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博士,入職臺灣「中研院」社會所

2021-02-23 Sociological理論大缸

臺灣「中研院」社會學所,剛入職了一位新的研究人員,李宣緯。光看他的研究方向,似乎還挺社會學

——社會網絡分析與社會科學量化方法

但一看學歷背景:

美國北卡大學教堂山分校數學博士 (2016)

數學博士都來社會學找工作了??!!

說起數學博士,在社會學界,最出名的,當數Duncan Watts。或許你不知道他的名字,但肯定知道一句這樣的說法:

六度分隔、小世界……

這位Watts,就是提出「小世界」理論的大咖。1998年,和他的導師S. Strogatz在《Nature》上發表《Collective dynamic of 『small-world』 networks》(《小世界網絡的集體動力學》)時,他還是康奈爾大學應用數學專業的博士生。

科普介紹:

http://www.cbdio.com/BigData/2016-10/17/content_5337620.htm

https://zhuanlan.zhihu.com/p/30726433

畢業後,他入職哥倫比亞大學社會系當老師(該系有數理社會學的傳統,因,拉扎斯菲爾德推動數理社會學的研究, 他的學生科爾曼(Coleman)也把這學問發揮起來。

不過,沒呆多久,Watts就轉去業界,在微軟、雅虎工作。直到2019年6月,重回學界,到賓夕法尼亞大學,擔任Integrates Knowledge University Professor

報導見:https://penntoday.upenn.edu/news/duncan-watts-appointed-penn-integrates-knowledge-university-professor

回到這位新晉研究人員,他的發表所以會出現在一些SCI上,而非只是SCI,比如:

Hsuan-Wei Lee, Nishant Malik, Feng Shi and Peter J. Mucha, 2019, 「Social Clustering in Epidemic Spread on Coevolving Networks」, PHYSICAL REVIEW E, 99, 062301. (SCI) (IF: 2.284; SCI ranking: 14.3%) 

Hsuan-Wei Lee, Nishant Malik and Peter J. Mucha, 2018, 「Evolutionary Prisoner's Dilemma Games Coevolving on Adaptive Networks」, Journal of Complex Networks, 6(1) 1-23. (SCI)

當然,也有量化/網絡分析社會學會發的,SSR,和Social Networks,(SSCI) (IF: 2.462; SSCI ranking: 9.8%,13.4%)

華語社會學界,以數學為博士學位的,似乎這是第一位?

另一位,以數學為碩士學位(最終學位的),是香港理工大學社會學系已退休老師呂炳強先生,他是1970年代倫敦大學學院數學碩士(研究方向是量子力學)、香港大學數學專業的學士。儘管也在數學系任職過,但他後來到人口、家庭等領域做量化分析,最後從事理論社會學研究。

再以數學為學士(而非最終學位)的華語學者,可能也有一些,比如西安交通大學的劉軍教授,也是從事網絡分析研究。

2000~2003   博士學位(北京大學社會學系)

1992~1995  碩士學位(哈爾濱師範大學科技哲學專業)

1988~1992  學士學位(哈爾濱師範大學數學系)

如果追溯看,Watts當然也不是美國社會學界第一位,更早的也有,比如:

Thomas Fararo(1933年生),是匹斯堡大學社會學教授,但是,他卻從社會學轉到了數學,又回來了:

Ph.D. in sociology at Syracuse University (1963)

postdoctoral fellowship for studies in pure and applied mathematics at Stanford University (1967)

(右三本是他的代表作,聽著都很理論呀~)

當然,最後的重心是~~~讓我們不僅和量化社會學者競爭,也開始和數學博士競爭吧!!

或新的合作?

(Sociological理論大缸第345期)

