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光譜偏振成像偵察系統設計實現

2020-11-25 電子產品世界

摘要:介紹了以STC89C52RC為核心的電動變焦、對焦、變光圈以及以PC104為平臺的圖像處理多光譜偏振成像偵察系統組成及工作原理,給出了系統軟硬體設計方法。實驗結果表明,數字量化調焦效果良好,為偏振圖像在線命令響應搭建了測試平臺。實際應用結果表明,該系統具有使用方便、成本低等優點,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關鍵詞:偏振成像偵察系統;STC89C52;多光譜成像

0 引言
與常規光強度成像探測技術相比,偏振成像偵察技術在識別偽裝目標、目標細節特徵獲取、抑制大氣背景噪聲和提高目標探測距離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由於受到大氣、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對惡劣環境下的遠距離目標成像中的常規光強度成像方式存在探測距離近、識別偽裝效果差、去霧能力弱等不足,難以適應現代戰爭作戰要求,急需研究新的成像偵察技術,以提高惡劣環境下遠距離目標的信噪比,加大探測距離,實現對目標的有效偵察。
本文設計的系統主要解決電控變焦、多偏振方向快速準確定位、長焦偏振光學系統設計等關鍵技術問題,研製多光譜偏振成像偵察系統,應用於遠距離目標的偵察。

1 系統組成及工作原理
該系統由微控制器、圖像採集、串口通信、圖像處理和上位機顯示等幾部分組成,如圖1所示。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170977.htm


本設計以單片機為主控晶片,以PC104平臺為上位機,完成電子對焦、調焦、變光圈、數據處理、顯示、通信等功能。系統的工作流程如下:首先,在系統開機時設定系統的工作方式;然後,通過操作面板上的變焦、對焦和變光圈的控制按鈕,輸入給單片機,單片機對變焦電路進行控制。同時,通過通信電路發送曝光時間調整命令至PC104,對曝光量進行調整,通過顯示模塊顯示當前相機狀態;當偏振圖像符合要求時,通過操作面板上的圖像處理和保存功能將採集和處理的數據通過存儲電路存儲到16 GB的FLASH中。
1.1 PC104模塊
PC104嵌入式計算機誕生於20世紀80年代末,1992年被正式接納為IEEE P996.1標準。它在90 mm×96 mm的規格上集成了,PC的大部分功能,一方面繼承所有PC資源,另一方面又對普通PC加以改革和重新規劃,具有體積小、功耗低、工作溫度寬、可靠性高等特點以及系統抗振性強、支持帶電拔插、可維護性高、支持後I/O板走線、方便配線、散熱性好、電氣特性更好等優點,適合嵌入式控制領域,被大量用於車載系統、機載設備、電力控制、醫療儀器、智能交通、通信設備、視頻監控、軍用電子裝備等領域。


