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文武身份的二元對立,論武官貪功好戰的利與弊

2021-01-08 子鈺侃史

01前言

隨著文人勢力自後周廣順元年以降的擴張,文武官員在政治和文化領域的分化更加明顯。文武官位的轉換不會引發反對的聲音,顯示雙方之間仍有交流。受到文人文化的影響,武官之子可能會參與科舉考試,成為文官。例如,陳若拙於太平興國五年考取進士第二名。他的祖父陳思讓是一位名將,在太祖時代曾擔任節度使,父親陳欽祚也是武官,曾任長州刺史。

02宋太宗時代,文人可能會出任武官

反過來說,宰相之子也可能擔任武職。比方說,王樸是後晉朝的進士,在後周成為世宗最為倚重的文臣。不過,王樸的四個兒子,有兩位是武官,另外兩位則考中進士,在北宋擔任文官。宋太祖時代的參知政事劉熙古也是一個例子。劉熙古的長子成為武臣,但他的另一個孩子則考上科舉,擔任文官。

在宋太宗時代,文人可能會出任武官,然而依舊認為自己是儒生,這顯示文人與武人的文化差異不必然決定一個人的仕宦生涯。然而,隱藏在這些事例背後的是文武身份的對立逐漸因為兩個因素而強化:文人精英試圖通過與武人的區分來突顯自身的尊嚴,以及北宋皇帝對於文武臣僚的不同態度。文治的恢復強化了北宋文人的自信與自尊。

在皇帝與軍事要員之前,他們敢於要求相應的尊重,並藉以宣揚儒家理念。發生在宋太祖與翰林學士竇儀之間的事件可以為例。太祖某次在宮中內苑閒坐時,下令召見竇儀,以便草擬制書。當竇儀抵達苑門之外,他注意到太祖並未穿著鞋帽,乃拒絕進入苑內。當太祖得知竇儀因為自己未穿鞋和戴帽而不肯入見時,立即退回室內,穿上正式的衣帽。

隨後,竇儀面見太祖,建議他「創業垂統,宜以禮示天下」。此後太祖在會見朝臣時必然穿著正式的服裝。竇儀的言行顯示,文官敢于堅持儒家的禮儀,要求皇帝給予適當的尊重。文人官僚為求獲得皇帝的敬重,有意強調他們的道德理念,以及對王朝的無私奉獻。

士人既因獲得官銜而擁有財富、權力,自應竭力為國家報效。顯然,錢若水想對太宗強調,文士並非為了貪圖財富與權力才效忠君主,因為高尚的人將謹守道德標準,不因名利而改變立場;只有下等人才會為現實的利益,而向君主輸誠。錢若水甚至因此想要辭去官職,以證明物質上的利益絕非他任官的動機。顯然,具有理想的文士鼓吹這樣的理念:投身仕途是為實踐儒家理想,而非追求權力所帶來的名利。強調對道德原則的堅持,文士藉以區隔自己與其他出身背景的官員。

03君主對於文官的進用日趨審慎

鹹平二年,孫何建議真宗選拔儒學之將,強調儒者識忠孝之理、事君之道,比那些沒受過教育的武夫更適合指揮軍隊。通過宣稱自己更具道德性與忠誠度,文官試圖說服皇帝,文士比其他人更值得信任,也更有資格獲得尊重與權力。文官的努力得到了宋代皇帝的認同與支持。

如前所言,受儒家學說的影響,北宋皇帝視文士為協助統治的得力助手,同時也傾向接受文人的價值觀,一個發生在宋太祖時代的事件可以為例。太祖曾命文臣梁周翰監管綾錦院,不久之後梁周翰便因杖責一名錦工過當而遭到控訴。太祖為此大怒,下令也將梁周翰施以杖刑。梁周翰對此抗議道:「臣負天下才名,不當如是。」借提醒太祖自己乃是知名文士,梁周翰成功逃過杖罰。太祖接受梁周翰的辯解而赦免其刑,顯示太祖認同知名文士應享有禮遇,施以杖刑乃是不稱其身份之舉。當君主給予文臣越來越多的尊重時,對於文官的進用也日趨審慎。

自從北宋太祖親自覆試考生,皇帝主持「殿試」,親自挑選舉子成為宋朝科舉的傳統,展現了國君對文官選拔的重視。在任命文官時,君主也會考量文藝才能以外的因素。例如,太宗曾把一位精通書法的水軍士兵召至御書院,下令以藥物去除他臉上的刺青。宰相宋琪請求立即授予此人文官職位。太宗不表贊同:「爵祿非所惜也,顧此人面痕尚在,豈稱冠帶乎?」在太宗心中,黥文是恥辱的象徵,在黥文去除前,不應指派為具有崇高地位的文官。有鑑於部分宋代武臣臉上帶有刺青的事實,太宗顯然對文官抱有較高的標準。

