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疫情持續肆虐,長期留在家中令活動量大減,不知不覺大家都重了幾斤。
尤其是女性,別說是幾斤,就是重了幾兩也是極其「敏感」。
於是乎,就開始到處搜羅各種「懶人高效減肥法」,以求快速又輕鬆達成目的。
然而,只要是減過肥的人都知道,減肥從來就沒有一蹴而就,且能「躺廋」的。
然後,下面這位來自日本的女生,通過飲食用6個月減去了18公斤的體重。
這位叫Noa的女生與很多女生一樣,喜歡吃東西而且對運動沒有興趣。
婚後更因長期留在家中,且飲食習慣極不健康,三餐均以快餐為主。
早餐多是麥當勞快餐,午餐和晚餐多是炸雞,以及其他的油炸食物。
而且,她還有夜宵的習慣,加上一日三餐中,幾乎沒有蔬菜,體重飆升到63kg。
沒有幾個女人是受得了自己體重增加的,Noa也是如此,隨即開始自己的減肥計劃。
Noa在個人社交帳號中強調自己本就是「吃貨」,而且還喜歡吃零食。
所以,減肥的時候,也不希望自己的減肥過程是完全痛苦的。
所以她親自製定了自己的「減肥備忘錄」,訂下了25條飲食清單。
清單中有三餐食物的進食的時機,而這個時機是依靠食物的營養素的飽腹感和熱量來制定的。
比如,碳水化合物是最快被身體分解吸收的,也是比較容易發胖的。
而蛋白質、食物纖維等熱量低,且飽腹感很強,較之碳水化合物不容易發胖。
所以,她會先先吃肉、蔬菜,最後再吃一點點碳水化合物,就已經飽了。
此外,她的零食也不落下,只是換成了如低脂乳酪、高可可濃度的黑巧克力、蛋白能量棒,低卡的瘦肉零碎等。這些零食她都都當作是加餐部分,延遲飽腹感。
就這樣堅持了6個月的時間,減去了18公斤!
從她的餐單中不難發現,事實上有兩個關鍵因素,第一個是食物的進食順序,第二就是餐單的主要結構為高蛋白、低碳水的飲食餐單。
「低碳水、高蛋白飲食」,不論國內外,都是目前較為流行且主流的減重飲食法。
現在有很多倡導者也說,「碳水就是造成肥胖的主因」、「如果要成功減重,第一步就是要少吃碳水」。
事實,真是如此嗎?
首先要知道,什麼是碳水化合物食物?
一般是主食類含有大量碳水化合物(如五穀根莖雜糧、全穀類、米飯、麵粉製品等,此外一些水果蔬菜中因也含有一定的碳水化合物),它提供絕大多數的糖類,一般來說,飲食中的糖類約佔每日總熱量的50~60%,以提供人體主要的能量。
糖類進入身體,經消化後產生「葡萄糖」,而「葡萄糖」是神經系統、肌肉細胞、紅血球等主要仰賴的能量。
以正常飲食來說,糖類在每日飲食的總熱量比例約50~60%,蛋白質約10~15%,脂肪則不超過30%。
三大營養素都可提供熱量:每1克的糖類提供4大卡;每1克的蛋白質提供4大卡;每1克的脂肪提供9大卡。
然而,人體的肌肉細胞、骨骼細胞、神經系統及運輸氧氣的紅血球等,多仰賴「葡萄糖」為主要能量,因此,長時間內飲食中的糖類比例過低時(低於總熱量20%以下),刻意減少攝食主食類,就會讓身體大多的細胞無法直接利血糖當能量,這時就會開始造成營養代謝上的紊亂。
「澱粉是肥胖的元兇」,這其實錯誤的飲食迷思,如前面所說,澱粉含大量的複合糖類,是提供人體主要的能量來源。過多熱量攝取,才是關鍵因素。
而且「肥胖」本就是一個綜合性的健康問題,有很多因素的影響會導致肥胖,如社會經濟狀況、飲食來源、飲食習慣、飲食喜好、心理影響等。
此外還有諸多內在因素,如生理狀況、遺傳因素、體質、疾病、甚至是藥物副作用等,不論是外在或內在,一旦熱量失衡,「吃進去的熱量大過於消耗」,過多的熱量不會憑空消失,依人體的生化代謝路徑,多數經由「脂質合成」轉變成脂肪(以三酸甘油酯的形式存在),並且儲存在人體的脂肪細胞(Adipocyte)。
結果通常有兩種,一種是使脂肪細胞的面積增大(Adipocyte Hypertrophy),另一種就是使脂肪細胞的數量增多(Adipocyte Hyperplasia)。
不論哪一種,最後都造成肥胖。
既然蛋白質和糖類、脂肪一樣,都會產生熱量,那為何會出現「提高蛋白質的攝取,可以幫助減重」的說法呢?「蛋白質也有熱量呀,難道提高比例就不會增胖嗎?」
其實,這背後與蛋白質複雜的生化、生理作用有密切的關係。
過去,多項研究實驗設計以「人體控制飲食介入性試驗」為主(the controlled human feeding intervention trials),針對不同族群,如肥胖及過重的成人、肥胖孩童,甚至是體型正常的成人,短時間之內(通常設定在4~12周),在不限制熱量下,提高飲食蛋白質的比例,並降低糖類比例,也就是限制碳水化合物,大多數的研究呈現一致的結果,「即實驗者的體重( total weight)及身體質量指數(BMI)在實驗後都有明顯的下降」。甚至,當更嚴格限制糖類(每日總熱量的20%以下),減重的成果更是明顯。
為什麼「提高蛋白質的攝取」對「減重」有幫助?
