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約1400字,閱讀約需2分鐘
一:熱量來自哪裡
首先要明確我們通過食物獲取的能量主要來自三大產能營養素,即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
那麼這三種產能營養素能不能完全、百分之百的被我們的消化系統所吸收呢?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這是因為——就常識而言大多數絕對化的問題的答案都是否定的。
咳咳,作為一個營養師,還是要從科學的角度來解釋一下這個問題。
二:各能消化多少
影響營養素的消化和吸收的原因有很多,下圖中的數據簡單的表明了幾種食物的產能營養素消化率。
1. 脂肪
對於脂肪來說,影響消化吸收的主要包括脂肪來源、攝入量、年齡等原因,比如動物來源的脂肪其消化率就高於植物來源,植物性食物大約是90%、動物性食物大約是96%。
2. 蛋白質
蛋白質的消化率與其來源有很大關係,比如動物性蛋白的消化率能達到97%,而豆類蛋白質的消化率只有78%(大豆蛋白比一般的植物蛋白要好得多,吃食物和吃加工分離後的蛋白質效果也不一樣),總會有一部分蛋白質最終在糞便中被排出,否則糞便怎麼能當作氮肥呢……
3. 糖類
糖類的消化率還要考慮到其中膳食纖維的含量,膳食纖維不但不能被胃腸道消化,同時還會吸附其他營養素、降低消化率,因此平均食物中碳水化合物的消化率大約是97%。
三:消化率≠吸收率
消化率與吸收率又是兩種不同的概念,食物經過消化,其小分子物質通過消化道黏膜進入血液或者淋巴液的過程叫做吸收,並不是所有被消化的營養素都能最終被吸收為人體所用。
|哪種營養素吸收率最高?
膳食纖維以外的糖類吸收率幾乎可以達到100%。
雖然動物性來源的脂肪消化率較高,但是具體到脂肪酸,反而是植物油中含量較高的不飽和脂肪酸更容易吸收。
蛋白質的吸收率則比較複雜,與蛋白質的胺基酸成分有很大關係,所謂的優質蛋白質就是其胺基酸組成和機體蛋白質胺基酸接近,其生物價值就越高,比如雞蛋、牛奶、魚類其生物價值就比一般植物蛋白高。
綜合以上分析和各種營養素的相互作用,一般認為,混合膳食中碳水化合物的吸收率最高,其次脂肪,蛋白質最低。
四:沒有偏差嗎?
|有偏差但很小
有人說,既然食物中的熱量人體不能100%吸收,那麼我每天消耗的熱量2000千卡,再按照2000千卡的食譜攝入合理嗎?
其實這裡的確會有一些偏差,比如算出的一個堅果熱量很高,但是很可能你吃的時候沒有嚼碎,所以實際得到的熱量會比食物成分表中的數值低一些,但就多數情況來說差別已經很小了。
不過營養學上的所謂飲食攝入的熱量,和這些食物物理學上的熱量並不相等,雖然我們了解食物熱量的基本原理也是燃燒法,但是所謂的:
1克蛋白質=4千卡
1克脂肪=9千卡
1克碳水化合物=4千卡
這三個數字已經是考慮人體對食物的利用情況,矯正過的了。
而我們一般食物成分表(計算飲食熱量的基礎資料庫)使用的數據是化學測量出其中的產能物質重量之後(碳水化合物一般是算出來的),通過係數計算出的熱量。
|偏差已儘量矯正
知道營養素需要量和食物成分,就可以逆推出精確的食譜了,也就是每天各種食物可以吃多少。
最後再額外提醒一下,其實我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DRIs)中的數值,也是已經考慮過食物結構、消化、吸收、利用率的因素之後給出的推薦量,因此不存在所謂吸收率33%的營養素需要按照3倍推薦量攝入營養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