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教授助中國改革填鴨式教育 家長擔心影響高考

2020-12-02 參考消息

參考消息網7月19日報導 外媒稱,中國教育體系傾向於重死記硬背,輕批判思考——政府認為這種方式有礙國家發展。如今,中國官員在麻薩諸塞找到了一位倡導者來幫助革新他們的體系。

據美國《波士頓環球報》7月13日報導,作為向中國課程注入更多創造力所做努力的一部分,他們爭取到了波士頓學院教授麥克·巴尼特的支持。據信這是美國大學和中國K-12教育體系之間最早建立的類似合作關係之一。

報導稱,5月,巴尼特到訪中國會見教育工作者,並在一次會議上向數百名教師展示他的教學方式。

過去10年,執教于波士頓學院林奇教育學院的巴尼特在美國各地約2000所學校實施了他的實踐式、基於問題的教學項目。他的課程會討論一些複雜的問題:哪些樹可以更好地清除空氣中的汙染物?怎樣才能在都市環境裡擁有健康的農產品?

報導稱,學生利用多種學科知識解決問題,例如生物學、物理學、數學和化學。巴尼特說,他的宗旨是教育學生,在真實世界,數學和生物學等學科是融合在一起的,有的問題可能沒有「正確的」答案。

巴尼特說:「這就讓所有獨立學科,以及你在學校學到的東西,有了實際意義。」現年44歲的巴尼特來自沃爾瑟姆。

巴尼特的工作引起了凱爾文·崔(音)的注意,後者在中國推廣創新教育方法。崔說,大約40到50所學校,主要在華南地區,表示對這些課程有興趣。

報導稱,按照巴尼特的方法,崔希望中國能夠改變以考分為重點的教育模式,讓學生通過融合和實踐的方式學習物理、化學和生物學。

崔說:「我們用筆頭計算一切,但我們在現實生活中不動手實踐,現在是時候改變了。」

波士頓大學亞洲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夏洛特·梅森說,中國教育部希望教師用新方法教育學生,以便國家打造一支更優秀的勞動力隊伍。教育改革將使中國經濟模式從基於製造業轉型為基於服務業,這就意味著在工廠工作的年輕人會減少,更多人會尋求在高科技、管理以及智庫領域就業。

梅森表示,阻力很大,尤其是家長擔心這種改革可能不利於子女通過高風險的大學入學考試。

她說:「他們不相信創造力會提高考試分數。」

她表示,中國的教學風格以模式重複為重點,這可能對學習中文或數學是有效的。梅森說,教學方式一般是老師授課,學生的投入有限。

她說:「(學生)被迫汲取所有東西,尊重老師。這是一種非常恭敬、安靜的學習方式。」

報導稱,在學術生涯早些時候,巴尼特從未想過有朝一日他會在中國制訂課程材料。當他還在攻讀天體物理學博士學位的時候,他曾接觸過五年級學生,他發現他可以把大學階段的概念教給小學生。

他說:「五年級學生和大學生不一樣,他們會問很多問題,他們很好奇。」

在那之後,他轉修教學系統技術,學習如何利用技術教育孩子。在肯塔基東部貧窮小鎮長大的巴尼特說,他想把低收入學生就讀的資源不足學校作為目標。

報導稱,同為波士頓學院林奇教育學院教授的戴維·布盧斯坦和巴尼特共事了12年,他覺得巴尼特是一個充滿好奇心的人,總是有許多的想法。

布盧斯坦說:「麥克可以說是從事實踐課程開發的首屈一指的創造性天才之一。」

在5月合肥召開的會議上,巴尼特對大約500名教師講課,並和一群青少年學生交流。巴尼特把假幣給學生,讓他們「買」材料清洗變髒的濾水器。

他說,這個問題沒有一個正確答案,最貴的材料並不是最好用的。

他說,教師的反應「大都是積極的」, 「沒有正確答案這種理念受到了他們的歡迎」 。

報導稱,在接下來的幾個月,巴尼特和一個波士頓學院學生團隊將分析中國課程,並對現有的課進行修改,同時學習漢語。材料將授權給中國,他的團隊將利用這筆錢來資助他們進一步的工作。(編譯/汪強)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資料圖片:上海市普陀區陸家宅小學的學生課堂上舉手回答提問(攝於2010年11月27日)。新華社記者 劉穎 攝

