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白帆、倪可馨
李彥宏、馬雲和馬化騰三位大咖同臺,每一次都引發高度關注。在今天落幕的2018年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上,BAT掌門人再聚首。
數博會已經舉辦四屆,這是三人第二次相聚,並且在同一時間段發表演講。
到今年為止,三個人留下了10次演講,主題都和大數據發展相關。每一篇演講,都給了參會者窺見中國頂尖網際網路企業大數據戰略布局的機會。
BAT掌門人在數博會上都說了什麼?各自在大數據應用上有怎樣的戰略布局?4年、10篇演講中有哪些變與不變,能夠引發我們對大數據未來怎樣的新思考?
你想知道的答案,都在這裡。
從2016年起,李彥宏連續3年參加數博會,連續3年演講關鍵詞都是:人工智慧(AI)。
2016年,李彥宏第一次亮相數博會,也是那一年,百度「重新定位自己是一家人工智慧公司」,人工智慧成了百度在數博會上不變的主題。
16年演講開場,李彥宏就說道,「我在美國讀書的時候,特別喜歡人工智慧這個課程,但學完後發現,外界的認可度並不高」。他認為,人工智慧之所以在最近火爆,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大數據的發展。
2016年,基於數據的豐富和計算資源的豐富,百度發力語音識別、圖像識別,並且開始研發無人駕駛汽車。李彥宏堅信,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會帶來下一波產業技術革命。
事實證明他並沒有說錯。2017、2018連續兩年,「人工智慧」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大量企業被這個萬億級市場吸引,紛紛入局人工智慧產業。
2017年的數博會上,李彥宏舉例員工「刷臉」打卡、智能語音搜索等百度在AI技術上取得的突破,這些都佐證了李彥宏對百度的定位:「百度不應該被稱作一個網際網路公司,而應該被稱作一個人工智慧的公司。」
百度在AI上取得的進步離不開數據。但在李彥宏看來,「數據不是根本,而是新時代的能源」。李彥宏認為,大數據需要被開採、被訓練;推動時代進步的是技術、是創新,而不是這些資源。
2018年,雖然經歷陸奇離職百度的風波,但李彥宏並沒有從人工智慧領域「撤退」,甚至還表示,今年7月Apollo無人車可實現量產。
在今年的演講中,李彥宏表達了對人工智慧安全和技術倫理的思考。AI發展的使命是什麼?李彥宏說道,「是讓技術忠誠於人類,服務於人類,讓人類的生活變得更美好。」
這樣的願景似乎也是在挽救百度的「老本行」:搜索。
從著名的「百度全家桶」到「魏則西」事件暴露的醫療競價排名,人們發現了技術作惡的一面:面對巨額利益的誘惑和過低的違法成本,企業難以控制自身的欲望。這就是百度搜索暴露出的問題。
今年數博會上,李彥宏介紹了百度全新AI搜索APP「簡單搜索」,並承諾這款軟體永遠不會出現廣告,只為提供更加智能、安全的搜索體驗。
這讓人們對百度的「淨身」,有了一許期待。
再來看阿里。
2017年12月,馬雲曾經宣布,正式啟動脫貧基金,未來5年投入100億元到脫貧工作中。他本人也有了一個新身份——阿里巴巴脫貧基金會主席。
將扶貧放到阿里巴巴戰略層面上的馬雲,參加了今年數博會分論壇「網絡扶貧:大數據助力精準扶貧」。本來沒有打算講話的馬雲,圍繞「網際網路+扶貧」,主動來了一次8分鐘「即興演講」,而一開口就是「演出級」。
馬雲認為,全面脫貧分為三個階段,扶貧是授人以魚,脫貧授人以漁,而致富則是造魚塘。
「聯產承包責任制」解決了「土地上種出來的東西屬於誰」的問題,大力激發了農民生產積極性,而今天大數據、網際網路,要解決土地上種出來的東西賣給誰的問題。
演講最後,馬雲說,「脫貧是給人以希望,而不是給人以錢財。」
這既表明了阿里的情懷和責任,也從另一個層面印證了阿里的願景——「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
那麼,大數據如何助力阿里願景的實現?
