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加速打造「三生融合」典範,航天基地定了一個「小目標」

2020-12-02 西安航天基地

11月24日,註定要成為世界航天史上一個特別的日子,註定會成為中國向航天強國跨出的關鍵一步。中國的探月之旅在歷經13年「繞落」跋涉之後,踏上「回」的徵程,昂首邁開了探月「三步走」計劃中的最後一步。

在中國海南文昌衛星發射中心,中國目前推力最大的「長徵五號」火箭,成功發射「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開啟人類時隔48年之後的月球探測地月往返之旅。

「嫦娥五號」成功發射,航天基地入區企業「國家隊」成員—航天科技集團六院和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西安分院再一次作出突出貢獻。更成為航天基地成立14年來,助力中國從航天大國向航天強國邁進過程中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在中國航天史上寫下輝煌一頁。

航天事業肩負使命 航天戰隊再鑄輝煌

航天基地是一片科技騰飛、召喚未來的活力熱土,是中國航天動力之城和北鬥創新發源地,全國唯一以航天為特色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成立14年來,聚集了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西安分院、航天科技集團六院、航天科技集團九院等「國家隊」,在北鬥導航、探月工程、載人航天等國家重大項目建設中,戰績頻傳。

其中,航天科技集團六院為我國數百顆衛星進入太空提供動力支撐,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西安分院研製並成功發射了北鬥三號「收官之星」,為北鬥三號全球導航系統30顆衛星中的20顆提供了全部的有效載荷。

此次「嫦娥五號」地月往返76萬公裡的徵程中,航天科技集團六院研製的107臺發動機,持續接力,助推「長五」護航「嫦娥五號」「探月返鄉」;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西安分院為「嫦娥五號」探測器研製了微波測距測速敏感器、測控天線、數傳子系統以及交會對接微波雷達,為探測器實現「繞、落、回」全程護航。

星空浩瀚無比,探索永無止境。航天科技集團六院、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西安分院,在我國邁向航天強國的徵途中,再一次用實力交出了滿意答卷。

重點項目亮點頻出 引領發展正當其時

重點項目和產業集群是經濟發展的主要載體和硬支撐。歷經14年高速發展,航天基地2020年共有市級重點建設項目13個,總投資389.5億元,2020年計劃投資183.3億元,其中續建項目2個,新開工項目10個,前期儲備項目1個。

今年以來,航天基地堅持「大項目帶動」不動搖,以大決心和大力度抓項目、擴投資,用高質量項目推動高質量發展,為區域經濟增長持續注入強勁動力。11月19日,陝西省2020年重點項目觀摩活動(關中片區)走進航天基地航天六院新區建設項目,總投資31.8億元,預計總產值60億元。由新能力建設、中兆科研新區、環保型節能印刷核心裝備產業化和發動機工程化保障項目組成,是建設航天強國的重大承載項目。

在航天基地,中國數字經濟的重大承載項目—國家超算西安中心項目和全球單體規模最大的高水平單晶矽太陽能電池製造項目—年產10GW單晶電池及配套中試項目,同樣因其在產業發展方面的核心驅動力而備受關注。

國家超算西安中心項目佔地51畝,總投資約30億元。建成後共2個建築、1個廣場,即超算中心、110千伏變電站和主要功能是地下車庫及設備用房的旗幟廣場。該項目計劃分二期建設,一期計劃2021年8月基本建成並投用;二期主要建設3個平臺,計劃2023年12月底前建成投用。

年產10GW單晶電池及配套中試項目,佔地448畝,總建築面積約21.8萬平方米,總投資約70億元,主要建設高效太陽能電池定製型特種廠房,是當前全球單體規模最大、轉換效率最高,且加工成本最低的單晶矽太陽能電池製造項目。項目整體建成投產後,預計可實現年產值120億元、年納稅10億元,新增就業崗位約2800餘個。

堅持創新驅動和大項目帶動,航天基地在建設千億級產業集群的進程中,描繪出清晰的發展路徑。

九天攬月星河闊 築夢蒼穹看航天

奮進「十四五」,擘畫新藍圖!

