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酸鹼度對人體酸鹼調節效果甚微

2021-01-08 求醫網健康頻道
食物酸鹼度對人體酸鹼調節效果甚微

時間: 2014-09-04 15:25  來源: 新快報   編輯:

營養學專家表明,鹼性食物對大魚大肉的現代人來說多有裨益,但這跟食物的酸鹼度沒有多大關係,食物的酸鹼度本身對人體酸鹼度及健康影響甚微。

摘要:

  營養學專家表明,鹼性食物對大魚大肉的現代人來說多有裨益,但這跟食物的酸鹼度沒有多大關係,食物的酸鹼度本身對人體酸鹼度及健康影響甚微。

  燃燒所剩物質決定酸鹼度

  呈鹼性食物吃進體內也可變酸性

  如何確定一個食物的酸鹼度?可能有人會異想天開地認為,用酸鹼試紙接觸食物的汁,看看試紙的顏色便知。事實卻出乎多數人的意料。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臨床營養科林秀紅醫師告訴記者,食物的酸鹼性,是根據食物在空氣中完全燃燒之後的灰分的酸鹼性來區分的。灰分溶於水後的酸鹼性與其中含有的礦物元素有關,如含硫、磷較高的呈酸性,含鉀、鈣較高的呈鹼性。按照這種理論,肉、蛋、穀類、植物油屬於「呈酸性食物」,水果、蔬菜、牛奶、菌藻類等屬於「呈鹼性食物」。

  食物本身是酸性或鹼性,不代表攝入體內的PH值是一定的。林秀紅說,多數鹼性食物攝入體內表現為鹼性,但也有的鹼性或降低,甚至變為酸性。以牛奶為例,鈣離子燃燒之後的灰分,遇水生成氫氧化物,是強鹼。可是在人體中,90%以上的鈣都是以固體的形式存在,鹼性雖強,卻體現不出來。

  同理,肉類屬於呈酸性食物,其主要營養成分是蛋白質。蛋白質中的氮元素在我們體內則大部分以胺基酸的形式存在,並且是很多生物鹼的中心原子,那麼在體內它可以起到提高pH值的作用。肉本身是酸性的,但多數進入體內的酸性很小,甚至變為鹼性。

  因此,從食物燃燒之後的成分來推斷食物在人體內的酸鹼性是不合理的。這種酸鹼度劃分的方法,從營養補充的角度講,意義並不是很大。

  跟胃腸消化沒啥大關係,

  調節人體體液酸鹼度的器官主要是肺和腎

  食物進入體內會表現為一定的酸鹼性,人體也有一定的酸鹼度。調節人體體液(血液)酸鹼度的器官主要是肺和腎,跟主消化功能的胃腸道沒有多大關係。

  「正常生理情況下,人體的體液(血液)為了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PH值是非常穩定的,在7.35-7.45之間,即呈弱鹼性(PH 0-7為酸性,7-14為鹼性)。」她說,人體血液本身就是一種緩衝溶液,通過在肺部進行氧氣和二氧化碳的交換,以及在腎臟進行過濾等,保證PH值的穩定。這兩個臟腑才是影響PH值的關鍵,食物對人體酸鹼度的影響微乎甚微。

  林秀紅說,在某些病理條件下,如過度通氣導致呼吸性鹼中毒、糖尿病血糖過高導致酮症酸中毒等,體液PH值被改變至超出正常範圍。不管是過酸(即「酸中毒」)還是過鹼(即「鹼中毒」),都對身體健康不利。要提醒的是,「酸中毒」與「鹼中毒」多是病理性的,與食物的攝入沒有關係。因此,也不存在鹼性食物能改變體內酸鹼環境達到什麼益處,或者酸性環境更有害處之類的說法。

  「鹼性食物更健康」是偷換概念,

  食物養生靠的是營養物質,非酸鹼度

  為什麼「鹼性食物更健康」的概念可以流行起來呢?林秀紅說,這是一種偷換概念。「呈鹼性食物」中,水果、蔬菜因為含有更多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對現代人大魚大肉飲食在營養上起到平衡的作用而非食物的酸鹼度本身對人體有多大的影響。

  當然,呈酸性食物也並非不如呈鹼性食物。如作為主食的穀類,富含碳水化合物,是我們每天必不可少的,雖然對於糖尿病人需限量,但仍然應作為他們每天的主要能量來源;還有肉、蛋類,是我們攝取優質蛋白的主要來源,即使是肥胖或血脂高的人也可適量攝入,單純靠牛奶是無法保證每天足夠的蛋白質攝入的;而植物油能量雖高,卻能提供我們必需的不飽和脂肪酸,同時也是我們體內脂溶性維生素(維生素A、D、E、K)吸收的重要介質。各類食物對我們的健康各有作用,不能互相替代。

