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中研院」社會學所,剛入職了一位新的研究人員,李宣緯。光看他的研究方向,似乎還挺社會學
——社會網絡分析與社會科學量化方法
但一看學歷背景:
美國北卡大學教堂山分校數學博士 (2016)
數學博士都來社會學找工作了??!!
說起數學博士,在社會學界,最出名的,當數Duncan Watts。或許你不知道他的名字,但肯定知道一句這樣的說法:
六度分隔、小世界……
這位Watts,就是提出「小世界」理論的大咖。1998年,和他的導師S. Strogatz在《Nature》上發表《Collective dynamic of 『small-world』 networks》(《小世界網絡的集體動力學》)時,他還是康奈爾大學應用數學專業的博士生。
科普介紹:
http://www.cbdio.com/BigData/2016-10/17/content_5337620.htm
https://zhuanlan.zhihu.com/p/30726433
畢業後,他入職哥倫比亞大學社會系當老師(該系有數理社會學的傳統,因,拉扎斯菲爾德推動數理社會學的研究, 他的學生科爾曼(Coleman)也把這學問發揮起來。
不過,沒呆多久,Watts就轉去業界,在微軟、雅虎工作。直到2019年6月,重回學界,到賓夕法尼亞大學,擔任Integrates Knowledge University Professor
報導見:https://penntoday.upenn.edu/news/duncan-watts-appointed-penn-integrates-knowledge-university-professor
回到這位新晉研究人員,他的發表所以會出現在一些SCI上,而非只是SCI,比如:
Hsuan-Wei Lee, Nishant Malik, Feng Shi and Peter J. Mucha, 2019, 「Social Clustering in Epidemic Spread on Coevolving Networks」, PHYSICAL REVIEW E, 99, 062301. (SCI) (IF: 2.284; SCI ranking: 14.3%)
Hsuan-Wei Lee, Nishant Malik and Peter J. Mucha, 2018, 「Evolutionary Prisoner's Dilemma Games Coevolving on Adaptive Networks」, Journal of Complex Networks, 6(1) 1-23. (SCI)
當然,也有量化/網絡分析社會學會發的,SSR,和Social Networks,(SSCI) (IF: 2.462; SSCI ranking: 9.8%,13.4%)
華語社會學界,以數學為博士學位的,似乎這是第一位?
另一位,以數學為碩士學位(最終學位的),是香港理工大學社會學系已退休老師呂炳強先生,他是1970年代倫敦大學學院數學碩士(研究方向是量子力學)、香港大學數學專業的學士。儘管也在數學系任職過,但他後來到人口、家庭等領域做量化分析,最後從事理論社會學研究。
再以數學為學士(而非最終學位)的華語學者,可能也有一些,比如西安交通大學的劉軍教授,也是從事網絡分析研究。
2000~2003 博士學位(北京大學社會學系)
1992~1995 碩士學位(哈爾濱師範大學科技哲學專業)
1988~1992 學士學位(哈爾濱師範大學數學系)
如果追溯看,Watts當然也不是美國社會學界第一位,更早的也有,比如:
Thomas Fararo(1933年生),是匹斯堡大學社會學教授,但是,他卻從社會學轉到了數學,又回來了:
Ph.D. in sociology at Syracuse University (1963)
postdoctoral fellowship for studies in pure and applied mathematics at Stanford University (1967)
(右三本是他的代表作,聽著都很理論呀~)
當然,最後的重心是~~~讓我們不僅和量化社會學者競爭,也開始和數學博士競爭吧!!
或新的合作?!
(Sociological理論大缸第34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