穩步邁過2020年11月30日成立14周年這個時間節點,航天基地即將迎來嶄新的發展階段。

14年前的2006年,古城西安東南方向、相傳於漢宣帝時因鳳凰翔集而得名的鳳棲原,獲得了新生。這一年,航天基地肩負建設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聚集區的歷史重任,在此誕生。曾經作為關中平原阡陌縱橫的一部分,鳳棲原呈現的是塊狀田園、錯落民居和泥濘小路。14年後,這裡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為中國航天事業和西安產業轉型升級形成了巨大推力。

在「十四五」藍圖即將鋪展開之時,航天基地向著更高更遠的目標,以「九天攬月」和「築夢蒼穹」的目力和洞見,形成一系列前瞻性、戰略性和全局性的思考,聚力生產生活生態融合典範,推出「鳳棲南塬、鷹起航天」頂層規劃,確定了「北優、南閒、東融、西提、中強、全域補短板」空間發展戰略,以創新、產業、時尚、教育、暢行等「十個航天」為支撐,描繪航天新城宜居宜業新藍圖。

航天基地緊鄰秦嶺北麓,在高質量發展進程中,在生產、生活、生態三位一體的發展實踐中,不斷續寫「兩山理論」新篇章。在新的發展規劃中,航天基地以創造優良人居環境為中心,強化尊重自然、傳承歷史、綠色低碳的生態理念,建設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高品質城市,全面提升創新力、競爭力、影響力。

以人居環境為突破,「水沁航天」和「綠滿航天」將打造區域「宜居生態」樣本。計劃從明年開始實施引水、用水、治水、回水、管水等五類工程,對包括神舟二路在內的老城區道路進行雨汙分流改造;通過綠色倍增計劃,實施航天基地二期植綠工程、南部塬邊綠廊建設工程、雁引路互通式立交綠化等工程,力爭明年年底新增綠化面積150萬平方米。

以產業發展為驅動,「創新航天」和「產業航天」,將提升科技支撐能力、推動傳統產業改造提升、促進新興產業加快發展,以科技創新培育壯大新動能,打造引領發展的強勁引擎。

計劃圍繞「科技空間,孵化服務,孵化成果」三方面,加大創新力度,發揮科技、人才、金融互乘放大效應,預計到「十四五」末,新增孵化空間20萬平方米,新增在孵企業100家,在孵企業產值新增10億元;加速構建「2+2+2」現代產業體系,即打造航天、新能源2大支柱產業;打造人工智慧、大數據與雲計算2大新興產業;打造現代金融、檢驗檢測認證2大生產性服務產業。構建「四個片區」,即打造航天六院片區、空天經濟五院片區、通航機場產業片區、新能源新材料集聚區。

以務實的姿態和拼搏的決心,奮鬥「十四五」,奮進新徵程,航天基地已經做好了準備!

聚力生產生活生態融合典範,建設世界一流航天新城,航天基地向未來發出邀請!

