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註:書籍是治癒靈魂的良藥,而一個好的書單更能幫助你在新的一年對生活、工作有一個更清晰的態度。希望你能從中受益匪淺,迎接一個更好的自己。心有猛虎,細嗅薔薇。2019,你好呀。本文編譯自Medium上原文名為《If You Only Read a Few Books in 2019, Read These》的文章。
如果你希望2019年的自己變得更加沉穩、高效且能保持內在覺察,那你該從何處著手呢?
在我看來,答案是顯而易見的:你需要培養智識。這就意味著你需要遠離新聞、遠離生活中的潮流或喧囂,專心去讀書——去讀一些能夠經得起歲月洗禮的好書。
書籍是治癒靈魂的良藥,更是對自己的一項投資:小說、非虛幻類、技能類、詩歌、經典或傳記。如下便是一份書單,這將幫助你迎來一個更加美好與強大的2019年。
《Digital Minimalism: On Living Better with Less Technology》(數字極簡主義:用更少的科技過更好的生活)作者:Cal Newport
這位喬治城大學的計算機科學教授為人謙遜,也是這一代倡導以明智的方式完成工作的先鋒之一。隨著媒體消費日益增加(對於大多數人而言,這其實意味著我們的幸福感以及生產力都在不斷下降),全球媒體都變得愈加浮躁,而這本書呼籲讀者認真對待掌控自己的生活這件事。極簡主義運動曾成功讓數百萬人摒棄掉過往我們認為應當去滿足的欲望,而是專注於一些能為我們的生活帶來最大意義與價值的小事。這一理論同樣適用於線上生活。數字混亂問題讓現在的大家倍感壓力。我們不需要一直與其他人保持聯繫,也不需要成頁成頁的應用程式,更不必不斷滾屏或點擊手機。只有當我們知道如何利用新技術的時候,它們才能改善我們的生活。這本書已經幫助我戒掉了對Facebook的痴迷——也正是因為這樣,2019年的第一個月,我取得了非常大的進步。
《Montaigne》(蒙田)作者:Stefan Zweig
《How To Live》(如何生活)作者:Sarah Bakewell
如果你一直深陷負面新聞以及政治動亂帶來的影響,不妨閱讀一下《Montaigne》(蒙田)這本書吧。此書是關於一位為探究自我而逃離16世紀法國混亂之人的傳記,作者則是一位逃離20世紀歐洲混亂的人。在閱讀此書時,你很難不去進行思考,也免不了會發現現今世界存在的一些令人擔憂的警示:內省。掌控自己的人生。蒙田是人類珍貴的寶藏之一——作為一位有智慧且富有洞察力的思想家,他從不會過於在意自己。如果你尚未讀過他寫的散文,就從Sarah Bakewell寫的這本《How To Live》(如何生活)入手吧。這本書介紹了關於蒙田的一切。
《The Moviegoer》作者:Walker Percy
相比20世紀60年代《The Moviegoer》剛出版的時候,這本書在現今對於千禧一代具有更大意義。所有讀者都能了解到下一代試圖尋找自己存在意義與目的的焦慮。準確來說,這本小說值得每一個小孩子去進行閱讀。故事中的主人公深陷電影中的虛幻場景,而無法過好現實世界的生活。
《The Laws of Human Nature》(人性法則)作者:Robert Greene
數十年來,Robert Greene一直在觀察、研究並且撰寫與人類和力量相關的書籍。他出版了一套暢銷書,闡釋了人們為什麼會做一些事情、這些行為模式是如何影響並且改變世界的,以及我們如何才能採取策略保護自己、在這個時常不合邏輯的世界裡生存。其中的巔峰之作便是這本《The Laws of Human Nature》,這也是這位人類行為大師的傑作。「如果要我說人性的最初法則,那就是否認我們有人性,否認我們會受到這些力量的影響。」Greene說道。事實情況是,人類確實有一些好鬥、暴力、矛盾、情緒化以及不理性的衝動。但如果我們想要不受這些力量的影響,我們就需要認識它們、理解它們。Greene最近關於網際網路噴子、被動攻擊型爭辯者以及身份政治的文章都能幫助我們為2019年做好準備。
《Leisure: The Basis of Culture》(休閒:文化的基礎)作者:Josef Pieper
