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在臺灣「中研院」史語所觸摸新史學心跳

2021-01-09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臺北11月20日電 題:在臺灣「中研院」史語所歷史文物陳列館觸摸「新史學」心跳

  中新社記者 關向東 黃少華

  位於臺北南港的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歷史文物陳列館,上周末起將休館半年進行內部裝修,計劃於明年7月擇吉重開。記者趕往參訪心儀已久的「新史學」大師。

  這裡處處可見紅樓,距胡適紀念館不過百米,即是史語所, 歷史文物陳列館就在一二層。

  陳列館入口,是一掛紅車白馬殷墟復原馬車;參觀者需拾級而上,從二樓開始參觀。

  臺灣設計師李偉珉將陳列館的一、二層設計為一體,二樓的樓面乃木板並玻璃材質,樓上6個展室間以玻璃橋為過渡。參觀了館藏「居延漢簡」後,走過玻璃橋即可俯瞰河南安陽「殷虛遺址」考古現場復原景觀,以及傅斯年先生購於北平的商周牛、羊鼎等青銅器,幾千年的中國史在這個只有800坪的空間,上下奔突、恣意縱橫。

  蜚聲兩岸的「歷史語言研究所」(簡稱「史語所」)1928年由傅斯年先生在在廣州創建,1937年「七七事變」後西遷湖南長沙,又遷雲南昆明,1940年再籤四川李莊,館藏文物、圖書分批西運。1948年底,史語所人員、文物、圖書渡海來臺。

  據介紹,史語所前輩們結合金石學和考據學的精華,加上西方考古科學的方法,創造了一套適合研究中國本土文化的「新史學」方法,即要研究者走出讀書人狹隘的小書齋 ──「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以第一手資料的搜集與研究,為史學研究的首要工作。史語所「無徵不信,實證求真」的精神,在其歷史文物陳列館中隨處可見。

  陳列館的藍敏菁女士介紹說,館內常年保持約4000多件文物展出,展品每六個月更換一次,均是史語所的藏品,來自傅斯年圖書館、明清工作室、臺灣考古庫房等。史語所的藏品有十四餘萬件,從1928年建所開始,當下仍有臺灣考古資料進入。

  王國維稱譽二十世紀初中國學術界有四大發現,其一是漢晉遺簡,而漢代西北邊境居延一帶出土的「居延漢簡」是史語所的重要藏品,約有13000多件。館中展出的200餘支簡牘,從農檢、村檢、四時簿,到秋射令、法律文書,甚至還有人面桃符,有些連串線都保留原貌,一根根一字字,令自漢武帝開始的移民墾殖邊地歷史陡然溫暖起來。

  史語所的館藏圖書,在兩岸史學研究中頗有地位。如展品裡的清乾隆四十五年王鳴盛手跋之五代史纂誤三卷附五代史闕文一卷二冊 。該書專取歐陽修所撰《五代史》,摘其舛誤,輯為一書。是書至清已佚,四庫全書館乃從明《永樂大典》中抄輯成書。王鳴盛跋謂:曾聞邵晉涵於四庫館中搜得宋薛居正《舊五代史》,已繕錄清本,行將進御,先呈總裁于敏中,於公卒後,書遂浮沉不可復得,誠恨事也。現今所見本亦是由《永樂大典》錄出者。

  記者是崑曲愛好者,年少時曾撰文研究有爭議的明曲家阮大鋮,鬥膽改編過他的《燕子箋》,立論是不能「因人廢言」。在「題記」區,竟發現了傅斯年先生1920年兩次題記明季年書肆的《燕子箋四本》,其一曰:「阮賊實民族之罪人,神州陸沉與彼有分。然清聲麗句直繼湯君。正不容惡其人及其詩也!(標點系作者加)」

  如此,今次「中研院」史語所歷史文物展覽館的探尋,竟讓記者隔著時空觸摸到傅斯年先生的「新史學」心跳,真是莫名歡喜。(完)

