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臺北11月20日電 題:在臺灣「中研院」史語所歷史文物陳列館觸摸「新史學」心跳
中新社記者 關向東 黃少華
位於臺北南港的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歷史文物陳列館,上周末起將休館半年進行內部裝修,計劃於明年7月擇吉重開。記者趕往參訪心儀已久的「新史學」大師。
這裡處處可見紅樓,距胡適紀念館不過百米,即是史語所, 歷史文物陳列館就在一二層。
陳列館入口,是一掛紅車白馬殷墟復原馬車;參觀者需拾級而上,從二樓開始參觀。
臺灣設計師李偉珉將陳列館的一、二層設計為一體,二樓的樓面乃木板並玻璃材質,樓上6個展室間以玻璃橋為過渡。參觀了館藏「居延漢簡」後,走過玻璃橋即可俯瞰河南安陽「殷虛遺址」考古現場復原景觀,以及傅斯年先生購於北平的商周牛、羊鼎等青銅器,幾千年的中國史在這個只有800坪的空間,上下奔突、恣意縱橫。
蜚聲兩岸的「歷史語言研究所」(簡稱「史語所」)1928年由傅斯年先生在在廣州創建,1937年「七七事變」後西遷湖南長沙,又遷雲南昆明,1940年再籤四川李莊,館藏文物、圖書分批西運。1948年底,史語所人員、文物、圖書渡海來臺。
據介紹,史語所前輩們結合金石學和考據學的精華,加上西方考古科學的方法,創造了一套適合研究中國本土文化的「新史學」方法,即要研究者走出讀書人狹隘的小書齋 ──「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以第一手資料的搜集與研究,為史學研究的首要工作。史語所「無徵不信,實證求真」的精神,在其歷史文物陳列館中隨處可見。
陳列館的藍敏菁女士介紹說,館內常年保持約4000多件文物展出,展品每六個月更換一次,均是史語所的藏品,來自傅斯年圖書館、明清工作室、臺灣考古庫房等。史語所的藏品有十四餘萬件,從1928年建所開始,當下仍有臺灣考古資料進入。
王國維稱譽二十世紀初中國學術界有四大發現,其一是漢晉遺簡,而漢代西北邊境居延一帶出土的「居延漢簡」是史語所的重要藏品,約有13000多件。館中展出的200餘支簡牘,從農檢、村檢、四時簿,到秋射令、法律文書,甚至還有人面桃符,有些連串線都保留原貌,一根根一字字,令自漢武帝開始的移民墾殖邊地歷史陡然溫暖起來。
史語所的館藏圖書,在兩岸史學研究中頗有地位。如展品裡的清乾隆四十五年王鳴盛手跋之五代史纂誤三卷附五代史闕文一卷二冊 。該書專取歐陽修所撰《五代史》,摘其舛誤,輯為一書。是書至清已佚,四庫全書館乃從明《永樂大典》中抄輯成書。王鳴盛跋謂:曾聞邵晉涵於四庫館中搜得宋薛居正《舊五代史》,已繕錄清本,行將進御,先呈總裁于敏中,於公卒後,書遂浮沉不可復得,誠恨事也。現今所見本亦是由《永樂大典》錄出者。
記者是崑曲愛好者,年少時曾撰文研究有爭議的明曲家阮大鋮,鬥膽改編過他的《燕子箋》,立論是不能「因人廢言」。在「題記」區,竟發現了傅斯年先生1920年兩次題記明季年書肆的《燕子箋四本》,其一曰:「阮賊實民族之罪人,神州陸沉與彼有分。然清聲麗句直繼湯君。正不容惡其人及其詩也!(標點系作者加)」
如此,今次「中研院」史語所歷史文物展覽館的探尋,竟讓記者隔著時空觸摸到傅斯年先生的「新史學」心跳,真是莫名歡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