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研究:疫情後,中外不同年齡層用戶的消費及工作習慣差異大

2020-09-10 智能進化論

IBM商業價值研究院正在進行一項針對全球消費者的調查,8月份的調查結果顯示,全球各地的人們仍然高度關注新冠病毒疫情對日常生活的影響,但不同年齡段和不同國家的人們在感受上存在明顯差異。

這項調查覆蓋中國、巴西、德國、印度、墨西哥、西班牙、英國和美國等國家和地區的14,500多名成年人,結果顯示,由於此次疫情,所有人的工作、購物和生活方式都發生了顯著變化——即使以後有了疫苗,形成的新習慣也不會有太大的改變。

IBM Services高級管理合伙人Jesus Mantas表示:「我們的數據表明,許多人在面對此次疫情導致的巨大不確定性時,希望僱主能夠提供更高的透明度和靈活性。企業應重視建立與員工、客戶之間的信任關係,以及敏捷地交付滿足他們所需的解決方案。」

全球仍然瀰漫著不樂觀的情緒,不同年齡段和不同國家的人們有著各自的擔憂

全球的消費者都對此次疫情及其對生活的影響高度關切。全球絕大多數受訪者表示,他們相信未來還會出現更多類似的大流行事件。62%的中國受訪者擔心2020年下半年還會有第二波來襲,而在英國、墨西哥、西班牙和巴西,至少四分之三的受訪者表達了類似的觀點。71%的中國受訪者表示,新冠病毒使得他們更加關注自己和家人的安全和健康。88%的巴西受訪者和70%的美國受訪者對此表示認同。

不過,消費者也有樂觀的一面,三分之二的中國受訪者認為本國經濟將在2021年復甦。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和印度的受訪者對2020年本國經濟復甦最為樂觀。

從全球範圍來看,數據顯示存在代溝差異。不同年齡段的消費者對疫情影響的看法有很大不同:

· 69%的千禧一代(25-39歲)擔心自己的工作保障,60%的受訪者表示疫情對他們的心理健康造成了損害,這一比例高於所有其他年齡組。

· 嬰兒潮一代(55-70歲以上)對經濟復甦最為悲觀,有70%的受訪者表示,他們認為本國經濟將持續低迷或嚴重衰退。

· Z世代(18-24歲)對經濟最為樂觀,超過半數的受訪者表示,他們相信未來幾個月經濟將恢復到新冠病毒爆發之前的狀態。

許多員工對僱主提供的透明度和靈活性寄予厚望

在新冠病毒疫情期間,67%的中國受訪者表示信任自己的僱主。與此同時,在8月期間,他們仍然期望能有很好的措施以保障員工舒適地重返工作場所。44%的中國受訪者表示,僱主應清楚地告知他們採取了哪些措施來清潔工作場所。69%中國受訪者表示對技術驅動的解決方案感興趣,比如為避免工作場所出現擁擠的「熱點」而預留空間的系統。

一些參與調查的消費者覺得「在家工作」非常疲勞,感覺更像是「在工作中生活」。只有18%的中國受訪者表示希望遠程工作成為他們的主要工作方式。其中,印度的受訪者中偏愛遠程工作的比例最高(33%)。

大約三分之一的中國受訪者認為,心理健康是影響他們選擇未來工作環境的首要因素;近半數的印度和巴西受訪者對此表示認同。

購物和參觀場所的新模式為中國企業揭示了滿足消費者需求的新商機

在這場疫情期間,中國消費者一直在嘗試新型的購物服務和工具——甚至跨越了技術代差。45%的受訪者曾嘗試或者願意嘗試行動應用程式下單(疫情前為41%),35%的受訪者通過懶人提貨進行在線訂購(疫情前為28%),26%的受訪者嘗試過虛擬試衣(疫情前為19%)。

從數據上來看,消費者對前往公共場所消費和活動的積極性並不高,即使未來疫苗面世,很多消費者也不確定他們會不會去各類公共場所。一旦有了疫苗,只有30%的中國受訪者表示肯定會去購物中心,19%的受訪者會去電影院,12%的受訪者會去現場觀看體育賽事。

自4月份以來,IBV已經對6萬8千多名消費者進行了調查,並計劃在未來幾個月繼續開展公眾調查。IBV計劃在今年秋天晚些時候發布一份報告,調查全球銀行、零售、醫療和科技等行業的逾3500名最高管理層如何進行業務轉型,以便在新常態下生存下去,並取得發展。