相關焦點

  • 精細規劃管控體系打造「三生融合」樣板
    定位為惠州「新生態、新中心、新引擎」的新城正在有力地統籌著各方資源要素和發展機遇,探索城市產城人融合發展的新路子,打造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的高品質城市。南方日報記者 張峰規劃引城精細規劃管控體系確保城市建設不走樣「疫情受了一點影響,但這幾個月都趕上來了,不會影響工程進度。」
  • 航天基地2020年大事記來咯
    回望這個特殊年份的春夏秋冬,定格的是航天基地高質量發展的嶄新裡程,給「十三五」劃出一個完滿句號,滿懷豪情向「十四五」展臂招手。以建設「十個航天」為支撐,在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同時,大幅提升城市功能品質,向著「聚力生產生活生態融合典範,建設世界一流航天新城」奮鬥目標加速邁進。
  • 視頻|文旅融合新思路打造「淄博典範」
    這些成績,是淄博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的縮影,更是文旅融合撬動鄉村振興的「淄博典範」。牛記庵:讓「情懷」落地生根崑崙鎮土生土長的孫勇,是牛記庵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的董事長。他在老家經商多年,一個偶然的機會,看到荒廢的牛記庵村,非常心疼,同時也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讓這個古老的村落,再次「活」起來。
  • 航天科技、航天科工加速深度融合,「中國神化」「中國神航」要來了?
    業內人士認為,待國資委批覆後,「兩化」合併有望加速落地,化工領域巨無霸「中國神化」呼之欲出。「兩化」合併將進一步提升行業集中度和企業競爭力,減少同質化競爭、提升效率,打造出一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
  • 嘉善大雲:「三生融合」逐夢「金山銀山」
    中國鮮切花之鄉、全國文明鎮、國家園林城鎮、國家生態鎮、浙江省衛生鎮、浙江省教育強鎮、浙江省體育強鎮、浙江省旅遊強鎮、浙江省文化強鎮、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省級樣板鎮……點滴生態之變都蘊含在這個小鎮發展的方方面面。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生態正如一泓活水,為大雲的鄉村振興注入了新的生機與能量,讓這片土地呈現出欣欣向榮之美。
  • 中國北鬥星耀全球,中國航天動力之鄉西安航天基地深耕科技藍海
    北鬥三號衛星的有效載荷實現了部件級100%國產化的目標,是中國人在高科技領域自主創新的典範。北鬥三號組網收官星是一顆地球靜止軌道衛星(GEO衛星,被北鬥人稱為「吉星」),位於西安航天基地的航天五院西安分院承擔了該衛星全部有效載荷的研製任務。
  • 航天科技與航天科工加速推動全領域深度融合
    近日,兩家總資產皆達千億級別的航天科技集團與航天科工集團,在京籤署深化戰略合作協議。依據協議,雙方將以建設世界一流航天企業集團和世界一流航天防務集團公司為目標,加速推動全領域深度融合,共同提升中國航天國際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共同維護國家安全和國家利益。
  • 破解西安航天基地「數智升級密碼」
    基於信息化與數位化技術的融合趨勢,西安航天基地率先開創了「技術航天+數字升級」嶄新模式,用「雲創經濟」推進全域數位化升級,更引來眾多頭部企業紛紛落地。其中,京東航天數字經濟示範園的落成,有力推動了西安航天基地大數據場景化應用與企業「上雲用數賦智」,構建起傳統產業「智能+」數位化轉型升級新格局,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
  • 西安航天基地:錨定科技創新 跑出「科創航天」加速度!
    2020年,航天基地始終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立足創新「基因」和創業「土壤」,以「科創航天」為引領,科技創新取得了顯著成效。2020年,航天基地被納入西安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試驗區的核心區域;新增國家級眾創空間2家、省級眾創空間1家;率先出臺國內首個系統性支持商業航天發展的專項政策和陝西省首個聚焦「新基建」的專項政策。
  • 攜手「懂行人」,西安航天基地踏上智慧教育之旅
    我國最大的民用航天產業發展承載地,坐落於西安東南、秦嶺北麓,她的名字叫西安國家民用航天產業基地(以下簡稱「西安航天基地」),她從東方紅衛星到北鬥衛星全球組網,從載人航天到「天問一號」火星探測……為推進我國航天強國建設貢獻源源不斷的陝西力量。
  • 新航天新高度新顏值,航天基地「渦噴嘉年華」閃耀央視
