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一看標題,會有人覺得佛學和物理學是兩個不同的派別。一個是宗教,有迷信色彩;一個是科學,是求實派。硬生生扯在一起感覺很不舒適。但下面要說的就是正因為兩個看似不相干的領域,但其各自理論相加在一起卻高度重疊,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咱們且往下仔細品讀。
心經前半段:「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佛學中的五蘊是指「色(眼睛所看到的)、受(感受到的現象)、享(身體接觸物體的應激反應)、行(行動、行為)、識(內心的意識以及潛意識)」。
意思就是說:「觀自在菩薩(觀音菩薩)在深入禪定(打坐入定)時,發現了一個現象:我們獨立的個體的行為意識和身體上的感受以及眼睛看到的其實都是不存在的,只是宇宙的一種感知現象」,因為每個人和宇宙是一體的。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沒有意識存在的地方,就沒有宇宙。」有了意識才能感受宇宙的存在,這是一個相對論的話題。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
(舍利子是高僧在圓寂後所剩下的身體遺留物,是一種結晶體,科學尚無法對其物質結構進行元素分類匹配。)
在心經中的淺表意思是「舍利子其實是不存在的,因為世界上的所有物質你說他有也是正確的,你說他沒有他就沒有也是正確的。世界上骯髒和純潔都是我們分別心對比出來的。
量子物理學中有這樣一個推理「世界上所有的物質,如果把它從個體到分子、原子(原子核+電子)、原子核(質子+電子)、夸克逐步拆解到無窮小就什麼都不存在了。」更別說我們這個身體,如果拆解以後,就變成了什麼物質?誰都無法解釋。唯有意識是獨立存在的。意識支配了行為才會有分別心。
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身香味觸法,無眼界無意識界,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竟。
意思是「當你關閉了一切行為、感知、和思想就會發現一切都不復存在,也就沒有生和死的界限,即使死去也只是身體回歸了大地,而意識會回歸宇宙,同為一體」。
量子物理學中對意識的研究也稱為「量子意識」現目前無無法用物理力學去驗證和解釋。但心經中已經用禪定的方法去捕捉這樣的現象。
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
淺釋:「我們生活的世界上,如果人人都一樣斷除煩惱,就不要用主觀的思維去判斷事物的好壞,好與壞都是外界事物投射到內心的陰影,何必庸人自擾,該來的總會來,該走的留不住,坦然一切發生的事情,只有明白了這個道理才會了無牽掛,自然灑脫,得不到的始終始終是得不到的,何必耿耿於懷,痛苦不堪,只有當放下包袱才,把我當下才能快樂。」
這裡面其實就是相對論的結果,用物理學的相對論來解釋生活中的現象。因為有了參照,有了對立面才能解釋的這麼細緻入微。
量子物理學的微觀理論可以把物質拆解成能量,反過來能強量聚合在一起形成了物質。所以我們只是一堆被聚合的能量,能量附加了意識,可以獨立思考的個體而已。
因此,無論是科學還是經典,我們都應當去以求知的心態讀懂它,用辯證的思維去分析它,用理性的思維去驗證它,用參照的方式去運用它,才能更好地面對生活,發現人間的美。
(編輯: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