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田裡的守望者

2021-01-08 澎湃新聞

在安徽和縣烏江鎮村民眼裡,葉連平是個「怪人」。

一個90歲的退休教師,每月領三四千,為了省塊兒八毛,常常騎車7公裡到鎮上買菜,還要去撿菜販丟棄的蔬菜帶回家。出遠門也不捨得坐車,到南京,到蕪湖,到揚州,都騎自行車去,最遠到過灌南,300公裡。

住著三十年前的舊平房,穿著六十年前的破衣裳,這樣節儉到常人無法理解的人,退休後,義務為學生輔導英語19年,分文不收,卻總是幾百、幾千、幾萬地為學生花錢。

十幾年前,縣委組織部黨員電教中心主任王小四在拍攝葉連平的紀錄片時,頗受困惑,究竟是什麼在支撐他這樣做?他跟拍了三年,似乎找到了答案,又似乎還沒有,事後他仍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

面對不理解,葉連平在各種場合下解釋了很多道理,最後只剩輕描淡寫的一句:「我的情況跟人不一樣,我的人生可以寫一本書了。」

5月12日,葉連平在上英語課。張道寬 圖

一幅盲人畫

1984年6月的一天傍晚,天色有些暗了,15歲的常久明與父母在棉花田裡勞作,遠遠看見葉老師一跌一撞地走過來,父母叫他趕緊躲起來,別讓葉老師看見。

那天下午,他跟葉老師說不讀書了,然後提前回了家。他家離學校五公裡路,路很難走,要過河爬山,河在長江邊上,正值汛期。他沒想到葉老師會來。

葉老師是來勸他的。他成績很好,非常想讀,但家裡太窮,三個妹妹都沒讀了,父母早給他找好了師傅學裁縫。「我們全家人都很尊敬葉老師,老師一說我們肯定是受不了的」,常久明一直躲到天黑,才敢回家。

那個年代不讀書的人很多,少年想不明白,為什麼這個老師會這麼遠跑過來勸?他步入社會摸爬滾打,走過許多坎坷之後,才體會到,「那是老人的一份捨不得啊。」

三十四年過去了,常久明依然深刻記得,那天傍晚葉老師蹣跚走來的畫面。「每次想到這個事情都要淌下淚。」他回憶時泣不成聲,用了幾分鐘才平復情緒。

卜陳中學1984年初三畢業班合影,葉連平在二排右六。除署名外,本文圖片均為澎湃記者張小蓮 圖

常久明不知道,在很多年前,相似的一幕也曾發生在葉老師身上。

1928年,葉連平出生於山東青島,上面兩個異母姐姐,下面兩個同胞妹妹,他是家中獨子,從小養尊處優,備受寵愛。父親給外國人做廚師,下班很晚,常常捎些茶食、水果回來,塞到他熟睡的被窩裡。

父親是河北滄州人,少時跟三哥學藝,彈腿不直,挨了一巴掌,賭氣跑到天津。因為沒有文化,只能給人聽差,當苦力。父親講過一個真實故事:有個濰坊人滿某在青島給外國人幹活,東家賴他偷了夫人的首飾,寫了一紙訴狀,還叫他自己送到警察局,滿某不識字,當場就被關了起來。

父親以上三代文盲,吃盡了苦,儘管吃穿都成問題,仍想方設法一定要他念書。

葉連平8歲那年,舉家遷往天津,上過私塾,小學由日本老師教日語。12歲那年,母親因病逝世,他跟隨父親和繼母到上海,進光夏中學讀初中,學英語。

葉連平小時候

葉連平父母、姐姐、哥哥(早年夭折)合影,至今保存良好

他對英語一竅不通,也聽不懂上海話,個矮坐前排,總聽到身後傳來嘲笑聲,幾個高個女生攔他路,用上海話罵他「十三點」。

他忍無可忍,跟父親說不念書了。父親氣極,對著他胸口狠狠打了一拳。父親一輩子就打了他這一次。打完又心疼,給他買膏藥貼,軟聲勸導。

葉連平從此發奮苦讀。他記性好,學東西快,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園序》十分鐘就能背下來。初中畢業,考了全班第一名。第二名後來成了清華大學數學教授。

隨著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僱主陸續離開,父親因此失業,開始擺攤修自行車,也騎車往郊區販運大米,經過日軍哨卡時總是提心弔膽。有次鬼子一刺刀把麻袋戳破,大米撒了一地,不敢去收。

在這樣艱難的歲月,父親仍堅持供他讀書。高中入讀南蘇中學,班主任林志純老師知他處境艱難,多方給予幫助。但一個學期下來,生活已到了絕境。

林老師聽說他要輟學,反覆勸他,給他打氣,可是沒辦法,「餓著肚子怎麼念啊?」林老師實在捨不得,繪了一幅水彩畫,臨別遞給他,眼裡滿是淚水。

畫上是一個盲人,一手拄著一根棍,一手打著樂器,探路前行。這幅畫在「文革」時被燒了。

沒戴上的帽子

2018年5月5日清晨,葉連平在雨中張望,等最後一個遲到的女生。他本來擔心下雨,有些孩子來不了,沒想到48人全員到齊。

帶學生到南京、合肥,參觀科技館、博物館、烈士陵園等,是葉連平十幾年的慣例,每年春秋各一次。安徽省科技館有感於葉老師的行舉,從三年前開始資助,欲包攬全部費用,葉連平不答應,堅持要出車費。這次去合肥兩日遊,他出了半個月工資。

