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無線傳感網「把脈」大型橋梁——記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教授...

2021-01-07 新華網客戶端
用無線傳感網「把脈」大型橋梁——記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教授楊華中團隊

2017-12-22 09:26 來源: 科技日報

近日,有一支來自於非交通領域的團隊備受矚目。這支團隊主導開發的「基於無線傳感網的大型橋梁結構監測系統建設和關鍵技術研究」項目受到了交通、結構、電子等各領域專家的高度關注,並獲得了2016年度中國公路學會一等獎。

這支團隊就是教育部特聘長江學者、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教授楊華中團隊。究竟是什麼讓一支來自電子專業的團隊在中國公路行業的最高獎項中獲得一等獎?筆者走近清華大學楊華中和他的團隊,揭開團隊的神秘面紗。

潛心科研 十年磨礪厚積薄發

無線傳感器網絡與結構健康監測技術的結合,是目前結構健康監測領域研究與實踐的一個發展趨勢。清華大學是國內最早從事無線傳感網/物聯網技術及應用研究的單位之一,也是國內最早從事結構安全監測智能化並將無線傳感網/物聯網技術應用於其中的單位,在這方面擁有著深厚的技術積澱和儲備。

低功耗核心晶片是構建無線傳感器節點的基礎,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支持下,清華大學先後開展了「SoC低功耗電路與系統(2003-2006)」「低功耗無線通信SoC設計(2007-2008)」「基於非易失存儲器件的低功耗無線傳感網晶片與應用研究(2009-2011)」等研究工作。在國家863計劃的資助下,清華大學開展了「RF關鍵電路與工藝模塊(2005-2007)」「無線傳感器網絡的低功耗技術(2006-2008)」「基於片上傳感網的異構多核SOC低功耗設計與計算(2008-2011)」等研究工作。在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的支持下,清華大學開展了「中高速傳感器網絡核心晶片研發(2010-2012)」等研究工作。

「這些項目的開展使得團隊在無線傳感網核心晶片及傳感網節點低功耗技術方面有了很好的技術儲備。」楊華中說,比如,團隊成員劉勇攀博士發明的低功耗非易失處理器吸引了MIT等20餘所國際知名大學、美國NSF和DARPA資助的多個中心的跟蹤研究,並被IEEE體系結構頂級雜誌Micro選為亮點成果,在其網站首頁報導。

砥礪突破 核心技術百鍊成鋼

在已有低功耗晶片和節點技術基礎上,為了研發麵向橋梁結構健康監測系統,團隊成員王鵬軍博士進一步攻克時間同步、傳感器等一系列難題。

時間同步問題一直是國際既有無線橋梁監測方式的局限,該項目率先成功應用了精度自適應時間同步算法,同步精度達到10μs,大大優於常規橋梁監測要求的1-100ms;同步收斂速度優於傳統100%以上,精度可調可自適應。

傳感器的壽命問題是關係到橋梁監測系統能否長期穩定運行的核心問題,本項目集成開發並成功應用平均100μA(3V時)的低功耗傳感器,工作壽命優於現有傳感器達2-3倍以上,更為適應太陽能供電等非穩定性供能條件。

本項目研發並成功應用基於功率譜峰值突出預處理的索力算法,拉索基頻解算精度為0.1%-1.0%FS,可全面替代傳統索力傳感器。

同時,項目率先成功應用振弦類傳感器動態採樣方法,採樣率5-100Hz,頻率信號精度0.1-0.4Hz,突破了振弦類傳感器數十年來僅可靜態採樣(採樣率通常低於0.02Hz)的應用局限。

基於上述技術,本項目成功開發的無線智能傳感器與雲平臺集成的大型橋梁結構監測系統建設方法,對比傳統監測方式,更可以降低50%以上的建設和運維成本,節省70%以上的建設時間。

大展拳腳 產業道路前景廣闊

2012年,風景秀麗的京杭大運河上,楊華中團隊在江蘇無錫重要的交通樞紐——蓉湖大橋上布設完成了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基於無線傳感器網絡的橋梁監測系統,一時引起了社會極大關注。

不需要任何線纜,通過一個個巴掌大小的無線智能傳感器,蓉湖大橋的關鍵結構部位的監測數據就可以實時傳回到業主單位的電腦上。業主單位說:「整個項目搭建過程時間短,不影響交通,後期維護成本低且非常便捷,監測數據準確,軟體應用起來也非常方便。」

5年來,楊華中和他的團隊在包括河南鄭州劉江黃河大橋、四川瀘州長江大橋、泰安長江大橋、無錫開源大橋、山東淄博樵嶺前大橋、德州衛運河大橋、南通新江海河橋、如泰運河大橋等數十座橋梁上實現了基於無線傳感網的橋梁結構監測系統,做過眾多的橋梁專項檢測、監測項目,並率先被應用於「一帶一路」項目——剛果(布)布拉柴維爾沿河大道斜拉橋的監測中。

