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對於中國的科普事業,在參與科技部組織的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專題——創新文化與科學普及研討活動時,吳國盛提出了自己的思考——當前中國科普事業的著眼點應該是如何提高成效。他主張,目前,科學普及走向科學傳播,不僅需要觀念變革,還需要現實層面上科普機制的轉變。
吳國盛 北京大學科學史與科學哲學教授、北大科學傳播中心主任,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副理事長、北京科普創作協會副理事長。著作有《反思科學》、《讓科學回歸人文》、《自由的科學》、《追思自然》、《科學的歷程》、《希臘空間概念的發展》等。
科普(科學普及)是正規教育體制外的、以提高公眾科學素質為目的的全民終身科學教育。
科普的重新界定
什麼是科普?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應該放在首位,因為關於中國科普事業宏觀戰略問題的種種考慮,都必須以對「科普」的內涵和外延的規定性作為前提,否則就會陷入混亂。我們提出如下的定義:科普(科學普及)是正規教育體制外的、以提高公眾科學素質為目的的全民終身科學教育。
在這個定義裡,要強調的有三個要素。
一是把科普的目標規定為提高公眾科學素質,不只是為科學事業提供後備隊伍,也不只是為農民脫貧、為企業解困等直接為經濟建設服務的具體行為。這個更廣泛和深遠的規定符合目前各方面的共識。政府、社會、學界目前均意識到,公眾科學素質的提高,有利於增強勞動者的素質、提高勞動生產力;有利於提升全民族的文明水平,從而最終提升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這是科普事業之所以重要而又迫切的一個根本原因。
二是明確科普是正規教育體制外的科學教育。這是對科普之外延的一個限定。我們強調科普工作的重要,但不能無限誇大,也不能大包大攬。我們必須清醒地意識到,提高公眾科學素質的主力軍是正規教育體制。《2003年中國公眾科學素養調查報告》顯示,公眾的文化程度與公眾科學素質呈正相關。文化程度越高,科學素質越高,而未上過初中的人群科學素養為零,也就是說,科普工作對於提高這部分人群的科學素養根本不起作用。因此,正規教育即各式各樣的學校教育,是提高公眾科學素質的主力部隊。在全國城鄉的每一個角落不折不扣地全面推行9年制義務教育是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的根本途徑。
三是明確科普是全民終身科學教育,這是對科普事業特殊性的規定。儘管正規教育在提高公眾科學素質方面發揮主要的作用,科普工作依然是必不可少的。理由有二。
第一,由於中國的特殊國情,中國的正規科學教育起步晚,地區發展極度不平衡。中國許多地區的正規教育體制不健全、不發達。從整體上看,中國青年人有機會上大學的比例很低,就是九年義制務教育在許多地區也沒有真正實現,因此相當比例的國民並沒有接受完整的九年制義務教育,這種特殊的國情造成了學校教育的許多真空地帶,在這些學校未能覆蓋的地方,學校外的科學教育即科普工作就成為十分必要的補充手段。
第二,學校教育從時間和空間上講是有限教育。即使一個人有幸從上小學一直上到博士畢業,這樣的人佔中國公民的比例是很低的,但博士讀完了,他也就結束了他的正規學校教育,走向社會。然而,科技的發展一日千裡,新的知識信息層出不窮,為了跟上科技發展的形勢,就要求作為終身科學教育的科普工作來補充。學校教育從空間上講也是有限教育,只面對自己的在校學生,而對離開學校的學生以及告別了學生生活的人——這些人佔公民中絕大多數——學校教育未能覆蓋,需要作為全民教育的科普工作來補充。
中國現階段科普工作實際上存在著兩大主要陣地,各自涵蓋不盡相同的內容。一是實用技能科普,包括兩部分,第一部分是日常生活中的實用科技知識普及,如家電使用、栽花種草、衛生宣傳、健康教育等;第二部分是職業技能培訓,如工廠技工培訓、農村適用技術推廣與農業技術人員培訓。二是科學素質科普,主要內容是提高全體公民的現代科學素質,包括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對社會的影響以及提高公民參與科學決策的意識和能力。
