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14-09-04 15:25 來源: 新快報 編輯:
營養學專家表明,鹼性食物對大魚大肉的現代人來說多有裨益,但這跟食物的酸鹼度沒有多大關係,食物的酸鹼度本身對人體酸鹼度及健康影響甚微。
摘要:營養學專家表明,鹼性食物對大魚大肉的現代人來說多有裨益,但這跟食物的酸鹼度沒有多大關係,食物的酸鹼度本身對人體酸鹼度及健康影響甚微。
燃燒所剩物質決定酸鹼度
呈鹼性食物吃進體內也可變酸性
如何確定一個食物的酸鹼度?可能有人會異想天開地認為,用酸鹼試紙接觸食物的汁,看看試紙的顏色便知。事實卻出乎多數人的意料。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臨床營養科林秀紅醫師告訴記者,食物的酸鹼性,是根據食物在空氣中完全燃燒之後的灰分的酸鹼性來區分的。灰分溶於水後的酸鹼性與其中含有的礦物元素有關,如含硫、磷較高的呈酸性,含鉀、鈣較高的呈鹼性。按照這種理論,肉、蛋、穀類、植物油屬於「呈酸性食物」,水果、蔬菜、牛奶、菌藻類等屬於「呈鹼性食物」。
食物本身是酸性或鹼性,不代表攝入體內的PH值是一定的。林秀紅說,多數鹼性食物攝入體內表現為鹼性,但也有的鹼性或降低,甚至變為酸性。以牛奶為例,鈣離子燃燒之後的灰分,遇水生成氫氧化物,是強鹼。可是在人體中,90%以上的鈣都是以固體的形式存在,鹼性雖強,卻體現不出來。
同理,肉類屬於呈酸性食物,其主要營養成分是蛋白質。蛋白質中的氮元素在我們體內則大部分以胺基酸的形式存在,並且是很多生物鹼的中心原子,那麼在體內它可以起到提高pH值的作用。肉本身是酸性的,但多數進入體內的酸性很小,甚至變為鹼性。
因此,從食物燃燒之後的成分來推斷食物在人體內的酸鹼性是不合理的。這種酸鹼度劃分的方法,從營養補充的角度講,意義並不是很大。
跟胃腸消化沒啥大關係,
調節人體體液酸鹼度的器官主要是肺和腎
食物進入體內會表現為一定的酸鹼性,人體也有一定的酸鹼度。調節人體體液(血液)酸鹼度的器官主要是肺和腎,跟主消化功能的胃腸道沒有多大關係。
「正常生理情況下,人體的體液(血液)為了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PH值是非常穩定的,在7.35-7.45之間,即呈弱鹼性(PH 0-7為酸性,7-14為鹼性)。」她說,人體血液本身就是一種緩衝溶液,通過在肺部進行氧氣和二氧化碳的交換,以及在腎臟進行過濾等,保證PH值的穩定。這兩個臟腑才是影響PH值的關鍵,食物對人體酸鹼度的影響微乎甚微。
林秀紅說,在某些病理條件下,如過度通氣導致呼吸性鹼中毒、糖尿病血糖過高導致酮症酸中毒等,體液PH值被改變至超出正常範圍。不管是過酸(即「酸中毒」)還是過鹼(即「鹼中毒」),都對身體健康不利。要提醒的是,「酸中毒」與「鹼中毒」多是病理性的,與食物的攝入沒有關係。因此,也不存在鹼性食物能改變體內酸鹼環境達到什麼益處,或者酸性環境更有害處之類的說法。
「鹼性食物更健康」是偷換概念,
食物養生靠的是營養物質,非酸鹼度
為什麼「鹼性食物更健康」的概念可以流行起來呢?林秀紅說,這是一種偷換概念。「呈鹼性食物」中,水果、蔬菜因為含有更多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對現代人大魚大肉飲食在營養上起到平衡的作用而非食物的酸鹼度本身對人體有多大的影響。
當然,呈酸性食物也並非不如呈鹼性食物。如作為主食的穀類,富含碳水化合物,是我們每天必不可少的,雖然對於糖尿病人需限量,但仍然應作為他們每天的主要能量來源;還有肉、蛋類,是我們攝取優質蛋白的主要來源,即使是肥胖或血脂高的人也可適量攝入,單純靠牛奶是無法保證每天足夠的蛋白質攝入的;而植物油能量雖高,卻能提供我們必需的不飽和脂肪酸,同時也是我們體內脂溶性維生素(維生素A、D、E、K)吸收的重要介質。各類食物對我們的健康各有作用,不能互相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