相關焦點

  • 北大光華研究團隊:疫情下消費重啟,數字消費券堪當重任
    研究充分發揮數字消費券特有的數據優勢,利用定量模型對比領券人群和未能領到券人群的消費行為,剔除了年齡、性別和消費習慣可能產生的影響,並充分評估了各界所擔心的「消費提前」的情況。建議面額設計應充分考慮用戶多元化需求,既滿足用戶「必需型」消費場景,也能滿足用戶「享受型」消費場景。建議通過數位化發放流程和風控機制,確保消費券不被「套現」,有效進入實體經濟,尤其是受疫情影響嚴重的餐飲、零售行業。建議數字消費券的發放和消費應充分發揮網際網路平臺的觸達能力,尤其要注重對低消費人群的「精準滴灌」。
  • 什麼值得買《消費幸福趨勢報告》:後疫情時代的六大消費新趨勢
    在中國電商行業20多年的高速發展之後,技術進步、模式創新、國貨品牌崛起等因素引發的供給變革,逐漸成長為市場主力的90後和Z世代消費者帶來的需求分級,再疊加疫情等宏觀變量對整個市場的全面影響,雖然中國消費者的消費能力仍在持續增長,但他們的消費意願、消費觀念,卻正在發生深層次的結構性改變。
  • 危中尋機:透視後疫情時代消費趨勢新圖景
    附圖2 零點有數研究方法及途徑通過多階段、多維度的聚合洞察,零點有數研究團隊觀測到40個具有代表性的行為表現。根據多維尺度,具體表現分布及內容關聯度,最終將這40個行為表現聚合為7組不同消費需求與心理指向的核心趨勢。
  • 社交媒體研究分享
    在社交媒體盛行的當下,用戶對社交媒體有哪些使用行為,而社交媒體對用戶又有哪些影響呢?為此,CTR媒介與消費行為研究部在 4月《媒介課堂》中,就社交媒體在全球發展現狀,和用戶行為及其使用習慣與大家進行分享。
  • 京東圖書用戶行為報告:中低線市場提速,疫情改變閱讀習慣
    此前京東母嬰行業調研報告指出,中低線市場的用戶給孩子的硬體消費(玩具、服飾等)不低於一二線城市,但無形的知識類「軟消費」卻不如高線。這一情況在2019年已有逐步改善,從童書和科普書來看,去年銷量同比增長前20名中沒有北上廣或省會城市,其中教育大省湖北再次佔據多席。
  • 《2020中國汽車消費趨勢調查報告》:再購用戶消費升級趨勢明顯
    《報告》通過對2020年中國汽車消費者在疫情後購車行為變化、汽車信貸消費、汽車保險、汽車電商等的認知程度、喜好度和消費習慣等方面進行調查、分析,以期為行業的進步提供前瞻性觀察,為汽車廠家、金融機構制定更加合理的金融策略提供有力依據。
  • 2018中國跨境消費研究報告出爐 77%男性跨境網購化妝品
    上海2018年7月31日電 /美通社/ -- 近日,西窗科技委託權威第三方消費者行為調研機構,發起「2018中國跨境消費研究」,並在研究完成後發布了《2018中國跨境消費研究項目報告》。
  • 京東大數據解讀美好生活:電商效應推動地域、精神、品牌消費平衡...
    超過80%的受訪者在2個以上的城市生活過,其中,超過90%的受訪者感受到了不同城市的消費差異。他們認為,城市消費差異主要表現在商品豐富度、品牌豐富度和服務健全度上,買得貴、與買不到是城市消費差異的最大痛點。
  • 網際網路消費生態大數據報告:網上消費有哪些新風向
    養生不再是中老年人的專屬,據調查,「90後」「95後」在滋補保健品市場上的消費增速最為亮眼,偏好燕窩、阿膠和茶飲類。 走俏的不止健康類產品,還有健康類服務。以線上問診為例,約18%的網民使用過網上掛號和問診服務。伴隨各大平臺送藥到家服務的開通,全鏈條的健康醫療服務逐步打通。防疫期間,人們對健康風險的關註明顯增加,健康險在年輕人群、下沉市場和藍領群體中加速普及。
  • 中國Z世代群體資訊消費習慣研究丨【芒種·報告】
    關注「騰訊媒體研究院」 近日,中國傳媒大學新媒體研究院發布《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下,Z世代人群獲取新聞資訊習慣研究報告》,聚焦Z世代人群,全面梳理分析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下新聞資訊行業的發展趨勢、Z世代人群獲取新聞資訊方式等。
  • 西窗科技發布《2020中國跨境消費研究報告》
    上海2020年9月24日 /美通社/ -- 西窗科技於9月發布《2020中國跨境消費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調研對象為中國一至四線城市有跨境消費經驗的消費者,內容覆蓋跨境電商、旅遊、教育和置業四大場景。