在濛濛細雨中,大巴奔馳在高速路上,車裡響起整齊的歌聲:「XYZ,Now you see,I can say my ABC.」葉連平在過道上站著領唱,雙手揮動,聲音洪亮,中氣十足,就像他每一次上課那樣充滿激情,好像永遠不會疲倦。

5月5日去合肥的路上,葉連平在車裡忙前忙後,給孩子們發物品。張道寬 圖

5月12日,學生在安徽科技館動手製作遙控車參加比賽,葉連平在旁默默觀看

去年到南京雨花臺烈士陵園參觀,遇到三個外國人,孩子們跑去跟他們講話,對方用法語說:「我不會講英語,我們是法國人。」葉連平年輕時學過一點法語和俄語。但他最在行的還是英語,交流無障礙,曾接待過香港大學副校長何立仁(Ian Holliday)。

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致葉連平的感謝狀。

他17歲輟學那年,抗戰勝利。次年隨父親到南京,進入美國大使館工作,起初不諳英語,只能任勤雜。

父親的東家大衛·白格擔任一等秘書,會說中文。有次他把葉連平叫來,故意說英語:「George!A hummer,please?」葉連平一臉懵。虧他記性好,把這句話原封不動記下來,跑到樓下找接電話的李大爺,複述一遍,李大爺告訴他「hummer」就是榔頭,他趕緊拿個榔頭送去。白格摸摸他的頭,稱讚:「Good!Good!」

從大使館開到閉,葉連平生活在外國人中間三年零六個月,一天到晚跟外國人打交道,「把嘴練出來了」。

勤雜什麼人都能接待,葉連平認識司徒雷登、巴特沃斯,也見過宋子文、孫科、白崇禧、陳誠、翁同酥等眾人物,還跟宋美齡握過手。

在大使館工作期間,外國人給葉連平拍的照片

「就是因為大使館,我吃了大虧。」老人話鋒一轉,眼眶溼了,兩行濁淚溢出來,順著溝壑縱橫的皺紋緩緩流下。「請原諒。每每想到這個事情,我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他從口袋裡掏出一方素舊的手帕擦了擦眼角,「差點把老命送掉了。」

解放初期,很多勞動人民都是文盲。離開大使館後,葉連平暫時失業,閒暇無聊,便與幾位居民、同事攜手,辦起了識字夜校。津貼有限,但誰也不在乎。

在南京掃盲夜校,葉連平與4位女學生合影.

1955年冬天,葉連平已是南京琅琊路小學群眾夜校的總務主任。一天,戶籍警突然來到學校,把葉連平抓走了,隔離審查9個多月,什麼也沒查出來。又對他管制一年,進行群眾監督,警察經常上門讓他寫資料。審查兩年半,帽子沒戴上。但往後二十年,始終無法擺脫「特務」嫌疑。

「那時候怕戴,現在想想,我還想戴。反正已經受折磨了,如果戴上帽子,平反以後補發工資,那我賺到了!」葉連平在大使館每月102美元,他本可以去領退休金,但他不敢拿了。

1960年,戶籍警再次上門,叫他籤志願書,強令他離開南京。他下放到老家滄縣,住在三大爺家,大隊幹部們議論,南方來了個「壞小子」。

時值三年自然災害,葉連平不會幹農活,掙不足工分,雪上加霜。剛開始有點行李物件,可以坐火車到山東換些地瓜幹回來,讓全家人多撐兩天。幾趟下來,連皮鞋毛巾都換掉了。餓得不行,什麼野菜、樹皮、生癩蛤蟆都吃,吃完就拉肚子。

1960年葉連平下放時,妹夫送給他的棉背心,至今還在穿。衣服上的汗漬,是艱苦勞動的記憶。

這樣度過了極其艱難的三年,到1963年,雙腿已腫到膝蓋,襪子都脫不下來,眼看不行了,終於咬著牙回了南京。

葉連平拿著遷移證去落戶,派出所不肯接受。沒有戶口,便沒有工資、沒有糧票,依然吃不飽。1965年,經同事愛人張廠長介紹,迫不得已才來到石跋河。

救命之恩

石跋河與南京相去不遠,位於安徽和縣烏江鎮,時屬卜陳公社。葉連平在此遭受了最重的政治壓抑,也收穫了最多的善意。

開始寄宿在張廠長家。張廠長的侄子張廣源當時在和縣讀高中,周末回家一看,「喲,我們家怎麼來了個外國人?」因為葉連平身高體長,高鼻長臉,還講國語。

家裡宰了雞,張廣源喊他吃,他說他「平生不吃肉、不吃蛋、不吃魚」,只吃素。家裡韭菜多,他最喜歡吃韭菜。這種狀態維持了幾個月。

村民覺得「這人有點怪怪的」,不吭氣,少言寡語。不管分內分外,什麼事都幹,「幹了記不記工分,工分算多少,他從不計較」。

先到窯場幹活,燒窯搬磚拉磚,勉強幹了一年,場長看他幹不來,就讓他當炊事員,一天挑三十擔水,累得要命。

這期間,把大隊幹部得罪了。大隊部拿來幾條黃鱔,讓他燒好,供幹部喝酒。葉連平不敢碰這酷似毒蛇的活物,有個幹部說了兩句橫話,惹得他失控了:「我是為職工做飯的,不是服侍幹部的!」

