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一定能帶來新藥嗎?

2021-01-09 生物谷

自噬反應是什麼?它能治療癌症和神經疾病嗎?上周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一經公布,就有許多人對它報以了高度的期望。這或許是諾貝爾獎得主不能承受之重——在諾貝爾獎的光環下,所有人都期待一個科學發現能立即攻克許多難治的疾病。然而實際上,一個天才的發現和真正的臨床應用之間,道阻且長。過高的期望非但起不到幫助,有時還適得其反。

RNA幹擾(RNAi)技術就是這樣一個例子。

一個從線蟲開始的旅程

RNAi技術的故事要從線蟲說起。時間回到上世紀90年代初,當科學家們在研究線蟲體內的基因表達時,發現他們能夠通過幹擾線蟲細胞中的RNA去左右這一過程。就這樣,Andrew Z. Fire博士和Craig C. Mello博士於1998年在《Nature》上發表了那篇裡程碑式的論文,把這項對於醫學研究具有重大啟示的發現公布於世——特定線蟲基因的表達可專一性且高效地被人為「沉默」。

許多疾病的發生正是由於錯誤摺疊或功能異常的蛋白質積累所造成。傳統的藥物通常試圖將這些蛋白清除,而RNAi則可在理論上完全阻止異常蛋白的合成。這一前景讓很多研究者感到無比興奮,他們紛紛嘗試將這一技術運用於哺乳動物細胞上,以求開發出全新的藥物。不少公司也相繼投入到這一藥物研發的過程中來。無數的患者、科學家、投資者將目光緊緊聚焦在此,他們相信這將是醫藥領域的下一場革命。

▲向線蟲施以RNAi的不同方式(圖片來源:NIH官網)

諾貝爾獎帶來的壓力

僅僅在RNAi現象被發現八年後,Andrew Z. Fire博士和Craig C. Mello博士兩位科學家就獲得了諾貝爾獎,這麼快的速度,在整個諾貝爾獎歷史上都是罕見的。這徹底引爆了整個領域,風投機構和大型藥企的研發資金如潮水般湧入。

「我覺得那時候大多數人並不清楚自己究竟在為了什麼而感到興奮,以及他們將會面臨怎樣的挑戰,」韓國東國大學的Dirk Haussecker教授評價道:「很多人簡單認定如此高的估值意味著RNAi真的會很快帶來有用的產品。」

「諾貝爾獎有時候是雙刃劍,」 RNAi技術公司 Dicerna Pharmaceuticals的執行長Doug Fambrough博士說道:「我們或許能取得成果,但同時也承擔期望帶來的巨大負擔。」

▲Dicerna公司的執行長Doug Fambrough博士(圖片來源:Forbes)

儘管受到了廣泛的矚目和巨額的投資,RNAi技術並沒有如研究者和投資者設想的那樣,立即帶來具有革命性的創新疾病療法。很快,人們意識到,RNAi離醫學應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其中,科學家們首先要解決的是如何向目標細胞內遞送的難題。很多初步的臨床試驗表明,要想實現RNAi藥物的靶向遞送,併兼顧有效性和安全性,絕非易事。

4年後,許多生物技術公司和製藥企業逐漸放棄了RNAi藥物的研發:已投入5億美元的羅氏宣布徹底放棄這一領域;輝瑞和雅培也同樣匆匆離去;一度估值曾高達10億美元的RNAi技術公司Sirna Therapeutics被1.75億美元收購。近期,Alnylam的臨床試驗又遭受挫折……隨著資本撤退和失意的臨床結果,一時之間,整個RNAi新藥研發領域仿佛失去了活力。

新的希望

RNAi技術在應用上的沉浮給我們上了重要的一課。即便是諾貝爾獎成果,業內也需要保持足夠的耐心。

要知道,再有前途的技術,也需要數十年的開發周期。拿單克隆抗體來說,早在1984年,就有三位科學家因此獲得諾貝爾獎。然而直到近二十年之後,成型的單抗藥物才逐漸問世。如今,單抗藥物正在進行飛速發展。以它為主體的免疫療法,成了攻克癌症等重大疾病的主力軍之一。