科普工作的這兩大陣地的形成,與中國特殊的國情有關,與傳統的科普運行機制有關。中國社會正處在一個從計劃體制向市場體制全面轉型和飛速發展的時期,這種轉型和發展必將對傳統的科普的運行機制、科普陣地、科普主力隊伍以及政府在科普工作中的角色,帶來根本性的影響。
計劃體制時代,工作講「產出」,不講「市場」、不計「投入」。
機制之變:計劃到市場
過去計劃經濟的時代,政府把科普工作劃歸科協系統,科協系統是科普工作的正規軍。在基層組織,科協利用自己的準政府職能主要從事實用技能科普。在科學界,科協利用自己作為全國學會組織之總攬的優勢,鼓勵科學家從事科普創作,以提高公眾的現代科學素質。這正是當前中國科普工作兩大陣地的體制根源。
計劃體制時代,工作講「產出」,不講「市場」、不計「投入」。依靠政府撥款,完成政府指令完成的工作。工作成效如何?「投入」與「成效」是否成比例?不大考慮。隨著政府體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市場經濟體系的逐步完善,中國社會的各項事業均將經歷一個由計劃體制向市場體制轉軌的過程。傳統科普運行機制中不計投入、不管成效的做法,必將被「成本效益核算」的市場運行機制所替代。
計劃體制時代,政府包辦一切社會工作,並且將某項事業以指令方式分配給特定的部門,這造成了各項事業社會運行的條塊分割局面。對於科普這樣一些影響面廣、需要社會各界力量參與的活動,這種條塊分割的社會運行有很大的局限性。市場體制在放開了民間力量的同時,也削弱了條塊分割的傳統局面。
在科普工作從計劃體制向市場體制轉變的過程中,有兩個新興的力量已經或正在浮現,它們的出現將極大地改變傳統的科普運行機制:第一是大眾傳媒;第二是產業化科普。
大眾傳媒過去被定位成「宣傳工具」,歸屬於宣傳口管理,與科協系統不發生關係。科協系統能夠提供的只是「宣傳品」的製作,也就是科普作品的創作,至於是否宣傳、如何宣傳、宣傳給誰,很大程度上是管不著的。也就是說,科普作品是否能夠有效地傳播到受眾中,不在傳統的科普工作的考慮範圍之內。
過去20年來的改革已經重新確立了大眾傳媒作為大眾傳媒的位置,它以市場化運作的方式,迅速傳播和反饋社會各界的聲音,已經成為起主導作用的信息傳播渠道。如果考慮到科普工作的成效方面,那我們就不能不說,大眾傳媒已經成為科技信息傳播的主渠道。《2003年中國公眾科學素質調查報告》顯示,中國公眾獲得科學技術信息的渠道(可重疊)93.1%來自電視,69.5%來自報紙,31.9%來自廣播,27.1%來自雜誌,16.2%來自圖書,5.9%來自網際網路,2.6%來自音像製品。應該看到,大眾傳媒中,電視在科普工作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主導作用,已經遠遠超過圖書、報刊、雜誌對公眾的影響,而且該調查還顯示,越是在落後地區,尤其一些偏遠的農村地區,觀眾對科學知識的獲取越依賴電視。也就是說,電視對最廣大的公眾的科學素質的提高起主要作用。與之相反,傳統科普運行機制中的主要科普工具即科普場館卻沒能發揮較大的作用,調查顯示,92.3%的公眾在過去一年內沒有參觀過任何科技場館。
科普過去被確定為政府包辦的一項社會公共事業,沒有產業化的空間。儘管在將來的很長一段歷史時期,科普仍將是一項必須由政府支持的社會公益事業,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科普事業中存在著企業化運作的巨大空間。
從科普成效的角度看,政府若能通過頒布政策激發以盈利為目的的企業化科普活動,所收得的成效將遠遠大於政府直接著手此項工作。科普企業化包括兩方面的內容。第一,是企業直接生產科普產品如出版發行科普圖書、雜誌、音像,製售科普教具、學具,開設科普場館等;第二,是工業企業為了推銷自己的產品,通過多種方式向公眾普及與產品相關的科技知識。DVD《發現》和電影《宇宙與人》走向市場的巨大成功,充分顯示了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能夠在推進科普事業中發揮巨大的作用。
2003年6月,依據《科普法》第25條關於「國家支持科普工作,依法對科普事業實行稅收優惠」的規定,結合當前中國科普事業發展的實際情況,經國務院批准,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海關總署、科技部、新聞出版總署共同制定了《關於鼓勵科普事業發展稅收優惠政策》,這一政策將為科普的企業化運作創造一個優良的外部條件。
