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戰「疫」,停課不停學。線上教學「拯救」了大部分學科,然而科學卻面臨著一項嚴峻的挑戰——實驗教學怎麼辦?
記者今天從寧波市學校裝備管理與電化教育中心了解到,能夠解決實驗教學「難題」的學校並不多,北侖區新碶中學將科學實驗「化解」在宅家生活的各個細微處,初一、初二的學生十分喜歡。
那麼,新碶中學科學組是如何解決難題的呢?記者了解到,老師們在傳統科學實驗課的基礎上進行了創新。學生宅家時,還是能獲得不少「實驗材料」,比如說牙籤、紙張、玻璃器皿,甚至是雞蛋、麵粉、筷子。
結合學生在家隨手即得的「實驗材料」,科學老師們為大家開設了一系列源於教材而高於教材,來自生活並最終回歸到生活本身的小實驗。這些居家實驗,是科學教學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延伸,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記者了解到,這些實驗課程還挺豐富,從電學到光學,從化學到生物,還有和工程相關的小實驗,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將科學課的講臺拓展延伸到每個學生自己的手中。
「比如光的折射這個知識點,學生完全可通過水杯和筷子來完成。」新碶中學科學組教研組長朱長珍稱,生活中到處都是物理、化學、生物方面的知識,只要孩子們做個「有心人」。
有人覺得化學實驗在家很難做,其實不然。朱老師舉例說,比如「雞蛋殼+醋」會產生化學反應,很容易在家裡的廚房找到「舉一反三」的實驗機會。例如談浮力,為啥在水裡加鹽,原本沒法浮起來的物體就能「漂」了呢?
生物的話,家中和小區周邊都有綠植,孩子們很容易按照老師的「設問」去探索,找到五花八門的結果。有孩子甚至還網淘了「豬籠草」,和小夥伴們分享它的「吃蟲」經歷。
據介紹,新碶中學讓孩子利用假期做實驗的「傳統」早已有之,特別是暑假,老師們總是習慣將科學實驗滲透到孩子們的「每一天」。此次疫情,老師們則幫孩子們提煉了更多方式方法,用「小提示」的方式,給大家更多主動探究的空間,進一步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
「其實平日裡課堂時間有限,學生課餘閒暇少,很多活動開展挺難。在這個漫長的寒假,反而讓師生有了『化危為機』的機會,當挑戰成了機遇,就能讓家庭實驗貫穿著知識點,帶孩子們前行。」朱老師說,不僅能幫助學生加深了對知識點的印象,更能把這顆科學素養的種子播種在孩子們的心中。
光學實驗
化學實驗
工程實驗
記者:徐葉 通訊員:謝曉瑛 葉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