相關焦點

  • 「填鴨式教育」實在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這種死記硬背的填鴨式教育,只能培養出背答案的機器,怎麼算得上是培養人才?」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這個填鴨式的教育,我們真的是填鴨式的教育,問題她理解不了,她那個基礎太差了。實際上我很可憐這幫姑娘,我也佩服這幫姑娘,但是你必須這麼做,你不這麼做,是把她救不出來的。」不這麼做,就沒有辦法讓這群姑娘走出大山。
  • 陶行知餵雞的故事令人拍案叫絕,填鴨式教育為什麼依然大行其道
    在中國5000年歷史上,雖然江山代有人才出,但能配得上這個稱號的還真沒有幾個人。陶行知對中國的教育深刻思考和深度實踐,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創辦了曉莊學校、生活教育社、育才學校等教育機構,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三大主張,在當時的中國大地上引起了轟動效應。陶行知餵雞的故事就是一個經典案例,令人拍案叫絕。
  • 為何中國無人問津諾貝爾物理學獎,原因或與填鴨式教育有關
    然而按照目前中國科學家的情況,還沒有人拿過物理諾貝爾獎,這似乎就是一個很大的遺憾,因為物理這一門科學直接決定了國家科技實力的大小,要是沒有物理,根本就沒有那麼多的高科技存在,我們通過反思,跟其它國家的教育方式相比,原來我們中國人輸的不是在智慧上,而是教育方式。
  • 梅姨推導英語 | 拒絕填鴨式教育的重演,節節高教育引導學生高效學習
    為了搶佔客源,線上英語培訓機構各出奇招,呈現出便捷、實惠、互動與共享性強等幾大優勢,但也存在著教育行業遺留的弊端,比如:最遭人詬病的填鴨式教學。填鴨式教學具體表現為線上英語培訓機構師資水平參差不齊,有些宣傳頁上的「名師」,實則並不具備豐富的教學經驗。
  • 【關注】拒絕填鴨式教育從幼教開始
    10月25日,重慶市幼兒園課程建設暨渝北幼兒園體驗式生活教育課程展示與交流會舉行,活動中,教師代表們現場觀摩了渝北幼兒園體驗式教育課程展示,公民生活《公平寶貝》、陽光生活《再來一次》、信息生活《解救阿里巴巴》,整個課程用場景模擬、遊戲互動等方式,把日常生活中經常會碰到的問題進行實景操作
  • 高考英語命題的改革之路——孔德惠教授訪談錄
    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該《意見》指出,要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深化普通高中教育教學改革,穩妥推進高考改革。2019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高考和高招都到了加大改革力度的時候了。高考英語的問題到底出現在哪裡?
  • 楊東平教育洞察:為什麼中國的家長這麼焦慮?
    楊東平,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21世紀教育研究院理事長 大家好!我是楊東平,非常高興和大家一起交流一些教育的主題,今天我們要談的是為什麼中國的家長這麼焦慮。
  • 教育時評:教育改革何時走出「悖論」?
    最近,一家智庫總結出中國教育改革的十大悖論,包括一方面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推動學生學習減負,另一方面依舊高舉高考指揮棒不動搖;一方面強調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另一方面卻用唯一答案和統一思想禁錮學生的獨立性思考和審辯式思維。
  • 中高考改革後,各科分數怎樣計算
    教育部消息:全國中高考改革在2018年已經開始了,以後小學、中學生都將受到較大的影響。中高考改革後,各地的中高考分數規則也將隨之改變,中、高考制度的改革讓很多的家長不安分了,因為中、高考的改革打破了孩子的原有的學習方式,對孩子是一個極大的考驗,同時,家長對於改革新政策難以理解,甚至有很多家長都沒有見過改革政策,一頭霧水,還談什麼理解,難怪很多家長這麼不淡定,擔心、害怕的家長的不計其數。
  • 體育入中考改革?美術音樂也要來?家長如何應對?孩子教育是硬仗!
    江蘇的孩子們,瑟瑟發抖了嗎 關於改革,江蘇曾身陷輿論,曾經的高考改革在今年的狀元身上引起了極大的討論。 體育老師當班主任,會影響中考成績麼?成為眾多家長擔憂的點。 並不是不願意孩子上體育課,哪個家長不想孩子身體素質優秀,制度之下,學術教育中成績是孩子必須第一位重視的,所以對於大部分家長是無奈,全面發展也是重擔。 當家長們反對美育納入中考時,究竟在反對什麼?
  • BBC紀錄片:教育與階層流動之困
