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不過「疫劫」! 臺灣「中研院」4人確診

2021-01-09 華夏經緯網

    新冠肺炎肆虐,臺灣最高學術機構研究院也逃不過「疫劫」。臺灣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天公布「中研院」群聚案,共導致4人確診,案感染源為一名有美國旅遊史的臺灣老師,返臺發病後傳給同一個實驗室的3名研究員,目前此群聚累計4人。為此,「中研院」今天起啟動異地辦公、分艙辦公、居家辦公。

    隨著近期從歐美等地返臺人數增加,昨天再新增16確診案例,臺灣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確診個案中的13人是境外移入,3人則是本土案例,除了一名是養護機構護理師外,另外2名本土個案就是先前找不到源頭124案例的老師(案例第160案)。

    疫情中心查出,原來這名臺灣籍50多歲指導老師曾到美國參加會議後遭到感染,返臺後,再傳染給3月18日還找不到感染源而確診的第124案,以及德國籍的第168案研究員及奧地利籍169案研究員,4人也因為開會而造成群聚。

    被問到這起群聚共4人,是否表示臺灣走入小區傳播?疫情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他們是「工作在一起」,不是在小區。

    周志浩強調,最先發病的是老師,最早發現是學生,這次是根據疫調結果,回過頭追到老師,目前確診者共4人,另有共16個研究員居家隔離中,25個研究員自主健康管理中。

目前所知因為師生沒有去其他場館,感染沒有擴大疑慮,因此不會有封院考慮。

    「中研院」4人確診新冠肺炎,院方昨晚表示,4人工作場所的建築物每天約300人上班,除全面進行消毒外,自今日起他們全面居家辦公2周,待無感染之虞後再返回辦公室。

    另「中研院」今天起啟動異地辦公、分艙辦公、居家辦公。

 

來源:臺灣《中國時報》

 

