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教育的本質是什麼?關於這一點,魯迅先生說:教育是要立人。而我們從小接觸的教育,也多是以培養我們成為一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為目標的。但是,同樣我們不可否認的是教育一樣有著社會性。
這種社會性,在封建社會中表現為學子接受教育,然後通過科舉制等途徑考取功名實現階級流動,晉升仕宦;而表現在現代社會中,一個人受教育水平的高低往往能夠決定了你的職業、收入,正所謂知識改變命運是也。
也正是由於教育的這種屬性,讓人們對子女的教育十分注重。這種注重尤其是自1977年高考恢復之後,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人們也越來越體味到教育的重要性。而在經濟富足、社會發展之後,如何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取得更好的成績也就越來越成為普羅大眾的追求之一。
這種追求之下,除了在子女中小學校的選擇之外,各種補習班、興趣班、奧數班也如雨後春筍一般層出不窮。畢竟,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不是?人家孩子學了,咱們能不學嗎?頗有一絲「逼上梁山」的意味,但又決然是不能落後的。於是,關於這些教育方法、方式也就總會鬧出一些讓人感覺匪夷所思卻又事後感同身受的「笑話」。
清華教授卻不會孫子10歲的數學題
前些時日,便有清華大學教授王文湛在講座時,公開了自己的一件「糗事」——孫子10歲,他的數學題我都不會。
王文湛,何許人也?可能大家並不熟悉。我們且不論清華大學教授這個已經足夠光鮮的頭銜,另一方面講王文湛還是資深的教育家、曾經出任過國家副總督學等職務。可就是這樣一位常年主抓國家中小學教育的清華大學教授,卻被小學生的數學題難住了,是名不副實嗎?非也,乃是這題目是奧數題目,不按常理。
對此,王教授也直言不諱地說到:現在的奧數題,不過是文盲的戲法罷了,可偏偏有很多家長對此都注重,非要相信這種教育。
這件事能怪家長嗎?肯定是有關係的,但卻更多的是被迫而為之,成年人更明白世界的每一步都不容易。奧數是數學奧林匹克競賽的簡稱,顧名思義既然是競賽,自然也就是拔優的。在我國,奧數的起源並不晚。得益於華羅庚等人的提倡,自1956年便已經恢復了中學數學競賽,還舉辦了高中數學聯賽。此後的幾十年裡,我國也形成了小學、初中、高中的全體系競賽。而在這些競賽中,獲得優異成績的學生不僅會獲得表彰,還會在小升初、初升高乃至高考中獲得相應的加分獎勵。
單是這一點,就已經足夠「誘人」。這也是許多父母不顧及孩子是否合適學習、是否有興趣學習便讓孩子參加奧數輔導的原因所在。這一點上,即便是王文湛教授也不能免俗,否則他的孫子要學習奧數嗎?
可是,這學習的人多了、競爭大了,學校、教育輔導機構自然就要想方設法地來讓學生脫穎而出。這其中,最簡單、最直接的方式也就是填鴨式教學。在加大奧數題目難度、以奇致勝的同時;考慮到孩子們難以理解數學的奧秘,改為解題為主,讓孩子們單純的死記硬背、生搬硬套。
這樣的做法,短期而言肯定是有效果的。可是,對孩子們的數學教育缺乏從興趣入手、從數學思維培養入手,後果自然而然的就是極大概率的讓孩子們喪失數學興趣、喪失思辨的能力。這一點如柳智宇等數學天才取得了奧數金牌最後卻毅然決然地要拋棄學業,出家為僧等事例上便可以窺見一二。
事實上,如王文湛教授有著一致看法的還有著名的美籍華裔數學家丘成桐等人。丘成桐先生,作為世界知名的數學家、菲爾茲獎獲得者,他在數學領域貢獻卓然。但當他談及我們對孩子的這種教育方式時,也痛心地說:中國教育再這樣發展,至少要倒退20年。
如何培養孩子數學學習?
王文湛教授的經歷,相信很多家長也都遇到過。可作為家長、父母,面對如此激烈的競爭,又要如何培養孩子的數學學習呢?
其一:興趣的培養自然是必不可少的。
如愛因斯坦所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首先讓孩子有了興趣去感知數學、體味數學之美,才不至於讓孩子深陷填鴨式之中喪失對數學的初始動力。
其二:用孩子擅長的事物去增進他們對數學的興趣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有著形形色色的事物。它們是一片森林,是一棟棟高樓大廈,是一排排的工廠,是奔騰著的河流。這些事物中,無一不與數學有關。數學中需要做題,但數學更是對事物的量化,它可以在寫作、體育等等項目中讓孩子體味數學之美。
數學的運算、邏輯公理也都可以在這些生活的方方面面、孩子們擅長的點中表現得淋漓盡致。讓孩子擅長的事物開始,慢慢的它們就能找到對數學的發自內心的渴求。
其三:數學同樣可以是如歷史般深邃的
孩子的觀念養成,通常與父母、家長息息相關。而在家長中,不乏對數學談之色變的存在,因為家長的世界中微積分等似乎距離我們很是遙遠。
可是,這背後的數學故事、數學家的成長趣事卻是可以簡單溝通的。一如數學王子高斯的成長故事,祖衝之的故事,這些都是讓孩子發現數學背後深邃的歷史底蘊的方式方法。
其四:模塊化、系統化的知識準備
不可否認的一點是,作為父母、家長我們的知識結構與孩子們的知識結構是有著極大差別的,尤其是對小學、初中的孩子而言。一些定理、公式,如解析幾何、微積分、函數等他們都鮮有涉及,因此在做作業請教我們時,我們家長的講述總有一種「雞同鴨講」的意思。
為此,我們應該有的就是為孩子們準備模塊化、系統化的知識。如此,既能讓孩子在學習中由淺入深去發現原來數學的目的是簡單化,而不是孩子們認為的數學好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