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院長翁啟惠滯美不歸,被指讓臺最高學術殿堂蒙羞

2020-11-26 澎湃新聞

「中研院」院長翁啟惠滯美不歸,被指讓臺最高學術殿堂蒙羞

澎湃新聞記者 林夏

2016-04-01 15:33 來源:澎湃新聞

「中央研究院」院長翁啟惠。

據臺灣媒體報導,近日身陷股票內幕交易風暴的臺灣「中央研究院」院長翁啟惠,以身體不適為由滯美不歸,並以電話及電郵形式兩度向馬英九請辭未獲批准。臺灣社會近日同聲譴責,指其行為令最高學術殿堂蒙羞。

「中研院」成立於1928年,後成為臺灣地區最高學術研究機構,直屬臺灣地區領導人辦公室。其院士通常是知名學者,地位崇高,遑論院長。「中研院」歷任院長包括蔡元培、朱家驊、胡適、王世傑、錢思亮、吳大猷、李遠哲等。

現任院長翁啟惠家人持有浩鼎公司股票一事醞釀於今年2月。近日,外界本期待人在美國的翁啟惠於31日返臺說明,30日卻傳出翁啟惠以「健康因素」理由,兩天內兩度向馬英九請辭,但皆被馬英九駁回。

據了解,翁啟惠是前天(29日)下午,在美國加州聖地牙哥以越洋電話向馬英九口頭請辭,兩人通話約十餘分鐘。

30日清晨,翁啟惠又通過「中研院」助理正式以電子郵件傳遞親筆籤名的辭呈,向馬英九二度請辭。

馬英九為表慎重,請其秘書長與「中研院」現任副院長王汎森聯絡。「中研院」的回覆則是翁已向「中研院」請假,並請王代職。

30日晚,馬英九發言人表示,翁啟惠向馬英九提出辭呈,但馬並未同意,並批示:「中研院」為臺灣「最高學術研究機關」,「其院長之進退,事關重大」,馬並敦促翁院長儘速回臺向其本人及『立法院』報告後再予處理,「以維護『中研院』之聲譽,並避免外界誤解。」

翁啟惠隱瞞持股事件回放

2002年,美國上市公司Optimer Pharmaceuticals在臺灣成立了一家全資子公司「臺灣浩鼎」,翁啟惠是該公司共同創辦人,該公司於2015年3月正式掛牌上市。

浩鼎公司被認為是民進黨執政時,蔡英文大力推動的生物科技研發公司,「中研院」並將其生物科技研究成果,一種宣稱能預防乳癌的疫苗,技術移轉給了該公司,翁啟惠正是這個領域國際知名的學者。

今年2月,該公司乳癌新藥人體試驗結果失敗,解盲未過關,導致股價狂瀉,同時被爆出蔡英文哥哥蔡瀛陽的富鈦投資公司和翁啟惠的女兒翁鬱琇分別是該公司的第五及第十大股東。臺灣輿論高度懷疑,這批價值九千多萬新臺幣的浩鼎股票可能是民間投資者給予翁啟惠的「技術股」,翁怕被查出,因此隱瞞未報,轉移到女兒名下。

翁啟惠本人為國際知名科學家,於1994年當選為「中研院」院士,2006年10月19日出任院長至今。鑑於「中研院」的崇高地位,此次翁啟惠所涉及的隱藏股票事件,令臺灣社會震驚。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翁啟惠

相關推薦

評論(37)