同樣的,許多人認為光遺傳學和CRIPSR-Cas9基因編輯系統這兩種技術非常有希望獲得諾貝爾獎。然而我們也需要清晰地認識到,這兩個熱門技術目前正處於臨床應用的早期階段——光遺傳學才剛剛開始進入臨床試驗,用於逆轉一種先天性眼盲。而美國在今年6月才批准了CRipsR-Cas9系統開展應用於人體的臨床試驗。它們也許還需要進一步的積累,才能真正為我們帶來創新療法。

由此看來,RNAi跌宕起伏的「命運」似乎就不那麼意外了——相比其他獲得諾貝爾獎的技術,RNAi還很年輕,還有東山再起的機會。事實上,在RNAi藥物研發的低谷中,一些沒有放棄的公司做出了大量積累,也帶來了新的生機。在剛過去的九月,Amgen與Arrowhead Pharmaceuticals達成了價值6.57億美元的研發合作協議,以開發RNAi用於心血管疾病治療的潛力。未來,也許我們會看到更多這樣有望帶來新藥的好消息。

▲Phil Sharp教授(圖片來源:MIT官網)

獲得199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遺傳學家Phil Sharp教授表示,他依舊相信RNAi終將造福患者。如今,距他首次成功將RNAi技術應用於哺乳動物細胞已經過去15年。在他看來,像RNAi這種可能帶來醫學革命的技術,想要迎來大規模的應用,再等上多久都不算奇怪。

「我已經做了50年的科學研究了,所以這點等待根本不算太長,」Sharp教授說道:「這絕不是一個小小的進步,而是代表著一個根本性的醫學革命。」(生物谷 Bioon.com)

參考資料:

[1] When a Nobel Prize brings a shower of hype: the roller coaster ride of RNAi

[2] Potent and specific genetic interference by double-stranded RNA in Caenorhabditis elegans

[3] alnylam官網

[4] Amgen and Arrowhead Pharmaceuticals Announce Two Cardiovascular Collaborations

 