這名幹部後來貼了張葉連平的大字報。公社通知大隊三天內將葉調走,大隊任書記勸他暫時規避,等風頭過去,還可以回來。任書記蹲在板凳上,說:「你是個好人哪!」

2012年,葉連平被評為「中國好人」。他在合肥作報告,滔滔講了45分鐘。講完後,一位離休幹部上來,拉著他的手問:「你怎麼成為中國好人的?」一下把他問住了,「僵得幾乎下不來臺」,臺下六百多人還沒散。為難之際,忽然一句話從他腦中飄出來:「因為我生活在好人中間。」

窯場同事給他吃山芋,村民收留他住。他幹不了重活,大隊安排他到生產隊。他不善農活,生產隊照顧他,讓他種樹養豬記工分。

葉連平再度回到石跋河,被趙興柱接納在家,那位大隊幹部曾威脅他趕走葉連平,趙秉性剛直,拍胸表態:「我趙家三代貧農,要是老葉犯法,由我代罪!」就這麼把他護下來。

一天清晨,葉連平正把收割的油菜攤曬在門前,隊長通知上午開會。排隊去公社的路上,民兵營長陳朝餘將他喊出隊列,叮囑他:「無論上面說什麼,都不要吱聲。」

那次大會批鬥十個人,算命的、要飯的、換鴨毛的等等。有個人因不肯低頭被民兵一把撂到牆頭。輪到葉連平了,憤怒控訴充斥全程,他始終一聲不吭。

「回到家氣死了!」一進家門,痛哭失聲。他縮在房裡,越想越難受,萌生了死念。正當此時,對門的李銀才推門進來,勸他好久,又幫他收油菜、打菜籽。

1970年,初冬乍寒,葉連平被押到歷陽鎮的「文攻武衛」指揮部,三教九流混在一起,關了7個多月。指揮長喝醉酒就打人,晚上常聽到女孩的哭喊。葉連平在難聞的酒氣中,也挨過兩巴掌。

曾收留他的同隊社員劉友良,叫他愛人趙桂珍炒了一袋小麥熟面,送到指揮部。葉連平看到她,驚詫不已,再看到那袋炒麵,差點落下淚來。

那種環境下,沒人敢和他沾邊,唯恐避之不及。妻子離開他,親戚疏遠他。劉友良夫婦與他非親非故,卻冒著酷暑,往返五六十裡,給他送一小袋炒麵。

「不是這些好人我早死了。」葉連平嘴裡念著一個又一個名字,動情地說:「這些人都是我永遠忘不了的,永遠忘不了。」

撥亂反正後,他曾有兩次機會回南京落戶,沒回去。當教師後,兩任教育局局長要調他到和縣,也婉拒了。

「我在最困難的時候來到這裡,這個地方救了我的命,這裡的父老需要我,我不能離開。」

這位前半生顛沛流離、受盡苦難的老人,決定紮根異鄉,把自己的一切拿出來,守望這片土地上奔跑的孩子們。

「不務正業」

葉連平教了四十年書,學生遍布四面八方,走到哪兒都能遇到。

5月11日早晨,他坐船過江去火車站看班次,三大爺的獨孫過幾天結婚,他要回滄州喝喜酒,十幾個小時,不肯買臥鋪票。

去的時候,一個麵包車師傅喊他,是他以前的學生,叫他上車,他沒上,大概不想耽誤人家的時間。回來時,有個學生在碼頭賣魚,幫他拎東西上船,下了船,又拎下來,還給了他兩條魚。

卜陳學校附近的村民,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他學生。退休教師老韓的兒子、女兒、女婿都被他教過,孫輩也在他那裡補課,出了四個大學生。老韓說:「他培養了我家兩代人。」

多年前,學生在葉連平家院子裡補課

葉連平清楚記得他重新站上講臺的那個日子,1978年11月24日。這距離1955年他從夜校被拉下馬,已過去整整二十三年。

這二十三年正是他年富力強的黃金時代。「怎麼說呢,我再也回不來了……我玩了命地幹,我也補不回來了。」

1978年,張廣源考上大學。彼時,他已是卜陳中學初三畢業班的班主任,他一走,沒人上語文課。他跟校領導說:「你們要思想解放,我給你們推薦一個人,葉連平。」

「別人認為我是這裡最好的老師,但其實他可以做我的老師。」張廣源說。

葉連平當了近十年豬倌,負責全隊三十多個豬圈。那時候,大人們包括老頭老太都出勤掙工分,家裡只剩下娃娃。他整天在全隊區域轉來轉去,順帶照顧那些年幼的孩子。讀書的孩子放學了,經常跑來問作業,所以他對課本大概熟悉。