在二戰結束後——即便不是有史以來,這也能算是20世紀最為關鍵以及致命的一次事件—— Pieper在德國寫下了這本書。相比70年前初次問世時,這本書在當下的重要性更加明顯了。如今,滿是喧囂與幹擾的文化以目的和生產力為導向,我們都變得怯於休閒:放空、寧靜等等。我們時常覺得自己理應要去一直忙忙碌碌,但有些時候,停下來休息一下也是必要的。我們認為這種行為便是生活的要義,因此時常為了活動而活動。但是往往只有休閒與平靜,才能讓我們獲得洞察力與幸福感。如果你一直在移動,那就很難感到快樂。Pieper告訴我們,「休閒一直是、未來也會是任何文化的第一基石」。不要一直處於動態狀態中,試試看什麼都不做。然後看看會發生什麼。你也許會感到震驚。
《So You』ve Been Publicly Shamed》(所以你被當眾羞辱了)作者:Jon Ronson
在這本書問世的幾年時間裡,它的重要性顯而易見,書中所傳遞的道理也愈加得到印證。Ronson採訪了一些深陷網絡非議之中的人,對其進行的觀察引人深思。近來,有一篇文章甚至稱這種現象為「羞辱風暴」(shame storms)。Ronson以幽默的口吻,對於這種從傷害他人中獲取快樂或表達憤怒的行為進行了深入的剖析,引發讀者感同身受。這本書揭示了人性以及數字工具能夠對人們帶來什麼樣的傷害。它可以製造暴民。它會讓少數媒體和科技企業家變得富有,而與此同時他們的「打手」則會感覺自己很重要,且能無所顧忌地假裝自己沒有缺點。我們通常解決問題可不會是採取這種方式。這也無法優化我們所處的世界。世界需要更多原諒與同感——而這本書則是一個不錯的開始。
《The Greatest Empire: A Life of Seneca》(最偉大的帝國:塞涅卡的一生)作者:Emily Wilson
沒有什麼歷史人物會比塞涅卡更適合當今的時代了。不管是在古代還是現代,從政治混亂中辨識方向都是一個迫在眉睫而又左右為難的情況。哲學家們被迫決定支持、反抗抑或是默默忍受他們所處時代的政治統治者。塞涅卡的政治生涯反映了川普管理下的混亂狀態。作為一位哲學家,塞涅卡也被捲入了政治之中。他希望能改變現實世界,但卻發現自己需要輔佐尼祿,後者是一位極度沒有安全感且沒有經驗的領導者,他的一些思想甚至有些錯亂,而其他人卻覺得他是明君。塞涅卡最喜歡的事情莫過於單獨一個人進行反思...不過他也渴望獲得名利和影響力。正是這些摻雜在一起的欲望——權力與原則之間的矛盾——讓Emily Wilson在這本傳記中描述了塞涅卡那令人難以置信的一生。她的譯文非常出色,且其觀點引人爭議。對於任何一位學習歷史或哲學的學生來說,這本書都是一本必讀書目。
《Lincoln’s Virtues》(林肯的美德)作者:William Lee Miller
我們這代人需要記得一件事,100年前的人也和我們一樣,面臨著相似的問題。亞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的生活被定義為是承受並超越了巨大磨難的人生。這本書講述了林肯在道德上是如何掌握大權的。我們竭力否認或假裝林肯不是一個政治家(似乎這個職業定性有損他的形象),這其實是適得其反的做法。林肯曾是一個專業的政治家,而當他不是政治家的時候,他的身份是一位律師。這些都是他的工作罷了。他只不過碰巧是一位有良心道德的人,並對自己的信仰堅信不疑。如果你想在現今動蕩的政治環境中找到一絲安慰,那麼不妨讀一讀這本書。政治並非總是灰暗、令人厭惡抑或是可怕的存在。事實上,實用主義以及目的也可以與其他事物結合起來,像林肯這樣的特例也能敦促我們所有人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
《Tyrant: Shakespeare on Politics》(暴君:政治領域的莎士比亞)作者:Stephen Greenblatt
在此書封底,John Lithgow的簡介可以說是非常到位了:「暴君這個說法在文學界是一項驚人的功績。」起初,這本書講述了莎士比亞是如何巧妙地通過講述幾個世紀前暴君的故事來評論他所處的時代的。Greenblatt也採取了相同的做法。《Tyrant: Shakespeare on Politics》與Greenblatt所著的其他書一樣,介紹了經典作品並且驗證了一點,理解世界上正在發生的事情的最好方式不是閱讀或查看新聞,而是去研究過去的優秀作品。
《Tiger Woods》(泰格·伍茲)作者:Jeff Benedict以及Armen Keteyian