相關焦點

  • 「酸鹼體質」理論倒下,關於酸鹼值你得知道這些……
    人體裡的酸鹼值是怎麼回事兒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腎內科諶貽璞教授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現代醫學中根本沒有「酸性體質」、「鹼性體質」這些詞。正常人體內的酸鹼度(pH值)穩定在7.35—7.45之間,呈弱鹼性。
  • 「酸鹼體質理論」被推翻 創始人被處1.05億美元罰款
    生活中不知從何時起傳開了一種「酸鹼體質理論」,根據自身體質的酸鹼性有針對性地加以調節據說對健康有莫大的好處,甚至不少以健康為噱頭的保健品、食品都以「酸鹼體質」做宣傳,但是這一理論近日竟被無情推翻。
  • 「酸鹼體質理論」科學還是謊言?專家稱體質無酸鹼之別
    不少網友表示,自家老人曾聽信保健品銷售人員關於「酸性體質有害身體健康」的說法,花了不少錢購買保健品,但沒有取得效果。北青報記者調查發現,主打「酸鹼平衡」的書籍、保健品等在不少網絡商城上都有銷售,甚至有商家稱備孕時保持「鹼性體質」有利於生男孩。營養專家表示,體質沒有酸性或鹼性之別,酸性食物和鹼性食物都是平衡膳食的組成部分,「酸性條件容易罹患癌症」等說法是沒有科學根據的。
  • 「酸鹼體質」理論創始人被罰上億美元,專家解析5大認識誤區
    2.酸鹼調節,可以影響生男生女?【誤區】生女孩的X精子耐酸,生男孩的Y精子耐鹼,這是酸鹼調理影響生男生女的說法。【專家釋疑】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婦產科醫院產一科主任白曉霞說,自己經常遇到一些準爸媽來諮詢,調節體內的酸鹼度是否可以決定生男生女。就這一說法,白主任認為是沒有道理的,「我從來不會用這個去指導病人」。
  • 吃「鹼性食物」真的能生兒子嗎?
    甚至還有媽媽問,吃鹼性食物是不是可以保證自己生男寶寶?對此表示強烈的譴責!重男輕女是一種極為不好的陳舊思想!同時,菌菌還要告訴各位求生子偏方的媽媽們,吃鹼性食物生兒子是沒有任何科學依據的!為什麼?給你用科學來解釋解釋!首先,寶寶們的性別的確定是在精子與卵子結合的瞬間。能決定生男生女的是性染色體,性染色體分為X染色體和Y染色體。
  • 土壤酸鹼度直接影響作物生長,如何判別、調節土壤酸鹼度?
    作物生長離不開土壤,很多時候土壤中的微小變化都可能造成作物生長的變化,尤其是在如今化肥使用超標、金屬汙染等環境下,土壤都面臨著鹽漬化、酸鹼度失衡、板結化等問題,其中土壤酸鹼度是影響作物生長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們在日常種植中該如何判別土壤酸鹼度、有效調節土壤酸鹼度呢?
  • 人體PH值不用去醫院也能檢測?教你自己調節改善人體pH值的方法
    而人體的pH值即是指人體體液的酸鹼度。通常醫學上用人體血液的酸鹼度作為衡量依據,一個健康人最理想的血液pH值應當在「7.1」至」7.45」之間。另外,人體的唾液與尿液也是常見的測定項目。一般而言,睡液的PH值在6.6--7.1之間,正常尿液呈弱酸性。  人體不斷「被酸化」  每個人在誕生時體質是最原生態的鹼性。
  • 喝瓶裝飲用水真的需要看酸鹼度?真相在這裡
    首先人體體內確實存在很多酸性或者鹼性的物質,但是人體強大的酸鹼中和能力把體內的PH值一直控制在7.35—7.45之間,體內大多數體液的PH值都是在這個區間之內,而且不同器官的酸鹼性環境都不一樣,不能簡單的定義一個人是酸性還是鹼性。
  • 酸性體質對人體危害不容小覷,提醒:日常生活和飲食調節是關鍵
    因此對於酸性體質也需要擁有正確的認識,儘早的進行調整,從飲食和多種方面進行調節實現身體的酸鹼平衡,才能夠避免酸性體質對人體健康造成更多的影響。對於酸性體質的患者而言,相應的生活習慣和相應的飲食作息也會有著一定的缺陷,儘早的進行調節才能夠更好地推動康復。
  • 生男生女取決於媽媽體質的酸鹼度?鹼性體質更容易生男孩?
