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歷史學家王明珂就任臺灣「中研院」史語所所長

2021-01-09 澎湃新聞
著名歷史學家王明珂就任臺灣「中研院」史語所所長

澎湃訊

2017-03-02 09:35 來源:澎湃新聞

據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官方網站公告:本所特聘研究員王明珂院士自2017年3月1日起接任所長職務。其前任黃進興院士自2009年10月至2016年10月擔任史語所所長,於2016年9月1日升任「中研院」副院長。2016年10月至2017年2月臧振華院士擔任所長職務。

王明珂系哈佛大學東亞系博士,他的研究課題包括:族群認同與歷史記憶、中國民族之歷史人類學研究、川西羌藏族之歷史人類學研究。主要著有《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羌在漢藏之間:一個華夏邊緣的歷史人類學研究》《英雄祖先與弟兄民族:根基歷史的文本與情境》《遊牧者的抉擇:面對漢帝國的北亞遊牧部族》《反思史學與史學反思:文本與表徵分析》等。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史語所,學界動態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通訊:在臺灣「中研院」史語所觸摸新史學心跳
    中新社臺北11月20日電 題:在臺灣「中研院」史語所歷史文物陳列館觸摸「新史學」心跳  中新社記者 關向東 黃少華  位於臺北南港的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歷史文物陳列館,上周末起將休館半年進行內部裝修,計劃於明年7月擇吉重開。記者趕往參訪心儀已久的「新史學」大師。
  • 臺北「中研院史語所」展示珍藏文物
    臺北「中研院史語所」展示珍藏文物 2008年05月10日 20:41 來源:中國新聞網   傅斯年等人八十年前奉「中研院」院長蔡元培之命於廣州創立的「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今年慶八十華誕。5月10日,該所舉辦展覽,將商朝馬車、漢代石刻畫像拓本等珍貴文物以數位化方式呈現於臺北「臺灣民主紀念館」。圖為展覽中陳列了該所發掘的三千年前西北岡遺址青銅人面(左一)的仿製品等。
  • 傅斯年與中研院史語所
    歷史語言研究所是中央研究院最早成立的幾個研究所之一,傅斯年長期擔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簡稱「史語所」)所長,為史語所贏得了較高的學術聲譽和國際影響。10月,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在中山大學成立後,遷址廣州東山恤孤院后街35號柏園,傅斯年辭去中山大學職務,專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創辦主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將史語所分為史料學、文籍考訂、民間文藝、語言學、文字學、考古學、人類民俗學、敦煌學等8個研究小組。
  • 至大至剛,跋扈為公:史語所中的傅斯年
    1943年冬,王世襄從北平來到重慶,一心想去大腕雲集的中研院史語所工作。他是燕京大學碩士,英文好、歷史好,又請大哥王世富的清華同學梁思成引薦,信心滿滿,覺得在史語所謀職有戲。沒想到傅「霸王」面談時只說兩句話,就把他擠兌走了。傅斯年第一句問:「你是哪個學校畢業的?」王答:「燕京大學國文系本科及研究院。」傅接著來第二句:「燕京大學畢業的不配到史語所來。」
  • 臺灣「中研院」前所長8篇論文造假遭撤稿
    臺灣學者最嚴重國際處分:「中研院」前所長8篇論文造假。(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中國臺灣網3月31日訊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臺灣「中研院」生化所前所長陳慶士驚爆8篇學術論文造假,並遭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建議「立即撤稿」。
  • 著名人類學家、臺灣中研院院士李亦園逝世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李亦園昨天在臺北去世,他是臺灣本土培育出的人類學者,對比較宗教學、本土人類學發展有卓越貢獻,堅強的性格為學生輩所稱道
  • 臺「中研院」選出18名新科院士 戲曲學者首次入選
    臺「中研院」選出18名新科院士 戲曲學者首次入選 2014-07-04 19:50:20戲曲研究專家曾永義成為「中研院」有史以來第一個戲曲領域院士。  「中研院」第31次院士會議4日進行兩階段投票,上午分成生命科學、數理科學、人文及社會科學三個組進行第一階段投票,下午由全體院士進行第二階段投票。
  • 武漢物數所與臺灣中研院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續籤科技合作協議
    自2007年中科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與臺灣中研院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原分所)籤署合作研究與學術交流協議以來,雙方通過人員互訪與研究生互派等方式開展了實質性交流,並在合作研究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為進一步推動雙方全面科技合作,應武漢物數所劉買利所長邀請,原分所王玉麟所長和魏金明副所長一行於10月21至25日對該所進行了友好訪問並續籤合作協議。
  • 《科學新聞》:中研院,那一年的選舉