那天大隊幹部來豬圈喊他時,他正在勾豬屎,圍著大圍腰,穿著膠靴,手持釘耙。他沒有一點思想準備,從豬圈裡跳出來,就這樣全副武裝、渾身騷臭地趕到大隊辦公室。卜陳中學教導主任坐在桌後考他課本,當下拍板,讓他第二天來學校上課。

從豬倌一夜之間變成教師,葉連平做夢也想不到。公社派人與校長一道去南京查他檔案,帶回來的結論只有三個字:可以用。

他接手的是初三甲班,48個學生,之前落下一個多月課,待改的作文本堆成小山,時間緊、任務重。學生居住分散,若留校開夜班,難保安全。於是他把全班分成5個組,將鄰近村子的學生集中在一起,找個合適的人家上課,每周分別下鄉到5個組。家長都很支持,點兩盞燈照明。幾個月下來,效果頗佳,中考考上11個,比乙班多9個。

下一屆,葉連平從初一新生帶起,除教語文外,搞了很多課外活動,用某些人的話說,開始「不務正業」了。

他組織學生勤工儉學,帶他們漫山遍野去採草藥、打樹果,用板車拖到鎮上去賣。他還讓學生養兔子,養好了去賣,也賣過廢銅爛鐵。賣來的錢作為班費,買圖書文具和運動器材。

「賣藥材沒多少錢,怎麼能買那麼多書呢?整個學校都沒有我們班的書多。」常久明知道葉老師貼了錢。

他組織學生打掃廁所,要挑糞,又髒又累,他帶頭幹,一幹就是三年。還帶學生去清掃大橋、慰問養老院、到部隊營房參觀,不一而足。

王小四也做過老師,但葉連平當年做過的事情,很多是他從來沒有想到過的。「我覺得他很接近教育的真義。」

那時候,葉連平不贊成照本宣科上課,自創「四步教學法」,在省內外示範推廣。在學生們看來,葉老師上課生動有趣,像講故事,完全不拘泥於課本。

學生說,葉老師每年每個同學至少家訪一次,不管多遠都要去,提著馬燈滿村跑,有次還跌得滿身泥水。了解情況後,尤其照顧那些家庭困難、住得遠的同學,送錢送書送衣物,邀他們到自己家吃住。學生考上大學,他親自送去報到。家長送兩個雞蛋,他都不要。

常久明幾個同學上學要過河,河面20米寬。有次下大雨,水勢湍急,他們找根繩子綁在腰上,坐著小盆衝過河。葉老師看到他們來了非常感動,抱著他們說:「孩子們,你們辛苦了。」類似的小事很多,讓常久明覺得,「他跟其他任何一個老師都不一樣」。

正直仁義

1985年,葉連平被評為「全省優秀教師」。隨後,他從民辦教師轉正,烏江鎮黨委委員盛錦平動員他入黨。

1985年,葉連平被評為「全省優秀教師」。

他在大使館工作那三年半,整天跟美國人打交道,不關心也不懂政治,日子幾乎是一帆風順的,除了中共地下黨員何馥麟一事。

何馥麟從上海總領事館轉移到南京,與葉連平成為同事。1948年冬天,何的身份暴露,國民黨包圍了大使館。那天何上完夜班,去找了葉連平。

葉連平回憶,那時他住在使館後院,看老何突然閃身進來,說要借宿一晚,且衣著單薄,並未生疑,趕緊添煤生火,給他炒了碗蛋炒飯,但看他只吃雞蛋,咽不下飯,便知他有心事。何說是青幫找他麻煩,葉有意陪他回家,何拒絕了,並稱已派侄子何耿芳穿著他的大氅和皮帽給妻子送信了。兩人抵足而眠,何輾轉反側,天還未亮,就起身要走,遲疑片刻,問:「小葉,你有錢嗎?」葉連平打開箱子,給了他一沓關金券,大約二十張,每張2萬元。他數也沒數就揣進口袋,朝外走。葉連平抽出一件長袍,喊他披上禦寒,但人已不見蹤影了。

何馥麟脫身後,妻兒被監控,家門口一天到晚有特務守著。何妻要回上海,葉連平親自護送母子三人到火車站,後面一直有特務跟著。

解放後,何馥麟寫信邀葉連平來上海。葉連平到他家(霞飛路北側),何妻拉著兩個兒子下跪,感謝他救命之恩。

「其實我也沒有救他的意思,都不知道他是地下黨,很偶然的。」葉連平落難時沒有去找他。

張廣源畢業後調回家鄉工作,從副鎮長一職退休,現是鎮關工委主任,一直與葉連平有來往,有時也訝於其言行。在他看來,葉連平是個愛憎分明的人。

2012年夏天,朱鴻卿去世。葉連平被公社驅逐後,一度借居他家。張廣源考慮到葉連平年紀大了,天熱路遠,就沒有告訴他,獨自奔喪去了。回來後,葉連平向他發火,然後帶著兩塊燒餅一瓶水,騎車上揚州,近200公裡路。到了朱家,車子一放,直奔墳地弔唁,一句話不講。次日天不亮就往回趕,因為還要上課,朱家留不住他。

