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生物學解決全球抗蛇毒血清短缺 實驗室抗體可產生大容量高質量...

2020-11-22 中國生物技術信息網

當醫療慈善機構無國界醫生在去年9月稱全球正面臨抗蛇毒血清短缺的公共衛生危機時,巴西生物化學家Paulo Lee Ho並未感到驚訝。他的整個職業生涯都是在聖保羅的布坦坦研究所尋找製造抗蛇毒血清的更佳途徑,從而治療銀環蛇的咬傷。

傳統方法依賴於天然銀環蛇毒液,但這是很難獲得的:蛇的每一咬只產生少量的毒液,並且在人工飼養環境中很難提高。因此Ho和其他科學家轉而求助於蛋白質組學以及合成生物學,旨在改善抗蛇毒血清的質量與可用性。他說:「我們需要一種新的方法滿足來自衛生部的抗蛇毒血清需求。」

如今,這些努力正在開花結果。今年3月,Ho與同事報告說,他們設計了一種脫氧核糖核酸(DNA)短鏈,在將其添加到小鼠體內後觸發了抗銀環蛇毒液的抗體。研究人員隨後通過一同注射在大腸桿菌中的合成毒液抗體增強了齧齒動物的免疫響應。

在3月發表的另一項獨立研究中,巴西的另一研究團隊利用人工合成抗體片段中和了蝮蛇的咬傷。

英國利物浦熱帶醫學院阿里斯泰爾·裡德毒液研究部門負責人Robert Harrison表示,考慮到發展中國家因毒蛇咬傷造成的沉重醫療負擔,這樣的進展令人歡欣鼓舞。每年大約有9萬人因毒蛇咬傷而死亡。

然而一個多世紀以來,抗蛇毒血清的製造方法一直沒有改變。大型動物——通常是馬——被注射進少量提取自蛇毒的純化蛋白質,從而促使抗體的產生。包含這些抗體的血漿隨後被施用於蛇毒受害者。

但是這種救命的方法存在巨大的局限性。每一種抗蛇毒血清只能有效對付一種,或是一小類蛇毒。並且這些藥物必須要冷藏使用,而熱帶國家面臨的一個困難便是缺乏可靠的電力供應。

美國圖森市亞利桑那大學毒液、免疫化學、藥理學和急救反應研究所所長Leslie Boyer表示:「當你想到它,這些抗蛇毒血清的作用真是太神奇了。」

生產抗蛇毒血清的製藥公司的數量目前正在下降,因為這種藥物並不是很賺錢。例如在2010年,製藥巨頭、法國巴黎的賽諾菲公司便停止生產抗蛇毒血清Fav-Afrique,後者旨在治療非洲毒性最強的10種毒蛇的咬傷。

Ho希望他的方法能夠有助於填補這一空白。與依賴從活體銀環蛇中提取毒液不同,他從編碼蛇毒毒素的銀環蛇DNA片段入手。他和同事將這些DNA片段注入小鼠體內以啟動它們的免疫系統。1個月後,研究人員再向這些齧齒動物體內注射包含合成蛇毒抗體的後續疫苗。

在接受了Ho的試驗治療後,只有60%的小鼠在注射了致命劑量的銀環蛇毒液後倖存下來,相比之下,現有抗蛇毒血清的存活率為100%。但Ho並未氣餒。他說:「這一結果表明還有其他途徑獲得中和抗體。或許為了獲得更好的治療效果,我們需要使用更多的抗體再試一次。我們只是還不知道它是什麼。」

由波多維利烏港Fundacao Oswaldo Cruz(基金會)生物醫學研究所分子生物學家Carla Fernandes領銜的另一個巴西研究團隊測試了另一種不同的方法。他們使用噬菌體展示庫,製造了向美洲駝注射蝰蛇毒液產生的抗體的人工合成版本。向蛇咬傷受害者施用這種抗體能夠避免對動物血漿的需求。相比傳統的抗蛇毒血清,它還可以減少咬傷部位的肌肉損傷和組織死亡,因為合成抗體更小,從而能夠更好地滲透到組織內部。

新的抗蛇毒血清的研製道路並非暢通無阻,但研究人員認為關鍵在於進展迅速。Harrison表示:「這一領域有著顯著而快速的進步,但它需要更快的發展。有太多的人死於從根本上講是可以預防的一種疾病。」

然而對Boyer來說,抗蛇毒血清短缺並不是因為缺少科學研究導致的。她說:「只需14美元製造的一小瓶抗蛇毒血清在美國卻需要花1.4萬美元。」Boyer指出:「你不會買到比這更便宜的。昂貴的部分並不是科學,而是每個人都想要的利潤促使價格變得那麼遙不可及。」

