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生所做的是我註定要做的事,就是拉第二小提琴,而且我想我做得還不錯。我很高興我有像馬克思這樣出色的第一小提琴手。」
200年前,於大洋彼岸,於蒙昧之中,誕生了偉大革命的導師、不朽豐碑的偉人、自謙為第二提琴手的恩格斯。
他與馬克思共同起草了《共產黨宣言》,共同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恩格斯的一生,是為人類解放奮鬥不止的一生,是為改造世界戰鬥不息的一生,是為追求真理攀登不已的一生。
200年風雨如晦,他的思想雖歷經歲月更迭,一直到今天仍都在熠熠生輝。是什麼給予了這種思想超越時間的力量?是什麼讓他被世人永久追念?
紀錄片《卓越的恩格斯》給出了答案。
一部定位時空的「打卡地圖冊」
說完故事容易,說好故事難。
如何把偉人故事說透、說好,成為了擺在每個紀錄片工作者面前的難題。
為了解決這道難題,《卓越的恩格斯》創造性地借用了時下潮流的打卡地圖理念,通過「定位時間坐標+定位空間坐標」的雙重打卡方式為觀眾緩緩拉開展示恩格斯生命歷程的捲軸。
這幅打卡地圖,不僅是空間地圖,也是時間地圖。
從1820年恩格斯誕生,到1841年恩格斯入伍;從1848年《共產黨宣言》發布,到1871年巴黎公社起義;從 1883年馬克思去世,到1895年恩格斯逝世……
《卓越的恩格斯》把若干重要的時間節點串成了一條時間進度條,一端連著起點,一端連著終點,中間穿插著無數有關恩格斯的大事年表,讓觀眾像在觀看電視劇一樣擁有了追劇感。
從德國伍珀塔爾市、不萊梅、柏林、科隆,到英國曼徹斯特、倫敦,再到法國巴黎、布魯塞爾,瑞士……
從弗裡德裡希·恩格斯大街到布魯塞爾同盟路7號、曼徹斯特海德路252號、倫敦瑞琴特公園路122號、英國海濱小城伊斯特本……
每提及一個地區,紀錄片都會用動漫地圖來再現恩格斯遷移的軌跡,除了展示當時的照片、手繪圖片或影像資料,還會著墨展示如今的風景畫面,譬如運用航拍等拍攝手法帶領觀眾打卡現在的恩格斯故居、馬克思故居、羅浮宮、雷讓斯咖啡館、天鵝飯店、倫敦塔橋等知名景點。
《卓越的恩格斯》以恩格斯的生命歷程為主線,通過有形的空間地圖與隱形的時間地圖,以空間打卡與時間打卡的方式,帶領觀眾回顧恩格斯卓越的一生,其間輔以文獻物證、風光變換,喚醒觀眾沉睡的記憶。
這種一邊打卡一邊看紀錄片的方式化枯燥為有趣、化呆板為活潑,更契合當下觀眾的視聽消費習慣,為觀眾創造了可以不斷塗鴉的想像空間。
一部全知視角的「光影啟示錄」
太多的資料記下了偉人的豐功偉績,文字、圖片、數字、音頻、視頻,各種媒介都留下了有關偉人的記錄。
但難題緊隨而來,如何從卷帙浩繁的資料文獻中挖掘閃光的歷史碎片?如何從千篇一律的媒介作品中脫穎而出,找到能夠與觀眾同頻共振的契合點?如何避免掛一漏萬敘述不周?
紀錄片《卓越的恩格斯》推陳出新,運用360度全知視角,於不斷變換的光影中還原歷史、講述故事。
這種360度全知視角體現在三方面:
一則是歷史文獻的還原。歷史文獻勝於一切雄辯。紀錄片再現了大量恩格斯的手稿、繪畫與漫畫作品,用以佐證恩格斯的人生經歷與成長之路。也引用了諸如《伍珀河谷來信》《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等經典作品中的論述。
沒有一盤散沙毫無章法地堆砌偉人的成就,《卓越的恩格斯》選擇從小的切入口,代入史實和文獻資料,引導觀眾見微知著。
一則是對於細節的考究。如當解說詞提到「從巴門教堂傳出的,依舊是中世紀的鐘聲」 」時,輔以洪亮悠揚的鐘聲配樂;當提到「棉花大亨們擁有巨額財富,廣大工人卻處於悲慘的境地」時,配以當時反映受剝削童工的圖畫。
這些對於細節的考究和打磨,使紀錄片更具歷史厚重感,也使其更具說服力和沉浸感。
一則是他者視角的凝望。紀錄片既引用了馬克思對好友恩格斯的評價:「要我丟開你不管,哪怕是一分鐘,都是純粹的幻想。你永遠是我的最知心朋友,正像我希望自己是你的最知心朋友一樣。」
也有來自當今學者如閆志民、豐子義等人的評價,紀錄片借用他者視角凝望恩格斯,賦予故事客觀性與真實力,也使恩格斯的人物形象更具血肉、更加豐滿。
在360度全知視角帶領下,紀錄片在不斷切換的畫面中完成對恩格斯形象的勾畫以及對他事跡的講述。而更重要的是在敘述當中,觀眾也會有所收穫、有所啟示。
一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就是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們的後繼者們不斷根據時代、實踐、認識發展而發展的歷史,是不斷吸收人類歷史上一切優秀思想文化成果豐富自己的歷史。因此,馬克思主義能夠永葆其美妙之青春,不斷探索時代發展提出的新課題、回應人類社會面臨的新挑戰。
200年過去,恩格斯仍被世人懷念,這不僅是因為他為人類留下了寶貴的思想財富,更是源自他對人類生存與發展這一命題的不懈問詢與關切。他不僅關注遼闊蒼穹,也關注蒼穹之下的每一個微小個體;不僅關注世界格局的演進,也關注普羅大眾的解放。
他的心裡裝有一個世界,也裝有無數的人。
恩格斯書寫了人類的歷史,而紀錄片《卓越的恩格斯》書寫了他的歷史。
是致敬,也是緬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