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G君寫在前面:
本文摘編自稻盛和夫最新作品《成法》。稻盛先生領導過三家全球頂級企業。無論是京瓷,還是後來的KDDI和日本航空公司,這三家企業的經營都達成了令人驚嘆的成果。
但仔細觀察稻盛先生引領這三家企業走向輝煌的過程,就會發現,其間充滿了常人難以想像的艱難險阻。本書書名《成法》則道出了稻盛先生的「成事之法」,即心懷強烈而純粹的利他願望,以燃燒般的熱情,持續付出不亞於任何人的努力,就能將不可能變為可能,最終成就偉業。
書中內容包括「成就事業的原理原則」,「思考命運、人生和工作的思維方式」,「如何磨鍊心性」...但是從頭至尾貫穿其間的,都是「利他」這一哲學理念。可以說,本書的全部內容都是基於「利他自利」這一邏輯模型。只有理解了這個邏輯模型,我們才能真正理解稻盛先生所闡述的語言的真諦。
《成法》
日 稻盛和夫 著
成就新事業,必須具備「無賴」精神
無論是經營、做學問還是從事藝術和科學,若想做出某項新成就,就不能遵循前例,否則就無法成功。
想要成就新事業,必將經受各種苦難。但是,重要的是沿著自己認為正確的而且是以強烈的願望所描繪的道路勇往直前,堅持到底,絕不妥協。
稻盛先生說:「必須具備某種『無賴』精神」。
說起「無賴」,很容易使人聯想起粗鄙、旁若無人、無法無天的人物形象。但是,稻盛先生說的「無賴」,是不依賴於比自己強大的人或事物,認識到除了自己,其他無可依靠,然後通過不斷向自己內在探求,讓真正的創造成為可能。
在開始挑戰某項新事業時,人容易出現「欠缺這樣或那樣」的心態,往往一拖再拖,遲遲不肯邁出第一步。但是,挑戰新事物,或是從事誰都沒有做過的事業時,本來就沒有前例可循,所以起步階段一無所有是理所當然的。
如果願望強烈到無論如何都要實現,就會去思考如何才能實現,就會透徹地、具體地思考所需的人才、技術、資金、設備以及如何調配這些資源。對於心中強烈的願望和夢想,只有透徹思考到每個細節,目標才能夠實現。
這時,能依靠的只有自己。
或許周圍的人會問:「有勝算嗎?」或許還有人出於好意勸你停下腳步。
但是,成就新事業這件事本身就是孤獨的。如果顧慮周圍人的擔心,因他人的擔憂而止步,就無法成就新事業。與別人的擔憂相比,更重要的是自身的強烈願望及思維方式。
稻盛先生在閱讀《南洲翁遺訓》(攝影:菅野勝男)
徹底投入,直到「做到」為止
平時,我們在工作中難免會從客戶那裡接到一些困難的、有時甚至是不合理的要求。
這時,如果我們說「做不到」,那麼一切將到此為止。和對方的關係也會就此結束。拒絕是容易的,但不斷拒絕,最終將被視作無能之輩。如果一家企業的員工儘是這樣碌碌無為之輩,又談何經營?
然而,一旦回答「做得到」,就必須拿出結果,否則就不會有下一次機會。要想方設法將「做得到」的「謊言」變為現實,把「不可能」變為「可能」。最關鍵的就是持續付出徹徹底底的努力,直到實際「做到」為止。
不是隨隨便便的努力,而是徹底投入,直到「做到」為止。
創辦京瓷不久,稻盛先生接到了一個複合式水冷水管的製造訂單。但是,當時京瓷只製作過小型產品,從未做過複合式水冷水管這麼大的產品。而且,該水管構造複雜,當時京瓷既沒有經驗,又沒有生產設備。
但稻盛先生被對方的熱情打動,最終點頭,回答「能做」,將這個訂單接了下來。既然接下了訂單,就不能對客戶食言。
由於尺寸過大,以當年的技術,要想使產品均勻乾燥,可謂極其困難,導致一次又一次的失敗。最後在反覆試錯的過程中,稻盛先生甚至決定抱著這根水管睡覺。他在爐子附近找了一個溫度適合的場所,躺在那裡,輕輕地抱著水管,整個夜晚慢慢轉動,防止它出現變形。他就試著用這個方法烘乾水管。
稻盛先生回憶,那時的他「想方設法要讓這個產品長大成人」,仿若一位期望孩子成長的父親。
結果複合式水冷水管被成功製造出來,京瓷順利地完成了訂單任務。
「抱著自己製造的產品睡覺」——我們是否能帶著這樣的愛去工作?工作的醍醐之味就存在於這些地方。
成功也是考驗
描寫日本中世紀盛極一時的平氏家族盛衰的《平家物語》,有一段著名的話:「祗園精舍之鐘聲,奏諸行無常之音。沙羅雙樹之花色,表盛者必衰之道。驕者必敗,恰如春宵一夢;猛者遂亡,好似風前之塵。」
這本書在開篇之後,列舉了中國歷代君王及日本武將的事例,他們都曾榮極一時,卻因為不採納忠言、不自省吾身、不思天下太平,結果都走向滅亡。
這就好比一個人通過拼命努力獲得了成功,之後卻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自高自大、不可一世,那麼他的成功必不能長久,歷史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當得到他人豔羨不已的幸運或成功時,多數人或許會覺得那是自身努力的結果,因此應該得到與此相應的酬勞,進而追求更大的成功,追求報酬、地位、名譽等欲望進一步膨脹,很快變得傲慢不遜。
但是,一個人最初的成功真的只歸功於他自己的努力嗎?
