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7月19日報導 外媒稱,中國教育體系傾向於重死記硬背,輕批判思考——政府認為這種方式有礙國家發展。如今,中國官員在麻薩諸塞找到了一位倡導者來幫助革新他們的體系。
據美國《波士頓環球報》7月13日報導,作為向中國課程注入更多創造力所做努力的一部分,他們爭取到了波士頓學院教授麥克·巴尼特的支持。據信這是美國大學和中國K-12教育體系之間最早建立的類似合作關係之一。
報導稱,5月,巴尼特到訪中國會見教育工作者,並在一次會議上向數百名教師展示他的教學方式。
過去10年,執教于波士頓學院林奇教育學院的巴尼特在美國各地約2000所學校實施了他的實踐式、基於問題的教學項目。他的課程會討論一些複雜的問題:哪些樹可以更好地清除空氣中的汙染物?怎樣才能在都市環境裡擁有健康的農產品?
報導稱,學生利用多種學科知識解決問題,例如生物學、物理學、數學和化學。巴尼特說,他的宗旨是教育學生,在真實世界,數學和生物學等學科是融合在一起的,有的問題可能沒有「正確的」答案。
巴尼特說:「這就讓所有獨立學科,以及你在學校學到的東西,有了實際意義。」現年44歲的巴尼特來自沃爾瑟姆。
巴尼特的工作引起了凱爾文·崔(音)的注意,後者在中國推廣創新教育方法。崔說,大約40到50所學校,主要在華南地區,表示對這些課程有興趣。
報導稱,按照巴尼特的方法,崔希望中國能夠改變以考分為重點的教育模式,讓學生通過融合和實踐的方式學習物理、化學和生物學。
崔說:「我們用筆頭計算一切,但我們在現實生活中不動手實踐,現在是時候改變了。」
波士頓大學亞洲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夏洛特·梅森說,中國教育部希望教師用新方法教育學生,以便國家打造一支更優秀的勞動力隊伍。教育改革將使中國經濟模式從基於製造業轉型為基於服務業,這就意味著在工廠工作的年輕人會減少,更多人會尋求在高科技、管理以及智庫領域就業。
梅森表示,阻力很大,尤其是家長擔心這種改革可能不利於子女通過高風險的大學入學考試。
她說:「他們不相信創造力會提高考試分數。」
她表示,中國的教學風格以模式重複為重點,這可能對學習中文或數學是有效的。梅森說,教學方式一般是老師授課,學生的投入有限。
她說:「(學生)被迫汲取所有東西,尊重老師。這是一種非常恭敬、安靜的學習方式。」
報導稱,在學術生涯早些時候,巴尼特從未想過有朝一日他會在中國制訂課程材料。當他還在攻讀天體物理學博士學位的時候,他曾接觸過五年級學生,他發現他可以把大學階段的概念教給小學生。
他說:「五年級學生和大學生不一樣,他們會問很多問題,他們很好奇。」
在那之後,他轉修教學系統技術,學習如何利用技術教育孩子。在肯塔基東部貧窮小鎮長大的巴尼特說,他想把低收入學生就讀的資源不足學校作為目標。
報導稱,同為波士頓學院林奇教育學院教授的戴維·布盧斯坦和巴尼特共事了12年,他覺得巴尼特是一個充滿好奇心的人,總是有許多的想法。
布盧斯坦說:「麥克可以說是從事實踐課程開發的首屈一指的創造性天才之一。」
在5月合肥召開的會議上,巴尼特對大約500名教師講課,並和一群青少年學生交流。巴尼特把假幣給學生,讓他們「買」材料清洗變髒的濾水器。
他說,這個問題沒有一個正確答案,最貴的材料並不是最好用的。
他說,教師的反應「大都是積極的」, 「沒有正確答案這種理念受到了他們的歡迎」 。
報導稱,在接下來的幾個月,巴尼特和一個波士頓學院學生團隊將分析中國課程,並對現有的課進行修改,同時學習漢語。材料將授權給中國,他的團隊將利用這筆錢來資助他們進一步的工作。(編譯/汪強)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資料圖片:上海市普陀區陸家宅小學的學生課堂上舉手回答提問(攝於2010年11月27日)。新華社記者 劉穎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