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家庭生態系統理論,家庭系統中存在著一種相互作用的模式,家庭成員的相互影響是同時發生的,一個成員的行為會影響其他成員的行為、認知和情感的變化,同時也會導致他們對行為、認知和情感的反思,其中一個成員做出一些改變會導致其他成員發生一些不同的變化。
以家庭生態系統理論來審視現代社會的家風傳承,就要重視家庭成員之間在家庭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相互影響的過程,重視家庭系統內的各要素對家庭成員的綜合作用。
培育正確的價值觀,把握傳承好家風的方向。
價值觀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總的看法,體現在言談話語、舉手投足之中。父母的價值觀往往成為孩子觀察社會現象、形成辨別是非的尺度、指導行為的依據。所以,培育正確的價值觀是好家風傳承的核心內容。
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個人層面而言,「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具有教孩子做人的實實在在的內涵。教孩子從小愛父母、愛身邊的人、愛自己的家鄉,做一個文明守法的中國人,就是為孩子播下愛國的種子;培養孩子愛學習、勤奮鑽研的好習慣,就是為他們日後的愛崗敬業打基礎;教導孩子誠實做人,他就會鄙視那些不講誠信的人和坑蒙拐騙的不法之徒;家人之間友善相待,夫妻之間、親子之間、祖孫之間互敬互愛、互學互助,孩子就很容易將這種最基本的人際相處之道拓展到與同伴、老師、社會上更多人的相處之中。
注重家庭關係和諧,在人際互動中傳承好家風。
家庭的本質是家庭關係,處理好各種家庭關係、構建和諧的人際氛圍是培育良好家風的關鍵。生長在溫馨而充滿愛的家庭中,孩子容易把世界看作一個充滿愛的地方,而在冷漠和無愛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往往把世界看作一個充滿敵意的地方。
建立和諧的家庭關係,家庭成員之間要相互尊重,彼此接納包容,以同理心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感受,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承認家庭成員的不完美,大度面對缺陷與過失,以積極的態度激勵和挖掘每個人自身的優勢潛能。
夫妻關係是一切家庭關係的起點和基礎,影響著孩子對人與人之間關係最基本的認識和成為什麼樣的人。夫妻之間充滿人情味,使孩子從小就能感受到家庭的溫暖,懂得愛護、關心、尊重他人。夫妻關係處理好了,有利於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祖孫關係、婆媳和翁婿關係、手足關係等,促進家庭和睦。家庭氣氛和諧愉快,是孩子各種能力得以充分發展的最佳環境。
倡導家規家範嚴明,在規範約束中傳承好家風。
在家風傳承中,家規家範的確立是把正確的價值觀外化為家庭日常生活中可操作的、對家庭成員具有約束力的規矩。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顏氏家訓》《朱子家訓》等家規家範,在如今依然有重要的傳承價值。如《朱子家訓》既講修德勤儉的「大道理」,又羅列諸如灑掃庭除、不睡懶覺之類的「細功夫」。嚴明的家規家範未必一定寫在紙上,關鍵是體現正確的價值導向、時代特徵和家庭特點、生活規範。
禮儀是道德的外化,在家風傳承中,家庭日常禮儀的學習和運用也不可少。如長幼有序,出門進門、上下電梯讓長者先走;入席、用餐讓長者先坐,長者動筷子,自己再動……生活中需要禮儀的地方比比皆是、操作性強。家規、家範、禮儀是對人的行為的規範,時刻提醒家庭成員約束自己,不可忽視別人的利益。
營造良好家庭環境,在生活體驗中傳承好家風。
人是環境的產物。好家風傳承,除了父母對孩子諄諄教誨,還有「境教」,即在家庭中為孩子創造好的學習及成長環境。家庭環境包括物質的、精神的、顯性的、隱性的。奢華並不意味著文化品位高,對孩子的影響未必是積極的;簡約並不意味著寒酸,其中蘊含的文化韻味是滋潤人的心靈的營養。
家庭生活方式是構成家庭文化氛圍的主要成分,涉及家庭中的交往、閒暇、消費、家務勞動等方方面面。父母積極向上、崇尚科學、熱愛學習、愛好廣泛,孩子也會表現出高尚的情趣。從這個意義上說,父母以健康、科學的方式安排好家庭生活,給孩子創造機會,讓他們在日常生活實踐中、在身邊的小事上體驗美好的生活,是傳承好家風的重要途徑,這個體驗過程是學校和社會教育機構都不具備的優勢資源,關鍵是父母要善於營造這樣的環境。
助力父母素質提升,在身體力行中傳承好家風
好家風傳承是蘊含於日常生活之中的,不僅是教育者有意識地對受教育者施以的直接教育,更多地表現為長者的示範作用。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分散於家庭生活的各個方面、各個環節,從物質生活的吃、穿、用,到精神生活的家風、家規、人際關係,以及文化生活中的讀書、娛樂休閒等,都包含著教育的因素。在與孩子面對面地自由接觸中,各種社會觀念、行為都會無拘無束地流露出來,對孩子的教育作用時時處處存在著。
傳承好家風,父母要學習把握傳統文化和家族中好家風的精髓,將其轉化為自身的價值觀和行為,努力在生活實踐中踐行。要挖掘家庭中的教育資源,將其具體化為家規、家範,融入孩子教育的每一個細節。要發揮母親在家庭中無可替代的凝聚力強的作用,協調好各種家庭關係,激發所有家庭成員的內在動力。
(作者系天津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著有《家庭教育社會學》)
《中國教育報》2018年11月01日第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