必須看到,大眾傳媒和科普企業化兩股新興力量的崛起,已經在悄悄地取代傳統的科普運行機制的「主導地位」(雖然傳統科普機制本身並未也不能被取代),儘管它們常常沒有意識到(也未宣稱)自己正在從事的是科普工作。而計劃體制下設立的各種各樣的科普機構,隨著計劃體制本身的弱化普遍面臨危機。實際上,如果不能適應市場的需求,結果必定被市場所淘汰,光靠國家暫時的保護和扶持是難以起死回生的,必須有意識地面向市場,進行體制改革和創新。傳統體制下的科普工作面臨著「投入不足」、「成效不大」,而悄悄打開受眾市場的產業化的大眾傳媒正發揮著科普主力的作用,也許可稱做「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
事實上,市場化將會使專門的「實用技能科普陣地」慢慢消失。
陣地之變:實用技能到素質
由計劃體制向市場體制轉變的這一大趨勢,也反映在科普主陣地的轉移方面。
隨著九年制義務教育在城市的全面普及,以及正規教育體制在農村以及老少邊窮地區的逐步完善,以普及初等科學技術知識為目的的實用技能科普將逐步退出歷史的舞臺。而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農業技術推廣、農村適用技術開發、化肥種子農機站等原本屬於實用技能科普的工作,慢慢由專門的企業以市場化、社會化方式運作,基層科協系統逐步融入各級政府的經濟建設主戰場中,扮演各級政府脫貧致富工程的科技顧問的角色。「科普」的色彩越來越淡,脫貧致富的現實功利目的越來越強。與之相應的是,企業為了提高自己的勞動生產率,也介入了對職工的技術培訓。事實上,市場化將會使專門的「實用技能科普陣地」慢慢消失。
另一方面,提高全體公民的現代科學素質的問題越來越突出。如果說以幫助農民脫貧致富為目的的「實用技能科普」只是解決當下的、暫時的問題的話,那麼,公眾科學素質的提高則有著更廣泛和更深遠的意義。它首先也關係到農民改變自己的命運的問題。十多年來,農民進城打工已漸成潮流,在本鄉本地脫貧致富甚至不再是青年農民中的主體,相反,大多數青年農民背井離鄉,來到他們完全陌生的城市打工。但由於缺乏現代科學文化素養,這些農民工的命運並沒有很大的改變。他們找不到除出賣勞力之外的工作,他們的行為舉止得不到城裡人的尊重,他們的個人權利經常得不到維護。提高他們的科學文化素養,是改變他們不幸命運的重要途徑。
隨著城鄉一體化的加速,無論是農民還是工人,是農村居民還是城市居民,都需要考慮如何適應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生活的節奏和規範,而在這些節奏和規範之中高度滲透著現代科學技術。一個人的現代科學素質既決定了他是否能夠成為一個合格的勞動者,從而能夠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也決定了他是否能夠適應現代生活的範式,成為現代文明社會的積極建設者而非消極毀滅者。中國政府已經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科普的主陣地正在從傳統的實用技能科普向科學素質科普轉變。
近些年來,對科學素質的理解已經由過去單純的科學知識素養,過渡到包括掌握科學知識、懂得並能熟練運用科學方法、理解科學對社會的影響從而具有參與國家科技決策的意識和能力在內的綜合的科學素質。對於以提高綜合的科學素質為目的的科普工作來說,必須更新和擴展科普觀念,把科學和民主兩大啟蒙要素同時貫穿在新時期的科普工作之中。新科普的目標是,不但要使人(因為有科學知識而)「聰明」起來,還要使人(因為有參與科學決策的意識而)變得「有尊嚴」起來。
科普隊伍的職業化、專業化不夠,科普專業人才缺乏,是目前制約我們科普事業取得最大成效的直接原因。
主力之變:業餘到職業
在傳統的科普看來,科普就是專業科學知識的通俗化,因此科學家常常被看成是科普的主力軍。其直接的理由是科學家最懂得科學知識、最內行,對科學最有發言權。近幾年又增添了新的理由,說科學家所從事的研究工作花的是納稅人的錢,科學家有義務向公眾普及科學知識。與這個理由相關的,出現了一些意見,比如,要求有關部門制定政策,強制性地要求科學家在做完學術研究之後同時要對自己的科研工作做一個科普版本;要求有關部門制定政策,強制性地規定做科普工作也算科研成果,也可以評職稱等等。