書中,泰格·伍茲的父母希望將其培養成一位「暗殺者」——對任何事情無動於衷,也不會對任何事情感到惋惜。永不停歇。勝利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這種撫養方式以及他本人的個人習慣,兩者結合在一起塑造出了我們這個時代,也是所有體育競技項目中最為複雜、爭議最大的人物之一。雖然這並非是他對妻子不忠或是據稱在高爾夫球比賽中作弊的藉口,但卻能夠解釋一二,將其的一生人性化處理。這本書也詮釋了為什麼技能高超的人在精神以及道德上會出現問題。讀者從中可以收穫很多教訓,引人深思。
《Clementine: The Life of Mrs. Winston Churchill》(克萊門汀:溫斯頓·邱吉爾夫人的生活)作者:Sonia Purnell
在所有的雞湯文或是成功建議裡,我從未聽人說過:「找一個能與你互補、支持你、讓你變得更好的配偶。」現今流行的傳說都是富有創新精神的創業者單打獨鬥,身邊沒有什麼支持者。與這種傳說相悖的便是西西弗斯、阿特拉斯以及大衛的組合,他們一同對抗惡魔。邱吉爾通常也是以這種單打獨鬥的形象出現在文學作品之中的。但是邱吉爾曾說過,他一生中做過的最好的一個決定就是娶了克萊門汀,而Sonia Purnell對於溫斯頓的剖析真實地揭示了她曾多次救邱吉爾於水火之中。
《Blue Ocean Strategy》(藍海戰略)以及《Blue Ocean Shift》(藍海轉型)作者:W. Chan Kim以及Renée Mauborgne
有太多人沉迷於競爭,介入到這種結果不受自己控制的比賽中,這是毫無意義的。他們想要超越其他人,想要比其他人更富有,比那些載入史冊的前輩取得更大的成就。即便他們具有驚人的天賦抑或是才華橫溢,這都是一場有輸贏的比賽。當我們決定嘗試一些新事物時——創業或是實施一個創造性的項目——我們必須要問問自己,我們正在追求的目標所帶來的價值是否是其他人無法創造的。與其在競爭激烈的「紅海」中與無數對手對抗,你不如去尋找一片沒有競爭的「藍色水域」。如果《藍色戰略》講述的是去創造新市場、而不是在擁擠市場中競爭的原理,那麼《藍色轉型》就是你要如何去做以及需要什麼樣的思維模式。這本書中有很多不錯的例子,而不僅限於商業(「藍海」思維也同樣適用於政府、非政府組織以及領導層等等)。
《Anne Frank: The Diary of a Young Girl》(安妮日記)作者:Anne Frank
《Anne Frank: The Biography》(安妮﹒弗蘭克:傳記)作者:Melissa Müller
在安妮·弗蘭克的日記中,我們了解了難民一直所處的困境,我們想起了每個人的人性以及社會是如何忽視掉這一點的。我們深受啟發——甚至感到羞愧——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中,有這樣一個孩子表現出了堅強的毅力。再加上Melissa Müller寫的傳記以及國際上混亂的環境,安妮·弗蘭克的智慧、悲劇及其帶來的啟發都發人深省、引人深思。在Müller傳記中,Miep Gies在結尾指出,安妮·弗蘭克並非代表的是喪命於二戰期間的數百萬人。她代表的是數百萬懷揣希望與夢想、但生命卻被人性殘酷所扼殺的人。他們只能在書中出現在我們面前,甚至一些人從未為世人所知。「紙要比人更富耐心。」安妮·弗蘭克寫道。它也遠沒有我們所處的世界這麼殘酷。現實世界與安妮的日記不同,它會奪去這個孩子的生命。
《Memoirs of Hadrian》(哈德裡安回憶錄)作者:Marguerite Yourcenar
俾斯麥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任何傻瓜都能從經驗中吸取教訓。能從別人的經驗中吸取教訓更好。」這本書也許是最能從字面意義上詮釋好這句話的書。本書以哈德裡安的視角進行描述——古代最偉大的統治者之一——採用書信的形式給年輕的馬卡斯·奧裡勒斯(Marcus Aurelius)提供建議,後者接任哈德裡安成為了君主。書中內容有些沉重,但卻符合現實,是一個瀕死之人臨終前寫下的動人詞藻,他希望能將自己所學習到的一切都分享給馬卡斯,讓他做好準備去肩負這個世界上最為艱難的工作之一。
《How to Be Free》(如何獲得自由)作者:Epictetus
