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研院長」翁啟惠獲沃爾夫獎 歸功臺灣教育

2021-01-09 華夏經緯網

    華夏經緯網1月17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臺「中央研究院院長」翁啟惠今天凌晨獲得沃爾夫獎(Wolf Prize)化學獎,他歸功於在臺灣地區受到完整教育及「中研院」提供跨領域合作環境。

據報導,沃爾夫基金會今天凌晨在網站上宣布翁啟惠得獎訊息,原因是「對複雜的多醣體和醣蛋白的合成有非常多原創性的貢獻」,此獎項經常被視為諾貝爾獎的前哨,許多得主後來都得到諾貝爾獎。

「中研院」今天中午召開記者會,前「院長」李遠哲和多位學者都出席,一同恭喜翁啟惠得到沃爾夫獎,並期許他持續努力,為臺灣地區再拿下一個諾貝爾獎。

翁啟惠將獲獎歸功於臺灣教育,他在臺灣地區一路念到碩士,在「中研院士」王光燦的實驗室擔任助理多年,他笑稱自己太醉心於研究,忘了拿學位,30多歲才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讀博士,「看到小10歲的同學,都覺得他們像小孩子一樣,我則已是一個父親。」

翁啟惠認為自己的學習生涯,前半段必須歸功於臺灣地區讓他獲得良好的啟蒙,並打下堅固基礎。

翁啟惠於2003年在李遠哲力邀下,回到臺灣地區擔任「中研院」基因體中心主任,他自陳很多發現和創意都是在「中研院」的環境中產生,例如癌症疫苗,「如果我繼續留在美國,就沒有機會發現這些。」

翁啟惠幽默地說,「或許因為我當院長,想要合作沒人敢拒絕。」「中研院」的學術環境可以輕易地和不同領域的科學家合作,一起解決重要問題,如果在美國,一定要很大的團隊、機構才能作得到。

翁啟惠也感謝「中研院」,讓他當「院長」還有時間可以作研究,「全世界大概找不到這樣的地方,讓我身兼行政工作,還能繼續保有一個科學家的身份。」

翁啟惠認為,臺灣地區的教育環境相當不錯,但還是有一些可以改進的地方。包括要能接受失敗,因為創新就是要改變,改變經常遭遇失敗,制度設計應允許失敗,才能鼓勵年輕人有勇氣走創新的路。

翁啟惠建議,臺灣各界應對不同專長能力的人給予尊重,引導多元發展,他特別提倡瑞士、德國技職教育,讓不同興趣、能力的人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向。

 