相關焦點

  • 臺灣前「中研院長」翁啟惠涉賄遭起訴
    翁啟惠成為「中研院」有史以來第一個被列貪汙罪被告的院長。  綜合臺灣媒體報導,去年2月,臺灣浩鼎生技公司宣布乳癌新藥解盲失敗重大訊息,浩鼎股票隨即重挫、跌停。士林地檢署接獲檢舉函,指浩鼎重大訊息公布前疑有人預知解盲失敗而提早賣出浩鼎股票。
  • 臺「中研院長」翁啟惠獲沃爾夫獎 歸功臺灣教育
    華夏經緯網1月17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臺「中央研究院院長」翁啟惠今天凌晨獲得沃爾夫獎(Wolf Prize)化學獎,他歸功於在臺灣地區受到完整教育及「中研院」提供跨領域合作環境。據報導,沃爾夫基金會今天凌晨在網站上宣布翁啟惠得獎訊息,原因是「對複雜的多醣體和醣蛋白的合成有非常多原創性的貢獻」,此獎項經常被視為諾貝爾獎的前哨,許多得主後來都得到諾貝爾獎。
  • 這家讓臺灣「中研院」院長落馬的企業,與蔡英文家族也有關係
    臺灣「中研院」院長翁啟惠創下了個不光彩的記錄,成為「中研院」歷史上首位被調查的掌門人。4月21日凌晨,由於牽涉「浩鼎案」,翁啟惠被移送士林地檢署。檢察官認為,翁啟惠涉嫌觸犯貪汙、背信等罪,雖然沒有羈押必要,但被告知「限制出境」。
  • 臺灣中研院院長翁啟惠教授訪問生物物理所
    12月4日下午,應王江雲研究員的邀請,臺灣中央研究院院長翁啟惠教授在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作了一場關於糖生物學在癌症和肺結核方面研究的精彩學術報告,眾多科研人員和學生聽取了報告,收穫良多。報告之後,翁教授與相關研究人員以及聽報告的老師和學生,就基因在控制多糖合成中發揮作用的機制以及不同類型多糖的檢測手段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討。
  • 落聘學部委員的原中研院院士
    1949年,中研院的總辦事處和歷史語言所等遷往臺灣,其餘多數研究所留在了祖國大陸。當時,滯留海外的院士有12位,遷臺的9位,1位已故,留在大陸的院士有59位。到1955年6月,這59人中,有46人被聘為中科院學部委員,2人已故,11人落聘。  院士是很高的學術榮譽,學部委員主要是一種工作職稱,兩者性質不同,但都要求有較高的學術成就或突出的學術領導成績,這是一致的。
  • 《科學新聞》:中研院,那一年的選舉
    1928年中研院成立之初。而在同時當選的41位評議員中,包括了來自高校和學術機構的聘任評議員30人以及由中研院院長和所長組成的11位當然評議員。,中研院天文所專任研究員兼所長張鈺哲、中山大學教授張雲及在加拿大的天文學家餘青松三人,本來具有「先天」的優勢,但會議認為此三人的學術水準尚不足與院士稱號相稱,最終決定天文學空缺,暫不提候選人。
  • 選擇字號:小中 大
    用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的話說,中科院與「中研院」同根同源。而在1949年之後,兩個學術機構走過了不同的道路:前者體現了中國式的科研體制特色,而後者深受西方模式影響。 正如人們所知,大陸在2012年啟動了新一輪科研體制改革。在這個背景下,本刊記者就兩岸科技體制問題,專訪了出席「海峽兩岸生命科學論壇」的現任「中研院」院長翁啟惠。
  • 為護航「萊豬」,臺「中研院」前院長發聲,硬要把糖說成毒
    作者:小A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臺灣地區「中研院」前院長李遠哲公然表態稱,要支持「進口萊豬」。 「中研院」前院長李遠哲:萊豬不一定都不好 今年1月1日,臺灣地區正式施行進口美國「萊豬」的「行政令」。
  • 怕菜洗不乾淨?臺工研院用「光」讓農藥現形
    近來食安問題頻傳,消費者意識也抬頭,現在只要有臺工研院的「隨手型智慧蔬果農藥檢測器」,就可以立刻得知蔬果裡的農藥殘量,再也不怕蔬果洗不乾淨。由於此開發深具創新、原創與跨界理念,今年更獲得COMPUTEX最佳產品獎(Best Choice Award),並將於下周的「臺北國際計算機展」中正式展出。
  • 臺「中研院長」:最快明年中上市
    臺當局立法機構「教育及文化委員會」,今(22)日邀請「中研院」進行業務報告,會議中多名「立委」十分關注新冠疫苗的進展,對此,臺「中研院長」廖俊智指出,初步研判明年初疫情都還會持續,粗估疫苗最快要明年中才會出來,需要看各廠商的製造時間。
  • 著名人類學家、臺灣中研院院士李亦園逝世
    中研院歷史語言所研究員臧振華表示,今年86歲的李亦園,出生於大陸福建省,來臺後一路念到臺灣大學,畢業後到美國哈佛大學深造。學成回國後,李亦園帶動了臺灣比較宗教學、本土人類學的發展,如今臺灣活躍的人類學者,幾乎都曾受教於他。臧振華表示,李亦園個性堅強,做學問非常嚴格。
  • 臺灣「中研院」4人確診
    新冠肺炎肆虐,臺灣最高學術機構研究院也逃不過「疫劫」。臺灣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天公布「中研院」群聚案,共導致4人確診,案感染源為一名有美國旅遊史的臺灣老師,返臺發病後傳給同一個實驗室的3名研究員,目前此群聚累計4人。為此,「中研院」今天起啟動異地辦公、分艙辦公、居家辦公。
  • 臺灣「中研院」前所長8篇論文造假遭撤稿
    臺灣學者最嚴重國際處分:「中研院」前所長8篇論文造假。(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中國臺灣網3月31日訊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臺灣「中研院」生化所前所長陳慶士驚爆8篇學術論文造假,並遭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建議「立即撤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