荷蘭科學家Westerterp-Plantenga等人在2009年發表的綜合性的「回顧文獻」(literature review),提到三項可能理由:
1.提高飽足感,因此減少攝食量:
人體攝入蛋白質,經進一步消化、吸收與分解成為「單一胺基酸」而進入血液,過多的「胺基酸」會被氧化產生熱量,氧化後的胺基酸被認為容易讓人體產生飽足感。
2.熱效應:
什麼是「熱效應」(Diet Induced Thermogenesis, DIT或Thermic Effect of Food, TEF)?其實這是營養學的專有名詞。
簡單來說,我們從飲食攝取糖類、脂肪及蛋白質,這些營養素進入人體會產生熱量,但相對的,我們的身體需要經消化、吸收、代謝、運輸等過程,才能把這三大營養素(糖類、蛋白質、脂肪)轉換為熱量。
而在這過程,會無形中消耗些許的熱量,這些熱量會以熱能形式被釋放出來,用來維持體溫。
其中,蛋白質轉變成熱量的過程中,所消耗的熱量最高,也就是產熱效應最高,其次是糖類,最後是脂肪。
所以這也可能說明,高蛋白飲食,相較於高糖類、高脂肪飲食來說,因為「熱效應較高」,減少身體實際吸收的熱量,因此被認為有助於減重。
3.改變營養代謝平衡,增加消耗能量:
「高蛋白飲食」通常是嚴格限制糖類。若長期處於低糖類的營養環境,將造成人體細胞對無法充分使用「葡萄糖」(血糖)。
此情況下,就會改變人體的代謝途徑。肝臟儲存的糖類開始消耗,我們稱之「肝糖分解」(Glycogenlysis)。
人體的肝糖儲存有限,當飢餓超過48個小時以上,肝糖幾乎耗盡。
這時就會開始分解、消耗肌肉的蛋白質,儘管飲食中已提高豐富的蛋白質,但因缺乏胰島素(Insulin)的關係(因為胰島素只會在人體攝入糖類時而被分泌,透過胰臟製造釋放到血液中,以便讓細胞吸收「血糖」,轉化能量來利用),而相對造成另一項荷爾蒙「胰高血糖素」(Glucagon)的提高以維持血糖平衡。
「胰高血糖素」的目的是讓血糖上升,卻相對也讓肌肉的蛋白質產生分解,肌肉的蛋白質分解後,會產生胺基酸,這些胺基酸經過脫胺作用後,主要用來形成葡萄糖,以維持血糖,生化學上稱之為「糖異生作用」(Gluconeogenesis),這種作用是消耗能量的過程,促使身體的熱量重新分配,因此產生熱量負平衡的結果。
以上,就是「高蛋白低碳水飲食」為何會對減重有效的3點關鍵因素。
然而,儘管表面上看來,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攝入,提高蛋白質的飲食法非常有效。
但是,這是因為生理及代謝上產生巨大的紊亂所導致,並非真正的體脂肪有所減少。
如果再把時間拉長,超過2、3個月,飲食都處於一種「極低糖類、高蛋白」的飲食狀態,這時體內的肝糖(Glycogen)就會耗盡,無法滿足身體的「基礎代謝」及「基礎活動量」。
身體為了節省蛋白質,會開始分解體內的脂肪來提供能量,這時血液中的「游離脂肪酸」就會快速地增加,去製造一種特別的成分叫做「酮體」(Ketone Body),作為補償性的能量供給。
雖然此時體內的脂肪組織被氧化、分解,但實際上分解的量非常小,並不足以達到減重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過多「酮體」對人體的神經系統具有毒性,嚴重者則導致產生「酮酸中毒」。
同時,人體在排洩「酮體」時,會伴隨大量的水分與電解質流失,而可能產生「低血鉀」、「低血鈉」,嚴重者,當血液中電解質不平衡就可能伴隨痙攣、神經抽搐的症狀。
事實上,到這裡很多人可能就知道了,這不是和所謂的「生酮飲食」一脈所出?
是的,非常相似,都是以限制碳水化合物,「逼迫」身體以分解脂肪後以「酮體」供能。
而「酮體」代謝時,主要是消耗身體的水分、電解質(人體60~70%都是水分組成),嚴重者就會發生「酮酸中毒」,人體也可能因「葡萄糖」來源不足,而較容易有倦怠現象,形成營養不良。
所以,以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方式進食,達到減肥的目的是不可取的。
可以採用Noa的進食順序法,先吃高蛋白食物如肉類、豆製品類等,
然後再吃蔬菜,最後吃一些主食,主食也以粗糧為主,然後持之以恆。
當然,在飲食管理之外,運動更是「減肥利器」,尤其是像Noa這樣的久坐族。
因為久坐不動,導致的核心力量不足,雙腿血液循環不暢,繼而導致浮腫、沉重等。
Noa會鍛鍊自己的核心力量,也會給自己的雙腿做按摩放鬆。
下面是她鍛鍊核心的一套訓練動作,一共6個動作:
動作一,半仰臥空蹬自行車100次
動作二,仰臥舉腿100次
動作三,仰臥卷腹50次
動作四,仰臥拍水10次,做三組
動作五,平板支撐60秒
動作六,平板支撐側提膝30次
下面是按摩腿部,放鬆筋肉,促進血液循環,腿部塑形。每個動作30秒,做2組。
動作一
動作二
動作三
動作四
動作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