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迪士尼公司拍攝的真人版電影《花木蘭》惹來了爭議,該片在新疆取景,並在片尾致謝的名單中有新疆自治區的宣傳部門和具體拍攝地的公安部門等,美國一些人指責那些部門幫助「鎮壓了維吾爾人」,稱迪士尼在新疆取景以及片尾的處理是對「鎮壓的支持」。
▲《花木蘭》電影片尾鳴謝
這是美國輿論場在對華問題上高度意識形態化的又一極端表現,這種反應同時展示了美國社會對新疆認識的嚴重標籤化。
《花木蘭》即將在中國大陸上映,專業網站的評分不高,上映效果很不確定,這是另一個問題。但是作為一部電影,劇組去故事發生地附近取景,同時對給予了幫助的相關機構說一句謝謝,這難道不是一個文明、開放的商業社會應當鼓勵的做法嗎?如今這在美國成了問題,這個問題本身才是美國最大的問題。
新疆局勢擺脫了動蕩,實現了對全疆人民正常生活至關重要的穩定,這是有目共睹的客觀現實。教培中心的設立與這個結果之間顯然存在某種聯繫,這也不難悟出。但是美國和西方一些政治、輿論精英拒絕面對這個現實和如此明顯的聯繫,非要給教培中心和新疆局勢貼粗暴、惡毒的標籤,他們的社會內部為何就出不來對這些標籤合理性的質疑呢?
▲新疆喀什市某一教培中心
美國輿論的求實精神在對新疆問題上短路了,在對整個中國的認識上也出了大問題。中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對民生百般重視,對少數民族長期給予優待,怎麼可能對一個具體的民族進行華盛頓所描述的邪惡的打壓?美國有那麼多從事調查性的媒體機構,為何就沒有人去想,美西方對新疆貼的標籤是把一個複雜的現實情況進行了荒誕的極簡壓縮呢?
現在連一家電影公司常態化的操作也要經過上述標籤的過濾,美國的體制性力量已經拒絕在新疆問題上思考了,他們的思想大門關閉了,這是墮落。
美國輿論對中國形象的塑造機制出了根本性的偏差。中國是什麼樣的,主要由這麼幾撥人向公眾描述:美國反華政客、在海外的「疆獨」「藏獨」組織和流亡民運人士、香港臺灣的反北京力量、中國國內的異見人士等等。這些人組成了一個價值和利益同盟,但他們都遠離構建中國社會實際情況的主體力量。所以,美國輿論所展示的中國離真實的中國越來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