  • 極光:跨電商平臺買買買成為「剁手族」的主流消費習慣
    一、2020雙十一活動整體背景2020雙十一購物節重大意義疫情後的雙十一對於電商行業意義非凡,消費需求爆發疊加商家復甦焦慮,平臺競爭白熱化。 疫情後消費需求持續釋放,商家期待雙十一拉動上半年萎靡的銷售業績,且更多平臺玩家入局,行業形成大混戰,特別是爭奪直播新戰場 。
  • 「孤獨感」最新研究:或因年齡而異 無通用辦法減少
    一項最新研究指出,成年人的孤獨感或因年齡不同而不同,而且,也沒有一種人人通用的辦法來減少孤獨感。施普林格·自然旗下開放獲取期刊《BMC公共衛生》(BMC Public Health)最新發表一項研究的論文稱,與孤獨感相關的因素,例如與朋友家人的接觸、對健康或工作的感知,在成年人生活的各個階段或有所不同,因此,世上可能不存在一種人人通用的辦法來減少孤獨感。
  • 【思考】疫情改變了消費者的行為習慣,家電企業該怎樣應對
    現代意義上的家電品發展40多年來,這次新冠疫情是最大一次外界影響,2003年的非典也沒有這次強烈和持續這麼長時間。  這樣一場疫情,對家電從上遊產業鏈到下遊需求端,都造成了巨大的震動。不過,家電行業廠商在進入後疫情時期後,採取了積極主動的策略因勢利導,展示出家電行業的市場韌性和應變能力。  疫情確實改變了人們的一些消費行為觀念。
  • 掌閱2020年度數字閱讀報告顯示,00後用戶躍升為第一大閱讀群體
    《報告》基於掌閱APP、掌閱精選APP及iReader海外版等平臺滾動歷史一年的運營數據及用戶自願填報信息,分析回顧過去一年的數字閱讀趨勢與用戶閱讀偏好。截至2020年末,掌閱APP的平均月活躍用戶較2019年的1.2億增長至1.4億。其中2020年上半年受疫情影響,平臺月活躍達1.7億。
  • 2021傳媒網際網路策略:擁抱大產品、大用戶平臺的繁榮性成長
    綜合以上兩個篩選維度,我們 2021 年推薦的細分行業順序分別為:UGC 內容社區、線上消費平臺、教育、遊戲。1. 大用戶級別內容平臺頭部化、商業化更上一層內容輕量化平臺流量快速增長,疊加社區商業體系化工具近兩年來迅速完善,目前均已具備廣告、 電商、打賞、內容付費等基於公域和私域流量變現的基礎設施。
  • 中國網際網路消費生態大數據報告出爐 健康需求空前高漲
    養生不再是中老年人的專屬,據調查,「90後」「95後」在滋補保健品市場上的消費增速最為亮眼,偏好燕窩、阿膠和茶飲類。  走俏的不止健康類產品,還有健康類服務。以線上問診為例,約18%的網民使用過網上掛號和問診服務。伴隨各大平臺送藥到家服務的開通,全鏈條的健康醫療服務逐步打通。防疫期間,人們對健康風險的關註明顯增加,健康險在年輕人群、下沉市場和藍領群體中加速普及。
  • 不同省份建築碳排放量的差異
    圖3 2016年我國分省建築碳排放總量差異比較(不含農村)數據來源:參考文獻[1]     造成我國不同省份建築碳排放總量差異巨大的主要因素包括城鎮人口規模因素即城鎮人口規模越大、採暖需求越強、人均GDP越高的省份,建築碳排放總量就越高。     1、從城鎮人口規模來看,研究表明城鎮人口規模是影響建築碳排放的重要原因之一[6]。
  • 喜馬研究院發布「耳朵經濟」Z世代報告 重度用戶每天聽音頻超3小時
    在增量上,Z世代佔喜馬拉雅新增用戶的40%以上,且增速還在逐漸加快。「Z世代」為新經濟創造了廣闊的市場,其消費能力的不斷提升將會推動「耳朵經濟」的不斷發展。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喜馬拉雅新增的Z世代用戶,80%來自二三四線市場,沉睡的「下沉」市場正在甦醒。在城市維度,北上廣深的Z世代用戶量牢牢佔據前四,而鄭州成為第五城。
  • 遊戲直播中互動行為對用戶平臺消費的影響
    網絡直播中,用戶的消費行為主要體現為送禮打賞,虛擬禮物的消費也成了各大直播平臺的主要收入來源,許多平臺上更是頻頻出現了用戶在短時間內為某主播送出實際價值上萬元虛擬禮物的消費行為。 有些知名主播的收入甚至超過了傳統意義上的一線娛樂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