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互動在線CEO潘海東
視頻實錄 白銀時代:互動在線潘海東談Wiki商業化
新浪科技訊 作為目前業界唯一一家有專業商業運行團隊,並在進行WIKI商業化探索的網站,2月23日15時,互動在線CEO潘海東做客新浪《白銀時代》,就WIKI網站的商業化探討,與廣大網友進行在線溝通。以下為現場聊天文字實錄:
嘉賓簡介
潘海東,現任互動在線CEO。曾任亞商在線首席信息官。潘海東獲得波士頓大學博士學位,清華大學碩士學位,北京科技大學學士學位。2005年創立Wiki網站互動在線。
精彩觀點
- 首先我想澄清一點,維基不等於維客,維客本身核心的內容實際上是一個協作系統,這個是中國的工程領域或者世界工程領域很早就應用了
- 中國做網際網路的實際上是一個C2C(COPY T0 CHINA)的模式,把美國商業模式和中國的國情應用起來,這個在中國企業裡面是屢試不爽的,你看美國成功的網際網路商業模式,在中國基本找到很多成功案例
- 做維客是一個人和多個人做鬥爭,一旦改以後,我們這個系統馬上通知其他人,一起參與這個工作。馬上大家回頭來看,一看發現被改掉了,馬上就可以還原
- 維客在中國發展當中有哪些障礙必須要突破的。我想最大一個障礙就是用戶使用習慣的問題
主持人: 各位網友,大家下午好!歡迎大家關注新浪的《白銀時代》,我是《網際網路周刊》記者陳瓊,今天我們很高興邀請到互動維客的CEO潘海東先生來就維基的商業價值、包括一些商業模式發展前景的話題和各位網友做一下交流。先請潘海東先生問聲好。
潘海東: 各位網友大家好!我是互動在線的潘海東,我將盡我最大可能來回答陳瓊和各位網友的問題。
主持人: 我注意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事情,我看到你的MSN名字縮寫,包括個人郵箱縮寫的都是PHD,這都是和你名字首拼音名字一致的,我知道你個人的背景是一個PHD,我知道你在北京大學、清華、美國波士頓大學都先後讀過書,這些學習的經歷對你日後,比如你在2005年創立互動維客創業歷程和你學業這兩者之間有什麼關係?
潘海東: 關係非常大。我名字沒有辦法,不是我起的,我父母起的,當時我父母沒有意識到很有先見之明。當時留學生在美國讀書的時候,還有很多受不了這個苦,美國讀書確實辛苦。哈佛大學經濟學家獲過諾貝爾獎,有一個學生瘋掉了,有一個跳樓了,這個壓力很大。我想做一個名副其實的PHD。這是第一個問題。
第二,整個學習過程對以後創業是不是有借鑑意義或者幫助,我覺得幫助非常大。看我整個背景非常的單純,就是傳統學生的狀態,本科讀完去讀研究生,讀研究生以後飄洋過海去美國讀博士,整個過程非常的學生化。但是,我自己在整個學習生涯過程當中,還是比較注重我以後的職業生涯的發展。所以我在波士頓大學讀書的時候,曾經作過哈佛學生會的主席,在促進中國和美國之間民間外交,就是我們談的一些中國經濟改革、發展方面的一些成就,介紹給美國,還有希望國家一些學者、工商界人士,交流方面做了一些貢獻。
另一方面,在這方面我得到了很多的鍛鍊。2000年我們和國內一些一大幫做網際網路的領先人物做了一些接觸,在那個時候我心裡萌發了一個念頭,畢業以後做網際網路的事情。接下來我作過麻繩學院峰會主席,我們討論過中國留學生回國的一些事情。整個過程前前後後還是得到了很多的鍛鍊,視野得到了很大的開闊。我讀書的過程,說不上很傳奇,也是一個非常平凡的留學生的一個背景。可能有一點神奇地方我博士畢業以後第三天就直接回國了,沒有任何猶豫就回國了。
圖為互動在線CEO潘海東
主持人: 你大學、研究生、博士都讀什麼專業?