相關會議推薦

2016(第三屆)自噬轉化醫學與疾病研討會

會議時間:2016.12.09-2016.12.10     會議地點:上海

會議詳情: http://www.bioon.com/z/2016Autophagy/

相關焦點

  • 研製出針對新冠病毒的特效藥,今年能得到諾貝爾獎嗎?
    如果有人能夠研製出針對新冠病毒的特效藥,為其頒發諾貝爾獎應該是不成問題的。至於什麼時候能獲獎,至少也要等十幾年。每年諾貝爾獎的提名截止日是當年的1月31日。即使明天有人突然研發出神藥一下治好了所有的新冠肺炎患者,也不可能拿到今年的諾貝爾獎。當然了,一夜之間將新藥投放到市場中的可能性也是0。
  • 諾貝爾獎的恥辱:1949年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給30萬人帶來了噩夢
    在大眾的印象裡,諾貝爾獎的獲得者都是取得突出成就的科學家,他們的名字都應該被載入史冊。諾貝爾獎自從設立以後,一直都被視為科學界的最高榮譽,無數科學家為之奮鬥終生都不一定能得到,它的評選也頗為苛刻。不過我們今天要來說說諾貝爾獎的黑歷史,那就是1949年的諾貝爾醫學獎,說它是恥辱也不為過!獲得者是葡萄牙醫學家莫尼茲,理由是發現了前額葉切除術對精神疾病的治療價值。簡單說就是為了表彰他對治療精神病的貢獻,那時候人們還以為他的發現會給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帶來福音,可事實是帶來了噩夢。
  • 證明心靈感應,能獲得諾貝爾獎嗎?
    諾貝爾獎被認為是所頒獎的領域內最重要的獎項——全球最高獎。若有人能證實它的存在,科學家會取得突破性的發現,人類將重新認識自然。科學是一個建立在可檢驗的解釋和對客觀事物的形式、組織等進行預測的有序知識系統,是已系統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識。科學的目的是發現自然現象、探索自然規律。因此,一切自然現象皆是科學家要研究和解釋的對象。
  • 一氧化氮與諾貝爾獎--中國數字科技館
    負責遴選的瑞典卡羅琳斯卡研究所表示,一氧化氮研究發現的重要性尤其顯現在治療心臟疾病、休克、肺病、癌症以及對性無能的新藥的發展上。  一氧化氮曾經是一個普通的分子,一度被認為是一種沒有用的氣體,甚至被認為是汽車 尾氣、環境汙染物。
  • 2020年度諾貝爾獎給人類帶來曙光
    如諾貝爾物理學獎給了黑洞研究的物理學家,醫學獎給了在發現C型肝炎病毒領域所做出的貢獻的醫學家,文學獎給了曾經持續接受心理治療持續7年的文學家,他們從精神到物質,用自己的精神財富,燭照世界從心理到物質的黑暗,給人類帶來了光明。
  • 關於諾貝爾獎的這些,你知道嗎
    我們常常稱某個獎項為某界的諾貝爾獎,比如奧斯卡獎被大家稱為影視界的諾貝爾獎,可見諾貝爾獎的至高地位。它無疑是各個國家地區各個領域科學獎都夢寐以求的,如果哪位科學家獲得了諾貝爾獎,他的非凡成就一定是得到絕大多人的認可的。但實際上大部分的人對諾貝爾獎的了解都是很淺的,關於諾貝爾獎的這些知識你知道嗎?
  • 《科學》:合成化學為新藥研髮帶來了哪些突破?
    突破性合成手段的發現可以真正為藥物發現過程帶來革新。合成化學領域的創新能夠讓藥物開發人員以經濟有效的方法,更快地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複雜分子結構。 例如,分子內N-H卡賓插入化學的應用為β-內醯胺類抗生素的合成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 尋找新藥簡單化學反應同樣有效嗎?
    新聞事件這一期的《新藥發現》雜質發表一篇阿斯列康科學家的分析,作者想看看新生物功能是不是一定需要新化學反應實現。作者找了兩組AZN內部至少被兩個項目篩選過的化合物,每組1萬化合物。這個分析在一定程度上駁斥了這個觀點,但也並不能完全否定醯胺化合物已經泛濫。新化合物的合成是為了尋找新藥,而配體要與蛋白高度嚴格的結合腔高特異性、高強度結合,同時保持一定藥代性質才可能成為藥物。每個蛋白的結合腔都不同,如同每個消費者的口味不同。雖然有人愛吃玉米,但如果你只種各種玉米愛吃白薯的消費者就成立孤立群體。
  • 108年10個諾貝爾獎,火爆的超導到底能帶來啥?
    我們知道,一個材料是由原子組成的,電子在材料裡「跑」,必然會受到一定的阻礙,這種阻礙叫電阻。超導熱力學效應是三位理論家在1950年提出的,獲得了2003年的諾貝爾獎。15%可能意味著以後人類的能源能多用100~200年,這是非常重要的。
  • 趣談:「高冷」的諾貝爾獎,離我們生活並不遠