2015年,馬雲參加首屆數博會,提出我們正在進入「DT(思客君註:Data Technology,數據技術)時代」。和過去人們熟知的IT(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技術)完全不同,這是「兩個時代的競爭」,IT時代把人變成了機器,而DT時代把機器變成了智能化的人。
他在15年數博會上講到,未來的製造業,要的不是石油,未來製造業最大的能源是數據。李彥宏在2017年的演講中也提到了類似觀點,但數據是不是根本,成為二人的分歧點。
這一觀點在隨後的演講中得以印證和強化。在2017年數博會上,馬雲發表近40分鐘演講,闡釋數據作為一種「新能源」所蘊藏的巨大能量。他認為,如果離開了數據,任何組織的創新都基本上是空殼。
這次演講上,馬雲第一次具體詳細地闡釋了阿里「五新」戰略——新零售、新製造、新技術、新能源、新金融。他甚至有個判斷,未來三十年,這「五個新」將會深刻影響中國乃至世界的經濟、社會、政治方方面面。
這個預言是否準確?留待時間檢驗。
BAT中,唯獨馬化騰,四屆數博會一次都沒有缺席。他的四次演講,不僅勾勒出騰訊大數據發展的布局和理念,還展現了強烈的時代站位。
2015年,「網際網路+」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成為國家層面的重大舉措。這給「網際網路+」大數據帶來了巨大的想像空間。馬化騰參加首屆數博會就提到,「網際網路+」是一種能力,而正是這種信息能源,促進了傳統行業和網際網路不斷的融合發展。
也就是在當時,騰訊和貴州省委省政府達成戰略合作意向,將大數據信息產業作為合作重點。
企業發展往往與時代緊密相連。2016年,大數據上升成為國家戰略,寫入「十三五」的規劃綱要。在這一年數博會上,馬化騰提出騰訊戰略布局的變化:從什麼業務都自己做,到只做最核心的平臺和數字內容,以及金融的業務。
騰訊提出要發力雲業務,通過搭建基礎設施,與合作夥伴共建整個大數據生態。
「連接」,成為公司的核心定位。
這一定位在隨後兩年愈發清晰。2017年,「數字經濟」首入政府工作報告,馬化騰提出,「數字經濟轉型的重要指標之一,就是雲化。數字經濟時代下,更重要的是怎麼用雲,或者叫用雲的量。」
這一年,BAT三大掌門人在數博會上首次同框,他不忘調侃另外兩位:
「馬雲認為數據是很重要的,沒有了數據什麼都不行;李彥宏提出數據不是太重要,說技術和創新更關鍵。我大膽點評一下,這是不懂技術的文科生和太懂技術的理科生的爭辯。馬雲和李彥宏講的是兩個不同的階段,李彥宏更多談的是0到1,需要技術和創新的驅動;馬雲更多講的是1到N,需要持續不斷的有數據來支撐。」
如果說李彥宏強調從0到1,馬雲強調從1到N,馬化騰又在強調什麼?
這次演講有這樣一句話,「在大數據時代,有了場景,才能把握先機,否則光有技術、光有數據是遠遠不夠的。」
從這個角度看,馬化騰強調的可以概括為從N到N。這意味著:要先尋找市場,搭建多樣化場景,形成一個個價值窪地,讓數據產生,反過來再驅動技術進步,從而推動整個數字經濟的發展。
來到2018年。今年,「數字中國」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馬化騰也在2018數博會上首次對「數字新生態」進行詮釋。
這是對「騰訊有沒有夢想」討論的公開回應嗎?小馬哥沒有明說。但他在這次演講中提到,流動的數據、開放的網絡和智能的系統,是數字新生態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廣度讓我們每個人都受益,深度可以助力創新,精度則可以提高生活品質。
如果用一句話總結,「數位化將創新地提高每個人的生活品質」。
從「網際網路+」大數據到雲業務,到場景,再到數字新生態,四次演講,勾勒出騰訊大數據進擊路線:「連接」,成為大數據戰略布局的核心關鍵詞;創建「數字新生態」,或許將成為騰訊未來發展的使命和願景。
從2015年到2018年,4屆數博會,BAT3位掌門,10篇演講,勾勒各自大數據發展藍圖:
百度借力大數據,立足人工智慧發展,向更美好的AI時代進發;
阿里一直為「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這個小目標不斷努力,讓大數據技術能帶給普通人更多機會;
騰訊無論做社交、做支付還是做遊戲,都是為了能讓一切連接起來。
當然,BAT三巨頭的大數據戰略,都沒有偏離數位化紅利創造財富這條主線,數據是新時代的石油,現在開採到的只是「冰山一角」。
更進一步,在這個「誰掌握了數據,誰就掌握了主動權」的時代,「數化萬物」的趨勢一定會帶給我們更好的生活嗎?
目前答案不得而知,但未來仍可期待。
就像《大數據時代》的作者維克託·舍恩伯格教授所說的:
「大數據帶來的信息風暴正在變革我們的生活、工作和思維,開啟了一次重 大的時代轉型。」
(策劃:劉娟;作者:白帆,倪可馨;編輯:馬宇聰)
@第一財經日報:聽說老乾媽現在都用大數據賣辣醬,分析客戶分布,對不同地區生產的辣椒辣度進行分析,每年賣出6億瓶!
@c當真就好c :感覺盒馬鮮生很厲害啊!新零售典範,大數據打通線上線下!最厲害的殺手鐧-物流速度
生活裡哪一刻你覺得大數據離你最近?快來評論區告訴思客君吧~
版權聲明:本文為新華網思客獨家稿件,轉載須註明來源為新華網思客。授權合作請聯繫sike@news.cn。
歡迎關注思客微信(sikexh),隨時查看我們的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