蛇毒是毒蛇從毒腺中分泌出來的一種液體,分為神經性毒液和溶血性毒液,主要成分是毒性蛋白質,約佔乾重的90%至95%。酶類和毒素約含二十多種。此外,還含有一些小分子肽、胺基酸、碳水化合物、脂類、核苷、生物胺類及金屬離子等。蛇毒成分十分複雜,不同蛇毒的毒性、藥理及毒理作用各具特點。

相關焦點

  • 抗蛇毒血清多地頻現短缺 湖南籍傷者被迫轉診廣東
    全國僅一家藥企生產抗蛇毒血清,供應、儲備均需破局  每年夏秋高溫季節,全國各地頻現毒蛇出沒。今年由於降水較多,被蛇咬傷的患者大有增加。據報導在上月11日到20日短短的10天中,僅深圳就有至少8人被毒蛇咬傷。遭毒蛇咬傷的患者,最經濟、最有效的治療方法就是注射抗蛇毒血清。
  • 抗蛇毒血清太貴,研究者尋求更廉價毒蛇咬傷治療方法
    如果有足夠的對蛇種專一的抗蛇毒血清,這些死亡完全可以避免。抗蛇毒血清的昂貴和短缺的原因在於它的製造程序仍遵循上世紀的傳統。 由於蛇種的地理分布和每種毒素的不同成分,抗蛇毒血清的製造是在不同的地區針對不同的蛇種進行。各地的研究蛇毒的機構會大量繁殖當地的蛇種,在上萬次的少量收集每一種蛇毒之後,把蛇毒分別注入專門為此飼養的動物,比如馬或者羊,然後進行重複的抽血。
  • 科學家研究出廉價抗蛇毒血清:可被任何人、在任何地方使用
    據外媒報導,抗蛇毒血清的確是一種救命藥,但它的生產成本昂貴、耗時,而且必須由訓練有素的臨床醫生進行管理。然而一種新的低成本抗蛇毒血清可以在現場立即自行使用。傳統的抗蛇毒血清生產方法是先從圈養的蛇的毒牙中「榨取」毒液,然後將少量毒液注射到馬等動物體內。這些生物的反應是產生中和毒液的抗體,之後工作人員從它們的血液中提取出這些抗體並淨化,最終用於抗蛇毒血清。
  • 專家:抗蛇毒血清是救治毒蛇咬傷的關鍵,新品研發正不斷拓展
    抗蛇毒血清被世界衛生組織稱為是治療毒蛇咬傷的唯一特效藥物。 抗蛇毒血清以蛇毒作為抗原免疫動物,動物受到抗原刺激後產生一系列的免疫反應,進而產生抗體,該原理下產生的抗體能與抗原(蛇毒)特異性結合,形成抗原抗體複合物,使蛇毒失去毒性作用。抗蛇毒血清(抗體)還對蛇毒有導向性,隨血液流動能清除血液中游離蛇毒,以及把與組織結合不牢固的蛇毒轉移出來清除掉。
  • 【毒蛇網】科普抗蛇毒血清:蛇毒為什麼毒不死馬?
    經常關注毒蛇網的蛇友知道,治療毒蛇咬傷的特效藥,抗蛇毒血清是注射到馬身上,然後再從馬的血液中提出來的抗體,這樣來治療毒蛇咬傷。一些一知半解的蛇友就好奇的發問了。蛇毒為什麼毒不死馬?馬怎麼就不怕毒蛇的毒液呢?其實,這是沒有真正的了解抗蛇毒血清的生產工藝,而並非我們蛇友想的那樣。下面毒蛇網小編就來給大家科普一下:抗蛇毒血清    蛇毒毒不死馬嗎?
  • 全球數十萬人因毒蛇致命或致殘 上海產抗蛇毒血清救人一命
    目前治療蛇傷最好的辦法是靜脈注射抗蛇毒血清。近日,由上海醫藥行業協會主辦的「抗蛇毒血清臨床應用研討會」上,蛇毒領域專家李其斌教授表示,被毒蛇咬傷後,如何及時、合理、規範使用抗蛇毒血清是治療的關鍵,我國尚沒有統一的治療指南,因此,亟需參照國際相關治療指南,並結合我國救治經驗,研究、制訂中國的蛇傷救治指導性文件,幫助臨床醫生確立治療方案、搶救蛇傷患者。
  • 古代養馬只是交通工具,現代為何用馬來生產抗蛇毒血清?
    現在人類已經很少用馬做交通工具,除了體育比賽和文化娛樂產業需要外,大量飼養馬匹的作用在為人類生產藥品~抗毒血清。牛、羊、豬是偶蹄動物,理論上提取血清成本要低。在食草動物裡面,偶蹄動物是比奇蹄動物進化的更加完善的物種。它們有多個胃,具有反芻能力,對植物的消化更徹底,所以在自然界的分布也更廣。
  • 合成生物學將重新定義未來食物 你吃的豬肉有可能是實驗室的「人造...