    「摘取諾貝爾獎的任何科學發現都不應束之高閣,而應普惠大眾」——199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路易斯?J?伊格納羅曾這樣說道。的確,很多我們身邊最常見的物品其實都來自於諾貝爾獲獎者的發明,它們都藏在哪裡呢?
  • 阿維菌素的發現:2015年諾貝爾獎之虛實-虎嗅網
    奶牛隻需口服一片,不僅能殺死腸道內的寄生蟲,而且還能殺死叮咬其體表的蚊蟲。它也能殺死危害狗健康的犬心蟲。伊維菌素藥被世界衛生組織(WHO)列為基礎藥品,在20年的時間裡,其銷售量在世界動物藥品市場中一舉成為冠軍。默克每年銷售該藥獲得利潤約8億美元,並根據合同付給大村智的特許權費累計達2.3億美元。
  • 乳腺癌國產新藥上市, 為Her-2陽性患者帶來福音
    在重大新藥創製專項討論會上,北京307醫院乳腺科主任江澤飛教授介紹,過去十幾年,中國乳腺癌的抗Her-2治療均以國外進口藥為主,並且和歐美市場相比,在新型靶向藥物的選擇和藥物可及性上有很大差距。怎樣面對這些問題呢?陷入困境時,一個國產重磅新藥應運而生。
  • 2020諾貝爾獎三大自然科學獎揭曉
    據諾貝爾獎官網消息,10月5日至7日,2020年諾貝爾獎三大自然科學獎項——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和化學獎逐一揭曉,各獎項「名花有主」,諾貝爾獎百餘年歷史再添8個熠熠生輝的名字。  其中,美國科學家哈維·阿爾特(Harvey J. Alter)、查爾斯·賴斯(Charles M.
  • 抗癌功臣一隻病雞帶來兩次諾貝爾獎
    第一次諾貝爾獎  之後數十年,病毒致癌的觀點被束之高閣。直到1940年,rous肉瘤病毒被電子顯微鏡證實。隨著20世紀醫學的發展,研究人員對病毒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並意識到病毒是某些腫瘤的原因。1955年,《virology》雜誌的創刊號報導了rous對雞肉瘤的研究工作。
  • 直播:諾貝爾獎頒獎典禮現場
    屠呦呦是抗瘧新藥青蒿素的第一發明人。她領導科研組繼承發揚祖國醫藥學遺產,從系統整理歷代醫籍、本草入手,收集二千多種方藥,歸納編篡成《抗瘧方藥集》,又從中選出200多方藥,以現代科學組織篩選,不斷改進提取方法,終於在1971年發現對鼠瘧、猴瘧均具有100%的抗瘧作用的青蒿素,挽救了全世界上百萬人的生命。
  • 諾貝爾獎委屈莊小威了嗎
    那麼,是諾貝爾獎對莊小威不公嗎?或者還是有其他的原因?記者整理了一些相關討論,從中或許能得出對長期等待諾貝爾獎而不得的中國科學界有啟發的觀點。諾獎委屈莊小威?今年的化學獎授予了美國科學家埃裡克·貝齊格、威廉·莫納和德國科學家斯特凡·黑爾,評委會給出的理由是表彰他們為發展超解析度螢光顯微鏡所作的貢獻。
  • 屠呦呦領諾貝爾獎 央視全程直播
    2015年諾貝爾獎頒獎典禮在瑞典斯德哥爾摩音樂廳舉行,於北京時間23:30正式開始,典禮進行約45分鐘時,瑞典國王為屠呦呦頒獎。央視首次採取直播的形式對此進行展現。 坎貝爾和大村智發明了一種新藥阿維菌素,能降低盤尾絲蟲病以及淋巴絲蟲病的發生率。 愛爾蘭的坎貝爾(William C. Campbell)、日本的大村智(Satoshi Omura)發明了一種新藥阿維菌素,低了盤尾絲蟲病以及淋巴絲蟲病的發生率,並且已經顯示出對其他類型寄生蟲感染的有效性。
  • 首個全球研發中國首發1.1類新藥國內獲批上市
    作為腎性貧血(CKD)治療的口服創新藥物,羅沙司他膠囊是首個全球研發中國首發的1.1類新藥,將為中國的腎性貧血患者提供更便捷、更安全的治療選擇。基於全新的作用機制,羅沙司他膠囊將有望給全球的腎性貧血患者治療帶來革命性的變革,成為首個全球研發中國首發的1.1類新藥。未滿足的腎性貧血臨床需求貧血是慢性腎臟病患者最常見的併發症之一,隨著腎功能的減退,貧血的發生率逐漸升高,程度亦逐漸加重,該併發症是導致慢性腎病患者死亡率過高的重要原因。
  • 文道非常道:諾貝爾獎得主不一定是好貨
    雖然中國已步入改革開放的而立之年,但諾貝爾獎似乎才剛剛為人們所認識和重視。有報導稱,中國內地留美學生,獲得博士後,留在美國的佔很大比例。該學者總結說,諾貝爾獎有榮譽意義更是一個國家尖端學術實力的結晶,強調國籍並不是在搞地域身份差別,而是要從這種反思國內相關機制和環境的弊病所在。
  • 諾貝爾獎第一彈:諾貝爾獎之「最」
    諾獎作為對科學領域做出重大貢獻的科學家們最高獎項,但是世界的對社會有貢獻的科學家那麼多,「他們」為什麼獲得了諾貝爾獎,諾獎又是怎麼選出來的呢!他們又是怎樣努力成為頂尖的科學家的,諾獎的背後還有多少我們不知道的故事。 本期小編就考考讀者,對於諾獎你了解多少呢!下面有幾個小問題,看你知道幾個呢! 1. 一個人只能獲得一次諾貝爾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