由於文人精英追求自尊及皇帝的慎選文臣,文官的地位與聲望日趨隆重。相對於文臣地位的提升,武官的命運則是背道而馳。太宗朝以降,低階武職逐漸被視為「賤職」。北宋朝廷經常通過授以武官頭銜作為籠絡國內外潛在威脅的方法,例如,邊境上輸誠的蠻族領袖,在慣例上皆獲得武官頭銜。宋太宗也曾因高階武官的子弟在地方倚仗權勢,魚肉鄉裡,下令諸州政府將這些人送至京城,前後共約百人,「悉補殿前承旨,以賤職羈縻之」。

以「殿前承旨」這樣的低階武官作為交換,太宗將這些豪強移出其根據地,使他們不再有機會傷害百姓。這些政策造成武官數量大增,而將夷狄或素行不良的豪強者納入武職,讓人們更加輕視這些職位。相較於任用文官上的謹慎,太宗顯然沒有給予武職太多的尊重及注意。太宗既以相異的標準對待文武官員,導致他將武職作為不合格文官的替代出路。

至道二年,太宗將錢昱由工部侍郎之職轉調為郢州團練使,因為錢昱在文職上的表現不佳。太宗對宰相說:「昱,貴家子,無檢操,不宜任丞郎。」顯然,在太宗心中,一位沒有操守的文官只能充任武職。淳化五年,進士出身的大理評事陳舜封上殿奏事,太宗發現他的言談舉止頗有俳優之風,因此詢問他的家庭背景。在得知陳舜封的父親是教坊的伶官後,太宗說:「此真雜類,豈得任清望官!」隨即將陳舜封改任為武官。

04文臣常批評武人貪功好戰

由此可知,太宗認為一個在文化上不屬於「士類」的人,沒有資格擔任重要的文職,即便他受過教育且擁有進士功名,仍只能擔任武官。將「雜類」排除於文官之外,太宗顯然有意維持文官群在文化上的「純淨」。太宗的繼任者也採取類似的做法。例如,景德二年,真宗因為河北在前一年遭受契丹的攻擊,而為當地士人舉行科舉考試,並親自主持。在考試中,真宗特別欣賞李正辭的文章,有意擢其為上第。

然而,在得知李正辭曾經犯罪且受過杖刑後,真宗改變心意,僅任命他為三班奉職這樣低階的武官。顯然,真宗認為有犯罪記錄的人並不適合文職,但可以任武職。當國君在文官派任上採取較高的道德標準,並將不夠格的文官轉調武職時,武臣的地位與聲譽變得較文臣為低,就不令人意外了。澶淵之盟締結後,真宗不再措意軍事,更進一步影響了武臣的地位。相信和議的效力,文臣漠視軍事的重要性,對於武人的批評也日益尖銳。對武人而言,在戰場上立下功勞,是其對國家的貢獻,使他們合理地享有權利和地位。

宋太祖時期,老將侯章曾對輕視他的官員提出反駁。一日於朝堂與故舊言晉、漢間事,時有輕忽章者。對侯章而言,雖然自己是個粗人,但以戰功取得財富地位是名正言順的,不像某些文官只會憑著口舌上的諂媚,取得統治者的歡心。在北宋太祖與太宗時代,即便文臣常批評武人貪功好戰,卻無法直接挑戰軍功的價值。然而,自真宗朝以降,文人開始質疑軍功的意義。一個例子是雷有終。熱衷於徵戰的人被雷有終貶斥為「貪夫」,軍功也許能為個人帶來「功名」,但這都是暫時的,當個人死去時,這些成就都沒有意義。

由此看來,雷有終將軍事成就貶低為僅具個人及暫時性的意義,並抹殺其對社會及國家的重要性。真宗朝的宰相王旦則做出更為激烈的批評。在向真宗讚揚和議的優點後,王旦接著批評武臣:「且武夫悍卒,小有成功,往往不能自保,兇於國而害於家。」

參考文獻:

