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漢泱泱 商邑煌煌。」你能想像,3500年前的國家和城市,以及他們的宮殿是什麼樣子?對今天的普羅大眾來說,恐怕都有些茫然。
當時的中國處於殷商時期,除中原王朝,周圍還有許多「方國」。而在荊楚大地,就有許多「方國」。位於武漢黃陂區盤龍湖半島上的盤龍城遺址,就是其中一個「方國」的宮城。
那麼,世界其他地方如何?古埃及號稱有7000年的文明史。考古認為,公元前3500年至前3100年,類似於小邦國的諾姆(Nome)形成,出現象形文字。
第十八王朝(1570 BC -1320BC),法老圖特摩斯一世(Thutmose I)徵服亞洲和埃及部分地區;女法老哈特謝普蘇特(Hatshepsut)和其繼承者圖特摩斯三世(Thutmose III)將埃及帶入鼎盛時期;阿蒙霍特普二世(Amenhotep II)開始藝術革新;阿肯納頓(Akhenaton)和奈菲爾提提(Nefertiti)進行宗教改革,獨尊太陽神。
這個階段相當於我國殷商時期,古埃及留下的建築有阿蒙(Amon)神廟、門農(Memnon)神像、圖坦卡蒙(Tutankhamun)墓、國王谷等。今天去埃及旅遊,在盧克索就能參觀這些遺蹟。有一些非主流的觀點認為,古埃及歷史存在造假,但目前的這種說法證據不足,更經不起推敲。
同一時期的兩河流域, 為古巴比倫王國時期,第六代國王漢穆拉比(Hammurabi)所頒《漢謨拉比法典》是古代西亞第一部較為完備的法典。
在南亞次大陸,「印度河文明」消亡。來自南俄草原的雅利安人入侵,恆河文化開始,印度進入著吠陀時代。當然,古印度從來就沒有統一過,在英國人到來之前,次大陸邦國、部落林立,各自為政。
再回到中國,殷商是有直接同時期文字記載的第一個王朝。其勢力範圍以內和以外又分散著許多遠較商朝落後的「方國」,《周易·既濟》篇載:「方,國也」。「方」便是「所有的國」,甲骨文中稱為「多方」。殷商時代的部族很多,即卜辭中所稱「方」。其中比較強大的是西北和北方的「舌方」、「鬼方」、「土方」、「羌方」,同時長江流域也平行存在發達的非中原文明。當時的中國,實際是以殷商為中心的「方國聯盟」。
盤龍城遺址是長江流域已知布局最清楚、遺蹟最豐富的一處商代前期城址,距今有3500年,是商朝南土中心城邑,號稱「武漢城市之根」。1954年發現,1988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評為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之一。2013年12月,盤龍城遺址被列入第二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我來的有些晚,還好值班人員通融,才得以順利進入公園。公園東南西三面環水,裡面道路平整,草木茂盛。前行約一公裡許,即看到遺址核心區,包括宮殿區、東南西北四面城牆、李家嘴墓葬區、北城壕等。
與北城牆平行,有一鵝卵石壕溝,想必原來是護城河。我曾參觀過湖南有6000年歷史的城頭山城市遺址,那時的城市已經設置護城河。在這裡看到修整過的城牆,城垣平面略呈四邊形。經北門進入宮殿區,則看到整整齊齊的牆基、木樁、管道待遺蹟,能分辨出地層疊壓痕跡。對普通人來說,這是盤龍城遺址唯一的看點。
盤龍城遺址出土過青銅器、陶器、玉器、石器、漆器和黃金製品。一件鑲嵌綠松石片和金片的勾狀夔龍紋飾件極為珍貴,而94釐米長的大玉戈為國家一級文物,禁止出境展覽。考古認為,盤龍城遺址是商代統治者經略南方的一座重鎮,不僅是商王朝南下的軍事據點,而且是有獨立青銅器鑄造的地方中心。或者說,是商朝向南拓展的一個重要據點。
今天的雲層有些厚,太陽偶爾露臉,染得天際一片金黃。夕陽欲下,宿鳥歸飛,幾個工作人員開始到處吆喝,催促人們離園。
一個小女孩看到我在拍刻著「楊家灣」的石頭,問她媽媽:「那個人在拍什麼?」
媽媽還沒來得及回答,另一個小女孩搶著說:「他是想將那個位置記下來,以方便下一次再玩時能夠找到。」
我佩服她的聰明機智,回頭主動說:「你說得太對了,我就是在記錄。」
時間太緊,博物館已經關門,沒看到那件「大玉戈」,一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