潘海東: 清華讀研究生是機械製造,在波士頓學習系統工程,當時學了很多運籌管理。我想也是對以後的創業過程當中,有一個很好的幫助。就是說,因為系統工程很重要是你怎麼在人力、財力、物力怎麼很好結合,做一個優化,最後你的企業怎麼做得最好。
主持人: 互動在線在你回國創業第一步,這個公司成立,包括你們公司我知道還邀請了一個比較資深的顧問團隊,是前任Intel中國區總經理Michael Bruck,這個問題跟網友交流一下吧。
潘海東: 我非常願意和網友交流。大家也看到了,回國以後我跟朋友做管理諮詢公司,因為這樣可以做一個比較短時間接觸到中國實際很多行業情況。另外,很重要的一點,在企業裡面的管理容易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這個對於我來講非常具有挑戰性的,我們當時做得非常得不錯,回國以後做幾個很大企業管理諮詢方面的案例,我想這方面積累了很多的經驗。
這之後,我去了亞商在線做手機信息官,這個接觸很多網際網路方面的事情,整個路子最開始比較寬,另外進入到某些行業裡面去,我就進入到網際網路行業裡面去,在這裡我逐漸尋找路子。前前後後我想做本地搜索這塊,這方面有一些技術的積累。後來,縱觀國內外網際網路的發展,我們覺得維客這個事情,或者國內有叫維基的,這是一個非常有前途的發展方向,所以我們想做這個事情。這個裡面我們的顧問團隊Michael Bruck給了我們很大的幫助,在方向方面給了我們很多的指引。所以,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還是我們團隊的一個力量,就是我們大家共同商量,覺得方向應該是怎樣的,最後綜合一個大家共同努力的情況下,把這個方向確定下來。Michael Bruck是在杭州時候參加一個會中國朋友介紹認識的,他那個時候在中國到處跑,看中國各方面的機會。
主持人: 時間大概是什麼時間?
潘海東: 在2005年6、7月份的時候。
主持人: 你們公司在2005年下半年註冊運作,正式上線。這裡我還知道,你們公司有一個自己自主智慧財產權維基系統,你可以介紹一下嗎?
潘海東: 做維客之前,我們在我們的網站上作過一個測試,就是我們的網站首頁上有一部分開放出來,讓任何人都可以編輯,這個像測試一樣,測試的結果還可以。接下來,很明顯一個大部分是我們應該把這個系統建起來,我們做維客的都知道,現在開元的系統非常多,有很多開放式的維基系統,我們都作過測試,看過很多。最後我們決定自己開發最好。這就是所謂發展中國家有發展中國家的優勢,可以跳躍式發展。比如說現在WIKI用得非常不錯,但是有很多的缺陷,包括在用戶實際體驗當中還是有很多提高的地方,有一定基礎門檻。因為整個是以技術為核心的一個公司,所以在技術方面我們還是有很大創新能力。所以,這方面我們就開發了一個我們自己的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維客系統,這個特點我想簡單講一下:第一,支持標籤。第二,我們把業界比較先進的AJAX應用進去,這個用戶體驗非常好。第三,我們在電子郵件通信方面做得非常得不錯,一會兒我們會討論很多關於維基很多基本的一些問題,一旦有人改了以後,就會協助他通知。
主持人: 你們在整個公司建立的過程當中,你們對國外在維基這些先行者們已經做過的事情全部的經驗,包括他們尋找到自己的商業模式,我知道國外有很多嘗試,維基百科發展非常龐大和系統化,有很多子項目,Answers.com,他們的商業模式讓人覺得比較認可的商業模式。你們在做互動維客的時候,你們學習到哪些、認識到哪些的國外的經驗,國外在哪幾個方面做得比較成功,值得我們學習或者當做我們自己一個發展方向?
