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華為、阿里、騰訊、百度紛紛入場,有沒有泡沫?
全文4100字,讀完約需要3分鐘。
新能源車是未來出行行業的藍海,這已成為市場共識。在剛剛過去的2020年裡,特斯拉、蔚來、小鵬等造車新勢力的股價紛紛飆漲的同時,一眾傳統車企如寶馬、豐田、奇瑞等廠商,也將新能源業務作為重點板塊分離運營。
隨著各個品牌新能源產品的入「市」,市場對於車的定義開始發生著本質性的改變:過去,人們提到汽車,多會聊到發動機型號、扭矩、馬力等性能方面的表現;而如今,人們對車的關注更多聚焦在電子大屏、智能駕駛、整車OTA等物聯體驗。
在全球多國不斷發聲「禁售燃油車」的催化下,新能源車取代燃油車需要多久?為了充分滿足人們的用車需求,新能源車還要在哪些方面加以改進?相較於輕裝上陣的造車新勢力,樹大根深的傳統車企在向新能源轉型的過程中,還要克服哪些困難?
01
禁售燃油車已成定局?
新能源車之火越燒越旺了,除了與科技驅動產業自發革新之外,更重要的是,為了減排溫室氣體、保護人們的生存環境,多個國家已明確給出禁售燃油車的時間結點。
不久前,日本政府宣布了「綠色增長計劃」,其中有一條就是在2035年前後,禁止銷售新型汽油車,以電動汽車取代汽油車。而此前一個多月,日本首相菅義偉在首次施政演說中也提出,日本將在2050年實現溫室氣體淨零排放。儘管反對聲浪和推動阻力都很大,但日本政府並沒有任何妥協的意思。
無獨有偶。去年11月,英國政府公布「綠色工業革命十點計劃」,提出要在2030年前停止銷售汽油和柴油新車,以期2050年之前實現溫室氣體「淨0排放」目標。值得一提的是,這比此前英國政府擬定2040年全面禁售傳統燃油車的規劃,整整提前了10年。
除了日本、英國,德國也宣布將會在2030年實現禁售燃油車,法國給出的時間是2040年。
國內方面,除了傳統車企、新勢力造車等不斷加大在新能源領域的開發力度之外,政策上其實也釋放著燃油車禁售的信號——
2019年的3月,海南省在《關於印發海南省清潔能源汽車發展規劃的通知》中明確給出了燃油車禁售的具體時間表,要求2030年全域禁止銷售燃油汽車。
同年8月,工信部在《對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第7936號建議的答覆》中表示,「我國將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建立燃油汽車禁行區試點,在取得成功的基礎上,並統籌研究制定燃油汽車退出時間表。」
換言之,關於國內到底要不要全面「禁燃油車」、什麼時候「禁」,工信部將在慎重考慮、試點地區取得成功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制定「禁燃油車」的時間表。有專家曾做出猜測,關於「燃油車禁售」的研究和政策,最快有望在「十四五」期間或之後提出。
如此看來,在清潔能源科技以及人工智慧的發展推動下,全球禁售燃油車恐怕已是勢在必行,這意味著汽車製造業、甚至是大出行領域即將迎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一點從全球不同車企紛紛加快新能源的步伐便可看出。
只不過從現實角度上講,在已設定的時間結點內完成這種轉換,並非易事。
以英國為例。在銷量佔比上,公開數據顯示,2020年內英國國內的汽油車和柴油車銷售量佔新車總銷量73.6%,純電動汽車僅佔5.5%,其餘份額為混合動力車。本田英國(主機廠)公開表示,在15年內完全取締燃油車這樣的政府決策過於瘋狂,短期內,諸多技術和資源等方面的障礙很難克服。
其他車企也給出了自己擔憂的理由,即新能源車目前的開發、生產、推廣成本,要遠高於傳統的汽油和柴油車,如果要說服大多數車企轉向新能源、新技術,政府在基建上進行大規模補貼,同樣也很重要。
02
系統性風險或是行業最大風險?
政策驅動下,新能源車替代燃油車已成必然。如果僅是日常代步,新能源車最突出的優勢就是經濟環保,但新能源車的使用體驗真比燃油車更好嗎?
