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能源內容,點擊右上角加&39;】
本報訊 近日,由我國自主研發的《中國評價核資料庫》最新版本CENDL-3.2正式發布。作為核工程與核技術研究的重要基礎,該資料庫是連接核物理基礎研究與核技術應用的重要紐帶,對發展我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核數據技術,防範國外技術封鎖,大力發展核能、核醫學、同位素和輻照產業,進一步鞏固並提升我國在國際核數據界和核數據相關研究領域的影響力和話語權意義重大。
據了解,新版CENDL-3.2採用國際通用的ENDF-6數據格式,中子入射能量範圍從10-5電子伏特到20兆電子伏特。相較前一版本,核素數量由240種增加至272種,數據質量、數據種類均有大幅度提升。使用我國自主研發的最新版核反應模型程序系統,利用包含我國自主測量在內的最新實驗測量數據,對134個核素的中子反應數據經過了重新評價和計算,其中包括核能和核技術應用中重要的核素氫、鋰-6、7、鐵-56、鈾-235、238和鈽-239、240等的中子反應數據。對於核數據用戶急需的截面數據協方差文檔,基於我國自主研製的利用廣義最小二乘法評估理論模型參數的不確定性,CENDL-3.2給出了70個裂變產物核的主要核反應截面模型相關協方差數據,實用性較前一版本有大幅提高。
此外,通過對1230個國際宏觀基準系統進行檢驗, CENDL-3.2針對中子誘發鈾和鈽裂變系統的預測能力有顯著提高,在一些技術指標上已超過美國、日本和歐洲的評價核資料庫。
我國核數據研究工作起步較晚,且在關鍵高精尖核數據與先進方法上始終受國外封鎖。特別最近幾年,核數據強國在原有關鍵核數據與研究方法對我國限制的基礎上,在其他基礎核數據研究方面的制約也已日趨凸顯。基於此,中國核數據中心牽頭組織開展核數據研究工作,在充分掌握核心技術的同時,積極參與國際與地區的合作,與國際原子能機構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核能署等國際組織開展廣泛的協作交流,建立了具有我國特色、獨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核數據研究體系和《中國評價核資料庫》系列。
(張環宇)
新聞連結
核數據是描述原子核本身特性和其他粒子與原子核發生各種反應的重要表徵、重要基礎數據。因此,人類一切與原子核和原子核反應相關的活動都離不開核數據,其可靠性、準確性與完整性將影響人類建設的各種與核有關的裝置、核能和平利用以及核技術應用的安全性、經濟性,也會帶來巨大的社會效應與經濟效應。
高質量核數據的獲得,強烈依賴於核物理基礎實驗及理論的發展,反過來,高質量的實驗數據對核物理基礎研究也有重要推動作用。目前,人類獲取可靠的核數據主要通過兩種方式:一是通過實驗方法進行實際測量,二是基於可以開展的實驗測量數據,再結合核反應理論模型,實驗數據進行評價給出。兩種方式相互結合、相互補充才能給出滿足各種不同需求的核數據。
在核數據評價方面,美國、日本等國及歐洲一直在不斷提高自己評價核資料庫的水平,包括核素範圍、數據種類、數據質量以及資料庫更新頻率等,均已建立了完整的核數據評價體系,包括用於核數據評價的先進的理論模型與計算程序、完整的核數據建庫與檢驗技術、面向用戶的完善的數據加工與製作技術、核數據靈敏度分析與數據調整技術等。
我國核數據研究始於上世紀60年代初,根據核裝置設計、核試驗診斷的要求,開展了重要核數據的實驗測量工作,有力支持了核裝置初期的發展。其後,核數據研究一直緊緊圍繞核裝置、核動力發展的需要進行。通過全國核數據工作協作網各成員單位的共同努力,先後完成了多期核數據任務,取得了許多重要成果,並於1985年完成發行中國評價核資料庫第一版CENDL-1,於2009年底完成 CENDL-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