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居民自製的「環保酵素」能包治河道黑臭?專家闢謠:先搞清楚黑臭成因!
近日,網上流傳一則消息,稱普通居民自己動手製作的「環保酵素」可治理一些水域的黑臭問題。這種「環保酵素」按照1份黑糖、3份廚餘垃圾、10份水的比例製作,經過3個月發酵,成為一種棕色液體,有柑橘般的刺鼻氣味。
在兩個月內投放了2噸「環保酵素」後,葉榭鎮堰涇村的西陸河便不再黑臭;泰晤士小鎮的溫莎河投放了2000餘斤「環保酵素」後,也恢復了自淨功能,消除了黑臭。
西陸河治理前後 圖片來源:松江報
聽聞此等「良方」,不少居民躍躍欲試,打算把自製的「環保酵素」投放到汙染水體裡去。可事實真像上述所說的那般神奇嗎?
就此問題,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向滬上環保、水務等多個部門求證,專家表示,由專業單位生產的「環保酵素」,的確可以改善黑臭河道的個別汙染指標,但絕非可以包打任何黑臭問題的「一招鮮」。更何況,這和居民自製的「環保酵素」根本不是一回事,擅自將自製「環保酵素」投入河道,是違反相關法律法規的行為。
判定河道黑臭的主要標準有兩點。其一,投訴多、環境差、有異味;其二,有關水質的三項主要指標不合格:氨氮大於5毫克/升、溶解氧小於2毫克/升、透明度小於25釐米。
「不同的酶製劑,也就是所謂的『環保酵素』,可以用來改善氨氮、化學需氧量等指標,讓它們符合相關標準的要求,從而摘除黑臭的『帽子』。」上海市環保局相關專家指出,改善的指標不同,酶製劑的調配方式和用來調配的原料就不同,即「對症下藥」。相比之下,來源和製作過程均五花八門的「民間酵素」,沒有針對性的治理對象,也無法預見能取得怎樣的治理效果,因此盲目投放到汙染河道中去,很可能因為「不對路」而無效,反而給本已汙染的河道增添新的汙染。
該專家坦言,用酶製劑治理水體汙染的技術,上世紀80年代就已出現在日本,如果真是「靈丹妙藥」,早就在其他國家複製推廣了。從2003年起,上海也開始引入相關技術,試圖修復長期受損的河道生態,使水體能夠自我淨化、自我削減汙染,但至今仍沒有大規模推廣。
記者查閱資料發現,金山區的戰鬥港曾從2003年開始向河中投放複合酶生物促進劑,激活水環境中原有的土著微生物群落,並對水體中的汙染物進行乳化和降解,消除水體的黑臭現象。但是,每年都只取得短暫的成效,過一段時間又黑臭了。
之所以這樣,主要原因有三個。
其一,酶製劑只能治標,不能治本。其改善汙染指標的原理,是把水體裡的一種或多種汙染物轉化為其他物質,但轉化生成的物質並沒有離開水體。
舉個例子,用酶製劑可以把氨氮轉化為硝氮,硝氮還是溶解在水裡,如果轉化的過程不完全,還可能生成強致癌性的亞硝酸鹽氮,濃度達到一定程度可導致水生物死亡。如果真要治本,就要通過反硝化作用,讓反硝化細菌在缺氧條件下,還原硝酸鹽,釋放出氣體,排出水體,又或者清除河底淤泥,把汙染物徹底帶走。否則,其他方式都是溶於水的物質的形式轉換。
其二,酶製劑如果投放不慎,還可能引發生態問題。「酶製劑是一劑猛藥,從表面看,短期內去汙效果顯著,但河道原有的生態環境已經遭到嚴重破壞。」專家把酶製劑比喻成黑魚,投放到水體後,把其他的原生魚類都吃掉了,甚至還會自相殘殺,最後水裡什麼都不剩。
其三,酶製劑更適合在「斷頭河」等「死水」中投放,一旦河道兩頭暢通,水動力較強,酶製劑還沒發力,就可能被「衝」走了。
網絡上的一些說法,讓居民誤以為把自製酵素倒進河道就能治理黑臭
「很多治理手段只是『小菜』,河道的治理,關鍵還在岸上。」上海市水務局相關人士坦言,如果河道兩岸的汙染源無法截斷,在水體裡花再大的代價,最終汙染還是會「反覆治,治反覆」。
受益於「環保酵素」的西陸河所在的葉榭鎮社區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也坦言,西陸河是一條500多米長的斷頭河,水動力嚴重不足,比較適合投放「環保酵素」。該河道2017年4月開始投放「環保酵素」,到6月水體不再惡臭,但實際上,水體環境改善主要歸功於前期的水面垃圾打撈、底泥疏浚和兩岸農村生活汙水截汙納管,否則,投放再多「環保酵素」,水體也難以長治久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