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天文和天體物理學報正式被收入SCI

2020-11-26 中國科學院

    3月30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接到ISI(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物理、化學和地球科學部主編 Dr. Rodney Chonka的正式通知,ChJAA(中國天文和天體物理學報) 自2005年第一期起被正式收入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

    ChJAA於2001年初創刊。由於一開始就堅持創辦國際水平期刊的高要求和高起點,採取了厚重有效的舉措,創刊當年即進入SCIE(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在2004年ISI公布的評估中,ChJAA的影響因子為1.768,在全球42個天文和天體物理SCIE刊物中名列第18位,而刊物自引率僅佔總被引次數的19%。

    ChJAA在創刊四年之後再次進入了SCI。這是在中國科學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國科協、中國天文學會的領導、關懷和全力支持下,中國天文學界共同努力所取得的結果,是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的又一重要成就。它標誌著中國有獨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天文學期刊在國際化進程中又邁出了新的更堅實的步伐,中國天文和天體物理學研究開始在國際上佔有一席之地。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大《化學物理學報》被收入SCI擴展版
    由中國科技大學編輯出版的《化學物理學報》(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近日接到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ce Information,ISI)物理、化學、地學部Chonka博士來信,告知《化學物理學報》已入選ISI的期刊源,並從2002年第一期起被
  • 《物理學報》和「ChinesePhysics」入選SCI核心期刊
    近日,美國科技信息所(ISI)期刊發展部Rodney Chonka教授通過電子郵件通知《物理學報》與「Chinese Physics」 編輯部,《物理學報》和「Chinese Physics」從2003年第1期開始,被接收為科學引文索引(SCI)核心期刊(光碟版),並仍保留SCI原有的網絡版及其它所有版本和資料庫。
  • 物理學報-新華網
    《物理學報》是我國最老、載文量最大、影響面最廣泛的物理類中文學術期刊,在我國物理學界以及中國科技期刊界都具有重要的影響。       《物理學報》由中國物理學會和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主辦,創刊於1933年,原名《中國物理學報》(Chinese Journal of Physics),創刊初期用英、法、德三國文字發表論文。1953年易為現名,文章以中文發表,附英文摘要。
  • 發現脈衝星新天體物理現象,清華項目成果登上《自然·天文》
    這一探測結果也標誌著,由於技術困難停滯了40多年的天文軟X射線偏振探測窗口重新開啟。「極光計劃」立方星和探測器結構示意圖作為一門觀測驅動的科學,天文學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新的觀測方法和手段。新的觀測方法和手段被稱為天文觀測的新窗口。X射線是電磁波的一種,是研究黑洞、中子星等天體的最主要媒介。
  • 中科院院士、中國相對論天體物理奠基人張家鋁逝世
    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學院天文學系教授張家鋁院士因病醫治無效於2016年12月19日23點03分辭世,享年78歲。  張家鋁院士原籍江西贛州,1938年12月出生,1959年畢業於武漢大學物理系,後分配至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工作。1985年晉升教授,同年被聘為博士生導師,並加入中國共產黨。200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 中國的大學天文教育概況及思考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於1952年進行全國院系調整,由齊魯大學天文算學系和中山大學天文系合併成立南京大學天文學系,下設天體物理學、天體力學和天體測量學三個專業(後兩個專業於近年合併)。
  • 華南師大附中勇奪第12屆國際天文與天體物理奧賽金牌!
    截至2016年,華附天文社成員,已經2次集齊三大國際天文賽事所有金牌。截至目前,華附天文社成員,已經榮獲共7枚國際天文奧賽金牌。科普時間:國際三大天文奧賽三大賽事主要包括:國際天文學奧林匹克競賽(IAO)、國際天文與天體物理奧林匹克競賽(IOAA)、亞洲和太平洋地區天文學奧林匹克競賽(APAO)。相對而言,IOAA是業界公認的級別最高、難度最大、競爭最激烈的天文奧賽。
  • 北京天文學會2020年學術年會暨第十六屆研究生粒子天體物理學術...