相關焦點

  • 成像光譜偏振技術
    20 世紀 80 年代以來,科學家先後實現了成像與光譜的結合,以及成像與偏振的結合,分別提出了成像光譜儀和成像偏振儀。成像光譜技術很好地把成像與光譜獲取功能合二為一 , 實現了相機和光譜儀功能的一體化,可獲得目標的成像和光譜信息,是目前國際上光學遙感的重要科學探測儀器,已成功進入了工程應用。但它缺少了光的另一種重要信息—— 偏振信息。
  • 高分辨顯微成像:偏振可控多焦點超構透鏡
    雖然,在現有的報導中超構表面能夠實現超緊湊、亞波長空間解析度、以及偏振和相位等的調製。但是,由於光譜域裡超構表面的透過率低和調製效率低,大多都實現的是單一的調製,所以現有的偏振成像顯微系統體積大和結構複雜。近日,哈爾濱工業大學—金鵬教授團隊與中科院蘇州納米所—張寶順研究員團隊合作,為解決這個難題,提供了新的思路。
  • 偏振成像的基本原理和優點
    光有三個基本特性:強度、波長和偏振.今天幾乎所有的相機都是為單色或彩色成像而設計的。單色相機用於測量在像素級寬帶光譜上的光強,而彩色或多光譜相機則用於檢測紅、綠、藍和近紅外波段的光強。同樣,偏振照相機用於在多偏振狀態下捕捉光的強度。
  • 高分辨顯微成像:偏振可控多焦點超構透鏡
    雖然,在現有的報導中超構表面能夠實現超緊湊、亞波長空間解析度、以及偏振和相位等的調製。但是,由於光譜域裡超構表面的透過率低和調製效率低,大多都實現的是單一的調製,所以現有的偏振成像顯微系統體積大和結構複雜。
  • 多光譜成像傳感器開始在「全球鷹」平臺上進行飛行測試
    美空軍計劃在RQ-4「全球鷹」上部署MS-177新型多光譜成像傳感器。在這些測試後,美空軍授予了該公司一份設計合約,用以增強傳感器的多光譜分辨能力。UTC航空航天系統公司聲稱,MS-177可以為美軍提供遠距離偵察與監視成像能力,是該公司新型下一代傳感器。
  • Videometer推出新品手持式近視距多光譜成像系統
    多光譜成像傳感器是用於監測不同環境中農作物和植被的有效工具。植物的生理學,形態學或生物化學信息可以通過非接觸的方式以及不同維度、尺度下評估。例如,利用多光譜傳感器用於植物表型分析或精準農業中的生理脅迫研究。截至目前,市面上有各種非成像和成像高光譜傳感器可供選擇,這些儀器進行測量的過程相當複雜,高光譜數據處理複雜,迫切需要波段較多的便於數據分析的手持式多光譜表型成像系統。
  • 偏振成像技術
    [5]衛毅,劉飛,楊奎,韓平麗,王新華,邵曉鵬,淺海被動水下偏振成像探測方法研究[J],物理學報, 2018 67(18)[6]韓平麗,劉飛,張廣,陶禹,邵曉鵬等,多尺度水下偏振成像方法研究[J],物理學報,67(5): 2018
  • 多光譜成像技術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魔咖色域,ID:Mycolordoc】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多光譜成像是多波段光譜圖像獲取、處理、複製、顯示等系列技術的簡稱;通常認為在可見光譜段的多光譜圖像的光譜解析度大於10nm,該解析度能夠以較高的精度擬合或重建自然界中多數目標的輻射光譜或反射光譜信息
  • 從完整肌腱到單纖絲:偏振紅外光譜強勢助力膠原蛋白的分子取向研究
    目前,基於焦平面陣列檢測器的偏振遠場(FF)傅立葉變換紅外(FTIR)成像、偏振遠場(FF)、光學光熱紅外(O-PTIR)以及散射型掃描近場光學顯微鏡(s-SNOM)的納米紅外技術在膠原蛋白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偏振遠場(FF)方法可應用於完整肌腱的截面,其纖維平行且垂直於偏振光排列。
  • 計算光譜成像的前沿進展簡介
    Xu等人採用LCTF和壓縮感知技術實現空譜編碼,提升光譜視頻成像的空譜解析度。除了無源光譜掃描方法(被動照明方法),納亞爾(Nayar)等人提出了主動照明的方法,採用從一個波段掃描到另一個波段的多路照明方案,以實現光譜成像。以上原理方法皆以犧牲時間解析度為代價換取光譜解析度,因此只能拍攝靜態場景下的高光譜數據。
  • 表面等離激元調控非線性上轉換發光:多光子生物成像和螢光偏振技術
    表面等離激元調控非線性上轉換發光:多光子生物成像和螢光偏振技術尤其是上轉換納米晶一般被808和980納米近紅外光激發,恰好處於第一個生物透明窗口,具有生物組織穿透性強和低光熱損傷等特性。然而,上轉換納米晶的量子效率一般都很低(低於1%),嚴重阻礙了它們的實際應用。為了克服這種缺陷,科學家們研發了眾多的物理和化學手段來提升它們的吸收和發光效率。比較常見的有表面鈍化,調控能量轉移,改變宿主晶格結構等方法。