Epictetus生來就是一個奴隸。從其名字的字面意思上來說,希臘語中的「Epictetus」指的是就是「購得的」。最中,他成為了一個名叫Epaphroditus的人的「私人財產」。後者一直長期用鏈條束縛Epictetus,最終導致Epictetus因此落下殘疾,餘生只能跛行。但是從一個重要的意義層面上來說,Epictetus獲得了自由:人們可以任意使用他的身體,但他的思想卻是由自己控制的。在《How to Be Free》書中,作者寫道:「你可以是表面自由、內心被奴役…反之,你也可以表面上被束縛住抑或是成為奴隸,但內心卻能免受挫折與不和諧因素的幹擾。」這是一個發人深省的見解,值得我們去一直進行思考。每個人天生都有身體自由。但是我們中的很多人卻並非是真正的自由,甚至遠不及Epictetus被鎖鏈束縛住時的自由程度。
《Essentialism》(本質主義)作者:Greg McKeown
我的實踐哲學就是要清楚知道自己的時間和精力究竟要放在什麼上以及不能花在什麼上。幸福以及成功源於我們對於無關緊要事情的漠視。不過正如Marcus Aurelius警示得那樣,我們需要謹慎一些,不能在細小的事情上花費不值當的時間和精力。這本書能夠讓讀者去質疑這些年來自己一直認同的許多項目、承諾以及猜測,最終去專注於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儘管這本書是讓讀者將設計風格的思維模式應用到生活中,它卻是一本關於哲學、故事以及軼事的書,並能讓大家重新考慮事情的優先級順序。如果反思過去能夠發現你在小事上浪費了太多時間和精力,那就開始只專注於真正關鍵的事情——通過忽視那些不重要的事情來專心完成自己的頭等大事。
《Up From Slavery》(超越奴役)作者:Booker T. Washington
並非所有關於種族的討論都會包含很多負面內容。和其他優秀的人才一樣,Booker T. Washington找到了共通點以及解決方案,用愛來應對不信任以及憤怒。「偉大的人會培養愛。」他寫道,「只有小人才會心懷怨恨。」這些話是出自一個生於奴隸制末期的人,他曾真切經歷過種族歧視並身處困境。一個需要步行500英裡去申請大學的人,在被拒錄之後,默默打掃了招生辦公室的等待間,最終大學錄取了他。他並沒有高談闊論,去宣揚需要更好的學校以及平等的機遇,而是創建了Tuskegee Institute(塔斯克基學院),改變了數代非裔美國人的一生(多達數百萬人)。換言之,他證實了兩條原則:性格決定命運以及行動勝於空談。他本人在多個領域也極具智慧——個人責任、努力工作、種族、公平、建造學院以及與他人合作。
《Them: Why We Hate Each Other—and How to Heal》(他們:為什麼我們要憎恨彼此——以及如何治癒)作者:Ben Sasse
對於Robert Greene來說,部落主義依然吸引大家這一點不足為奇。在這本書中,議員Ben Sasse探討了我們在地球上所經歷的大規模科技以及社會變革會如何帶來一些有害的衝動。我們感到威脅、沒有安全感,所以我們選擇躲到(或是墮落至)部落主義的「保護傘」之下。我們想要將自己出現的問題怪罪到別人身上。我們想要創造出敵人。我們專注於揪住別人的錯不放,而不去關注自己生活中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當然,這種宣揚過錯轉移的部落主義會讓我們忽視彼此之間的共同點,99%的人都在盡力做到最好,大多數人想要的都是同一種結果。對於斯多葛派學者來說,交感(sympatheia)的概念便是保障大家不受區分彼此的誘惑。忘記部落這個概念吧。Marcus Aurelius說道:「我們都是地球上的公民。我們生來都是為了彼此而存在的,都是旨在為大眾謀利。」事實上,「他們」這個概念的出現是源於恐懼,而非出於正當理由,也是不合情理的。這是一種情緒化的概念,且是破壞性的。為了自己、國家以及世界考慮,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對抗部落主義。
上述這些書都能讓你受益匪淺。如果說對今年的閱讀書目還有什麼建議的話,那就是:選擇三到四本你已經讀完且對你產生了很大影響的書,再讀一遍。我們花了太多時間去追尋新鮮事物,而沒有花足夠多的時間去消化那些引人深思的書目。重新讀一讀《To Kill a Mockingbird》(殺死一隻知更鳥)吧。再把《The Odyssey》(奧德賽)拿出來看看。或者坐下來再讀讀《Good to Great》(從優秀到偉大)的幾個章節吧。看看這些書目是如何經得起歲月洗禮,而你在讀完之後又做出了哪些改變吧。
讀書所花的時間也許是你今年最美好的時光。閱讀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