    2、調節體質酸鹼度,就能生男或生女?簡直是荒謬!既然根基都站不住了,以它延伸出的各種理論就更站不住腳了!連人體酸鹼理論都是偽科學,你還敢說什麼調理體質與生男生女有關?比如以下這幾種偽科學理論,你還在深信不疑嗎?(1)常喝蘇打水能將酸性體質變鹼性體質目前,關於食物能改變人體體液的酸鹼度的說法,很多專家都持否定態度。
  • 酸鹼體質騙局被揭穿,酸鹼到底是什麼
    說起酸鹼體質,估計每個人都聽過,尤其是上了年紀的爸爸媽媽們,和期待兒孫的爺爺奶奶們都多多少少被灌輸過這個觀念:酸性體質生女兒,鹼性體質生兒子。Young)在美國聖地牙哥的法庭上公開承認,酸鹼體質是騙局,並且法庭判決他需要賠付一位受害者1億美元作為懲罰。羅伯特.歐.楊曾宣傳,鍛鍊和生食可以平衡身體的酸鹼值,從而確保人體不會生病。
  • 魚缸水質調節物大全,養觀賞魚水質酸鹼度調節,用這4樣
    但是一些比較嬌貴的觀賞魚,對水質變化極為敏感,有可能會因為水質不適宜而出現很多問題,這時候我們就需要往魚缸中調節水質。不過在講調水材料之前,我們需要認識一下pH試紙。pH試紙用於測試水質酸鹼成都,即數值越高,越偏鹼;相反,數值越低就越偏酸。而數值為七就是弱酸性水質。pH試紙如何使用?
  • 檸檬吃起來是酸的,為什麼說是鹼性食物?
    酸性指的是食物的化學本質,是食物固有屬性的一種。食物的酸鹼性並不是憑口感嘗出來的,而是指食物中的無機鹽屬於酸性還是屬於鹼性。鈣質多的為鹼性食物,磷質多的為酸性食物。酸性食物和鹼性食物酸性食物主要指含蛋白質含量豐富的魚肉、大多數糧食以及禽類等含有較多的硫、磷以及氯元素的食物,在人體內代謝後產生硫酸、鹽酸、磷酸和乳酸等物質。
  • 怎麼判斷食物的酸鹼性?
    由此可以看出,人體需要預防酸性體質,維持酸鹼平衡來保持生命的健康。我們人體主要成分是什麼嗎?對了,我們人體60%以上是水分,這樣就構成了我們的各種體液。這些體液有沒有酸鹼度,或者PH值?有哪位同學可以舉一個例子呢?
  • 食物分酸鹼,可好吃的美食全是酸,吃貨怎麼辦?
    從飲食角度看,「保證食物的還原性和鹼性」是很重要的健康理念中醫認為人有不同的體質,我們常說有酸性和鹼性兩種體質,最佳的人體體質是弱鹼性體質。同時營養學也將食物分為酸性和鹼性兩大類食物。其實食物的酸鹼性的區分與其本身的PH值無關,酸性食物不一定就是味道酸的食品,界定標準主要是依據食物在體內消化、吸收、代謝等過程中的酸鹼度,所以稱為「成酸食物」和「成鹼食物」更確切。一般而言,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都屬於酸性食物,而水果、蔬菜、乳類、大豆、蕈藻類食物屬於鹼性食物。
  • 農夫山泉試紙可準確測水酸鹼
    水分酸鹼農夫山泉pH試紙可準確監測《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正式實施後,人們對飲用水健康的關注越來越多。10月15日,有媒體發文稱農夫山泉贈送的pH試紙測強酸也顯示弱鹼性,引起了不少媒體關注,水的酸鹼與健康的關係也成為了焦點話題。10月16日,農夫山泉新浪官方微博發出一則說明。
  • 多吃鹼性食物能變成鹼性體質?揭秘體質真相
    在社交網站上,經常能看到有人在發一些關於酸鹼體質的言論,他們宣揚鹼性體質,認為身體健康與否,取決於你是酸性體質還是鹼性體質,鹼性體質好,酸性體質是百病之源,想要變成鹼性體質應該多吃鹼性食物。這些理論看似都很有道理,說得一套一套的,但其實都是歪理。
  • 食物過敏用益生菌進行調節幹預有效果嗎?
    食物過敏主要是由於機體攝入的食物中所含的外源性蛋白質進入腸道黏膜免疫系統後,導致機體免疫應答向Th2型免疫反應發展,使Thl/Th2免疫動態平衡失調,過度分泌細胞因子(IL-4、IL-5和IL-13),產生特異性抗體IgE,導致肥大細胞脫粒,組胺釋放,腸道微生物菌群變化等,從而產生食物過敏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