相關焦點

  • 傅斯年與中研院史語所
    1928年4月,蔡元培出任中央研究院院長後,邀請傅斯年襄助院務,並委託傅斯年、顧頡剛、楊振聲負責籌辦歷史語言研究所,三人均為蔡元培執掌北京大學時文科高才生。期間,史語所組織了川康古蹟考察團和川康民族考察團,進行考古發掘和民族調查工作,所獲甚豐。又參與組織西北史地考察團和西北科學考察團,還出版了《殷歷譜》《居延漢簡考釋》兩部著作。抗日戰爭勝利後,傅斯年率史語所於1946年秋遷回南京,1948年冬遷往臺灣,部分研究人員留在大陸。根據史語所1948年度報告,共有研究人員58人,加上職員共84人,在中央研究院13個研究所中人數排第一。
  • 著名歷史學家王明珂就任臺灣「中研院」史語所所長
    著名歷史學家王明珂就任臺灣「中研院」史語所所長 澎湃訊 2017-03-02 09:35 來源:澎湃新聞
  • 臺北「中研院史語所」展示珍藏文物
    臺北「中研院史語所」展示珍藏文物 2008年05月10日 20:41 來源:中國新聞網   傅斯年等人八十年前奉「中研院」院長蔡元培之命於廣州創立的「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今年慶八十華誕。5月10日,該所舉辦展覽,將商朝馬車、漢代石刻畫像拓本等珍貴文物以數位化方式呈現於臺北「臺灣民主紀念館」。圖為展覽中陳列了該所發掘的三千年前西北岡遺址青銅人面(左一)的仿製品等。
  • 至大至剛,跋扈為公:史語所中的傅斯年
    1943年冬,王世襄從北平來到重慶,一心想去大腕雲集的中研院史語所工作。他是燕京大學碩士,英文好、歷史好,又請大哥王世富的清華同學梁思成引薦,信心滿滿,覺得在史語所謀職有戲。沒想到傅「霸王」面談時只說兩句話,就把他擠兌走了。傅斯年第一句問:「你是哪個學校畢業的?」王答:「燕京大學國文系本科及研究院。」傅接著來第二句:「燕京大學畢業的不配到史語所來。」
  • 臺灣「中研院」前所長8篇論文造假遭撤稿
    臺灣學者最嚴重國際處分:「中研院」前所長8篇論文造假。(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中國臺灣網3月31日訊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臺灣「中研院」生化所前所長陳慶士驚爆8篇學術論文造假,並遭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建議「立即撤稿」。
  • 「中研院」下調2020年臺灣GDP增速預測值
    中新社臺北7月15日電 臺「中研院」經濟研究所15日將臺灣2020年GDP增速預測值由去年年底提出的2.58%下調至1.15%,低於臺當局「主計總處」5月28日公布的預測值(1.67%)。綜合中央社、聯合新聞網等臺灣媒體報導,「中研院」經濟所當天舉行「2020年臺灣經濟情勢總展望之修正」記者會,指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上半年臺灣境外需求急速降溫,民間消費疲軟,經濟受到巨大衝擊;但在臺當局紓困措施及科技產業支撐的帶動下,下半年經濟有望回溫,預估今年GDP增速為1.15%。
  • 著名人類學家、臺灣中研院院士李亦園逝世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李亦園昨天在臺北去世,他是臺灣本土培育出的人類學者,對比較宗教學、本土人類學發展有卓越貢獻,堅強的性格為學生輩所稱道
  • 臺灣「中研院」4人確診
    新冠肺炎肆虐,臺灣最高學術機構研究院也逃不過「疫劫」。臺灣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天公布「中研院」群聚案,共導致4人確診,案感染源為一名有美國旅遊史的臺灣老師,返臺發病後傳給同一個實驗室的3名研究員,目前此群聚累計4人。為此,「中研院」今天起啟動異地辦公、分艙辦公、居家辦公。
  • 這家讓臺灣「中研院」院長落馬的企業,與蔡英文家族也有關係
    臺灣「中研院」院長翁啟惠創下了個不光彩的記錄,成為「中研院」歷史上首位被調查的掌門人。4月21日凌晨,由於牽涉「浩鼎案」,翁啟惠被移送士林地檢署。檢察官認為,翁啟惠涉嫌觸犯貪汙、背信等罪,雖然沒有羈押必要,但被告知「限制出境」。
  • 傳臺灣工研院研發出大氣電漿鍍膜技術
    傳臺灣工研院研發出大氣電漿鍍膜技術 作者: touchpanel     時間:2015-03-16     源於:網際網路    總點擊:
  • 臺灣大學向「中研院」索取確診者信息遭拒 深夜發文請臺當局公開
    臺大向「中研院」進一步索取確診者足跡信息遭拒,校方呼籲臺當局「衛福部」正視此問題。(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中國臺灣網3月28日訊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該不該公布確診者足跡,一直為島內各界所關注,因為「中研院」出現群聚感染,臺灣大學先暫停與「中研院」的交流,校方深夜更進一步在臉譜網(facebook)表示,臺大僅過去兩周與「中研院」有接觸的教職員工及學生人數高達732名,但臺大向「中研院」進一步索取確診者足跡信息卻被拒絕了,校方呼籲臺當局「衛福部」正視此問題
