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實施清汙分流之後,南蛇坑湧從嚴重黑臭變成了清澈見底。
南都記者 劉軍 攝
南都訊 記者劉軍 通訊員趙雪峰 曾經嚴重黑臭的南蛇坑湧一兩個月就變得清澈見底了,以至於很多人都不相信。昨天,廣州市河長辦在南蛇坑湧召開現場會議,決定借鑑南蛇坑湧的成功經驗,全面啟動廣州市合流渠的汙染整治。
河湧清汙分流 兩月清澈見底
位於天河區的南蛇坑湧發源於白雲山,流域面積約2.06平方公裡,流域範圍內有陶莊社區、範屋社區、蘇莊社區以及伍仙橋社區,屬沙河汙水系統,是沙河湧的一條支湧。河湧附近的居民反映,在去年年底,南蛇坑湧還是一條嚴重黑臭的河湧,結果一兩個月之後,不僅黑臭消除了,而且突然就變得清澈見底了。還有人懷疑是為了改善沙河湧的水質而在上遊放了自來水。
事實上,這是天河區住建水局對河湧進行清汙分流的結果。廣州市水務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副院長況娟娟介紹,南蛇坑湧沿線為合流渠,流域範圍內的生活汙水、平時白雲山流下來的山水、雨天的雨水都會通過合流管道進入南蛇坑湧。河湧在沙太路匯入沙河湧口設截汙堰,汙水接入沙河系統沙河湧右岸的汙水主幹管,繼而送到汙水處理廠進行處理。
儘管最終的汙水都送到汙水處理廠進行處理了,但1 .8公裡長的南蛇坑湧承擔了汙水管渠的功能,因此水質卻是烏黑髮臭的。
況娟娟說,他們先在南蛇坑湧沿線敷設新的汙水管網,將居民的生活汙水接入到管網系統送汙水處理廠處理,白雲山流出的清澈山水繼續讓其流入河湧,使得流入南蛇坑湧的清水和汙水進行分流。清水不再通過合流管進汙水管網,汙水處理廠每天少處理一萬噸汙水,而河湧每天有一萬噸清水24小時持續不斷在河湧裡面流淌。因此有了清澈見底的效果。
摸清底數是工程成功的前提
工程聽上去原理好像很簡單,之前怎麼就沒有想到呢?現場有人發出疑問。況娟娟回答道,每條河湧的情況都不一樣,因此廣州的河湧治理要求做到一河一策,南蛇坑湧的治理思路雖然簡單,但在提出這個思路之前,做了大量極其細緻的工作。
況娟娟表示,首先通過洗樓、洗管、洗井、洗河的四洗工作,不但摸清了河湧的基本情況,還將河湧所覆蓋的流域範圍內的排汙情況、管線情況等摸查得非常清楚。「在這期間我們摸查了檢查井3141個,管線48.11公裡,發現錯接404出,發現3、4級結構性缺陷318處,發現3、4級功能性缺陷733處,涉及四個社區的洗樓工作摸查了1261棟樓房,1544戶工商戶,雨水立管2313根、汙水立管2361根,雨水汙水混合管937根,化糞池1221處……」
況娟娟表示,河湧的排汙情況摸查清楚之後,有問題的就解決問題,設計方案也就出來了。僅483米長的暗渠就清理出垃圾和淤泥1279立方米。
南蛇坑湧經驗將在全市推廣
南蛇坑湧此前是一條嚴重黑臭的合流渠,它的變清給廣州市其它合流渠的治理提供了一個成功的範例。
廣 州 市 河 長 辦 常 務 副 主任、廣州市水務局局長龔海傑介紹,據初步統計,全市有合流渠箱2 9 3 k m,其中中心城區240km。據初步摸查,越秀區有渠箱27公裡,天河區100公裡,白雲78公裡,海珠9公裡,荔灣18公裡,黃浦區8公裡,番禺18公裡,花都35公裡,各區要結合「洗管、洗井」行動,進一步摸查全區範圍的合流渠箱,在1個月內查清管渠養護管理單位及養護狀況,釐清渠箱排水功能,列出清單。
此外,要按照河長制的落實原則,逐一落實合流渠箱的鎮街級、村居級河長,建立長效管養機制。在摸查工作的基礎上針對每一條合流渠箱存在的具體問題,有專人跟進管理,制定管理問題整改清單,限期完成整改,每月檢查兩次,達到「無垃圾、無淤泥堆積、無違法排汙口、無漂浮物、無淤泥渣土、無黑臭、管理範圍無違章搭建和障礙物」的養護要求。
同時,各區要「一渠一策」,分步抓好清汙分流整治。在初步摸查的基礎上,按照「一渠一策」的原則,深入渠箱內部,源頭溯源,加快試點,今年4月份之前,各區都要確定1條合流渠改造試點方案,8月份之前,各區都要完成1條合流渠的試點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