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經緯網1月17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臺「中央研究院院長」翁啟惠今天凌晨獲得沃爾夫獎(Wolf Prize)化學獎,他歸功於在臺灣地區受到完整教育及「中研院」提供跨領域合作環境。
據報導,沃爾夫基金會今天凌晨在網站上宣布翁啟惠得獎訊息,原因是「對複雜的多醣體和醣蛋白的合成有非常多原創性的貢獻」,此獎項經常被視為諾貝爾獎的前哨,許多得主後來都得到諾貝爾獎。
「中研院」今天中午召開記者會,前「院長」李遠哲和多位學者都出席,一同恭喜翁啟惠得到沃爾夫獎,並期許他持續努力,為臺灣地區再拿下一個諾貝爾獎。
翁啟惠將獲獎歸功於臺灣教育,他在臺灣地區一路念到碩士,在「中研院士」王光燦的實驗室擔任助理多年,他笑稱自己太醉心於研究,忘了拿學位,30多歲才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讀博士,「看到小10歲的同學,都覺得他們像小孩子一樣,我則已是一個父親。」
翁啟惠認為自己的學習生涯,前半段必須歸功於臺灣地區讓他獲得良好的啟蒙,並打下堅固基礎。
翁啟惠於2003年在李遠哲力邀下,回到臺灣地區擔任「中研院」基因體中心主任,他自陳很多發現和創意都是在「中研院」的環境中產生,例如癌症疫苗,「如果我繼續留在美國,就沒有機會發現這些。」
翁啟惠幽默地說,「或許因為我當院長,想要合作沒人敢拒絕。」「中研院」的學術環境可以輕易地和不同領域的科學家合作,一起解決重要問題,如果在美國,一定要很大的團隊、機構才能作得到。
翁啟惠也感謝「中研院」,讓他當「院長」還有時間可以作研究,「全世界大概找不到這樣的地方,讓我身兼行政工作,還能繼續保有一個科學家的身份。」
翁啟惠認為,臺灣地區的教育環境相當不錯,但還是有一些可以改進的地方。包括要能接受失敗,因為創新就是要改變,改變經常遭遇失敗,制度設計應允許失敗,才能鼓勵年輕人有勇氣走創新的路。
翁啟惠建議,臺灣各界應對不同專長能力的人給予尊重,引導多元發展,他特別提倡瑞士、德國技職教育,讓不同興趣、能力的人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