責任編輯:邱夢穎

相關焦點

  • 臺灣「中研院」爆發新冠肺炎群聚感染,老師赴美國染疫後傳給學生
    臺灣「中研院」近日出現4例新冠肺炎確診,由老師(案160)赴美染疫後,返臺參加會議,再傳給3名學生(案124、案168、案169),為院內群聚感染。「中研院」22日晚間透過新聞稿說明,說明中表示,依臺當局「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22日公布資訊,本院確診4人為境外移入案例所造成的群聚感染,相關人員均為同一工作場域。針對此工作場域之建築物,本院已於今日完成各樓層噴灑消毒作業;為保障同仁安全,該工作場所將自23日起全面居家辦公2周,待無感染之虞後,人員再返回辦公室。
  • 臺灣大學向「中研院」索取確診者信息遭拒 深夜發文請臺當局公開
    臺大向「中研院」進一步索取確診者足跡信息遭拒,校方呼籲臺當局「衛福部」正視此問題。(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中國臺灣網3月28日訊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該不該公布確診者足跡,一直為島內各界所關注,因為「中研院」出現群聚感染,臺灣大學先暫停與「中研院」的交流,校方深夜更進一步在臉譜網(facebook)表示,臺大僅過去兩周與「中研院」有接觸的教職員工及學生人數高達732名,但臺大向「中研院」進一步索取確診者足跡信息卻被拒絕了,校方呼籲臺當局「衛福部」正視此問題
  • 這家讓臺灣「中研院」院長落馬的企業,與蔡英文家族也有關係
    臺灣「中研院」院長翁啟惠創下了個不光彩的記錄,成為「中研院」歷史上首位被調查的掌門人。4月21日凌晨,由於牽涉「浩鼎案」,翁啟惠被移送士林地檢署。檢察官認為,翁啟惠涉嫌觸犯貪汙、背信等罪,雖然沒有羈押必要,但被告知「限制出境」。
  • 臺灣師範大學2名學生確診 島內校園群聚首例
    臺師大學生爆發臺灣首起找不到新冠肺炎感染源的校園群聚!繼3月31日臺師大學生出現首例(案322)確診後,臺灣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天再公布新增1例確診,即案322同寢室室友,是島內第一所2確診個案大學。
  • 臺灣「中研院」前所長8篇論文造假遭撤稿
    臺灣學者最嚴重國際處分:「中研院」前所長8篇論文造假。(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中國臺灣網3月31日訊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臺灣「中研院」生化所前所長陳慶士驚爆8篇學術論文造假,並遭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建議「立即撤稿」。
  • 著名人類學家、臺灣中研院院士李亦園逝世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李亦園昨天在臺北去世,他是臺灣本土培育出的人類學者,對比較宗教學、本土人類學發展有卓越貢獻,堅強的性格為學生輩所稱道
  • 「中研院」下調2020年臺灣GDP增速預測值
    中新社臺北7月15日電 臺「中研院」經濟研究所15日將臺灣2020年GDP增速預測值由去年年底提出的2.58%下調至1.15%,低於臺當局「主計總處」5月28日公布的預測值(1.67%)。綜合中央社、聯合新聞網等臺灣媒體報導,「中研院」經濟所當天舉行「2020年臺灣經濟情勢總展望之修正」記者會,指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上半年臺灣境外需求急速降溫,民間消費疲軟,經濟受到巨大衝擊;但在臺當局紓困措施及科技產業支撐的帶動下,下半年經濟有望回溫,預估今年GDP增速為1.15%。
  • 通訊:在臺灣「中研院」史語所觸摸新史學心跳
    中新社臺北11月20日電 題:在臺灣「中研院」史語所歷史文物陳列館觸摸「新史學」心跳  中新社記者 關向東 黃少華  位於臺北南港的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歷史文物陳列館,上周末起將休館半年進行內部裝修,計劃於明年7月擇吉重開。記者趕往參訪心儀已久的「新史學」大師。
  • 臺灣工研院"紙喇叭" 打敗歐美大廠!
    臺灣「工研院」研發新產品紙喇叭,不但耗電量低,而且音質還非常好,打敗國際大廠,獲得美國年度科技創新獎。MP3一接上接頭,音樂就從喇叭流洩而出,不過這個喇叭很不一樣,扁扁的形狀,從側面看幾乎跟厚紙板一樣薄,這是工研院最新研發的產品,神奇的喇叭上面有許多小孔,其實就是超微小喇叭,整張紙喇叭,比50元硬幣厚度還要薄,而且非常軟,不管怎麼折、怎麼卷都可以,聲音完全不失真,還獲得了華爾街日報的年度科技創新獎!
  • 臺灣中研院:ALMA 首見旋轉式噴流 揭密原恆星成長機制
    論文信息【標題】A Rotating Protostellar Jet Launched from the Innermost Disk of HH 212【作者】李景輝(臺灣中研院天文所;臺灣臺灣大學),賀曾樸(臺灣中研院天文所;東亞天文臺)、李志雲(美國維吉尼亞大學
  • 著名歷史學家王明珂就任臺灣「中研院」史語所所長
    著名歷史學家王明珂就任臺灣「中研院」史語所所長 澎湃訊 2017-03-02 09:35 來源:澎湃新聞
  • 臺灣前「中研院長」翁啟惠涉賄遭起訴
    >   中新社臺北1月9日電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檢察署9日召開「浩鼎案」偵結記者會,宣布依期約、收受賄賂罪起訴前「中研院長」翁啟惠,依違反「證券交易法」起訴浩鼎董事長張念慈等5人。
  • 數學博士,入職臺灣「中研院」社會所
    臺灣「中研院」社會學所,剛入職了一位新的研究人員,李宣緯。
  • 臺「中研院」選出18名新科院士 戲曲學者首次入選
    (記者 陳小願 劉舒凌)臺灣「中央研究院」4日傍晚揭曉第30屆院士名單,共有18人當選院士,另有兩人當選名譽院士。戲曲研究專家曾永義成為「中研院」有史以來第一個戲曲領域院士。  「中研院」第31次院士會議4日進行兩階段投票,上午分成生命科學、數理科學、人文及社會科學三個組進行第一階段投票,下午由全體院士進行第二階段投票。
  • 《科學新聞》:中研院,那一年的選舉
    1948年4月1日,中研院正式公布了81名院士的名單,最長者為83歲的吳稚暉,最年輕的是37歲的陳省身。2004年12月,當年最年輕的院士陳省身駕鶴西去,而現今唯一健在的首屆中研院院士貝時璋也已是105歲高齡了。如今,這批在戰火硝煙中產生的院士正漸漸地淡出人們的視野。
  • 落聘學部委員的原中研院院士
    王揚宗  1948年,中央研究院通過嚴格的選舉,產生了我國現代第一批院士81人,其中數理組28人,生物組25人,人文組28人。1949年,中研院的總辦事處和歷史語言所等遷往臺灣,其餘多數研究所留在了祖國大陸。當時,滯留海外的院士有12位,遷臺的9位,1位已故,留在大陸的院士有59位。
  • 臺「中研院長」翁啟惠獲沃爾夫獎 歸功臺灣教育
    華夏經緯網1月17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臺「中央研究院院長」翁啟惠今天凌晨獲得沃爾夫獎(Wolf Prize)化學獎,他歸功於在臺灣地區受到完整教育及「中研院」提供跨領域合作環境。據報導,沃爾夫基金會今天凌晨在網站上宣布翁啟惠得獎訊息,原因是「對複雜的多醣體和醣蛋白的合成有非常多原創性的貢獻」,此獎項經常被視為諾貝爾獎的前哨,許多得主後來都得到諾貝爾獎。
  • 臺北「中研院史語所」展示珍藏文物
    臺北「中研院史語所」展示珍藏文物 2008年05月10日 20:41 來源:中國新聞網   傅斯年等人八十年前奉「中研院」院長蔡元培之命於廣州創立的「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今年慶八十華誕。5月10日,該所舉辦展覽,將商朝馬車、漢代石刻畫像拓本等珍貴文物以數位化方式呈現於臺北「臺灣民主紀念館」。圖為展覽中陳列了該所發掘的三千年前西北岡遺址青銅人面(左一)的仿製品等。
  • 「中研院」院長翁啟惠滯美不歸,被指讓臺最高學術殿堂蒙羞
    據臺灣媒體報導,近日身陷股票內幕交易風暴的臺灣「中央研究院」院長翁啟惠,以身體不適為由滯美不歸,並以電話及電郵形式兩度向馬英九請辭未獲批准。臺灣社會近日同聲譴責,指其行為令最高學術殿堂蒙羞。「中研院」成立於1928年,後成為臺灣地區最高學術研究機構,直屬臺灣地區領導人辦公室。其院士通常是知名學者,地位崇高,遑論院長。
  • 工研院日本小森觸控面板製程大突破
    目前正在和臺灣面板廠、系統廠談共同合作,希望藉此延續臺灣觸控產業競爭優勢。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164417.htm  經濟部技術處長林全能表示,經濟部力推智能手持裝置雄才大略計劃,在未來4年將投入4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