相關焦點

  • 講座摘錄| 「中研院」楊文山研究員退休演講:量化社會學者的求學與研究
    我本來想叫這個演講是《我的學思歷程》,可是我發覺,能叫這個題目的都是「中研院院士」,這是院士級才能做的事情(哈哈)。於是我又想叫個「文青」的題目,叫《我在社會所的日子》,但是想想又太「文青」了。  我的同事都是(本科)畢業於臺灣大學社會系或其它系,都是非常好的背景,也非常聰明,但我不同。我是畢業於輔仁大學。我和張茂桂(「中研院」社會學所研究員)談的時候,他把他的PPT(退休演講)給我看,他說自己從高中開始就受《寂寞的春天》影響,開始關注環境議題,有了calling——要做個社會學者。
  • 著名歷史學家王明珂就任臺灣「中研院」史語所所長
    著名歷史學家王明珂就任臺灣「中研院」史語所所長 澎湃訊 2017-03-02 09:35 來源:澎湃新聞
  • 臺灣「中研院」前所長8篇論文造假遭撤稿
    臺灣學者最嚴重國際處分:「中研院」前所長8篇論文造假。(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中國臺灣網3月31日訊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臺灣「中研院」生化所前所長陳慶士驚爆8篇學術論文造假,並遭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建議「立即撤稿」。
  • 「中研院」下調2020年臺灣GDP增速預測值
    中新社臺北7月15日電 臺「中研院」經濟研究所15日將臺灣2020年GDP增速預測值由去年年底提出的2.58%下調至1.15%,低於臺當局「主計總處」5月28日公布的預測值(1.67%)。綜合中央社、聯合新聞網等臺灣媒體報導,「中研院」經濟所當天舉行「2020年臺灣經濟情勢總展望之修正」記者會,指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上半年臺灣境外需求急速降溫,民間消費疲軟,經濟受到巨大衝擊;但在臺當局紓困措施及科技產業支撐的帶動下,下半年經濟有望回溫,預估今年GDP增速為1.15%。
  • 臺灣「中研院」4人確診
    新冠肺炎肆虐,臺灣最高學術機構研究院也逃不過「疫劫」。臺灣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天公布「中研院」群聚案,共導致4人確診,案感染源為一名有美國旅遊史的臺灣老師,返臺發病後傳給同一個實驗室的3名研究員,目前此群聚累計4人。為此,「中研院」今天起啟動異地辦公、分艙辦公、居家辦公。
  • 著名人類學家、臺灣中研院院士李亦園逝世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李亦園昨天在臺北去世,他是臺灣本土培育出的人類學者,對比較宗教學、本土人類學發展有卓越貢獻,堅強的性格為學生輩所稱道
  • 武漢物數所與臺灣中研院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續籤科技合作協議
    自2007年中科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與臺灣中研院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原分所)籤署合作研究與學術交流協議以來,雙方通過人員互訪與研究生互派等方式開展了實質性交流,並在合作研究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為進一步推動雙方全面科技合作,應武漢物數所劉買利所長邀請,原分所王玉麟所長和魏金明副所長一行於10月21至25日對該所進行了友好訪問並續籤合作協議。
  • 這家讓臺灣「中研院」院長落馬的企業,與蔡英文家族也有關係
    臺灣「中研院」院長翁啟惠創下了個不光彩的記錄,成為「中研院」歷史上首位被調查的掌門人。4月21日凌晨,由於牽涉「浩鼎案」,翁啟惠被移送士林地檢署。檢察官認為,翁啟惠涉嫌觸犯貪汙、背信等罪,雖然沒有羈押必要,但被告知「限制出境」。
  • 臺灣中研院:ALMA 首見旋轉式噴流 揭密原恆星成長機制
    論文信息【標題】A Rotating Protostellar Jet Launched from the Innermost Disk of HH 212【作者】李景輝(臺灣中研院天文所;臺灣臺灣大學),賀曾樸(臺灣中研院天文所;東亞天文臺)、李志雲(美國維吉尼亞大學
  • 臺「中研院長」翁啟惠獲沃爾夫獎 歸功臺灣教育
    華夏經緯網1月17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臺「中央研究院院長」翁啟惠今天凌晨獲得沃爾夫獎(Wolf Prize)化學獎,他歸功於在臺灣地區受到完整教育及「中研院」提供跨領域合作環境。據報導,沃爾夫基金會今天凌晨在網站上宣布翁啟惠得獎訊息,原因是「對複雜的多醣體和醣蛋白的合成有非常多原創性的貢獻」,此獎項經常被視為諾貝爾獎的前哨,許多得主後來都得到諾貝爾獎。
