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個下鄉「知青」到工農兵大學生,從一名藝術工作者到一個成功的下海商人,宋文強一直沒有忘記自己心中的夢想。經宜昌市專利事務所代理申請,他的多項發明獲得國家專利局頒發的「實用新型專利證書」,如今,他正在為下一個目標——自己的發明大批量生產繼續努力。
折騰常用的玩意兒讓生活變得更簡單
宋文強的多項發明都跟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對大家習以為常的一些東西,經過宋文強稍微的改動就成了一些非常實用、便利的生活用品。
普通的衛生紙架,使用時需要兩個手的配合,在出紙口裝上一個薄薄的塑料片,單手就能輕輕地拉開紙巾;提到攪拌雞蛋,一般人的第一選擇是用筷子攪,不過那樣很難攪勻還容易濺出來。他的發明很簡單,將一個手動刮鬍機拆開,借用它的機械原理,在前面裝上一個攪拌頭,雞蛋很容易就攪勻了。
鞋底清洗機是用一個塑料盒加上一個圓柱狀的滾筒組裝的。因為沒有產品可以借鑑,又要符合方便又簡單的原則,宋文強費了不少心血,經過幾年的摸索,2000年,這種可使人免去進門換鞋的產品終於上市了,腳直接踩在上面,前後踩動滾筒就可以清洗鞋底了。
宋文強的發明還有拉杆式窗簾裝置、防偽酒瓶等,「我主要是折騰一些生活中常用的玩意,把這些東西用著不舒服的東西改一下,讓它用起來更順手一些。」
把每一個靈感升華快樂其實很容易宋文強1952年出生,是地地道道的宜昌人。他是1969年的「老三屆」,1975年湖北藝術學院(武漢音樂學院前身)畢業,一生經歷豐富,下過鄉,幹過泥瓦匠,做過電焊工,大學畢業後到湖北省歌舞團和宜昌市歌舞劇團拉小提琴,後到一家報社作了6年校對。1987年下海經商,如今幾乎沒怎麼做生意了,一心一意搞他的小發明和創造。
一個學藝術的,怎麼會對發明產生興趣呢?宋文強告訴記者,他其實從小就喜歡「折騰」,老是把家裡的東西拿來「組裝」。做生意攢了一點錢後,就想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了。最開始他也是從電視和報紙上獲取信息。比如打蛋器他就是從一部外國電影中看見的,而防偽酒瓶則是在報紙上看到假酒多,以一個生意人的頭腦發現做酒瓶防偽有商業前景,於是拿著家裡的酒瓶進行改造。
問起宋文強的發明訣竅,他表示最主要的是有了靈感就馬上做,「其實每個人在看到一個不怎麼合手的東西時都會有靈感,只是時間一長可能就忘了,但如果你馬上就把你的想法做出來,那可能就是一項發明了。」上個世紀90年代,宋文強的名字出現在《中國專家人才庫》上。將近40歲的時候,放棄自己的專業去開始全新的生活,「剛開始我的發明只是自己用,後來經人指點才去申請專利。其實只要能用著自己創造出來的東西,那種快樂就已經足夠了。」
專利申請的成功給了他物質和精神上的動力一個發明完成下來,耗費精力不說,沒有足夠的錢也不行。為申請專利,宋文強已經自掏了幾萬元的經費。」你看到的只是我申請成功了的,因為不實用或不方便等原因沒成功的還有六七十種。」
2000年,宋文強在宜昌辦了個生產鞋底清洗機的小廠。同年在國貿和九州租下攤位進行試銷,由於定價較高和宣傳不到位,銷售僅僅持續了1個月就宣告失敗,防偽酒瓶等其他發明也沒能成功地向廠家推銷出去。由於醉心發明,那幾年宋文強基本上中斷了自己的生意,一直在「吃老本」,經濟開始吃緊。「說實話,我都有點想放棄了,我並不想靠發明來掙多少錢,可發明出來後投產又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那段時間宋文強開始迷惘,關鍵時刻,專利申請成功給了他動力,「看著我的專利申請被批准,我決定還是繼續下去,用做生意來養活發明。」2002年,宋文強去了深圳,在那裡繼續著他的發明夢想。
尋找合作夥伴期待發明轉化為產品面市現在的宋文強成了「空中飛人」,經常是深圳、宜昌兩頭跑。「現在我待在宜昌的時間還沒在外面多。」儘管生意很忙,宋文強還是把大量的時間投入到了發明上,「我參加過十幾次高交會,每次都是專門去看那些便於攜帶,能增加生活趣味性的小產品,從中吸取營養來完善我的發明。」
「其實我現在又有了幾個想法,已經開始付諸實踐了。」談到未來,宋文強顯得很有信心,「儘管現在由於錢的原因,自己不能開廠,但我對發明的市場前景還是蠻看好的,如果有廠家願意把我的發明變成產品,我就決定把專利賣出去或者以專利入股,那樣我就有足夠的資金來把我另外幾個點子變為現實了。以後的日子還長著呢,總有一天我會親手讓我的發明全部出現在市場上。」
記者手記發明,生活的快樂
初見宋文強,很難想像面前這個清瘦的中年男人已經50多歲了。他的眼睛看起來特別有活力,每當他談到自己的發明時,那種興奮的感覺就像是一個孩子。在整個採訪過程中,宋文強提的最多的就是「快樂」。是的,他的發明沒能使人們的生活出現驚天動地的變化,或許只是改變了生活中的一些細節,可就是這些細節讓他和正在使用這些發明的人得到了快樂,也許正像他所說的那樣,「生活,快樂就好。」(見習記者劉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