    北京天文學會2020年學術年會暨第十六屆研究生粒子天體物理學術討論會召開 2020-11-03 高能物理研究所   會議包含67個報告,內容涵蓋高能天體物理、宇宙線天體物理、中微子天體物理、暗物質研究、粒子宇宙學等多個研究方向,同時,設置7個分會。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姚志國闡述了研究生粒子天體物理學術討論會的重要意義。高能所研究員劉聰回顧了實驗室的發展歷程。  會議評審選出「北京天文學會2020年學術年會最佳報告獎」和「最佳提問獎」10人。
  • 「天體物理與相關物理前沿」研討會第二輪通知
    2002年5月我們在南京成功召開了首屆「當代天體物理與相關物理前沿」研討會。轉眼間10年已經過去,我國學者已在許多研究領域取得了系列重要成果。為進一步促進天體物理及相關物理中各個領域之間的交流,並祝賀陸埮院士80壽辰暨從事科研工作60周年,我們定於2012年2月23日至25日在南京再次舉辦「天體物理與相關物理前沿」研討會。
  • 這個星際天體和奧陌陌有何不同?
    新的星際天體和奧陌陌有什麼不同?圖解:彗星鮑裡索夫(左側)和奧陌陌(右側)拍攝:雙子座天文臺/國家科學基金會/大學天文研究協會,威廉·赫歇爾望遠鏡圖源:gizmodo 根據一周中的天文觀測,第二個被記錄的星際天體到訪了我們的太陽系
  • 天體力學一半功勞是牛頓的,後來才催生了微積分和數學物理方法!
    天文探索者:17世紀以前,天文學家只能依靠肉眼直接觀測天象,目力所及不過六七千顆天體。伽利略發明天文望遠鏡後,天文觀測的視野得到極大擴展。光學技術的發展,使得天文望遠鏡的口徑逐步擴大,觀測到的天體從太陽系、銀河系一直到廣袤的河外星系!
  • 天文有望成中小學正式課程|天文 中小學 光譜_網易新聞
    天文有望成中小學正式課程  我國已立項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預計2014年建成  天文學年會  本報訊(記者方夷敏 實習生郭高萍 通訊員朱玉尊)從一張網中看「嫦娥」,用1美元的望遠鏡觀天,天文有望進中小學課本
  • ...Gas Chemistry和《催化學報》影響因子位居SCI中國化學類期刊榜首
    根據美國湯森路透(THOMSON REUTERS)6月29日公布的2011 年度《期刊引證報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主辦的學術期刊Journal of Natural Gas Chemistry(天然氣化學)和《催化學報》的SCI影響因子分別為1.348和1.171,位居SCI收錄的中國化學類期刊的第1名和第
  • 《天文物理期刊》:天體物理學家發現三十億年前一個矮星系撞擊了銀河系
    《天文物理期刊》:天體物理學家發現三十億年前一個矮星系撞擊了銀河系(Credit: 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俄羅斯衛星網:美國和加拿大天體物理學家發現了三十億年前一個矮星系撞擊了銀河系。
  • 【中國科學報】打造南方天文觀測研究集群
    日前,中科院雲南天文臺臺長韓佔文就此接受了《中國科學報》記者的採訪。  一個園區兩個基地   中科院雲南天文臺正式成立於1972年。今天的雲南天文臺,一臺兩站,包括雲南天文臺本部、麗江天文觀測站和撫仙湖觀測站,是專業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綜合科研機構。
  • 95份中國期刊在SCI學科分庫排名情況出爐 附表
    137 40 4 Acta Mathematica Scientia 數學物理學報(英文版) 0252-9602 215 0.216 MATHEMATICS 207 195 5 Acta Mathematica Sinica-English Series 數學學報(新輯,英文版) 1439-8516 791 0.562 MATHEMATICS, APPLIED 165 106 MATHEMATICS
  • 《浙江大學學報(A輯)》(英文版)被列為SCI-E來源期刊
    本報訊 根據美國湯姆森科技信息集團科學信息研究所(Thomson ISI)的正式通知並通過ISI網站查詢,《浙江大學學報(A輯 應用物理與工程)》(英文版)日前被列入美國《科學引文索引(擴展庫)》(SCI-E)刊源期刊。
  • 北大劉富坤教授重大天文發現獲《自然》肯定
    Together at last)」的文章,全面評述和肯定了劉富坤教授等今年4月在美國《天體物理學報》(ApJ)上公布的重大天文發現:星系中存在超大雙黑洞。2009年,劉富坤教授領導研究團組在美國《天體物理學報通信》(ApJL)上連續發表文章指出,與單黑洞相比,雙黑洞撕裂和吞食恆星形成的X射線耀斑具有兩個根本性不同特徵:(1)雙黑洞形成的X射線耀斑更多、更頻繁,(2)雙黑洞形成的X射線耀斑會因為伴黑洞的引力幹擾而出現閃爍現象。這一系列理論上的突破為這次通過X射線衛星成功發現雙黑洞奠定了基礎。
  • 浙大學報》(英文版)被列為SCI-E來源期刊
    本報訊 近日,記者從《浙江大學學報》編輯部獲悉,《浙江大學學報(英文版)(B輯:生物醫學和生物技術,JZUS-B)》將於2008年被列為美國《科學引文索引(擴展庫)》(SCI-E)來源期刊。今年5月,《浙江大學學報(英文版)(A輯:應用物理和工程,JZUS-A)》已被列入SCI-E來源期刊。
  • 古人怎麼研究天體?中國古代天文儀器大盤點
    但是,那時的古人並沒有天文望遠鏡、衛星等精密的高科技儀器設備。那麼,古人到底是如何觀測計算天象的呢?「鑄銅為象,以測天文」——璣衡璣衡,即我們口中常說的渾天儀,是渾儀和渾象的合稱。渾象,也稱「天體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