而在另一場葬禮上,葉連平的態度截然不同。

原村書記是葉連平的學生,因貪汙拆遷款被撤職、開除黨籍。半年後他的父親去世,葉連平買了個花圈去奔喪,把他喊到跟前,當眾訓斥,大意是:你怎麼會犯這樣的錯誤?你好好幹,你老子去世,還有點光輝,就因為你這個不肖之子,貪了幾個錢,你老子死不瞑目。一頓話,把他罵得哭笑不得。

學生出現品行不端者,葉連平認為自己也有責任,「說明教育不到位」。幾個教育失敗的案例,讓他更加篤定,教師樹德育人,任重道遠,非一日之功。「一個教師如果言行不一致,更壞。」

老校長次子嚴政是葉連平的首屆畢業生,後來也當了民辦教師。一天偶然撞見嚴校長罰跪嚴政,原因是嚴政打麻將。葉連平從中調解,費了許多唇舌都無用,忍不住開炮:「你沒有資格教育他,你不要孩子打麻將,你自己打不打?」老校長不吭聲了。

因為訂的輔導書有誤,葉連平罵過教育局領導。因為糾了個錯字,得罪了學校主任。他性格耿直,往往對事不對人。

1991年一天中午,兩個老師家屬在學校後院賣菜,發生爭執,廝打了起來,場面很難看。葉連平趕過去把兩人拉開,然後跑去找時任的校長解決,但四處不見人影,找到時,他正在一位老師家裡吃飯喝酒。葉連平進門就發火:「外面都鬧翻天了,你還在這兒喝酒!」

葉連平當時已超齡工作兩年,那個學期一結束,就退休了。

閒不住的人

葉連平捧著教材、參考書,和兩個省下的黑板擦,交到教導處,便沒法走出來了,「趴在桌子上哭得不像樣」。很多老師不理解,退休了有什麼可哭的?

高中輟學離開學校,他也是這般不舍的心情。班主任林老師十分痛心,送畫淚別,引發他對老師的眷戀。解放後,看到很多底層勞動者不識字,他們的孩子念不了書,推己及人,他自然投入掃盲工作,開辦託兒所。後來,他真正從事教育事業,體會到教師育人的特殊職責,便已立志為之奉獻餘生。

葉連平是閒不住的人。在南京被管制期間,沒有職業,沒有收入。「飽食終日,無所用心」是無聊而痛苦的,於是他給自己找事幹,每天打掃街道,寫黑板報,為學生補課。至今他還保持寫黑板報的習慣。

無論寫作、演講還是寫黑板報,葉連平從不打草稿,洋洋灑灑,一氣呵成,無一處修改。

葉連平每天看新聞,以便及時在村裡的黑板上更新時事動態。

退休28年,他幾乎一天沒歇。各個大隊小學有老師請假,都找他代課,短則幾天,長則三年,哪有需要,喊一聲就去了。

代課金300塊一個月,都還給了學校。他給5所小學買了6臺二手風琴,給宋橋小學裝電燈,給龍王小學栽了100棵水杉樹,給黃壩小學種了220棵白楊樹等等。

退休後,葉連平到距離卜陳30公裡的姥橋中學帶過一屆學生,帶他們掃了三年廁所。這屆學生至今記著他,今年春節接他去姥橋過生日,集齊了天南地北28個學生。

看到農村學校英語教學條件差,影響升學,葉連平很著急。以前被懷疑是美蔣特務,他從不敢說英語,這時,他決定「拿出來變廢為寶了」。

2000年,他在自己家裡開設英語課堂(後更名為「留守兒童之家」),義務輔導小學和初中生,所需的書本用具都是他掏錢買。那間三十平米的舊屋,每天一放學,就擠滿了書桌和孩子。

這些孩子來自周邊村,大多父母不在家,爺爺奶奶沒文化,對功課幫不上忙。6年前,鎮政府出錢把他家對門的學校倉庫,改建成兩間教室,一間供他上課,一間作為圖書室,學生可以在這裡做作業、看書、下棋、打球。

留守兒童之家的圖書室

葉連平創辦的留守兒童之家已在全縣範圍內推廣。

去年中考,卜陳學校考上重點高中8人,其中5人都在他這兒補課。「為什麼孩子有這個積極性?我不承認是因為我不收費,關鍵有效果。」

有人罵他二百五,說他作秀,也有人嫉恨他,斷人財路。「我們這裡有個小學老師,是我學生,說出來打我自己的嘴巴,他給孩子們補數學,收費800塊一個月。」

葉連平不太在乎外界的褒貶。他領過的獎都擺滿櫥窗了,這些表彰對他而言,「卻之不恭,受之有愧」;只代表過去,不代表未來;不是光環,而是負擔。

「如果我在言談舉止上有一點點不妥,甚至錯誤,那這個責任不都是我的,國家也要受損失,人家會怎麼說?就你還中國好人呢。」

這次帶學生到合肥,葉連平兩天沒睡好,等孩子們安全到家了,心才能放下來。「雖然是個好事,但出了事故,名聲就不好了。」

老伴對他不理解,回來朝他發牢騷,自己捨不得吃,捨不得穿,一塊錢車捨不得坐,一去合肥花掉一兩千。家裡的煤爐漏氣,封不緊,老伴去買了個新的,二十塊錢不到,葉連平硬是叫她退了回去。他的原則是,該花的錢絕不小氣,不該花的錢,一分都不會花。