2015—2017年,該項目研發的無線智能索力傳感器產品連續3年被應用於交通運輸部發起的「國家幹線路網監測項目-重點橋梁監測」項目。業主單位中交公路規劃設計院評價說:「使用無線智能索力傳感器,使我們獲得了較之以往更為準確、充分、可靠的數據採集樣本,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上橋工作的勞動強度,給我們傳統的工作方式帶來了新的突破。」

楊華中說,作為中國公路學會本次獲獎的第二完成單位——北京源清慧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已與清華大學攜手一起走過了4個年頭,該技術目前已經順利完成A輪融資,公司估值過億元。

近年來,楊華中團隊的相關無線智能傳感器、傳感雲服務等技術已經實現產業化,應用領域也早已從橋梁拓寬至軌道交通、隧道、邊坡、水庫大壩、古建築物等基礎設施領域。

作者: 李傑 [責任編輯: 李浩]

相關焦點

  • 謝世鍾,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教授,博導, 光通信研究所所長
    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謝世鍾教授主要介紹微波光子學在光通信領域的近期研究成果及其系統應用的進展。微波光子學是微波技術和光子學融合的新興學科領域,近三十年來微波光子學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重視。微波光子學的研究中強調微波與光子在概念、器件、電路和系統的結合,它集中了微波技術和光纖技術的優點。
  • 同方股份與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戰略合作,共建聯合實驗室
    12月18日,同方股份有限公司與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合作備忘錄籤署儀式在清華同方科技廣場舉行,同方黨委書記、總裁胡軍與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主任、教授,清華大學天津電子信息研究院院長汪玉代表雙方在備忘錄上簽字,共同開啟產學研深化合作新航程。
  • 清華大學6位教師8位校友入選2018國際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會士...
    清華校友分別是:2001屆電子工程系校友、杜克大學副教授陳怡然,1996屆自動化系校友、微軟研究院首席研究員劉劼,1996屆物理系校友、密西根大學教授盧偉,1984屆無線電電子學系校友、南洋理工大學教授陸億瀧,2002屆工程力學系校友、華中科技大學教授羅小兵,1991屆物理系校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教授馬振強,1996屆電機系校友、華中科技大學教授曲榮海,和2000屆計算機系校友、北卡羅來納大學夏洛特分校教授王昱
  • 2020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考研調劑信息
    2020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考研調劑信息 考研調劑是考研考生在第一志願沒有通過自己報考學校考試,但初試成績符合複試調劑基本分數要求但在原報考單位沒有複試資格
  • 楊暘:不忘初心的無線傳感專家
    原標題:楊暘:不忘初心的無線傳感專家   今年內,南水北調工程將全線開通一個實時監測系統,以保障「工程安全、供水安全、人身安全」。在長1400千米的工程全線,通過布設海量信息採集點,包括水質、水量、流速等數據會通過多種傳輸網絡實時不間斷地傳遞到控制中心。
  • 專訪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教授劉勇攀
    DeepTech 近日採訪了劉勇攀教授。他在 2018 年創立了湃方科技,核心團隊來自清華,他們從垂直行業入手,長遠也將轉向平臺化服務企業。成立兩年不到的湃方科技在工業設備智能化領域的商業化取得了亮眼的表現,也找到了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賽道。
  • 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教授蘇光大:人工智慧新硬體時代的瞻望
    正值產業變革轉型之際,11月27日,由慧聰物聯網、慧聰安防網、慧聰電子網、慧聰智能家居網聯合主辦的「2019中國物聯網產業大會暨品牌盛會」在杭州盛大舉辦,為中國物聯網產業發展聚集各類優勢資源,助推產業融合發展。四大資深網站強強聯合打造跨界融合第一盛會,連結物聯網全產業上下遊,匯聚物聯網產業重磅嘉賓,呈現年度盛典。
  • 回顧 | 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2019年大事記
    2019年,我系加強與頭部企業和國家重點發展區域的校企/校地合作,成立清華大學(電子系)—OPPO廣東移動通信有限公司移動終端感知技術聯合研究中心,清華大學—佛山先進位造研究院新一代電子信息技術聯合研究中心(暫定名)進入協議籤署流程。我系從2018年起每年舉辦電子信息專業認知活動寒假課堂專場,通過多渠道進行招生宣傳。
  • 清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簡介
    我國首個材料科學與工程繫於1988年在清華建立,也是為了適應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需要。建系二十餘年來,材料學科得到了迅猛的發展,我系教師承擔了多項國家973、863新材料項目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和重點項目,獲得包括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等國家三大獎項近20項。本專業從通俗意義上講是做什麼的?清華與其他兄弟院校的相關專業比較,有什麼特點和優勢?
  • 清華大學5位教師9位校友獲選2017年度國際電子電氣工程師協會會士
    康重慶(Chongqing Kang),1988年考入清華大學電機工程系,1993年獲雙學士學位(電機工程、環境工程),1997年獲博士學位。畢業後留校任教,現為清華大學電機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電力系統規劃、電力系統優化運行、低碳電力技術、可再生能源、負荷預測、低碳電力技術、電力市場。