或許也歸功於那些在他們不名一文時出資支持他們的人,或許也歸功於那些和他一起朝著目標拼命努力的同事或下屬。當他忘記了這些人的存在,認為一切都歸功於一己之力的剎那,這個人就敗給了「成功」這一考驗。
一些排擠他人、拼命鑽營的人看似成功,但是事實絕非如此。這些人正是那種陶醉於眼前的成功,驕傲自大,忘掉謙虛,最後不免「摔跟頭」的人。他們不明白成功也是考驗,最後往往落入失敗的境地。
真正的成功者大多內在擁有火一般的熱情和鬥志,在現實中卻是謙虛而內斂的。
戰勝了成功的考驗才是真正的成功。
人生的「六項精進」
稻盛先生經常說,人生的終極目的就是磨鍊心靈乃至靈魂,並建議每天都要實踐「六項精進」。他說,這是作為人度過美好人生的最低限度的條件。
第一條:「付出不亞於任何人的努力」
這被放在了第一條,原因是人生最重要的就是「付出不亞於任何人的努力」。如果希望度過精彩的人生,將企業經營得有聲有色,就必須付出不亞於任何人的努力,拼命工作。我們首先要明白,如果沒有這一條,人生不可能成功。
第二條:「要謙虛,不要驕傲」
這裡的謙虛,不僅針對那些取得巨大成功的人,同時指明了「即便是小企業主,也必須在人生中從始至終保持謙虛的態度」。中國的古代經典《陰騭錄》中有「惟謙受福」之語,所有獲得幸福的人都是謙虛的。
第三條:「要每天反省」
抑制自身的惡念和利己心,讓心中善的部分不斷發芽長大,這就是「反省」。儘可能地對自己日常的言行進行反省和改正。只有每天反省,人格才會得到鍛鍊,心靈才會得到磨礪。
第四條:「活著就要感謝」
人不可能獨自存活於世。我們從小就得到父母、兄弟姐妹及朋友的幫助。長大成人、步入社會後,我們在職場中也能得到上司或下屬等各種各樣的人的支持。而且,我們的生命之所以能維持,靠的是這個地球上的森羅萬象。
如果能擁有一顆因此而產生感謝、因此而感受到幸福的心靈,人生就會變得富足、滋潤和美好。
第五條:「積善行,思利他」
只要能對「自己被賦予了生命」這一事實產生感謝,就自然能以善良和關愛之心待人。這種利他的努力是極其重要的。
《易經》有云:「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意思是積累善行,即利他之行的人家,一定會有好報。就像這樣,你付出的善將會形成循環,最後回歸到你自己身上。
第六條:「不要有感性的煩惱」
事業失敗時,人難免悶悶不樂,憂鬱煩惱。但是,就像成語「覆水難收」一般,既成的事實不可能改變。與其一味地懊悔、煩惱,還不如思考失敗的原因,下定決心不再犯相同的錯誤,朝著新的事物邁進,這才更為重要。
堅持愚直的人生態度,
才能抓住改變一生的機遇
人降生在這個世界上,能力的優劣便已決定,這是殘酷的現實。那麼平凡的人是不是就絕對沒法成為非凡的人?
談及才能,一般人都認為才能越高越好。對於企業來說,如果有許多才華橫溢的人加入,業績理應增加,企業也能得到大發展——這是一般人的想法。
稻盛先生回憶,京瓷還是中小企業的時候,他也滿心期望才華橫溢的人加入企業。他坦誠地表示,也曾輕視那些頭腦有些遲鈍的人。
但是,經驗告訴他。越是有才幹的人,就越容易持才傲物、驕傲自負,對其他員工總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態度,結果公司內部氣氛也變得糟糕起來。同時,因為這些人有才幹,對事物判斷迅速,動不動便改弦易轍,不肯踏實努力,結果人生反而逐漸走向下坡路。
相反,那些頭腦雖然有些遲鈍但人品不錯的人,即便遇到苦活累活也默默埋頭苦幹,成功地發展了個人能力,成長為能幹的優秀人才,這樣的事例不在少數。
但是必須注意的是,持續雖然重要,但如果每天不知反省,僅僅是重複同樣的事情,那麼它就不具備絲毫意義。
今天勝過昨天,明天勝過今天,後天勝過明天,哪怕一點點也好,不斷找出可改進之處,持續改良改善,不斷迭代更新。
更進一步,哪怕只是如螞蟻般微小的一步,只要是向前,便是前進。
如此日積月累,就能拉開巨大的差距。
只有堅持這種愚直的人生態度,人才能抓住改變自己一生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