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4月22日電 (記者 劉舒凌)近10餘年來,臺灣各方尤其產官學人士寄望生物科技能延續ICT(資訊與通信科技)產業前30年所創造的輝煌,成為困境下引領下一波經濟發展的「領頭雁」。「中研院」院長翁啟惠捲入其中的「浩鼎案」,一場巨型風暴讓本屬高風險的臺灣生技業頓遭重挫。
浩鼎生技股份有限公司是臺灣市場上動見觀瞻的生技類「股王」,有翁啟惠領銜的「中研院」研發團隊、知名企業家尹衍梁、即將於「5·20」擔任臺灣地區領導人的蔡英文及副手陳建仁的共同支持,並享有《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的各種便利。今年2月下旬,其抗乳癌疫苗新藥臨床實驗結果不如預期後成為了市場上眾矢之的,更讓公眾沒想到的,是其身後的非法利益輸送被逐步揭開。
美國矽谷某創投基金共同創辦人鄭志凱透過臺灣《天下雜誌》「獨立評論」的專欄指出,從成功機率、投資失敗的殘值和回收的豐碩程度看,生技產業像好萊塢電影、百老匯歌舞劇,成王敗寇。過去10年,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每年核准的新藥約25種(其認證為新藥進入國際市場的通行證),其中又以首創新藥及治療罕見疾病的「孤兒藥」居多,兩者均非臺灣強項;臨床實驗中,未能過關的新藥難以計數,其間隱藏可觀的財務風險。他勸誡,生技產業不是ICT,臺灣要打底,不要揠苗助長。
「浩鼎案」進入調查階段後,臺灣金融監管部門為確保投資人權益已決定強化監理生技產業。但是,藥學博士、臺灣工銀證券投顧協理廖昌亮就指出,浩鼎本次新藥「解盲」結果雖不如市場預期,但其中許多有意義的科學及臨床信息,為下一步產品發展提供方向,仍有重大收穫與進展。
不過,生技業可觀的投入及巨大的風險引來民間諸多質疑。當前,臺生技產業上市公司市值約7千億元新臺幣,佔股票市場不及3%。當局每年約1千億元新臺幣的科技計劃經費卻有20%投注在生技領域。近期,不斷有專業人士表達憂慮,如此揠苗助長,加上民間資金盲從跟進,臺灣恐錯失其他領域諸多機會。
尹衍梁作為臺灣生技業近年來最大投資人,從早期虧損到逐漸取得回報,也將面臨失去重要幫手翁啟惠及浩鼎董事長張念慈的衝擊。
尤其作為臺灣最高學術機構負責人的翁啟惠,如今因涉犯貪汙、背信等罪被限制出境。臺灣檢調懷疑,「中研院」在翁的主導下、賤賣技術給「浩鼎」;他還疑似以女兒之名私下持有浩鼎股票。今後相當一段時間,他和數位生技業核心人物不得不花費很多心力面對司法和公眾。
「浩鼎案」案情有待逐步解開,對於臺灣生技產業的短期衝擊會否進一步擴大,已引發產學界憂慮。「浩鼎」公布臨床實驗結果後兩天,蔡英文選定五大創新研發產業進行所謂「產業之旅」,首站就選擇生技業;她發言鼓勵「浩鼎」及家族成員持有該公司股份,近日因此備受輿論質疑。
政策學者丘昌泰在臺灣媒體刊發的文章中就聯想到,陳水扁執政時代號稱「兩兆雙星產業」的半導體與面板,因輔導政策的失靈而變成「兩造傷心慘業」。可以看到,臺灣經濟轉型面對重重困難,需要集中精力來固本培元,包括蔡英文及其團隊最看重的生物科技這一希望產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