  • 臺灣大學向「中研院」索取確診者信息遭拒 深夜發文請臺當局公開
    臺大向「中研院」進一步索取確診者足跡信息遭拒,校方呼籲臺當局「衛福部」正視此問題。(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中國臺灣網3月28日訊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該不該公布確診者足跡,一直為島內各界所關注,因為「中研院」出現群聚感染,臺灣大學先暫停與「中研院」的交流,校方深夜更進一步在臉譜網(facebook)表示,臺大僅過去兩周與「中研院」有接觸的教職員工及學生人數高達732名,但臺大向「中研院」進一步索取確診者足跡信息卻被拒絕了,校方呼籲臺當局「衛福部」正視此問題
  • 通訊:在臺灣「中研院」史語所觸摸新史學心跳
    中新社臺北11月20日電 題:在臺灣「中研院」史語所歷史文物陳列館觸摸「新史學」心跳  中新社記者 關向東 黃少華  位於臺北南港的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歷史文物陳列館,上周末起將休館半年進行內部裝修,計劃於明年7月擇吉重開。記者趕往參訪心儀已久的「新史學」大師。
  • 臺灣工研院"紙喇叭" 打敗歐美大廠!
    臺灣「工研院」研發新產品紙喇叭,不但耗電量低,而且音質還非常好,打敗國際大廠,獲得美國年度科技創新獎。MP3一接上接頭,音樂就從喇叭流洩而出,不過這個喇叭很不一樣,扁扁的形狀,從側面看幾乎跟厚紙板一樣薄,這是工研院最新研發的產品,神奇的喇叭上面有許多小孔,其實就是超微小喇叭,整張紙喇叭,比50元硬幣厚度還要薄,而且非常軟,不管怎麼折、怎麼卷都可以,聲音完全不失真,還獲得了華爾街日報的年度科技創新獎!
  • 傳臺灣工研院研發出大氣電漿鍍膜技術
    傳臺灣工研院研發出大氣電漿鍍膜技術 作者: touchpanel     時間:2015-03-16     源於:網際網路    總點擊:
  • 《科學新聞》:中研院,那一年的選舉
    1928年中研院成立之初。那時,剛剛獲得法國國家科學博士學位、歸國效力僅一年的嚴濟慈就當選為正在籌備中的中研院評議會評議員候選人。只是那一年的評議會因為「關係複雜,牽涉太多」終究未能成立。1946年10月,中研院第二屆評議會第三次年會作出了舉行第一屆院士選舉的決議。
  • 繼施堯耘之後,又一量子計算大牛入職阿里巴巴達摩院
    雷鋒網 AI 科技評論消息,兩次理論計算機最高獎哥德爾獎(Gdel Prize)得主、匈牙利裔美國計算機科學家馬裡奧·塞格德(Mario Szegedy)入職阿里巴巴達摩院,進駐位於西雅圖的阿里雲量子實驗室 (AQL)。
  • 臺灣前「中研院長」翁啟惠涉賄遭起訴
    臺灣前「中研院長」翁啟惠涉賄遭起訴 2017-01-09 20:58:22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臺北「中研院史語所」展示珍藏文物
    臺北「中研院史語所」展示珍藏文物 2008年05月10日 20:41 來源:中國新聞網   傅斯年等人八十年前奉「中研院」院長蔡元培之命於廣州創立的「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今年慶八十華誕。5月10日,該所舉辦展覽,將商朝馬車、漢代石刻畫像拓本等珍貴文物以數位化方式呈現於臺北「臺灣民主紀念館」。圖為展覽中陳列了該所發掘的三千年前西北岡遺址青銅人面(左一)的仿製品等。
  • 臺灣「中研院」怎麼處理學術造假?生命科學組研究員陳慶士被追繳獎金【附調查報告】
    轉載自「中央社」2020年1月17日新聞————中研院前特聘研究員陳慶士論文爆造假,中研院針對其在職中研院期間發表的論文進行調查
  • 臺灣「中研院」爆發新冠肺炎群聚感染,老師赴美國染疫後傳給學生
    臺灣「中研院」近日出現4例新冠肺炎確診,由老師(案160)赴美染疫後,返臺參加會議,再傳給3名學生(案124、案168、案169),為院內群聚感染。「中研院」22日晚間透過新聞稿說明,說明中表示,依臺當局「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22日公布資訊,本院確診4人為境外移入案例所造成的群聚感染,相關人員均為同一工作場域。針對此工作場域之建築物,本院已於今日完成各樓層噴灑消毒作業;為保障同仁安全,該工作場所將自23日起全面居家辦公2周,待無感染之虞後,人員再返回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