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國內缺乏統一治療指南抗蛇毒血清治療需規範
近日由上海醫藥行業協會主辦的「抗蛇毒血清臨床應用研討會」上,醫學專家呼籲:目前全球每年約有數十萬人因毒蛇咬傷而喪命致殘,我國每年被毒蛇咬傷的人數超過20萬,但蛇咬傷在國內始終缺乏統一的治療指南,及時、規範使用抗蛇毒血清是治療的關鍵環節,醫療機構應常備抗蛇毒血清,第一時間為患者提供及時診療。
我國蛇咬傷發生率為2.5‰
對於城市人來說,蛇咬傷似乎有些陌生,但其實蛇咬傷並不少見,我國蛇咬傷發病率約2.5‰。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教授張永信說,在我國森林茂密的山區內,蛇咬傷時常發生,例如廣西、湖南、湖北、雲南、貴州等地。在浙江,每年蛇咬傷患者約1萬餘例。在上海金山、奉賢、松江等郊區也偶有蛇咬傷病例發生。
隨著抗蛇毒血清的問世,蛇咬傷有了更科學、規範的治療。龍華醫院急診科教授曹敏表示,近年來問世的抗毒素抗血清類藥品,主要用於破傷風、狂犬病、毒蛇咬傷等的緊急性預防治療。這類藥品的研發與生產流程不同於其他生物製品,比較特殊,其原料來自馬血漿,製品的成功研製及質量標準離不開馬匹免疫等技術。專家達成共識,被毒蛇咬傷,特別是嚴重咬傷的患者,必須使用抗蛇毒血清治療、搶救生命。
抗蛇毒血清治療範疇在拓展
「以往治療僅對部分種類的蛇咬傷有效,隨著抗蛇毒血清的問世,更多類型蛇咬傷均可得到治療。針對重症蛇咬傷患者,抗蛇毒血清是唯一救治辦法。」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教授牛富生說。
作為目前國內獨家生產抗蛇毒血清的企業,上海賽倫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透露,抗蛇毒血清的提煉,需要核心技術支撐。以我國十大毒蛇之一——蝰蛇為例,人被蝰蛇咬傷後,傷口腫痛、出血,發病急,症狀嚴重,來勢兇,皮下出血形成瘀斑。初始階段是血液大量快速凝固,血液中大量消耗凝血因子,之後血液失凝,全身嚴重出血,部分患者還會因溶血而致貧血及黃疸、腎功能衰竭,甚至出現肺出血及腦出血,病死率較高。目前,蝰蛇咬傷只能採用毒素類別相近的抗五步蛇毒血清進行救治。一旦「抗蝰蛇毒血清」上市,對於蝰蛇咬傷患者可以提高療效、縮短療程、減少痛苦。
以公共衛生事件對待蛇咬傷
研討會上,多位專家指出,蛇咬傷的發生與救治應視為公共衛生事件來對待。記者獲悉,由於抗蛇毒血清的生產工藝複雜,研究人員採集到蛇毒後需先在馬身上做實驗,經過3個月觀察、等待,再從馬身上提取和製備抗蛇毒血清。因此,一支抗蛇毒血清的生產周期最快也要9個月左右,有效期僅3年甚至更短。目前按照區域重點配置,賽倫生物確保上海地區患者在遭遇蛇襲的情況下,可以在4至6小時「窗口期」內用上抗蛇毒血清。企業每年生產、經營各類抗蛇毒血清產品8-9萬支。
華山醫院感染科教授翁心華建議,應指導臨床醫生合理、規範使用抗蛇毒血清,填補現有技術空白。數據顯示,目前蛇咬傷患者應用抗蛇毒血清的覆蓋率僅為18%。此外,應鼓勵自主研發企業研製各類抗蛇毒血清產品的定量使用診斷試劑盒,方便臨床醫生根據患者被咬傷實際,定量使用血清,更精準有效治療患者。
本文來源:解放日報 作者:顧泳 責任編輯:姚衛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