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術讓X光也能成像軟組織 而且解析度比MRI更高

2020-12-03 環球網

【來源:cnBeta.COM】

通常情況下,X光用於檢查骨骼情況,而磁共振成像(MRI)和超聲波則用於觀察軟組織。不過一種新興的技術能夠讓X光也能拍攝出軟組織,而且相比較現有技術來說,能夠提供更高的解析度以便於更早揭示腫瘤和其他問題。

目前來自東北大學(Tohoku University)的研究團隊已經使用最新的X光方法拍攝出了第一張圖像,證明了這項技術的可行性。彈性成像(Elastography)是醫學成像領域的重要分支,其重點放在組織的剛度或者柔軟度上。

剪切波(Shear waves)被發送通過人體,然後使用超聲或MRI等成像技術觀察其傳播方式。波在硬組織中移動的速度比在軟組織中移動的速度快,並且由於腫瘤,病變和硬化的動脈都比周圍組織硬,因此該技術可以突出這些疾病的徵兆。

通常情況下,X射線採取不同的工作機制,不過最新的研究表明它同樣可以用於彈性成像。如果是這樣的話,生成的圖像將具有更高的解析度,能夠以微米而不是毫米的大小來識別事物。

該研究的主要負責人Wataru Yashiro表示:「更高的精確度不僅意味著能夠識別出更小或更深的病變,而且對患者而言非常重要,因為這種小的病變可能是較新的病變,通常可能在疾病或狀況早期出現。」

現在,X射線彈性成像已從原理轉向實踐。東北團隊使用該技術拍攝了第一批圖像,並表明它能夠識別不同材料的剛度。研究人員對聚丙烯醯胺凝膠進行了成像,其中一些樣品含有較硬的二氧化鋯顆粒。可以肯定的是,X射線彈性成像方法能夠發現這些微小的入侵者。