潘海東: 這個問題問得很大,非常不錯。關於維基在國外的發展,首先我想澄清一點,維基不等於維客,維客本身概念來說,我相信大家看過很多相關的參考資料,我想說明一件事情,維客本身核心的內容實際上是一個協作系統,這個是中國的工程領域或者世界工程領域很早就應用了,舉一個例子,像IBM的計算機輔助方面都有很多很好的應用。像通用汽車做新型車型開發的時候,汽車零部件上面有幾十萬種,設計過程很長,而且團隊很多,在美國有一些、在歐洲有一些,他們怎麼同時協作呢?就是我在改這個車頂或者齒輪等等,他們可以同時進行、同時運作。我想本身協作這個事情很早以前就有了,當然像企業應用軟體方面,包括企業管理系統方面有很多的協助在裡面。
當時,完全在企業內部的應用。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越來越迅猛以後,實際上把企業內部的應用擴展到整個企業外面來了,讓每個用戶都可以參與,我想這是網際網路偉大之處,它的魅力在這兒。我們看國外整個維基的發展,可以說在國外來講不是發展的時間非常長,維基百科屬於維客應用裡面做得非常不錯的,應該是最好的,最有代表性的,包括維基字典、書、新聞都很多。還包括一個很大一塊,實際上關注企業應用方面的,這也是很大的應用。從各個方面來講都有很多不錯的應用,當然維基百科應用最成功。我們經常關注國外網際網路的發展,我們綜合了、積累了他們很多的事情,應用到中國實際情況裡面來。
這裡我想講一個我自己的想法,中國做網際網路的實際上是一個C2C(COPY T0 CHINA)的模式,把美國商業模式和中國的國情應用起來,這個在中國企業裡面是屢試不爽的,你看美國成功的網際網路商業模式,在中國基本找到很多成功案例。我們處於發展中國家的優勢,美國在這個方面是比較鬱悶的,因為它相當於一個小白鼠一樣,嘗試過各種各樣的新技術、新概念以後,最後大浪淘沙有很多好的東西留下了,留在我們國家應用。
主持人: 很多人都說維基是協作、分享精神、互助精神的一個非常典型的一個體現。那麼,具有公益性是毋庸置疑的,大家要無論做出貢獻,如果這個時候帶入商業社會,按照商業社會慣用模式當做一個盈利的平臺,那麼這兩者之間會不會發生一種不可調和的矛盾,你們怎麼看待這個矛盾?
潘海東: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很簡單一個道理,如果在美國社會裡面維基百科發展非常好,當然剛才網友問題實際上是說,維基百科是維客一個非常成功的應用,實際上還有其他很多成功的應用,這兩個不能混為一談。第二,維基百科這個模式非盈利的能不能在中國做到商業化,這個很簡單,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像美國分類廣告,這個在舊金山這面做得非常的好,後來在美國蓬勃發展,我知道美國每個洲包括東京、香港都有這個發展,足跡都留下了。相當一段時間之內它是一個非盈利,但是這種模式在中國一年、兩年以後,在他們做得非常不錯的時候,兩年之內,有相當一批有這種商業模式,而且我相信白銀時代也請過一個公司,58公司來做過,做得非常得不錯。
魯迅以前講過「拿來主義」,我們拿來以後通過本地化的團隊把它本地化。我想這是網際網路企業成功得到裡。另外,美國可以做得這麼好,有什麼理由相信,我們讓用戶沒有收益?所以,我想這個問題基本上就是這樣回答。
主持人: 我登錄過你們的網站,我發現你們分了不同的類別,我發現一個詞兒,也許是你們創造的,叫YELLOW WIKI,我有一點好奇,請你介紹一下,你們對分類廣告或者黃頁,可以是模仿或者是借鑑,你們怎麼思考的?
