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人的認知中,「先生」這個稱謂是用在男子身上的。而在近代,也不乏有人不囿於性別,將那些在文化教育領域成就頗高的人稱之為先生。因此在民國時期,也出現了一些被世人稱之為先生的女性,例如何香凝先生、宋慶齡先生、冰心先生等。而今天我們來講一講「中國應用語言學之母」,被稱之為「中科院最美的玫瑰」」的李佩先生。
鍥而不捨的求學之路
李佩,原名李佩珍,於1917年出生在江蘇鎮江的一個家庭中。雖說父親早年留學,家長也算是個書香門第,但她說自己的父母是舊社會的父母,父親李保齡雖然對家中的兒女都十分疼愛,但思想依舊封建。據李佩自己說:「這表現在家中重男輕女以及不讓女孩子上大學上」。
然而好在母親是一個進步的女性,雖然未曾讀過太多書,但卻認為「女孩子一定要有文化,否則將來會被人欺負」,因此十分支持李佩上學念書,再加上李佩骨子裡獨立、敢於抗爭的性格,她終於如願以償地念上了書。
後來李佩從中學畢業,父母希望她上女子文理學院,但李佩卻堅持選擇了北京大學,且在進入大學後擅自將原名中的「珍」去掉,改名「李佩」。這時她的叛逆、獨立的性格就已經展現出來了。後來七七事變爆發,北京不再安全,李佩一家便搬到了天津租界。然而才住了半年,李佩就十分想念讀書的日子,於是偷偷和另外兩名學生,幾近波折,來到了西南聯大。家裡人見李佩對待學習有如此鍥而不捨的精神,將來必有大作為,於是開始全力支持她的學業。
1947年,李佩赴美國康奈爾大學留學深造。
結緣於異國,奉獻返故土
在康奈爾大學畢業後,憑藉著標準的漢語和流利的英文,李佩留在了母校,並開始了自己的外語教學生涯。在這過程中,她結識了後來的愛人—郭永懷。當時的郭永懷野人教育康奈爾大學,兩人一見面,便開始墜入愛河,並於1948年在紐約的一個小鎮結婚。在康奈爾的這段時光,他們經常與摯友錢學森、蔣英等人聚在一起,這段日子成為了他們一生中最快樂的「黃金歲月」。
然而儘管留在美國的日子,條件優越,安逸幸福,但兩人卻時刻關注著中國的形勢,在得知新中國成立後,百廢待興,急需人才回國建設後,兩人歸心似箭,恨不得立刻回到故土,奉獻祖國。
1956年年9月,郭永懷夫婦帶著自己5歲的女兒,毅然決然放棄了在紐約的別墅,把汽車送給了給他們送行的好友後,義無反顧登上了歸國的輪船。
回國後,郭永懷擔任了中科院力學所副所長。而李佩為了更好地照顧他,起先出任了中科院行政管理局西郊辦公室主任,後來又被掉到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從事英語教學。
在劫難中屹立不倒
然而這樣平靜的日子並不長久,很快厄運就降臨到了他們的身上。1967年,很多科研工作者都被捲入了那場漩渦之中,李佩也不例外地被冠上了「美國特務」的罪名,開始被迫接受調查。而此時的郭永懷為了中國第一顆飛彈熱核武器的研究工作,去了西北。得知妻子的事情後,郭永懷十分擔心,在工作告一段落後,立即乘坐飛機趕回去了解情況。然而卻不曾想,飛機在降落時失事,郭永懷再也沒能見到自己的妻子。
長時間的嚴刑逼供和毆打,以及愛人去世的消息讓李佩痛不欲生,生活和精神都受到了巨大的衝擊,但這些到未能將她擊倒,丈夫的追悼會上,她獨自坐在凳子上一言不發,瘦弱的身軀卻默默的扛下了所有。
洗盡鉛華,桃李滿天下
1974年,李佩終於熬過了那段艱辛歲月。人生重見陽光的她,又開始了教學生涯,不僅擔任外語教研室的負責人,還籌建了外語教室,建立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生院,親自編寫、油印了研究生英語教材,並沿用至今。儘管八十幾歲,卻還是活躍在她的三尺講臺,給博士生講課,培養了中國最早一批碩博研究生,如今桃李滿天下。2008年,她又將一生的積蓄60萬元,捐贈給了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和中國科技大學。
結語
2017年,李佩去世,享年99周歲。次年,國際行星中心將兩顆行星一李佩夫婦的名字命名。讓兩顆行星在銀河再度相遇,以此來延續兩人的愛情和精神。但我想,李佩先生用這一生踐行的「愛國」、「擔當」,永遠不會因時間的流逝而被人淡忘,她的生命是長青的,精神是不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