    今年以來,以硬科技享譽全球的西安航天基地,文旅融合發展展示出來的軟實力令人側目以「五+模式」大思路展開的「科技+」、「文化+」、「體驗+」、「休閒+」和「消費+」文旅融合推進戰略,營造出生機勃發的氣象,為區域吸引力增加了鮮活生動內容,引起社會各界和媒體廣泛關注。
  • 新航天新高度新顏值,航天基地「渦噴嘉年華」閃耀央視
    ,文旅融合發展展示出來的軟實力令人側目。以「五+模式」大思路展開的「科技+」、「文化+」、「體驗+」、「休閒+」和「消費+」文旅融合推進戰略,營造出生機勃發的氣象,為區域吸引力增加了鮮活生動內容,引起社會各界和媒體廣泛關注。
  • 解碼「十四五」文昌發展思路:打造航天重大科技創新基地 做大做強...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1月6日訊(記者 吳嶽文)1月5日,文昌市審議通過了《中共文昌市委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將把文昌國際航天城建成國內一流、對外開放、創新融合的航天示範區。
  • 細看惠州一個產業新城的產、城、人融合發展之路
    治水興城,產業促城,定位為惠州「新生態、新中心、新引擎」的金山新城正在有力的統籌著各方資源要素和發展機遇,探索城市產城人融合發展的新路子,打造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的高品質城市。產業促城產業帶動新城建設,打造「三生融合」高品質城市據規劃內容顯示,作為未來的惠州城市中心,金山新城除了在城市建設和景觀生態方面將嚴格管控夯實,還將穩步成長為灣區東岸戰略性新興產業及科技創新中樞
  • 裡水著力打造城鄉融合發展標杆鎮
    當前,裡水搶抓南海區建設廣東省城鄉融合發展改革創新實驗區的機遇,圍繞「點上出彩、線上成景、面上開花」的鄉村振興目標,聚焦「兩個連片」,著力打造南海區城鄉全面融合發展標杆鎮、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最美嶺南水鄉,為南海區城鄉全面融合高質量發展提供示範樣本。
  • 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大揭秘
    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已經建設3年多了——2016年,國家發改委正式批覆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實施方案;2017年4月24日,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正式開建,這也是我國首個國家級商業航天產業基地。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規劃面積68.8平方公裡,由武漢市人民政府聯合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華夏幸福基業有限公司共同打造。
  • 同為國家級開發區,航空基地經濟發展為什麼不如航天基地?
    (以下簡稱「航空基地」),將西安國家民用航天產業基地升級為國家級陝西航天經濟技術開發區(以下簡稱「航天基地」)。西安閻良國家航空高技術產業基地(以下簡稱「西安航空基地」)於2004年8月由國家發改委批准設立,2005年3月正式啟動建設,是國內航空高技術產業發展平臺。2010年6月,國務院批覆將西安航空基地核心園區升級為「陝西航空經濟技術開發區」,西安航空基地成為全國以航空為特色的經濟技術開發區。
  • 航天磁電:打造中西部最大磁性材料生產基地
    原標題:航天磁電:打造中西部最大磁性材料生產基地   昨日早晨7時,湖南航天磁電有限責任
  • 院士專家雲集,在航天基地舉辦的這個大會厲害了!
    9月9日-10日,第二屆空天地海一體化信息網絡大會在西安航天基地國際會議中心隆重舉行。本屆大會由中國光學工程學會、陝西省委軍民融合辦、陝西省委網信辦、陝西省科學技術廳、陝西省工業和信息化廳、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研究院共同主辦,工業控制系統產業聯盟、陝西省軍民融合信息中心、西安市委軍民融合辦、西安國家民用航天產業基地管理委員會、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西安分院、極端環境下裝備效能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空間微波技術重點實驗室共同承辦。
  • 西安航空基地獲首批西安數字經濟示範區授牌
    9月25日,「2020年西安數字經濟產教融合論壇」在西部創新港成功舉辦,西安航空基地、西安航空大數據中心分別被授予「西安市數字經濟示範區」和「2020年數字西安建設優秀成果」,充分彰顯出西安航空基地數字經濟發展的澎湃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