潘海東: 這個問題很好。我想澄清一點,這個概念不是我們創造的,英國人在2005年1月份的時候,他們有這樣一個想法,試圖在運作,叫YELLOWWIKI,實際上就是我們想把它本地化,維客這個概念非常好,我們怎麼運用到商業模式裡面來,YELLOWWIKI是非常好的應用。
另外,YELLOWWIKI非常好,這裡有一個很大的好處用戶可以自己參與修改。美國因為黃頁歷史發展很長一段時間,非常成熟,在中國我們知道有一些企業,想做這方面的事情,但是成功得很少,也有很多在摸索這個過程,所以我相信這個方面也是我們一個摸索的過程,一個新的模式的探索。現在看起來我們把權利下放到人民,相信人民群眾智慧是無窮盡的,所以我們通過這樣一個做法來做。
主持人: 如果任由其發展,會不會變成一種貼小廣告的黑板一樣,因為我登錄你們的網站看過,在首頁上面看到有一個很明顯的廣告性的,比如旅遊的話,主要顯現旅遊景點等等,這是我的一個小疑問。我看到你們上面有一個搜索,你們最開始初始想法想做一些本地搜索的東西,這個也是你們團隊做出來的嗎?
圖為《網際網路周刊》記者陳瓊
潘海東: 先回答第三個問題。搜索是我們自己做出來的,你可以看到我們的方式和搜尋引擎不一樣的。
還有一個問題,我們和分類廣告部一樣,它給企業提供一個他們可以宣傳自己的一個平臺。分類廣告包括現在科技級或者其他一些網站的話,我們知道,基本上都是時效性非常強,我搬家了或者拿一個最新的促銷各方面的事情,他會貼上面,兩周就可以清掉了,所以你再查就查以前的事情,更多的是這樣的。E維基把很多企業的東西放上面,用戶不僅僅看到企業更多更新的東西,同時還可以回到最基本的程序上面,這是不一樣的地方。
第二,這個問題也是非常好的一個問題,大家在上面亂貼、亂發是不是維客單獨存在的,我想講肯定不是。國內在這個之前,我們有這個BBS,有博客,其實裡面或多或少都存在這樣的問題,內容上有一些人亂貼,不負責任的亂貼,我想這個事情其實這不是一個維客自身的問題,這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
在這個方面,維客實際上比BBS或者博客來講還有一個更優的地方,實際上作惡的人,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的人實際上是和群體PK,在BBS上可能發一個不太好的文章,版主可以當時刪掉,博客也是一樣,我寫了一些東西,其他人也可以隨時的評論,做評論的人可以隨時把它刪除掉。做維客是一個人和多個人做鬥爭,一旦改以後,我們這個系統馬上通知其他人,一起參與這個工作。馬上大家回頭來看,一看發現被改掉了,這裡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功能,就是所謂的版本,我們每一次修改的記錄都在這個地方,我當時只要把這個版本恢復,馬上就可以還原。如果他惡意刪除的東西比我修復的東西高很多,這個是通過技術手段,自動形成一個自我保護、自我完善的一個機制,從這個方面來講,維客比BBS、比博客要好一些。
主持人: 你現在在嘗試做的模式,有一個口號叫「共建你我的大百科」,你們公司名字叫互動在線,你們走的路線也是一種百科性質的維基的感覺。如果是這樣的話,下面牽扯到一個問題,說得稍微大一點,等於在做一些知識管理工程,你們維基編輯模式是開放還是封閉的。因為很多企業用到維基系統是封閉的,比如像維基百科那樣可以隨便任意大家來修改,那個是完全開放的。
潘海東: 我們是一個開放的系統,但是我們的做法跟維基百科不完全一樣,用戶使用門檻很低,大家不需要註冊,匿名就可以編、可以改。我們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在編輯的時候可以匿名,可以註冊,但是在修改的時候一定要註冊。所以,我覺得整個系統來講是一個開放的系統,但是我們有一定的機制。
你剛才講的這個問題,我們也有百科方面的內容,這個是不是和維基百科有內容上的重複。我想回答這個問題,實際上一個很好的例子,美國在06年1月份的時候有一個新的網站叫「數字宇宙」,他做的東西和維基百科沒有任何的區別。第二,我相信在我們做這個事情方面,不完全是說基於知識性的,我們還有很多實用性、生活性的,我們通過內部連接把整個維客做得更好、更全面。我想維客和博客也好、和BBS也好,有一個很大的強處,可以建內部連接,這樣相互之間的信息可以連接起來,成立一個很大的網絡。我這個人之所以比一般人更有知識,並不是說他記的東西多,而且是他知道的知識點內在的聯繫,這是一個很顯然的事情。為什麼人是高等動物,比那些其他低等動物要聰明,因為人的神經源相互之間連接的,所以可以很好的運算,這是一個不太恰當的比喻。
主持人: 我聽您剛才這個說法,忽然覺得這個事情可以回答在維基爭論比較長期的話題,在文化甚至在技術方面的爭論。您提到要把它做到一個比較龐大的網絡,可能包羅萬象,大家可以在這個網絡裡面類似於信息高速公路一樣,可以通過一個點迅速的達到其他的地方,有一種爭論很長時間,大家都在說維基是因為是多人協作,而且大家可以成本相對比較低的來同一個主題做貢獻,以後承載這個網絡是一個摩天大廈還是雜亂之地。您剛才說的管理的機制在這個當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您對維基的雜亂性和系統、統一性,這個之間有沒有自己的一些看法?