《新宋史》《宋史》

相關焦點

  • 克里斯多福·諾蘭的電影,《盜夢空間》中,二元對立關係的展現
    這種改造既體在諾對於電影中人物身份和道德邏輯的顛覆,也體現在其所創作的各種故事中所暗藏的碎片化、不確定性和非原則性等特點上,而這些特點恰好也是後現代主義文化的主要特徵。這些作用或許有利也有弊,但也正是由於此,諾蘭才創作出了非同尋常的故事與角色。在這裡,我們將W《盜夢空間》、《記憶碎片》、《星際穿越》和"騙幅俠黑暗騎-上H部曲"為主要研究對象,著重分析其中所存在的文化批判和後現代主義傾向。
  • 探究網絡評論中的二元對立框架與形象塑造
    【關鍵字】 形象塑造;二元對立;情緒宣洩;階層對立 【正文】 當科學技術積累到一定程度時,社會生產和生活模式必定會迎來一場革命。[ 廖為民.突發事件網絡輿論議題的演化及價值沉澱——以屠呦呦獲諾貝爾獎議題為例[J]新媒體.2016(2)] 3.二元對立話語框架的構建 3.1二元對立的框架構建 3.1.1形象對立 任何一種敘述形式都是文化自身確證與傳遞的手段,[ 王煥,樊葵.二元對立的身份訴求與社會拒斥——論農民工媒介形象的敘事倫理[J]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
  • 你看曹雪芹如何通過二元對立講故事
    今天我們所討論的是紅樓夢人物設計中的二元性與對立性。是新與舊的對立,覺醒與蒙昧的對立,資產與無產的對立,更是外來與本土的對立,這樣的對立貫穿文章始末,時而通過對比展現人物性格,時而通過交融互通推進故事情節,這樣的筆法展現了曹公文學功力之精妙絕倫,也是紅樓夢經久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
  • 人生痛苦的根源之二元對立
    人在嬰兒時期的快樂指數是最高的,處在一個和諧,自然,本真的世界裡,長大之後有了分別心,有了黑白、對錯、好壞的區分,並把二者完全對立起來,進而產生了二元對立思維,從此就把世界人為的區分開來,就有了二元對的世界,就有了美和不美,善和不善,喜歡不喜歡等等的對立出現,人生的痛苦從此就多了起來。
  • 網絡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成都小學生這樣回答
    「網絡帶給我們的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呢?」19日上午,一場輕鬆活躍的網絡安全主題活動在成都市鹽道街小學開講,來自學校六年級四班的40名學生在班主任老師苟利的帶領下,展開了一場精彩的辯論,同學們則在辯論中各自闡述著各自對於網絡安全的理解。
  • 《赤壁賦》|在二元對立中尋找自我的準確定位
    在《赤壁賦》中處處體現了蘇軾二元對立矛盾中的種種糾結和反思。透過這種糾結與反思,作者開始找到了自我的準確定位,從而尋求困境中的超脫。一、英雄與漁樵蘇軾初入仕途時,是希望自己可以有所作為。但是元豐二年的「烏臺詩案」卻徹底改變了他的命運。在坐牢103天,幾次差點被砍頭後,幸虧趙匡胤定下了不殺士大夫之策。經過多方營救,他被貶黃州。
  • 《門徒》:從二元對立的角度,分析黑白世界的社會生存法則
    二元對立是在批判理論上,一對相反的理論,它們通常會以階級形式出現。在結構主義理論中,二元對立論,是解釋人類基層思想,文化與語言的一種相當有力的工具。《門徒》是由爾冬陞執導,陳可辛監製的犯罪劇情片,由劉德華、吳彥祖、張靜初、古天樂、袁詠儀領銜主演,於2007年2月13日在中國內地和香港同步上映。門徒的故事情節很簡單,沒有什麼過多的亮點。
  • 黑白分明、二元對立
    黑白分明的對比,我們稱之為二元對立。無限對立統一、互不兼容的兩種力,可從各層對面觀察,彼此鎖定、組合。
  • 人工智慧的利與弊
    人工智慧現在成為了相當火熱的技術,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一下人工智慧的利與弊。 人工智慧的利與弊  一、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對我們的益處  1、商業價值很高  一般認為
  • 淺談人臉識別技術日益普及背後的利與弊