別人說寬裕生活是「小康」,他自我感覺已是大康,不愁吃穿,可以在家上廁所,還有坐便器(註:幾年前房子漏雨,政府幫他翻修,裝了衛生間),「我跌跌爬爬能撐下來,已經很知足了。」

葉連平老伴在做飯。家裡沒有一件像樣的家具。

葉連平偶爾寫詩,他把自己住的陋室稱為「古稀齋」。

「死而不已」

最近,有幾個「重點人物」老在葉連平腦子裡轉悠,憂慮他們的成績、升學和經濟狀況,包括一個已讀高二的孤兒。

他至今仍堅持家訪,在他這裡上課的孩子,除了新來的不了解,每一個的家庭情況、愛好、缺點,他肚子裡都有本帳。

「有人奇怪老頭子還騎車滿天飛,那我不飛,孩子交給你了,如果幹不出成績,怎麼交代?」

5年前,葉連平在家訪路上被電瓶車撞到了,從那以後,他就經常跌倒,越來越嚴重,有次半夜跌在地上,昏迷了。居校長送他到南京醫院,查出是腦溢血加腦膜炎。

一開始醫生說他年紀太大,沒辦法了。居校長求醫生,說他是中國好人,現在還替孩子們免費上課,醫生才願意做手術。但風險很大,成功率只有5%,「可能下不了手術臺」。

也許是福報,手術很成功。本來要住院一個月,但第四天葉連平就急著出院了。醫生犟不過他,列印了一張自願提前出院的證明讓他籤字,才肯放他走。

當時頭上蓋著紗布,線還沒拆,根本走不了。他先打電話給居校長,問他能不能來接,居校長勸他好好休養。他又打給南京的學生,一個退休區級幹部,來了兩輛車,夫妻倆用擔架把他抬上車,一直送到家。

過了一禮拜到南京拆線,醫生說:「你這個老頭,我們都沒見過,這麼大的手術你四天就往家跑,你回家能幹什麼啊?」

不光心疼住院費,葉連平也想早點回去守著留守兒童之家,雖然上不了課,但每天都有學生來借還書。他天天坐在那兒,一邊借書,一邊寫回憶錄。

以前沒時間寫,周末兩天上課,周一周二改作業,周三印講義、上書法課,周四周五備課、家訪,一天忙到晚。

老韓勸他不能再這麼勞累,身體吃不消,他說:「老韓啊,正因為我不行,我再不幹我沒時間了。」

每周末上兩天課,葉連平要花1-2天批改80多份作業。

別人勸葉連平不要教書法,怕他累著。葉連平說:「我憋不住啊!現在我們的老師有多少人毛筆拿不起來。」

當年,王小四問他為什麼退休了不好好享福,他滿臉笑容:「我已經在享福了,我非常幸福。這樣的工作可比休息強多了!」一天到晚跟孩子們在一塊,使他常常忘記自己已是耄耋之年了。

對他來說,老有所為才能老有所樂。他有個十六字心志:生命不息,戰鬥不止;鞠躬盡瘁,死而不已。「我活一天我蹦一天,走了就走了。」

他已安排好後事。如果走在老伴前面,除了留下一定的生活費,他會將全部積蓄捐給葉連平獎學金基金。這個基金成立七年,他陸陸續續投了5萬。

其次是將遺體捐獻給安徽醫科大學。他有五個學生讀安徽醫科大學,過年來探望時,曾提到做解剖學實驗沒有人體標本。

葉連平沒有後代。他的首任妻子曾懷過孕,因為他政治上受到懷疑,妻子將孩子打掉,與他離了婚,現在這個老伴是他71歲時收留的,那時她被兒子兒媳攆出家門,生境狼狽。

葉連平與老伴沒多少交流,兩人聽力都不太好。學生說,爺爺奶奶偶爾吵個架,互相聽不見,各說各的。

雖無兒無女,但學生滿堂,桃李天下,也是另一番慰藉。眼下他最大的遺憾是找不到接班人,「我走了以後,這些孩子們誰管?」

目前寄宿在葉連平家的學生是特困戶,家離學校很遠,沒有電,從初一開始住到現在,馬上要中考了,她功課不太好,葉連平答應她無論考好考壞,不用擔心經濟問題,「只要爺爺有口氣,不會讓你念不起書。」她以後想當老師,改變農村教育現狀,「希望像葉老師一樣創造人才。」

春去秋來,日升月落,孩子們從各地匯聚於此,學習,嬉鬧,奔跑,成長,又散落四海。葉連平像一個稻草人,風吹不倒,雷打不動,守著這片鄉土,這間教室和這些孩子們,直到生命盡頭。