相關焦點

  • 臺灣生物學家獲「諾獎風向標」沃爾夫獎
    今年沃爾夫獎共頒發五個獎項,來自臺灣地區、美國、瑞典、加拿大和丹麥的七名科學家和一名藝術家獲此殊榮。他們分別是: 化學獎 臺灣「中研院」院長翁啟惠 醫學獎 美國麻省大學教授 Gary Ruvkun、加拿大麥吉爾大學教授 Nahum Sonenberg、美國麻省大學教授 Victor Ambros,。
  • 臺灣前「中研院長」翁啟惠涉賄遭起訴
    臺灣前「中研院長」翁啟惠涉賄遭起訴 2017-01-09 20:58:22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中研院」院長翁啟惠滯美不歸,被指讓臺最高學術殿堂蒙羞
    「中研院」院長翁啟惠滯美不歸,被指讓臺最高學術殿堂蒙羞 澎湃新聞記者 林夏 2016-04-01 15:33 來源:澎湃新聞
  • 這家讓臺灣「中研院」院長落馬的企業,與蔡英文家族也有關係
    臺灣「中研院」院長翁啟惠創下了個不光彩的記錄,成為「中研院」歷史上首位被調查的掌門人。4月21日凌晨,由於牽涉「浩鼎案」,翁啟惠被移送士林地檢署。檢察官認為,翁啟惠涉嫌觸犯貪汙、背信等罪,雖然沒有羈押必要,但被告知「限制出境」。
  • 盤點臺灣「諾獎」往事:李登輝曾欲「買」和平獎
    ▲聲名狼藉的李登輝卻三次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提名(資料圖)▲錢永健兩次落選「中研院院士」  臺海網10月16日訊 捲入醜聞的臺灣「中研院前院長」翁啟惠,據傳是今年諾貝爾化學獎的最有力競爭者,但因「經濟問題近幾十年來,臺灣憑藉紮實的基礎科學研究,獲得國際同行的肯定,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李遠哲就是土生土長的臺灣人;此外,楊振寧、李政道等諸多諾獎得主,同時是臺灣「中研院院士」,他們定期回臺講學,也帶動島內科學研究的提升。至於諾貝爾文學獎、和平獎,臺灣地區有多人曾獲提名,但都以落選收場。
  • 臺灣中研院院長翁啟惠教授訪問生物物理所
    12月4日下午,應王江雲研究員的邀請,臺灣中央研究院院長翁啟惠教授在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作了一場關於糖生物學在癌症和肺結核方面研究的精彩學術報告,眾多科研人員和學生聽取了報告,收穫良多。報告之後,翁教授與相關研究人員以及聽報告的老師和學生,就基因在控制多糖合成中發揮作用的機制以及不同類型多糖的檢測手段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討。
  • 李登輝被曝曾花錢欲「買」諾貝爾和平獎,還被陳水扁調侃諷刺
    捲入醜聞的臺灣「中研院前院長」翁啟惠,據傳是今年諾貝爾化學獎的最有力競爭者,但因「經濟問題」,最終與這份榮耀擦肩而過。
  • 臺灣產新冠疫苗進度?臺「中研院長」:最快明年中上市
    臺當局立法機構「教育及文化委員會」,今(22)日邀請「中研院」進行業務報告,會議中多名「立委」十分關注新冠疫苗的進展,對此,臺「中研院長」廖俊智指出,初步研判明年初疫情都還會持續,粗估疫苗最快要明年中才會出來,需要看各廠商的製造時間。
  • 臺灣教改20年 一塌糊塗
    ,「中研」院士李遠哲(右二)、「中研院長」翁啟惠(左二)等人共同主持。(鄭任南攝 臺灣《今日新聞網》)     臺灣教育問題昨天在臺「中研院」院士會議引發熱烈討論,「中研院」院士、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講座教授張懋中指出,現今臺灣學生遇到問題,不肯自我嘗試、挑戰,而是打電話問學長姐後,直接告訴他「學長說這做不出來」,缺乏追尋知識和真理的動力,只想早點拿到學位。
  • 【大學校園】國立臺灣大學
    許多臺大的畢業生擔任了各大行業的領軍人物,包括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李遠哲、圖靈獎得主姚期智、沃爾夫化學獎得主翁啟惠、沃爾夫農業獎得主楊祥發、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首位亞裔校長田長霖、前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詩人余光中、作家李敖等。臺灣大學是環太平洋大學聯盟、全球大學高研院聯盟、東亞研究型大學協會、松聯盟等著名高校聯盟成員,入選臺灣「邁向頂尖大學計劃」。
  • 臺媒:臺灣女婿獲諾貝爾獎 嶽丈曾獲同獎項提名