    因此,人臉識別技術對我們來講到底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呢?首先我們來了解下國外的情況,對於人臉識別技術其實在西方國家均是採取保守的態度,並對其進行技術禁止。比如谷歌公司的全球事務高級副總裁KentWalker就曾表示過,谷歌將不會通過GoogleCloud提供「通用型」的人臉識別API。下面我們來具體分析一下人臉識別技術的利與弊。一、人臉識別技術是利大於弊嗎?
  • 警示:糖尿病藥物的利與弊
    (《最新ADA-EASD對控制2型糖尿病高血糖的共識申明的臨床意義》,歐洲糖尿病研究會第45屆科學年會論文期刊導讀35頁)這一申明,已經明確了現行糖尿病藥物治療的利與弊,若是將口服糖尿病藥物的肝腎損害和其他副作用等諸多因素考慮在內,但就利與弊而言,是否可以認為單純的糖尿病藥物治療並不划算?
  • 《一日談》:生活和工作不是二元對立
    關於生活和工作二元對立的問題,一下子將我打到,提醒了我,我自己就在不斷地割裂自己的生活,每天嚮往的生活,可是我當時所嚮往的生活是不是真的能回答我生活的意義的問題嗎?可能並不能。除了生活和工作會二元對立,甚至於學習和生活,遊戲和生活,人際交往和生活都發生了或多或少的對立。
  • 二元對立視角下的《了不起的蓋茨比》:偉大而孤獨,華麗而荒誕
    《了不起的蓋茨比》中的二元對立(一) 小說主題的二元對立表面上看,《了不起的蓋茨比》是在講一對男女之間失敗的愛情故事。實際上,這部小說所涵蓋的主題要比這個問題大得多,也並不那麼浪漫。雖然故事僅僅發生在紐約附近的一個聚居區,時間上主要分布在1922年的幾個月,但它卻是對當時整個美國社會的反思,表現了作者對一個物質空前繁榮、精神相當空虛的美國社會的人文關懷。
  • 關於遠程教育的利與弊
    關於遠程教育的利與弊 2020-12-01 | 來源:網絡 https://www.eol.cn/ceici/
  • 人工智慧的利與弊
    人工智慧的利處目前,人工智慧已被運用到很多領域。農業:無人噴灑農藥,除草。農作物狀態實時監控,數據收集,灌溉,銷售等等。通過人工智慧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節約人工成本。通信:客戶數據處理,故障排除。病毒的攔截,騷擾信息的攔截。
  • 論「廁所革命」——農村旱廁改水衝式廁所的利與弊
    現在,就農村改造廁所談談利與弊。好處是:材料是免費的。凡事有利也有弊,有好的一面,同時也有不好的一面,不好的方面有:一是改造還需要個人出資一部分。改造要求必須有單獨的一間廁所房,沒有的話主家要花錢建造廁所房。另外,廁所間的地板磚、水泥等,也需要主家花一部分費用。
  • 思想家克裡希那穆提:我們每天都在二元對立的問題中掙扎、痛苦
    我們每天都會面對二元的問題,這些問題不是理論上的或是哲學上的,而是實際生活中的種種問題。我們每天都在二元對立的問題中掙扎、痛苦,面對著言辭、情感、理智上的問題:好的還是壞的,你的還是我的,集體主義還是個人主義,轉變還是維持,世俗還是脫俗等等。在對立的無盡迴廊裡,思想和感情來來回回。
  • 全職獵人深度解析:奇美拉蟻吞噬人類的利與弊
    今天次元醬就來淺談一下《全職獵人》中經典生物奇美拉蟻(又稱嵌合蟻)吞噬人類生物的利與弊吧,如果大家有不同的想法可以在文章最後的評論區一起共享哦~螞蟻篇可以說是整部《全職獵人》動畫中篇幅使用最長的劇情了,從76集開始至136集,整整60集的篇幅。
  • 魚缸用麥飯石的利與弊 清洗魚缸注意什麼
    大家去別人家遊玩參觀的時候,肯定都有見到過魚缸這個物品,大多數家庭中都是會在選購物品時購買一個魚缸,魚缸的裝飾效果是很好的,而在於另外的特點上,魚缸最主要的就是可以為屋內增加溼度,這樣可以預防人出現上火症狀,因此很多人也是比較重視魚缸,那麼魚缸用麥飯石的利與弊?清洗魚缸注意什麼?
  • 古代珍貴的「補丁」:清朝武官官服的補子為何「豹」高於「虎」?
    在這浩瀚無垠的歷史長河中,禮儀制度始終貫穿其中,其中在禮儀制度中服飾是非常典型且為極為重要的一環,所以,官員身穿的官服又著嚴格的等級劃分不僅僅是他們的工作服,還象徵著他們看重的身份地位。古代官員的官服還被區分為朝服,公服和常服。就說我們的熟知的唐朝,官服便是以顏色來區分等級,也是從那時候開始黃色成為了皇帝的專屬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