    1928年中研院成立之初。而在同時當選的41位評議員中,包括了來自高校和學術機構的聘任評議員30人以及由中研院院長和所長組成的11位當然評議員。,中研院天文所專任研究員兼所長張鈺哲、中山大學教授張雲及在加拿大的天文學家餘青松三人,本來具有「先天」的優勢,但會議認為此三人的學術水準尚不足與院士稱號相稱,最終決定天文學空缺,暫不提候選人。
  • 「中研院」下調2020年臺灣GDP增速預測值
    中新社臺北7月15日電 臺「中研院」經濟研究所15日將臺灣2020年GDP增速預測值由去年年底提出的2.58%下調至1.15%,低於臺當局「主計總處」5月28日公布的預測值(1.67%)。綜合中央社、聯合新聞網等臺灣媒體報導,「中研院」經濟所當天舉行「2020年臺灣經濟情勢總展望之修正」記者會,指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上半年臺灣境外需求急速降溫,民間消費疲軟,經濟受到巨大衝擊;但在臺當局紓困措施及科技產業支撐的帶動下,下半年經濟有望回溫,預估今年GDP增速為1.15%。
  • 臺灣「中研院」4人確診
    新冠肺炎肆虐,臺灣最高學術機構研究院也逃不過「疫劫」。臺灣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天公布「中研院」群聚案,共導致4人確診,案感染源為一名有美國旅遊史的臺灣老師,返臺發病後傳給同一個實驗室的3名研究員,目前此群聚累計4人。為此,「中研院」今天起啟動異地辦公、分艙辦公、居家辦公。
  • 臺灣中研院王惠鈞院士做客天津生物技術所
    8月27日下午,中科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所學術報告廳裡座無虛席,臺灣中央研究院副院長王惠鈞院士應邀做客該所,為全體科研人員帶來了一場題為Applications of structural biology in drug discovery的學術報告。該所所長劉新厚主持了報告會,所有關領導、各項目負責人、科研人員和研究生等百餘人聆聽了報告。
  • 這家讓臺灣「中研院」院長落馬的企業,與蔡英文家族也有關係
    臺灣「中研院」院長翁啟惠創下了個不光彩的記錄,成為「中研院」歷史上首位被調查的掌門人。4月21日凌晨,由於牽涉「浩鼎案」,翁啟惠被移送士林地檢署。檢察官認為,翁啟惠涉嫌觸犯貪汙、背信等罪,雖然沒有羈押必要,但被告知「限制出境」。
  • 著名歷史學家、香港珠海學院文學院院長胡春惠逝世
    著名歷史學家、香港珠海學院文學院院長胡春惠逝世 澎湃新聞記者 嶽懷讓 2016-03-22 10:25 來源:澎湃新聞
  • 工研院日本小森觸控面板製程大突破
    輕薄的窄邊框設計已成智能手持裝置的發展主流,工研院和日本大廠小森(Komori)共同發表「非黃光之卷對卷超細線印刷技術」,是全球首次以低於20μm(微米)的精密導線印刷技術開發出窄邊框薄型觸控
  • 臺灣大學向「中研院」索取確診者信息遭拒 深夜發文請臺當局公開
    臺大向「中研院」進一步索取確診者足跡信息遭拒,校方呼籲臺當局「衛福部」正視此問題。(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中國臺灣網3月28日訊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該不該公布確診者足跡,一直為島內各界所關注,因為「中研院」出現群聚感染,臺灣大學先暫停與「中研院」的交流,校方深夜更進一步在臉譜網(facebook)表示,臺大僅過去兩周與「中研院」有接觸的教職員工及學生人數高達732名,但臺大向「中研院」進一步索取確診者足跡信息卻被拒絕了,校方呼籲臺當局「衛福部」正視此問題
  • 臺灣中研院:ALMA 首見旋轉式噴流 揭密原恆星成長機制
    論文信息【標題】A Rotating Protostellar Jet Launched from the Innermost Disk of HH 212【作者】李景輝(臺灣中研院天文所;臺灣臺灣大學),賀曾樸(臺灣中研院天文所;東亞天文臺)、李志雲(美國維吉尼亞大學
  • 落聘學部委員的原中研院院士
    1949年,中研院的總辦事處和歷史語言所等遷往臺灣,其餘多數研究所留在了祖國大陸。當時,滯留海外的院士有12位,遷臺的9位,1位已故,留在大陸的院士有59位。到1955年6月,這59人中,有46人被聘為中科院學部委員,2人已故,11人落聘。  院士是很高的學術榮譽,學部委員主要是一種工作職稱,兩者性質不同,但都要求有較高的學術成就或突出的學術領導成績,這是一致的。
  • 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喜迎建所40周年
    作者:戶華為  2018年是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建所40周年,日前該所舉辦了系列紀念活動。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靳諾,副校長朱信凱,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主任、清史研究所名譽所長戴逸,美國科學與人文學院院士唐納德·沃斯特,日本大學副校長加藤直人,臺灣「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王明珂,香港科技大學教授李中清,德國法蘭克福歌德大學教授阿梅龍,文化和旅遊部清史纂修與研究中心主任崔建飛,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副館長李國榮,北京大學人文講席教授李伯重,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黨委書記夏春濤,《歷史研究》主編李紅巖及海內外校友共二百餘人參加系列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