《深氫商業》隨機走訪了一些車主,一些年紀較大的車主表示,「我試駕過特斯拉,如果只能在新能源車裡做選擇我可能會看特斯拉,畢竟研發、生產、品牌都已成規模,後顧之憂少很多。但從駕駛感受上來講,我更喜歡燃油車,操作也更習慣。」
有的年輕車主則認為,選擇新能源車科技感更強,也更新潮。「在我們眼裡,新能源車有點兒像手機,可以通過各種智能操控與自己交互,可能這並不完全是一個交通工具,而是一個以出行為基礎的『大玩具』。」
對於新能源車更多的使用體驗,《深氫商業》結合車主們的反饋進行整理歸類,並以優、缺點的形式呈現如下:
好處自然不必多說,集中在性價比方面——
此前國家對於購買新能源車的車主給予了較大力度的補貼,從價格層面刺激購買慾求,儘管近年來補貼退坡,但財政補貼政策實施周期有所延長至2022年底;
由於新能源車多為電傳導,電機反應速度快、加速反應靈敏,因此在行駛過程中的動力表現體驗更好;
充電費用較便宜,峰電期充電,使用成本為1.2-1.5毛/公裡,谷電期充電,使用成本為8分-1毛/公裡等等;
在緊急路救、遠程指導、上門充電等附加服務方面,少數新能源車企表現較為突出,更獲得了極佳的車主口碑,如蔚來。
當然不足的地方也不少,主要集中在裡程焦慮、充電焦慮等方面——
比如雖然各個廠商公布的官方續航裡程數都在不斷增長,但這些數值大多是在理想工況下測算出來的,在實際使用中會打折,且動力電池能力也會持續衰減;
充電樁普及率仍較低,目前鋪設程度較高的地方主要集中在一線城市,以及二線城市核心城區,而大多數的住宅小區在供電設施上,大多也無法符合充電樁的安裝要求;
售後服務要求高,安全起見,車主最好需要去擁有各項技師資質(比如電工證)的4S店進行保養維修,因此費用相對較高;
在二手售賣方面,目前來看新能源車的保值率較低,一般情況下開過2、3年後想要轉手賣掉,恐怕比較難。
如果說體驗之事尚屬小事,那麼「安全」絕對是新能源車主神經被拉扯次數最多、程度最深的地方。同樣是用電池驅動,手機電池有自燃風險,新能源車也存在這樣的隱患,從此前的媒體報導來看,特斯拉、威馬、理想、北汽、廣汽的新能源車都發生過自燃事件。
一位資深行業人士向《深氫商業》表示,新能源汽車自燃,除了外部偶發因素,最先考慮的就是電池問題。少數電池供應商為了增加利潤而偷工減料,甚至還未對安全充分驗證就供貨,還有的供應商為了拿到國家補貼,在缺乏技術支撐的情況下勉強上項目,這些都會對消費市場帶來潛在風險。
值得慶幸的是,近年來主要的電池供應商不斷升級技術水平,由電池引發的自燃事件已基本得到控制。
「比起自燃,未來新能源車最大的風險是系統性的風險。比如去年9月,特斯拉全球宕機數小時,工作人員無法處理送貨和訂單,而在客戶端,車主也無法通過行動應用程式連接到系統,如果遇到極端環境(如自動駕駛過程中),這太危險。」上述行業人士感慨道。
整體上講,多數消費者對新能源車的態度多保留、偏青睞,這也是市場發展的必經階段。從行業發展趨勢來看,新能源車所扮演的角色勢必會越來越重要,如果未來行業能更好地解決安全、體驗,以及對突發風險的應急方案,相信會有更多人選擇接納。
03
沒有銷量,股市點金?
全球新能源車市場規模正在迅速擴大,除了寶馬、豐田、大眾等傳統車企早已於多年前就著手布局新能源領域;造車新勢力們更專注於新能源車的開發;此外還有恆大、寶能等房產巨頭,逐步進軍這一新興領域。
對於以上幾類企業涉足新能源領域的結局,上述行業人士給出了自己的看法。
傳統車企在向新能源車轉型的過程中,無論所開發的電動車還是其他類型的能源車,其最大的優勢在於自身積累多年的產業集成優勢,這使得它們的轉換周期相對可控,且產出的可靠性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更高。
造車新勢力,目前特斯拉的先發優勢最為突出,其次是中國的蔚來、小鵬、理想等等,未來中國市場中的造車新勢力如果能最終剩下來4、5家,就已經相當不錯了。
與此同時,傳統車企與科技巨頭攜手共建也成為一種選擇。幾天前,據路透社援引兩位知情人士透露,百度計劃組建一家製造智能電動汽車的公司,製造工作將在吉利旗下的工廠進行,包括洽談使用吉利以電動汽車為重點的平臺:可持續體驗架構(SEA)進行未來產品開發。
儘管吉利對此表示「不予置評」,然而當日的股價以暴漲近20%述說著市場的期待。這也是近一年來,國內新能源車領域中最為神奇的表現:可能就是一個消息,就能促進股價的上揚;可能並沒有量產支撐,也不影響資本瘋狂。
2019年李斌還是最慘的人,蔚來汽車瀕臨退市,就連曾經的第三大股東高瓴資本態度都有所轉變,在股價低點時果斷拋售清倉......現在再來看,蔚來危難之時獲得了合肥政府百億融資,蔚來的股價從2019年最低點的1.32美元暴漲至今天的62美元,翻了近50倍。
股價從1美元到62美元無疑是「坐火箭」,目前蔚來已超越比亞迪,成為中國市值最高的車企。雖然股價、市值漲勢誇張,但銷量方面卻少得可憐,根據公開信息,蔚來2020年1月-11月的總銷量僅為36721輛,而特斯拉在2019年的產銷規模就已達到了36.8萬輛。
如果以上一日(1月12日)收盤價計算,特斯拉的總市值已經達到8052億美元。這一數據是什麼概念呢,相當於大眾、豐田、日產、現代、通用、福特、本田汽車、FCA以及標緻等9大汽車製造商的市值之和。
與特斯拉的情況完全不同,蔚來、理想、小鵬等國內造車新勢力根本沒有實打實的銷量支持,憑什麼被資本看好?蔚來的市值一度超過了通用和寶馬,邏輯點在哪裡?2019年還遊蕩於生死邊緣的它們,2020年怎麼就神奇地實現了鹹魚翻身?
資本市場裡到底有沒有泡沫、有多大的泡沫,只能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
看見造車新勢力的股價這般跳躍,傳統上市車企也憋不住了,粉粉摩拳擦掌創立新能源車的子品牌,這便有了北汽ARCFOX、廣汽埃安、東風嵐圖、上汽R等品牌。
事實上,如果從純產業角度而言,汽車行業的投入極高,快速崛起的新能源車領域更是如此。儘管技術壁壘堅實,但經營利潤卻很低,尤其是在整體經濟環境不好的情況下,廠商很容易受到經營衝擊。
雖然近幾年新能源汽車補貼逐步退坡,但國家將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列入新基建,這足以展現上層大力發展新能源車及其相關產業鏈的決心與魄力。有了政策加持,未來,車企能否全面參與新生態的建設,將成為歷練「內功」最重要的一種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