「葉老師再見!」孩子們每次都說。

放學後,孩子們來到留守兒童之家,圍著葉老師問作業。

和縣文聯主席說他是「永不熄滅的燭光」,他不同意,「我有這麼亮嗎?我給自己的評價,充其量不過是個螢火蟲。」

相關焦點

  • 《麥田裡的守望者》——誰在守望我們的麥田
    說到《麥田裡的守望者》這本書,會讓一些人想起1980年冬天,約翰·列儂和妻子走在回公寓的路上。一個叫馬克的年輕人走向約翰·列儂,在得到偶像籤名後,轉身槍殺了列儂。看到偶像倒在血泊中,便異常平靜地坐在街邊,開始讀塞林格的《麥田裡的守望者》。
  • 分享好書《麥田裡的守望者》
    《麥田裡的守望者》一書是作者1951年創作,是塞林格唯一一部長篇小說,此書一經出版,就獲得巨大成功,而且被認為是二十世紀美國文學的經典作品之一。文中圖片:baidu《麥田裡的守望者》:全書以出身美國中產階級家庭的16歲中學生霍爾頓·考爾德的口吻敘述,塑造了美國當代文學中最早的反英雄形象之一。
  • 「麥田裡的守望者」--棕扇尾鶯
    棲於開闊草地、麥田及甘蔗地,也出入於農田、草地、灌叢、沼澤、低矮的蘆葦塘以及地邊灌叢與草叢中。一般較金頭扇尾鶯更喜溼潤地區。求偶飛行時雄鳥在其配偶上空作振翼停空並盤旋鳴叫。棕扇尾鶯體型輕巧,可以輕鬆立在麥稈之間。棕扇尾鶯食性雜、育雛期多撲捉昆蟲為主。平時也食用草籽。棕扇尾鶯在中國主要分布於長江中下遊,長江以南、福建、廣東、廣西、雲南、海南島和臺灣等省。
  • 只想做一個麥田裡的守望者
    以前讀《麥田裡的守望者》,對裡面的一句話,我是看得懂,但不夠理解,覺得一個人要奔跑啊,至於守望是不是太保守,是不是太消極了?且看——我的職務是在那兒守望,要是有哪一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往哪兒跑,我得從什麼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整天就幹這樣的事。我只想當個麥田的守望者。我知道這點有點異想天開,可我真正喜歡幹的就是這個。
  • 以小見大的《麥田裡的守望者》到底講了怎樣一個故事?
    敘談《麥田裡的守望者》寫作手法。《麥田裡的守望者》為我們敲響了警鐘,無論社會怎麼變化,總有一個人與你同在;無論社會怎麼變化,你都應該保持本心,做一個自己內心純真的守護者,守護好屬於自己那一片金色麥田。註:圖片來自網絡
  • 《天氣之子》中那本《麥田裡的守望者》代表了什麼?
    書倒也很知名,那就是《麥田裡的守望者》。電影正式開始的第一幕就是男主一個人隨輪船駛往東京,之後和小慄旬配音的須賀交流中已經可以猜測他是離家出走了。這個時候他手邊的那本書就不止一次地給到鏡頭,為什麼一個十幾歲的孩子會帶著很少的財產離家出走,隨身帶上這本特定的書?確實,這是一個有點不合邏輯的敘事決定。
  • 粗話連篇卻被奉為經典:《麥田裡的守望者》究竟講什麼?
    今天為大家介紹地《麥田裡地守望者》,正是講述了一個關於青春叛逆地故事。《麥田裡的守望者》是美國作家傑羅姆·大衛·塞林格創作的唯一一部長篇小說,首次出版於1951年。自出版以來,這部作品就給全世界無數彷徨的年輕人帶來了無數心靈慰藉。塞林格並非是傳統地小說家,他出生於一個紐約地猶太富商家庭,15歲那一年,塞林格地爸爸為了省心,就把叛逆地兒子送進了軍校。
  • 《麥田裡的守望者》,在物慾橫流的社會守望那些最珍貴的美好事物
    02市儈文化下的道德淪喪就算卑微地活著,如《麥田裡的守望者》中的霍爾頓一樣的普通人,也還是希望有目標,有意義的活著。霍爾頓的願望是:「面對一大群在麥田裡做遊戲的孩子,霍爾頓的願望是:「我呢,就站在那混帳的懸崖邊。
  • 麥田裡的守望者:煽動讀者殺人的書,為何成為經典?
    隨後,他即沒有逃跑,也沒有躲藏,只是安靜地看起了手中的書——《麥田裡的守望者》,任由一個時代的偶像在一旁流血而亡。 兇手當場被捕,據說患有精神病,後續的審判中他沒有辯解,也沒有流露出絲毫悔意。他拋出一個至今都有人在討論謎題,他說,他的殺人動機就藏在《麥田裡的守望者》中。
  • 【人文素養】《麥田裡的守望者》
    《麥田裡的守望者》是美國作家傑羅姆·大衛·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長篇小說,塞林格將故事的起止局限於16歲的中學生霍爾頓
  • 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堅持做麥田守望者
    新希望集團——  堅持做麥田守望者  本報記者 李春霞  來自成都的本土企業家——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是財富全球論壇上的活躍人物。他剛卸任旗下最大股份制公司董事長職位,接班的女兒劉暢在論壇上同樣表現搶眼。未來新希望集團如何發展,備受矚目。