潘海東: 這次維客發展過程當中一直在爭議的一個問題,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第一,我想看事實,維基百科發展這麼多年的時間,是一個成功的案例。我是去年12月份在美國機場大廳裡面,各種電視臺播維基百科的各種各樣的歷史。我覺得第一看整個的實際情況。
第二,涉及到大家都在裡面改,最後這個東西準確性和權威性怎麼辦。包括你剛才講大英百科書總編說過維基百科是一個「公共廁所」。我最開始跟我一個朋友講過,做維基,每個人可以改,他當時第一反映說:「大家都可以改,那怎麼可以。」我想說回答這個問題很簡單,當關注的眼球多的話,挾持它的人就少了。剛開始我們在座幾個人說一個觀點,可能你說你的,我說我的,那就搞不定,但是最後都趨向一個中間值,實際情況發展是這樣一個情況。還有一個,剛才也講過內部機制的問題決定最後實際上是一個比較能夠最後達到一個動態平衡的一個系統,這個我想再拿一個數據比例一下,在2005年NATURE出版一篇文章,專門研究維基百科和大英百科全書的差距和準確性,結果方法還是很嚴謹的,我直觀表述一下,他們隨機選擇40篇文章,維基百科錯4個,大英百科全書錯3個,從最後結論來講,基本上是沒有什麼太大的差別。
主持人: 您剛才提到NATURE12月5號的文章,我知道紐約時報在前一天也就是12月4號發表過一篇文章,在討論維基和大英百科全書的比較,也是在談維基百科是世界上最大一個百科全書,現在每個月的訪問量有25億次,也就是平均一天有1億次的訪問量,現在條目已經達到200萬,而且這種瀏覽量每個月是7%的增幅。維基百科其實我們討論這麼多,還是一種維基百科的模式的勝利。現在我們回到國內,就您的這幾個月時間在國內和同行打交道和業內維基圈子裡面、領域裡面同仁們打交道,您覺得有哪些需要您關注和推崇的。
潘海東: 國內做維客的不是特別多,包括前兩天新浪採訪的天下維客的創始人,他也在別的公司工作。我們是一個團隊,做得非常的投入。對業內整個情況非常的了解,我們都很掌握,就是各個網站是一個什麼樣子的情況。我想不需要「王婆賣瓜、自賣自誇」。所有網站都是建立在WIKI開源上面的。很多朋友知道了,但是無從下手,不知道從哪個地方可以下手,也不知道怎麼進去。
主持人: 國內維基群體絕大部分都是早期技術發燒友,都是個人行為,基本上都是三五個好友湊在一起談一個話題,覺得好,就自發做這個東西出來。
潘海東: 我們當初看了維基百科自己的一些用戶各個方面的一些情況,我們自己決定自己開發這套系統。所以,我們加入了這些元素,在用戶體驗方面儘可能降低使用門檻。因為維基百科很長時間都沒有可視化編輯器,我相信用戶用起來的話,門檻比較高,因為這裡還做一些HI的小編碼。既然維基百科在用戶體驗不是那麼好,使用門檻比較高的情況下,能夠得到很好的發展。用我們來講相對用戶體驗比較好的東西,為什麼發展前景不好呢。
圖為互動在線CEO潘海東(右)《網際網路周刊》記者陳瓊(左)
主持人: 您顯然是做維基領域的商業化一個站點,就是國內第一家姿態出現的,必然會面對這樣一個問題,你們的土壤,你們整個維基領域裡面背景,大家認可、參與性必然要達到某一個水平上才可以對你們自己維基類商業公司有一個比較好的前景。那麼,你們的認為國內在整個維基領域內他們的發展,現在目前存在哪些比較難解決的困難或者障礙?這個群體您覺得他們再進一步發展的話,必須要跨越哪些門檻?或者跨越哪些鴻溝?因為我知道,去年下半年包括網絡天書,都遇到一些不可控的外在因素,相關這些方面的東西,您可以談一下自己的感想嗎?
