藏鐵路  據新華社電  中國科學院有關專家說,「地球第三極」地帶青藏高原的所謂「永久凍土層」正在加速退融,可能在10年後對目前已全線鋪通的青藏鐵路構成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