  • 大疆發布精靈4多光譜版,搭載了一體式的多光譜成像系統
    首頁 > 快訊 > 關鍵詞 > 大疆最新資訊 > 正文 大疆發布精靈4多光譜版,搭載了一體式的多光譜成像系統
  • 淺析美軍現役的偵察衛星技術
    美國的偵察衛星主要有情報偵察衛星、成像偵察衛星、飛彈防禦偵察衛星、資源衛星四個體系的衛星。已形成在地球上全範圍、全氣候、全時段、全電磁頻譜的偵察體系。目前美軍現役的偵察衛星有KH-21鎖眼系列光學成像衛星,長曲棍球雷達衛星,8X光學雷達衛星,作戰快速響應衛星具備四類特點的偵察衛星,可以基本提供實時的衛星偵察圖像。
  • 稿件速遞|超分辨螢光偏振成像
    導讀近年來,研究者將一系列超分辨成像技術與螢光偏振顯微術結合,實現了納米尺度上乃至單分子水平的螢光偶極子成像。北京大學席鵬副教授課題組總結了已有的螢光偏振成像技術,介紹了最近開發的兩種超分辨螢光偏振成像技術,比較了各種螢光偏振成像技術的優劣。
  • 拉曼、橢圓偏振、光學光譜技術常見問題解答
    中的應用,涉及:拉曼、橢圓偏振、光學光譜和輝光放電,四種光學光譜技術,為大家帶來滿滿的知識技能包。我們處理拉曼光譜的時候有時候要使用歸一化的方法,這個對結果分析會有影響嗎?歸一化一般不會對結果分析產生影響。歸一化操作是對光譜中所有的拉曼峰等比例的放大和縮小,不會影響峰的位置和形狀。若還有擔心,可以考慮提高光譜的信噪比。若使用的是Labspec 6軟體,至少有兩種成像方法可以實現半高寬和強度成像。
  • 光譜成像知多少
    光譜成像技術起源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其前身是多光譜遙感成像技術。由於光譜成像具有良好的信息獲取能力,光譜成像技術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已經發展出多種光譜成像技術,成像光譜儀產品不斷更新換代。衍射光柵的另外一種用法是將其置於發散光束中,從狹縫入射的光不需要準直系統直接入射到光柵上,經光柵衍射後可得到目標狹縫的光譜虛像,成像系統將狹縫按波長成像在面陣探測器的不同位置,這種成像技術已經被應用到OrbView-4衛星的戰術遙感器的概念設計中
  • 挑戰化學成像極限:中國科大實現單分子拉曼光譜成像
    右上圖為分子拉曼光譜,右下圖為拉曼成像圖和強度分布曲線。 該研究工作是在科技部、科學院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資助下完成的,是該研究團隊繼2005年實現單分子磁性調控(文章發表在《科學》雜誌上)後在單分子科學領域取得的又一項重大進展。
  • Phase One多光譜成像解決方案有多牛
    今年年初,Phase One在文化遺產領域就推出了全自動多光譜成像(MSI)高解析度解決方案。多光譜成像(MSI)的原理是利用特殊的相機、光源和濾鏡,拍攝多個波長的光形成多個圖像,有的光譜肉眼可見,有的不可見。獲得的多張圖像被用於各種文物的物質和表面分析,從而確定可讀性、真實性、年代、材料特性以及分布。
  • 多光譜與高光譜成像技術的區別
    多光譜、高光譜甚至是超光譜首先是應用於衛星的遙感,遙感技術已經成為人類獲得地球以及其他星球信息重要的手段之一。利用遙感成像系統得到的地球資源信息已成為人類開發、合理的利用、管理和監測地球資源及環境不可缺少的基本手段,在農業、地質、森林、水利、土壤、海洋、環境、大氣研究等領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 關於無人機高光譜成像相機在各行各業的應用情況詳解
    簡介 成像技術和光譜技術是傳統的光學技術的兩個重要方向,成像技術能夠獲得物體的影像,得到其空間信息;光譜技術能夠得到物體的光學信息,進而研究其物質屬性。20世紀70年代以前,成像技術和光譜技術是相互獨立的學科,隨著遙感技術的發展,成像光譜技術迅速發展起來,它是一種快速、無損的檢測技術,具有光譜解析度高、多波段和圖譜合一的特點,能在大尺度範圍內識別地表並深入研究其地表物質的成分及結構。目前成像光譜技術已經成為遙感技術的發展趨勢之一,並在軍事偵察、海洋遙感、地質勘探、植被分析等領域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