  • 同方股份與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攜手打造智慧城市「升級版」
    來源:時刻頭條12月18日,同方股份有限公司與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在京籤署合作備忘錄,雙方將聚焦「智慧城市」領域,發揮清華電子係數據科學與智能及網絡系統的技術優勢,以及同方股份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的平臺優勢,共同推進智慧化社會治理、產業轉型、人居生活等方面的政策理論、關鍵技術及應用的創新性研究
  • 同方股份與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共建智慧城市發展新模式
    12月18日,同方股份有限公司與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在京籤署合作備忘錄。據悉,此次合作,雙方將聚焦「智慧城市」領域,發揮清華電子係數據科學與智能及網絡系統的技術優勢,以及同方股份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的平臺優勢,共同推進智慧化社會治理、產業轉型、人居生活等方面的政策理論、關鍵技術及應用的創新性研究,實現科研成果的應用場景落地,創建產學研用相結合的智慧城市發展新模式。
  • 無線網 清華大學:校園無線網建設七點思考
    認證網關伺服器與無線控制器完全獨立,一方面避免了不同廠商設備之間緊耦合可能帶來的兼容性互操作問題,另一方面,自建無線網的二級院系單位可以通過將上聯直接接入到學校無線網核心交換機上,通過學校的網關伺服器進行認證,簡化了院系自建無線網的認證管理難度,實現了校建無線網與單位自建無線網的統一認證管理。
  • 汪玉教授擬任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主任、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副院長
    【新智元導讀】近日,38歲的清華大學教授汪玉擬任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主任、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副院長。有消息稱汪玉教授成為清華歷史上第二年輕的電子系主任。學術上碩果纍纍,還聯合創立了一家AI公司,來了解汪玉教授的「開掛」人生。戳右邊連結上 新智元小程序 了解更多!
  • ——記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教授聶建國院士
    為土木工程強國夢奮鬥卅載——記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教授聶建國院士來源:勞動午報 2015-5-14 任潔人物簡介  聶建國(1958.8-),湖南人,結構工程專家。現任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教授、中國鋼結構協會副會長。多項成果被《鋼結構設計規範》等國家及行業標準採納。
  • 清華大學汪玉教授:願更多同學不懼挑戰,投身電子信息產業!
    3月8日,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主任汪玉教授作客iTsinghua雲學堂,為高中學子介紹了電子信息專業的內涵以及清華大學電子信息大類的相關情況。電子信息技術的核心是以數學和物理為基礎,用電磁學的方式,實現感知、計算和傳輸。下面,我們將從生命、城市、太空三個維度介紹電子信息的應用以及清華在電子信息領域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與進展。
  • 清華大學信息學院專業簡介
    >  基本概況  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以下簡稱電子系)成立於1952年,是我國最早從事信息與電子科學技術教學和研究工作的單位之一。擔任本科生教學的任課教師中,教授、副教授超過95%。其中擁有科學院院士1人,工程院院士1人。現聘請國內、外5人為客座教授及兼職教授。共有博士生導師53人。  科研成果  電子系建有三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微波與數字通信國家重點實驗室、集成光電子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智能技術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智能圖形圖像分室。
  • 訪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學霸 揭縣城少年的逆襲之路
    這張列在幻燈片上的清華大學基礎學科成績單,出自今年清華大學本科生特等獎學金答辯會,答辯人便是這份成績單的創造者——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2011級學生韓衍雋。該幻燈片引來眾多網友圍觀和膜拜。(《南方都市報》11月4日)  這是一份「恐怖級」成績單,這是一名純度很高的學霸。
  • 人體運動供能無線可穿戴汗液傳感平臺
    在眾多生理信號之中,蘊含複雜生理信息的汗液成為了人體無創連續傳感的潛在分析目標。考慮到能耗是影響汗液傳感的關鍵因素,而其應用場景又通常與劇烈運動緊密相連,採集運動過程中的機械能,用於供能汗液傳感平臺,為實現健康狀況無線追蹤提供了一種去電池化的解決方案。
  • 清華大學5位教師4位校友當選2021 IEEE Fellow
    5位清華教師分別是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教授王昭誠、電機系教授吳文傳、計算機系教授唐傑、軟體學院副教授劉世霞、自動化系副教授耿華,5位校友分別是Transphorm公司高級副總裁吳毅鋒、英國埃克塞特大學教授王忠東、加拿大瑞爾森大學教授張曉平、流利說美國人工智慧實驗室負責人劉揚、中國地質大學教授王力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