    在英國,關於教育改革的爭論持續多年,已有兩任教育部部長對中國式教育模式頗有興趣。去年,英國政府還實施了一項計劃,把70多名小學數學老師派到上海,來學習中國同行的教學方式。  英國的教育部長為何看上中國填鴨式教育模式呢?他們和中國官員一樣有政績衝動。
  • 清華大學教授王文湛:孫子10歲,他的數學題我都不會
    這種注重尤其是自1977年高考恢復之後,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人們也越來越體味到教育的重要性。而在經濟富足、社會發展之後,如何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取得更好的成績也就越來越成為普羅大眾的追求之一。 這種追求之下,除了在子女中小學校的選擇之外,各種補習班、興趣班、奧數班也如雨後春筍一般層出不窮。畢竟,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不是?人家孩子學了,咱們能不學嗎?
  • 日本「寬鬆教育」——真相與思考
    日本大使館參事官藤岡謙一、北京日本人學校校長慄本和明、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楊東平、北京師範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所副所長高益民、21世紀教育研究院RISE青年學者北京師範大學博士生三友陽子參加了沙龍,和來到現場的教育學者、家長等一起探討了日本「寬鬆教育」的發展脈絡及其社會影響,共同交流義務教育的基礎價值觀和教育理想。
  • 來論|BBC紀錄片:教育與階層流動之困
    在英國,關於教育改革的爭論持續多年,已有兩任教育部部長對中國式教育模式頗有興趣。去年,英國政府還實施了一項計劃,把70多名小學數學老師派到上海,來學習中國同行的教學方式。英國的教育部長為何看上中國填鴨式教育模式呢?他們和中國官員一樣有政績衝動。
  • 高考錄取金字塔圖,給中國式家長狂熱預估孩子前途,澆了一盆冷水
    家長在孩子身上的這種期待,也會隨著對孩子、對環境、對客觀世界逐步加深認識而發生改變。 來看網上的一幅「中國當代父母對孩子前途預估變化」圖:
  • 李中清:教育公平 高考最佳
    教育機會在全世界都是很不公平的,但是中國的高考是一個例外。而美國的精英教育制度不是很公平,或者說它重視的不是孩子的能力,而是別的東西。以下為原文:青閱讀:《無聲的革命》一書出版,除了學術上的意義之外,你期待它在大眾層面產生影響嗎?這項研究與當今中國的社會現實有著什麼樣的關係?
  • 盤點各國教育「土壤」:美國系體驗式非填鴨式
    美:體驗式非填鴨式  美國在創新上之所以領跑世界,得益於社會良好的創新氛圍,和青少年創新教育的體制機制保障。官方和民間都為鼓勵創新出謀出力。  美國政府歷來重視創新。總統歐巴馬呼籲國會迅速行動,在全國創設15個製造業創新中心,確保下一場製造業革命發生在美國。
  • 要不要把英語「踢出」高考?浙大教授鄭強的觀點,家長掌聲叫好
    自從1978年鄧小平提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民的生活和思想不同程度地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和改變。在幾十年前,能夠說一口流利的英文的人會被大家當作知識分子高級人士看待,這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近些年來,不斷有「降低英語分值」、「將英語踢出高考考場」等言論的出現,社會各界對待此事眾說紛紜。前段時間,「浙江大學教授鄭強主張把英語踢出高考」的話題登上熱搜榜。
  • 高考改革研究報告:新高考如何融匯中西
    教育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培養拔尖創新型人才和使中小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高考是初等教育與高等教育的連接點,是教育改革的省力的支點。 截止到2018年世界上獲得諾貝爾獎最多的是美國有377人、英國130人、德國108人、法國69人、瑞典31人、日本28人,以色列、芬蘭人口雖少也分別有12人和5人獲獎。
  • 2020年高考錄取方案改革!賦分制改革!
    2020年對於這屆高三學生來說真的是不平凡的一年,很有意義的一次高考!但是這屆高三很多省份也迎來了新高考,北京市教委很早之前已公布了2020年高考改革方案。其中,關於綜合評價錄取試點方面的方案指出,原則上高考成績佔比不低於學生總成績的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