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在零下四五度的哈爾濱大街上,開車以200公裡的時速狂奔,你把手伸出窗外,你能做什麼?
不用想,你什麼都做不了。
如果是發生在9800米高空,一架時速八九百公裡/小時的飛機,前擋風玻璃爆裂脫落,副駕駛的身體瞬間飛出一半,做為機長的你,又能做什麼?
能做的有很多,不僅讓飛機平安著陸,也保證了119名乘客的安全。
從「四川8633,收到請回答!」
再到
「四川8633,很高興聽到你們的聲音。」
01
敬畏生命
敬畏職責,敬畏規章
這是影片《中國機長》結束後最讓我印象深刻的臺詞。
同時也詮釋了制服身上穿,責任大於天的使命。
機長的原型叫劉長健,感動中國欄目組曾這樣評價:
「儀表失靈,你越發清醒;乘客的心懸的越高,你肩上的責任越重。在萬米高空中的險情裡如此從容,別問這是怎麼做到的。每一個傳奇背後,都隱藏著堅守和執著。」
—感動中國頒獎晚會現場
很多觀眾在觀影前會拿影片跟美國的《薩利機長》做比較,同樣都是空難,同樣都是迫降,只不過影片更多是還原事件的全過程,而不是危難本身。
電影後半部描繪了事件發生後的審查過程,比如薩利機長沒有聽從塔臺的安排迫降在了哈德遜河河面,從而引出「信機器還是信人」的爭論。
02
他們都是最普通的人
卻經歷了不平凡的冒險
反觀《中國機長》的拍攝節奏,電影開頭我們稱為「暴風雨前的溫情」。
劉機長像往常一樣設置好秒表在浴室裡練習憋氣,臨出門前還不忘親吻女兒的額頭並答應要回來為她慶生。
空乘人員也陸續前往機場匯合,雖然手冊上的規章制度早已牢記於心,但乘務長畢男依舊會早在早會上給大家再次強調一遍,包括登機後帶領大夥認真檢查艙內的設施設備。
鏡頭切換到重慶江北機場,凌晨五點的候機室已經是人聲鼎沸,摩肩接踵;這跟井然有序,只能聽見調度人員指揮聲音的管制中心產生了強烈的反差。
其中有兩個場景還原的非常真實。
第一個場景映射了形形色色等待候機的人群,平常我們自己坐飛機從來都是置身其中,可能並未有什麼感覺,當我們安靜地坐在座椅上欣賞眼前嘈雜的環境,會有一種奇妙的「上帝視角」。
活力四射的老年旅遊團,處在叛逆期不告而別的小姑娘,一心要將哥哥骨灰帶回家鄉的藏族少年,以及看望死去戰友的老兵。這些看似不相干的人們匯聚在一架飛機上,可謂眾生有眾相。
第二個場景是在起飛前及中途產生的小插曲。
比如不講道理的暴發戶時不時刁難一下乘務員;
一個人去拉薩散心的女孩,對身邊帥氣的副機長不為所動;
愛貪小便宜的大爺大媽為了多要幾包榨菜互相打掩護;
處於懵懂愛戀期的少年少女;
當看到熒幕上這些普通人的一言一行,你不會認為他們是在刻意的飈演技,因為現實中就是如此,小小的機艙也能折射出人間百態。
03
災難不會提前通知
但我們時刻都在準備
風擋玻璃破碎,副駕駛半個身體瞬間被吸出駕駛室外,整潔的制服被飛機每小時800公裡的速度撕扯成碎片。
忍受著極寒、低溫、缺氧,在自動駕駛完全失靈的狀態下,機長硬是將119名乘客帶回地面。
超人靠力氣,機長憑專業,都是superhero
「你不就是個端茶倒水的服務員麼,哪來的自信?」
「你要是個男的,我一定喊你大哥!」
還有什麼比摘下有色眼鏡認可自己職業,更值得自豪的事?
以前我們誇讚小姑娘,總會說「這麼漂亮,以後可以當空姐啊!」
但現在你得說「將來好好學習,你才能當空姐。」
畢男若是花瓶,就不會在萬米雲霄毅然說出「從機長到乘務組,每個人都經歷了日復一日的訓練,就為了讓大家安全的抵達!」
信任機長,相信乘務,中華兒女巾幗不讓鬚眉。
04
人民需要凱旋歸來的英雄
總的來說,《中國機長》是一部成功的商業片,也是一部可以當做招募飛行員的宣傳片。
影片中那些讓人眼花繚亂的專業操作,才知曉飛機從起飛到降落需要多部門多人力的齊心協作。
飛機對於機長而言就像將軍胯下的戰馬,每逢戰役過後都要靜靜地撫摸它身上新增的傷痕。就像兩部影片裡相同角色的機長,薩利跟劉長健都是在等乘客安全離開飛機後,一個人默默地從駕駛室走到機尾,看著滿目瘡痍的客艙,內心肯定不是滋味。
我們身處和平年代,雖不經歷戰火紛飛,但偶爾也遭遇天災人禍。平凡的人聚集起來,就是一股強有力的後盾,用專業和經驗一次次化險為夷。
人民不需要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悲歌我們要的是一次次凱旋歸來的讚歌。
—劇組與工作人員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