    今天,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正在舉辦關於實驗室「人造肉」的公開會議,包括是否應將其稱為「肉類」。實驗室種植的肉正受到所有人的關注,但它遠不是唯一會遇到這些標籤問題的產品。據Ginkgo Bioworks的創意總監Christina Agapakis說,合成生物學領域的許多研究人員正在使用技術來創造不會自然產生的風味和香味。
  • 全球合成生物學社群對抗擊COVID-19的響應與支持
    面對全球疫情形勢,許多跨生物技術和合成生物學組織正在努力開發新的COVD-19診斷、疫苗和療法。GinkgoBioworks搜集匯總了全球合成生物學社群針對COVID-19的項目集合,並且仍在不斷更新增加中。人類作為命運共同體,正在調用全球科研力量和最新科技手段共克時艱。金斯瑞作為合成生物學社群的重要成員,一直在為全球抗疫研究貢獻力量。
  • 國內缺乏統一治療指南 抗蛇毒血清治療需規範
    原標題:國內缺乏統一治療指南抗蛇毒血清治療需規範  近日由上海醫藥行業協會主辦的「抗蛇毒血清臨床應用研討會」上,醫學專家呼籲:目前全球每年約有數十萬人因毒蛇咬傷而喪命致殘,我國每年被毒蛇咬傷的人數超過20萬,但蛇咬傷在國內始終缺乏統一的治療指南,及時、規範使用抗蛇毒血清是治療的關鍵環節,醫療機構應常備抗蛇毒血清,第一時間為患者提供及時診療
  • 春夏之交進入蛇咬傷高發期 抗蛇毒血清緣何「一藥難求」
    原標題:抗蛇毒血清緣何「一藥難求」 4月24日,湖北鍾祥市65歲老農田間勞作時,被短尾蝮蛇咬傷。武漢交警接力護送,將他送達中部戰區總醫院,經救治脫離危險。 每年春夏之交,湖北省開始進入蛇咬傷高發期。然而,全省僅少數幾家醫院儲備了救命的抗蛇毒血清。為什麼抗蛇毒血清「一藥難求」?如無法第一時間注射抗蛇毒血清,應如何自救?
  • 女子養毒蛇被咬致心跳驟停 專家:抗蛇毒血清是救命關鍵
    經專家判斷,這條是上海本地的蝮蛇,經注射血清治療,幸運地沒有大礙。去年年底,23歲的小陳網購一條劇毒銀環蛇當寵物。沒過多久,她便在餵蛇時被蛇咬傷了左手食指。傷口不大,但她的心跳一度驟停!半個多月來,她輾轉多家醫院,僥倖搶回了一條命。
  • 首發全球合成生物學企業...
    以合成生物學為基石的生物合成和製造正在成為引發變革的主力軍。用工程化思維對生命體進行改造,讓其按需發揮作用,高效、高質量、高集成,這些特性決定了合成生物學未來將勢必激起層層新浪潮。 多學科交叉是合成生物學的基本特點,這讓其應用情況並不囿於單一領域,同樣呈現交叉和多面的發展態勢。
  • 深圳7家醫院備有抗蛇毒血清
    原標題:深圳這7家醫院有抗蛇毒血清   深圳夏天天氣炎熱且潮濕,公園、綠道幾乎都有毒蛇出沒記錄。記者了解到,目前深圳共有7家醫院備有抗毒血清,可收治並接診毒蛇咬傷的患者,如有市民被蛇咬傷應第一時間送至醫院治療。
  • 合成生物學:生命科學的「利器」
    另一方面,對於譬如尿素之類的「有機物」,化學家們也認為只能由生物體在一種神秘的「生命力」作用下產生。1828年,德國化學家弗裡德裡希·維勒無意在無機實驗中合成了尿素,揭開了人工合成有機物的「合成化學」序幕。
  • 美國院士合成生物學實驗室落戶深圳先進院
    (左)介紹實驗室情況  9月27日,由國際合成生物學產業化先驅,美國工程院院士傑·基斯林(Jay D.Keasling)領銜的傑·基斯林實驗室在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成立。該實驗室的成立,將促進中藥資源的合成生物學創新開發與商業化。  美國院士領銜 創新利用傳統中藥有效成分  樊建平在致辭中表示,基斯林院士對於青蒿素的研發,變革了中藥提取青蒿素的傳統手段,是全球合成生物學產業化的最重要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