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一位女子,放棄諾貝爾獎,毅然回國,甘願為了祖國銷聲匿跡30年,她為祖國和人們奉獻了一輩子,現在卻漸漸被世人所遺忘。
她是參與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研製項目為數不多的女性之一,她曾被外界稱做中國的居裡夫人!
她的名字,只有極少數人知道,她的故事,更是鮮為人知,然而,她卻是一位絕非一般的奇女子!
她原本是物理學界閃閃發亮的新星,卻一度消失在國際學術舞臺;她的名字不像錢學森、鄧稼先那樣家喻戶曉,卻為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提供了高濃縮鈾;
她曾轟動全世界,卻因為祖國的召喚選擇了「消失」,她一輩子兢兢業業,大半生卻隱姓埋名。
直到今天,幾乎沒什麼人記得她,但是我任務,所有中國人都不該忘記她!
她就是我國鈾同位素分離事業理論奠基人-王承書
王承書(1912年6月26日-1994年6月18日),湖北武昌人,中國著名的核物理學家,氣體動力學和鈾同位素分離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1912年6月26日,王承書出生在上海一個讀書人家。
父親早年中進士,後被清政府送往日本留學,民國初年曾任內務部警政司司長兼警官高等學校教授。
他按照詩、書、禮、易的次序,給這個排行第二的女兒取名為王承書。
民國十八年(公元1930年),王承書北上參加大學入學考試,以優異成績考入燕京大學物理系。
王承書是這麼多年來唯一的一位女學生,6年後,王承書獲得燕京大學碩士學位,後來又去了美國的密西根大學留學。
在密西根大學,王承書跟隨國際物理學權威烏倫貝克教授進行氣體分子運動論的理論研究。
王承書在1944年獲博士學位。
1951年,她和導師創建了以他們姓氏命名的「WCU方程」,這個在高空物理學和氣體動力學領域極有價值的公式,至今仍被科學界沿用。
1952年,王承書第一個證明了麥克斯韋氣體線性化的玻耳茲曼積分算符的本徵函數就是索南多項式,並求出它的本徵值的譜。
1949年,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喜訊傳到大洋彼岸,
王承書和丈夫張文裕毅然決定放棄國外優渥的待遇回到自己的祖國,為建設新中國貢獻力量。
但是由於當時美國設有禁令,凡是從事理工、醫學的高層次人才都不能擅自出境,作為物理學界頂尖人才的王承書,自然也就受到美國軍方的特別關注。
1955年中美達成有關協議後,為了避免美國政府的檢查,在回國前她就將有關書刊和資料分成300多個郵包,從美國陸續寄往北京。
回國後,王承書被安排在近代物理研究所理論研究室工作,兼北京大學物理系教授,講授熱力學和統計物理學。
1958年,原子能研究所籌建熱核聚變研究室,她被調到該室從事理論工作。60年代初,蘇聯撤走專家,中國第一個分離鈾同位素用的氣體擴散工廠面臨嚴峻的形勢。
王承書毅然接受自己從未搞過的鈾同位素分離工作。
她被派到蘇聯進修,回國時得到一本介紹美國受控熱核聚變的書,就用火車上的七天七夜將資料譯成中文,後又翻譯了《熱核聚變導論》。
王承書不僅弄清了世界上熱核聚變的理論基礎、方法和現狀,還參與了我國最初三個等離子體實驗裝置設計和建造工作。
在王承書指導下,我國第一批熱核領域理論人才破土發芽,大多數成為我國熱核聚變的科研骨幹。
1961年3月的一天,錢三強找到王承書:
「你願不願意隱姓埋名一輩子,去搞氣體擴散?」
「我願意!」
王承書不假思索地說出這三個字,聲音不高,卻堅定。
氣體擴散是分離鈾同位素的方法,可以把天然礦石中提煉出來的含量為0.7%的鈾235,濃縮到90%的純度,沒有濃縮鈾,原子彈就沒有燃料。
由於中蘇關係破裂,蘇聯撤走了全部專家,我國第一個氣體擴散工廠陷入困境。
王承書明白她肩上的責任。
從此,王承書從物理學界「消失」了。
她不再發表論文,不接受記者採訪,
王承書告別丈夫孩子,
去了大西北的氣體擴散廠,隱姓埋名。
這一住就是二十年。
1964年1月14日,氣體擴散廠終於生產出合格的高濃縮鈾,原子彈有了燃料,
同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
在這之後,國家下達了研製大型國產擴散機的任務,
王承書被任命為總設計師,她帶領一批年輕人,
在此前研究的基礎上,日以繼夜,很快解決了各種部件的設計要求。
在國家三年困難時期,王承書自己花錢買來紙張供研究人員計算。
為了讓中國更多的孩子能受到教育,她把畢生積蓄的近十萬元捐給「希望工程」。
1986年,74歲的王承書舉行了小型家宴,紀念回國30年。
她說:「當初,我回國的唯一原因,不是我不愛美國的優厚生活,而是我更愛自己的祖國!「
1994年6月18日,王先生在北京病逝,享年82歲,生前身後乾乾淨淨。
王承書是中國國防事業上的功臣,可她的一生卻鮮為人知,
即使現在,她的名字也很少被提起~
但是!
王承書先生,
一個足以功垂青史的大寫的中國人!
她不該被國人所遺忘!
她值得我們今天所有中國人的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