實際上,科學家的主業應該是科學研究,應該把主要精力放在推進科學前沿上,科普無論如何是他們的副業。科普是與科研完全不同性質的一類工作,科研搞得好的科學家不見得搞科普也在行。所以,他們雖然對科學最內行,最有發言權,但是搞科普不是他們的正業。至於說科學家花的是納稅人的錢,他們有義務搞科普,那是從科學共同體整體上說的,也就是說,整個科學共同體有必要支持科普事業,而不是要求每位科學家都直接從事科普工作。
事實上,科學共同體可以通過多種方式支持科普事業,讓科學家直接從事科普工作只是其中的一種。實際情況也是,熱情參與科普工作的通常只是一些「退伍」的科學家。
應該肯定,科學家在傳統科普事業中一直發揮著主力軍的作用。幾十年來,中國的科學家群體以科普講座、科普報告和科普寫作的方式,為中國的科普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很顯然,一個沒有職業化隊伍的社會事業不可能取得廣泛而深入的成效。當前科普工作的效果不盡如人意,主要是過分把注意力放在動員科學家參與(雖然這無疑是十分重要的)上,而忽視了真正的科普主力軍即科普專業隊伍的培養、引導和管理。
由於大眾傳媒(包括新聞出版、電視、電臺等)成了信息傳遞的主要渠道,它們面對最廣泛的人群,今日科普的主力軍應當是大眾傳媒中的科技傳媒。前面提到的《2003年公眾科學素養調查報告》已經顯示,科技傳媒在中國科普事業中發揮著最大的作用,全民科技素質的提高與科技傳媒的工作直接相關。因此,所謂專業科普隊伍主要指的是專業化的科技傳媒隊伍工作者,包括報社、雜誌社、電臺、電視臺、出版社的科技記者、科技編輯、科技編導,當然也包括科普場館的科普輔導員、講解員、教具設計和製作者以及職業科學作家。
目前存在的問題是,科技傳媒對於自身所肩負的科普工作的使命缺乏足夠的自覺,政府用於支持科普事業的各種資源(財政支持和政策傾斜等)沒有真正有效地用於科技傳媒,科技傳媒工作者的職業化專業化程度太低。
在這些問題中,科普隊伍的職業化、專業化不夠,科普專業人才缺乏,是目前制約我們科普事業取得最大成效的直接原因。
職業化不足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中國的傳媒體制正處在轉型時期,尚未成熟和穩定,傳媒人員的職業流動性太大,許多科技傳媒工作者本來並不是幹這一行的,也沒有打算一輩子幹這一行。
第二個就是缺乏職業化的科技傳媒專業人才的培養機制,儘管近十幾年開辦了越來越多的新聞傳播學院,但是科技傳播專業十分缺乏,只有中國科技大學設有一個科技傳播系,招收本科生。「由於缺乏科學傳播的專業教學體系,成千上萬從事科技影視、科技報導和科技出版的編導、編輯與記者,很少受過正規科學傳播學的訓練。缺乏一支專業化的訓練有素的科學傳播隊伍,大眾傳媒就難以開展高水平的科學傳播工作。」人才問題已成為中國科普傳播的瓶頸,在高校建設科學傳播專業是大勢所趨。
政府在科普事業中扮演的角色發生重大轉變:政府要改變大包大攬、直接開展科普活動的傳統做法,轉而推進科普的社會化、產業化、民間化。
職能之變:直接管理到引導
與計劃體制向市場體制的轉變相關聯的最大的趨勢是,政府在科普事業中扮演的角色發生重大轉變:政府要改變大包大攬、直接開展科普活動的傳統做法,轉而推進科普的社會化、產業化、民間化;政府不再直接從事科普工作,而主要執行資源分配和管理監督的職能。
受多年計劃體制的影響,中國科普的民間化、市場化程度極低,這是制約中國科普工作可持續發展的一大瓶頸。應該放棄過去那種政府包辦科普的思路,大力鼓勵民間化、市場化。目前官方直接組織的科普工作較多形式化,以造聲勢見長,實效不大。按照市場核算的眼光看,投入與收效不成比例。
因此,我們提出三點建議:第一,政府目前要在制定適應市場經濟體制下的科普政策上下功夫,改變目前以政府直接參與、計劃味道很濃的科普政策體系。第二,政府要考慮多種方式的加大投入,而改變過去「直接撥款、撥到部門」的傳統思路。要考慮建立一個獨立的國家科普基金會,以基金會的管理方式統籌管理國家科普經費的發放和監督使用。對社會公益事業的支持,也可以採用基金會的方式進行,改變計劃體制下監督管理不力的問題。第三,要考慮通過稅收優惠的方式,推進科普事業的產業化、市場化,引導民間資本向科普事業注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