在表明該概念確實可行之後,研究人員說下一步是創建3D圖像,並最終開發用於醫學診斷的X射線彈性成像設備。

這項研究發表在《應用物理快報》上。

相關焦點

  • X光、CT、MRI、熱成像儀都是啥?醫療成像技術背後的故事要知道!
    疫情期間,我們經常能看到機場、火車站裡的工作人員使用熱成像儀篩查發熱人員。其實,熱成像儀還可以用於一些其它疾病的診斷。除了熱成像儀之外,X線、CT和MRI也是常見的醫學影像技術,這些技術發明的背後都有一些有趣的故事,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 新技術提供更高解析度的分子成像和分析
    西北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開發了一種進行光譜納米技術的新方法,該方法可以幫助研究人員了解更複雜的生物分子相互作用,並在單分子水平上表徵細胞和疾病。當前的光譜單分子定位顯微鏡技術同時實現了超解析度成像和單分子光譜,而當前的sSMLM設計卻遭受了成像解析度和光譜精度下降的困擾。這是由於系統在兩個單獨的通道之間劃分了有限數量的發射光子(傳輸電磁光的原子粒子)以進行空間和光譜成像的緣故。
  • 科學家利用超級計算技術實現更高解析度X射線成像
    科學家們正在通過一種計算技術來為下一代光源提高亮度和解析度做準備,該計算技術可以更快,更精確地重建圖像。但是隨著下一代X射線技術的出現,更亮的光束即將出現,這意味著可以對更厚的樣本進行成像。樣本越厚,最終的圖像重建就越有可能遇到焦點與解析度的問題。
  • 科普 | X光、CT、核磁共振 究竟哪個能把你看透?
    我們在醫院檢查的時候,有的醫生會說:你先拍個x光,查出來有必要我們再拍個ct。這讓很多小夥伴們一頭霧水:為什麼照了x光,還要照ct?為什麼不能直接拍ct呢?為什麼有時候要做昂貴的核磁共振呢?這些令人一頭霧水的問題,今天我們一一解答。
  • 彩超,X光,CT,核磁,都有什麼不一樣?醫生和你講一講
    只不過它也有著一些缺點,如果醫生的經驗不足的話,拍攝出來的影像會有著重疊效應,導致底片模糊不清,這時候就需要重新在多角度拍攝x光片了,這也確實是一個很大的問題。而且需要注意的是,x光總是有著一些輕微的輻射的,所以對於孕婦來說,大家還是不要做x光了,否則的話會嚴重影響你孩子的成長。
  • AI讓MRI成像快了4倍,核磁檢查再也不用排隊了
    MRI通常是診斷器官、肌肉和其他軟組織問題的最佳工具。但是,即使是當前市面上最好最先進的儀器也需要至少20分鐘的時間來收集必要的數據。而且在掃描時,有些類型的組織是在不斷運動的,所以需要很長時間才能生成的圖像有時會過於模糊,無法發揮作用。這就要求在檢查的過程中,病人要儘量保持靜止狀態。這對任何的病人來說都是一個困難的事情,而對於兒童、老人及重病的人來說更是難上加難。
  • 科普 | X光、CT、核磁共振…你了解嗎?
    我們在醫院檢查的時候,有的醫生會說:你先拍個x光,查出來有必要我們再拍個ct。這讓很多小夥伴們一頭霧水:為什麼照了x光,還要照ct?為什麼不能直接拍ct呢?為什麼有時候要做昂貴的核磁共振呢?這些令人一頭霧水的問題,今天我們一一解答。
  • 縣醫院開展乳腺MRI(磁共振)檢查新技術
    縣醫院開展乳腺MRI(磁共振)檢查新技術 2020-11-16 19: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新技術】透視大腦!新型X射線顯微鏡技術全腦高解析度快速成像
    電子顯微鏡具有納米級別的超高解析度,但是獲得即使很小的神經環路的三維圖像也需要收集數百萬張圖片,耗費大量的時間。光學顯微鏡成像速度快,但是空間解析度不高。 高能X射線(> 10 keV)由於其強大的穿透力和亞納米波長,因此在採集三維成像具有高時空解析度,滿足觀察神經亞細胞結構的需求。
  • 長春光機所突破航天高解析度高光譜成像關鍵技術
    日前,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突破了航天高解析度高光譜成像關鍵技術。該技術利用離軸三反非球面光學系統、複合稜鏡分光、推掃成像和指向鏡運動補償技術,有效解決了航天高光譜遙感中高空間解析度、高光譜解析度與圖像高信噪比之間的矛盾,突破了視場分離、光譜分光、在軌光譜輻射定標等關鍵技術瓶頸,為我國航天高解析度高光譜成像技術的工程化奠定了技術基礎。
  • fUS腦功能成像:比fMRI更高的空間解析度和信噪比
    然而,fMRI在小動物實驗上存在一些限制,一個是fMRI空間解析度不夠高,另一個是檢測時一般需要對動物進行麻醉,而麻醉對動物大腦功能本身就具有很大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很難得到真正具有生理意義的結果。fUS(functional ultrasound)是一種全新的腦功能成像技術,具有比fMRI更高的空間解析度和信噪比,另外突破性的超小探頭適合於自由活動動物的檢測。
  • 人眼為什麼需要更高解析度?
    這篇文章將會仔細講講視覺敏銳度的奧秘,當然也會分析為什麼更高的解析度能給人們帶來更好的視覺體驗。 基礎知識我們對事物細節的感知並不僅僅取決於它最小的特徵,也跟觀察這些特徵的距離有關。因此經常用角解析度這個詞來描述人類的視覺。
  • CT、核磁、X光、B超有啥區別?搞清楚別瞎花錢!
    能不能用別的檢查方式替代?是不是越貴的檢查越好?相信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疑問 ,今天,小編就來為大家解疑答惑。在穿透人體時,被含鈣的成分(骨)、水分(血液等)、軟組織(肌肉)等吸收而減弱,因此可以呈現出所檢查部位的基本形態。
  • 應用材料公司PECVD薄膜技術 使用更高解析度顯示
    應用材料公司PECVD薄膜技術 使用更高解析度顯示 ,該技術使得基於金屬氧化物的電晶體的應用成為可能,而且能製造出尺寸更小、開關速度更快的像素,實現金屬氧化物高解析度顯示。
  • 新型深度攝像頭:解析度更高,更適合無人駕駛汽車!
    導讀最近,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科研人員利用飛行時間成像的新方法,將飛行時間深度傳感器的解析度提高1000倍,使之有望應用於無人駕駛領域。背景TOF是Time of flight的簡寫,直譯為飛行時間的意思。
  • 為什麼拍完X光、CT還要做MR?醫生:三者優勢互補
    出院後鬱悶心疼不止:「住院的時候醫生非要求拍胸片,膝蓋的問題,關肺什麼事咯,我一不咳二不喘的,而且膝蓋咯,給我拍完片子又要做CT,做完CT又要做MRI,把這些檢查折騰了個遍,我就納悶了,住個院為什麼要做這麼多檢查?」。「很多時候,患者覺得自己的某些方面並沒有問題,與自己所要治的病風馬牛不相及,因此,對於有些自認為不必要的檢查很是抗拒。其實,這是患者沒能理解這些檢查的必要性及目的。」
  • 全新HD-DOT成像技術為研究嬰兒大腦活動提供了新方法
    英國科學家和工程師團隊展示了一種對嬰幼兒大腦進行成像的新技術。這一突破希望能讓研究人員在不需要昂貴的核磁共振成像機的情況下,有新的方法來研究自然環境中的嬰兒大腦活動。使用核磁共振成像這樣的技術,受試者必須完全保持靜止,這對嬰兒來說幾乎是不可能的,除非他們睡著了或被鎮靜。」這項發表在《NeuroImage》雜誌上的研究中提出的系統是使用高密度漫反射光學斷層掃描技術(HD-DOT)的新一代可穿戴帽。該系統被稱為LUMO,測試的原型來自UCL的衍生公司Gowerlabs。帽上的每個六邊形包含三個LED光源和四個傳感器。近紅外光用於檢測大腦氧合的變化。
  • 活細胞螢光成像新技術問世
    相比於目前採用的螢光蛋白,新螢光分子可在活細胞中發射亮度高3倍的藍綠色光,大大提高了細胞成像技術的敏感性,從而可以幫助實現更高解析度的活體內生物過程成像。這一研究成果在線發布在3月20日的《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
  • Cell | 新成像技術揭示呼腸病毒胞內釋放途徑
    對於較厚的樣品(如哺乳動物細胞)的三維EM成像,可以採用切片和連續重建的方法來克服這一限制,但涉及到樣品的化學處理或複雜的低溫工作流程。高解析度的3D成像技術——軟X射線斷層成像(soft X-ray tomography,SXT),可以滿足在較厚的玻璃化樣品中對細胞超微結構進行中尺度成像需求,其穿透深度約為10mm,解析度為幾十納米,樣品不需要化學處理【1】。
  • 醫學影像學資料:MRI血管成像
    磁共振引起無創性和良好的軟組織分辨力在臨床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因其成像原理複雜,核磁相關題目難度普遍偏高,要求我們掌握的知識也是相對偏難,偏多。除去需要我們掌握的基礎理論,如成像原理、成像序列等,我們還需要了解MRI的功能成像,其中血管成像是我們需要重點掌握的內容,磁共振血管成像具有兩種形式,第一種不用對比劑即可顯像,第二種是利用毒性小的釓對比劑成像,因其獨特優勢在臨床獲得了廣泛應用。今天老師就帶大家一起學習一下MRI血管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