潘海東: 第一,維客在中國發展來講,還是非常早期,這個不像是其他商業模式一樣,相對來講這是一個很好的事情,因為在這個過程當中,大家一直在思考這個事情值不值做,這個事情很好。如果大家一擁而上的話,如果不是大家想像當中的話怎麼辦。
第二,維客在中國發展當中有哪些障礙必須要突破的。我想最大一個障礙就是用戶使用習慣的問題,因為博客來講,主張弘揚自我,像超級女聲一樣,是這樣一個情況。維客相對來講,可能個性化東西少一些,我想這個實際上是在這麼一個引導過程當中。Web 2.0實際上是人員差距的一個新概念。我們相信網友,一旦覺得新的概念、新的事故非常不錯,他願意嘗試,通過口碑相傳,大家可以相互幫助協助可以得到一個很好的發展。
第三,維客這個事情發展起來以後,不僅有商業上得成功,實際上在社會上有很好的價值,包括紐約時報或者其他一些媒體報刊都說過這些方面的事情。回過頭講,中國網際網路我相信很多網上大家看到一個花邊或者聳人聽聞東西,會影響到一個家庭。維客可以幫助大家搜索,跟其他同事或者跟其他網上認識、不認識的朋友一起做這個事情,這個過程是一個學習的過程,而且是主動學習的過程,這是一個很好的事情,現在學生在學校學習是天涯使得學習,非常的痛苦,維客可以實現很好的社會價值。關鍵是參與維客事業的企業們看看怎麼引導、怎麼策劃各種各樣的活動,來把這個事情不僅做到商業得成功,而且在社會價值、文化上也獲得成功。
主持人: 謝謝。今天時間差不多了,非常感謝潘海東先生來新浪的《白銀時代》作客。
潘海東: 謝謝各位網友,如果大家有什麼意見可以跟我聯繫,我的郵箱是:PHD#HOODDONG.COM(新浪科技註:發郵件時請將#換成@)。一個新的東西大家可能不太知道,但是大家可以嘗試一下。謝謝大家!
附相關專題:白銀時代
附白銀時代系列訪談
第十一期:天下維客韓玉文:wiki商業臨界點取決於條目
第十期:58同城分類姚勁波:分類信息是web2.0精華
第九期:金銀島CEO黃海新:每天在和自己的目標賽跑
第八期:ZCOM總裁黃明明:真正的創造力在網民中
第七期:
第五期:A8劉曉松談創業管理:企業創辦後要抵禦各類誘惑
第四期:李學凌聊信息整合網站:機器同樣帶來創業機遇
第三期:陳年聊遊戲裝備交易網站:幹什麼都有賺錢機會
第二期:網絡紅娘小龍女聊婚戀交友網站:找對象要大膽
第一期:Discuz!戴志康:和我一樣創業的年輕人別浮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