    ,3學者獲獎是「實至名歸」,他並透露,漢森是中經院創辦人兼首任院長蔣碩傑的女婿。   中新網10月15日電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瑞典皇家科學院14日公布了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芝加哥大學教授尤金·F·法馬、拉爾斯·漢森,以及耶魯大學教授羅伯特·席勒摘得這一獎項。
  • 中國最大的大學,臺灣大學
    中國臺灣省的臺灣大學,總面積510000畝(約340平方公裡),約佔臺灣省面積的百分之一。臺灣大學成立於1928年,前身是日殖時期的臺北帝國大學,1945年臺灣光復後,更名為臺灣大學,是一所研究型公立綜合性大學,素有「臺灣第一學府"之稱,在亞洲排名大約6—15位之間(不同機構排名不同)。
  • 臺灣浩鼎持股案延燒 內線交易何時了?
    臺灣《中華日報》30日社論表示:臺灣「浩鼎」案解盲失敗,股價摔得鼻青臉腫,股民欲哭無淚。又因臺灣「中研院長」翁啟惠多次不當發言,女兒翁鬱琇被揭發擁有浩鼎巨額股票,臺灣地區領導人當選人蔡英文胞兄蔡瀛陽更躋身浩鼎大戶,解盲失敗前又疑似有關係人「逃跑」,在「立委」曾銘宗多次究責下,引發內線交易及利益輸送疑雲,「金管會」已將全案移送士林地檢署偵辦。  股市規模有多龐大就有多龐大的金錢利益,故而有股市就有內線交易,此乃中外皆然。
  • 教授貪汙案引激烈爭論 臺灣教育部門:刀下留人
    教授貪汙案引激烈爭論 臺灣教育部門:刀下留人 一邊是臺司法機關強調反貪「沒有模糊空間」,另一邊卻有不少學者指責此舉是「侵害學術自由」,更有人擔心可能造成人才流失。臺灣《中國時報》的評論稱,臺灣社會對學者已經夠寬容,學者更應嚴於律己,「別再怪東怪西,就是不會怪自己」。
  • 綜述:「浩鼎案」下,臺灣生物科技業蒙陰影
    「中研院」院長翁啟惠捲入其中的「浩鼎案」,一場巨型風暴讓本屬高風險的臺灣生技業頓遭重挫。  浩鼎生技股份有限公司是臺灣市場上動見觀瞻的生技類「股王」,有翁啟惠領銜的「中研院」研發團隊、知名企業家尹衍梁、即將於「5·20」擔任臺灣地區領導人的蔡英文及副手陳建仁的共同支持,並享有《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的各種便利。
  • 臺灣前「中研院長」李遠哲:蔡英文把減空汙推下一代 讓人失望
    前「中研院長」李遠哲(左)表示,曾多次與蔡英文談解決空汙及溫室氣體「兩多」問題,蔡英文的回答讓他失望。(圖片來自臺媒)中國臺灣網5月23日訊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針對蔡英文最近拋出的改善缺地、缺水、缺電、缺才及缺工等「五缺」問題,前「中研院長」李遠哲表示,臺灣應跟隨國際腳步,在解決「五缺」外,還需改善空氣汙染與溫室氣體(暖化)等「兩多」問題。他透露,曾多次與蔡英文談,但蔡一直回答「那是下一代的事」、「那是『前朝』的事」,讓他失望。
  • 著名華人數學家丘成桐獲沃爾夫獎
    著名華人數學家丘成桐獲沃爾夫獎 來源:人民網 2010年04月29日05:39 菲爾茲獎主要頒給40歲以下的數學家;沃爾夫獎具有終身成就性質,所有獲得該獎項的數學家都是享譽國際數學界的當代數學大師。
  • 臺前「中研院長」李遠哲:教改過錯 不應全怪我
    臺前「中研院長」李遠哲昨天回顧教改20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 華夏經緯網11月15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四一○教改」今年邁入20周年,當年擔任「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召集人的臺前「中研院長」李遠哲昨天表示,教改會是臨時編制
  • 數學家丘成桐獲沃爾夫獎 獎金捐清華設獎學金
    慶祝大會上,我國著名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楊樂宣讀了沃爾夫獎嘉獎詞,其中說:「幾十年來,丘教授的成果極其豐碩,並將這些成果輻射到純數學、應用數學與理論物理的許多領域,此外,他還通過培養眾多的研究生和創建幾所活躍的數學研究中心對數學研究產生了巨大的國際影響。」
  • 「上帝粒子」獲諾貝爾物理獎 臺灣團隊有功
    「上帝粒子」獲諾貝爾物理獎 臺灣團隊有功   中新網10月9日電 歐洲粒子物理研究中心(CERN)研究團隊去年利用大強子對撞機(LHC)實驗觀測,發現「上帝粒子」希格斯粒子存在的證據,成為英國物理學家希格斯和比利時學者恩格勒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