  • 臺灣中研院:ALMA 首見旋轉式噴流 揭密原恆星成長機制
    論文信息【標題】A Rotating Protostellar Jet Launched from the Innermost Disk of HH 212【作者】李景輝(臺灣中研院天文所;臺灣臺灣大學),賀曾樸(臺灣中研院天文所;東亞天文臺)、李志雲(美國維吉尼亞大學
  • 武漢物數所與臺灣中研院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續籤科技合作協議
    自2007年中科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與臺灣中研院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原分所)籤署合作研究與學術交流協議以來,雙方通過人員互訪與研究生互派等方式開展了實質性交流,並在合作研究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為進一步推動雙方全面科技合作,應武漢物數所劉買利所長邀請,原分所王玉麟所長和魏金明副所長一行於10月21至25日對該所進行了友好訪問並續籤合作協議。
  • 臺灣工研院"紙喇叭" 打敗歐美大廠!
    臺灣「工研院」研發新產品紙喇叭,不但耗電量低,而且音質還非常好,打敗國際大廠,獲得美國年度科技創新獎。MP3一接上接頭,音樂就從喇叭流洩而出,不過這個喇叭很不一樣,扁扁的形狀,從側面看幾乎跟厚紙板一樣薄,這是工研院最新研發的產品,神奇的喇叭上面有許多小孔,其實就是超微小喇叭,整張紙喇叭,比50元硬幣厚度還要薄,而且非常軟,不管怎麼折、怎麼卷都可以,聲音完全不失真,還獲得了華爾街日報的年度科技創新獎!
  • 《科學新聞》:中研院,那一年的選舉
    1948年4月1日,中研院正式公布了81名院士的名單,最長者為83歲的吳稚暉,最年輕的是37歲的陳省身。2004年12月,當年最年輕的院士陳省身駕鶴西去,而現今唯一健在的首屆中研院院士貝時璋也已是105歲高齡了。如今,這批在戰火硝煙中產生的院士正漸漸地淡出人們的視野。
  • 臺灣「中研院」爆發新冠肺炎群聚感染,老師赴美國染疫後傳給學生
    臺灣「中研院」近日出現4例新冠肺炎確診,由老師(案160)赴美染疫後,返臺參加會議,再傳給3名學生(案124、案168、案169),為院內群聚感染。「中研院」22日晚間透過新聞稿說明,說明中表示,依臺當局「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22日公布資訊,本院確診4人為境外移入案例所造成的群聚感染,相關人員均為同一工作場域。針對此工作場域之建築物,本院已於今日完成各樓層噴灑消毒作業;為保障同仁安全,該工作場所將自23日起全面居家辦公2周,待無感染之虞後,人員再返回辦公室。
  • 落聘學部委員的原中研院院士
    1949年,中研院的總辦事處和歷史語言所等遷往臺灣,其餘多數研究所留在了祖國大陸。當時,滯留海外的院士有12位,遷臺的9位,1位已故,留在大陸的院士有59位。到1955年6月,這59人中,有46人被聘為中科院學部委員,2人已故,11人落聘。  院士是很高的學術榮譽,學部委員主要是一種工作職稱,兩者性質不同,但都要求有較高的學術成就或突出的學術領導成績,這是一致的。
  • 「中研院」院長翁啟惠滯美不歸,被指讓臺最高學術殿堂蒙羞
    據臺灣媒體報導,近日身陷股票內幕交易風暴的臺灣「中央研究院」院長翁啟惠,以身體不適為由滯美不歸,並以電話及電郵形式兩度向馬英九請辭未獲批准。臺灣社會近日同聲譴責,指其行為令最高學術殿堂蒙羞。「中研院」成立於1928年,後成為臺灣地區最高學術研究機構,直屬臺灣地區領導人辦公室。其院士通常是知名學者,地位崇高,遑論院長。
  • 臺灣前「中研院長」翁啟惠涉賄遭起訴
    臺灣前「中研院長」翁啟惠涉賄遭起訴 2017-01-09 20:58:22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臺「中研院長」翁啟惠獲沃爾夫獎 歸功臺灣教育
    華夏經緯網1月17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臺「中央研究院院長」翁啟惠今天凌晨獲得沃爾夫獎(Wolf Prize)化學獎,他歸功於在臺灣地區受到完整教育及「中研院」提供跨領域合作環境。據報導,沃爾夫基金會今天凌晨在網站上宣布翁啟惠得獎訊息,原因是「對複雜的多醣體和醣蛋白的合成有非常多原創性的貢獻」,此獎項經常被視為諾貝爾獎的前哨,許多得主後來都得到諾貝爾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