  • 在希望的麥田裡守望著
    《麥田裡的守望者》創作於1951年,美國剛剛在二戰中取得勝利,成為了一個政治、經濟和軍事大國。那時的紐約就是功利社會的濃縮代表,物質的滿足以及精神世界的荒蕪形成了極大的反差。從學校出走流浪了一天一夜的他最終還是想要去看看他的妹妹菲比,在夜晚偷偷回到家中,叫醒在夢裡的菲比,她美麗的坐在那裡跟他聊起來,他似乎沒那麼焦躁;菲比一下子就猜中他被退學,菲比能感受他的世界。「 因為你什麼都不喜歡 」,菲比說 「 說一樣你喜歡東西 」在談話中,霍爾頓告訴菲比,他的夢想,就像那首詩:你要是在麥田裡遇到了我。
  • 《麥田》裡的守望者,到底是誰在守望著誰?
    動動你的小手指,點擊右上方關注哦當小花兒剛看到《麥田》這部電影的名字時,小花兒最先想到的就是《風吹麥浪》那首歌,」啦啦啦~啦啦~啦……「並且眼前浮現出一個溫暖的畫面,金黃的麥田,微風拂過,陽光正好,在藍天之下忘我的享受這收穫的快樂
  • 《麥田裡的守望者》中,有你想要的答案
    《麥田裡的守望者》是一本乍一看很疑惑為什麼會受追捧甚至覺得「汙眼」的書,很不適合青少年看,因為很怕他們看到一半就不看或是被裡面過於現實的世界所打擾,可是又覺得他們應該知道,更好地去防範。堅強得讓人落淚,霍爾頓只不過是一個孩子,他願意孤獨決絕地走向他自己的未來,可是不願讓你跟著他一條道走到黑,因為他知道,現世安穩,哪怕苟且,他想讓你擁有最好的生活軌跡,因為那才是正常的人生道路,可是,誰是他的守望者呢?或許人人都是霍爾頓,人人又做不了霍爾頓。我們是不是可以在霍爾頓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可能那就是我們曾經的模樣,可能現在也有些許相似。
  • 《奇遇人生》:麥田怪圈守望者
    今晚,是節目播出的第二期,阿雅和馮紹峰來到了英國一個小鎮上,在這裡,接待他們的是一位麥田怪圈研究者。初夏時節,整個威爾特郡被深綠色的麥田覆蓋,風一吹,隔著屏幕仿佛都能聽到麥浪浮動。就在這一片片無縫銜接的綠地裡,從上空俯瞰,你偶爾會發現一些點綴在其間的幾何圖案,這些圖案有個專用名——麥田怪圈。
  • 《麥田裡的守望者》,你的守望情歸何處
    而這本書裡的主人公正好就是那個時代人的寫照,但是欣慰的是他還有理想。這裡我不想過多地討論這本書背後的歷史,對於這本書以及這本書所反應的現實的分析已經很多了,我更想從這本書裡讀到現實的意義。快速發展的時代會讓很多人不適應,不斷湧現的新事物也讓很多人措手不及,不禁感嘆,自己下一秒可能就跟不上時代的節奏了。快節奏一方面帶給我們的是高效的工作運作,同時也容易讓我們忘記了反思。
  • 赤誠守望在麥田裡(講述·一輩子一件事)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培育新品種,為我國小麥增產200億公斤,程順和——赤誠守望在麥田裡(講述·一輩子一件事)程順和(左一)在新疆察看小麥長勢。資料照片上世紀90年代,程順和在麥田裡做研究。資料照片人物小傳 程順和:1939年9月出生,江蘇溧陽人,小麥育種專家。
  • 校企合作築夢未來 麥田房產受邀參加「企業家大講堂」
    近日,麥田房產受漳州科技學院(以下簡稱「漳科院」)的盛情邀請出席「企業家大講堂」,廈門麥田城市總經理殷濤強、人才成長中心副總李兆炎分別向漳科院400多名學子進行了主題為「麥向未來·為有夢想的你敞開」的主題演講。漳科院院長陳曉健等校領導參加了此次活動,雙方表示:「企業家大講堂」作為一場校企合作新模式的成長,更是一場助力學子逐夢未來的講座。
  • 麥田怪圈?什麼是麥田怪圈?在中國的農田裡發現過麥田怪圈嗎?
    所謂的麥田怪圈(英文術語Crop Circle),是指在麥田或其它田地上,通過某種未知力量把麥田或者其他農作物平壓而形成非常&34;的未知幾何圖案。這種神秘而奇怪的未知現象被人們稱之為麥苗怪圈。麥田怪圈最早出現是在1647年被英國一個農場主發現的,他發現自己的麥田上出現了一幅呈逆時針方向的、很有規則的幾何圖案,當時很多人都無法解釋這一現象是怎麼產生的。至今全世界各地對於麥田怪圈的出現,已經有2000多個不規則圖案被記錄了下來,這些麥田怪圈現象至今許多科學家和一些UFO愛好者也研究不出來是怎麼回事。
  • 著名作家湯素蘭為李卓新書作序:故鄉元素 麥田月光
    然而,隨著閱讀視野的開闊,以及對「何為文學、文學何為」思考的深入,他的寫作越來越本真,他對自己文字的要求越來越嚴謹,直到而立之年後才鄭重其事地捧出這本散文集《麥田月光》。從內容上來說,《麥田月光》共分四輯,分別為「家」「暮色蒼茫」「少年的江湖」「何事冬來雨打窗」,都是寫少年李卓成長中的人和事。如李卓自己所說:「寫作最樸素的意義是留住自己的記憶,文學與記憶幾乎從來不可分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