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 SpaceX的 StarLink 比較火,尤其是一串串肉眼可見的衛星甚是壯觀。衛星網際網路寬帶不是什麼新鮮事物,很多公司都有類似的計劃和產品。但是從來沒有這麼大的規模,這主要是因為 SpaceX 自家的獵鷹火箭和批量生產衛星可以很好地控制成本。
StarLink完整計劃由分布在340公裡、550公裡和1200公裡三個軌道面上的11927顆衛星組成。在地面移動通信系統中基站是固定的,移動的是用戶端,最常見的就是我們的手機。而StarLink系統,類似於1.2萬顆基站在天空中實時移動,地面用戶位置相對固定。這些衛星為近地軌道,和地面站的位置是實時移動的,這會造成不同衛星之間經常切換,造成時延增加。現在發展的5G系統,一大指標就是減少時延,這在自動駕駛等應用方面至關重要,衛星系統難以堪此大任。衛星系統的最大優勢是全球無縫覆蓋,也就是說StarLink和5G沒有可比性。
據了解,StarLink初期僅支持Ku波段星地通信,後期開展Ka、V頻段通信,雷射鏈路用於星間通信。這給大容量,高寬帶的衛星網際網路連接奠定了基礎。有朋友認為普通手機wifi直接連接?
但是,這有一個問題,StarLink 具備了星間通信能力,而且信關站在美國。所有通信數據都在美國的控制之下,想竊聽誰就竊聽誰。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通信管理部門,防止用戶的個人隱私被竊取,而StarLink 系統可以躲避除了美國以外世界其它各國的監管,這樣一個系統怕是很少有其他國家會批准,這無異於將本國的通信安全和盤託出。
StarLink一直沒有表明自己的市場在哪裡,真的有那麼多用戶需要到無人區上網麼?非也,據SpaceX官方資料,2018年12月美國空軍和SpaceX 籤署2800萬美元的測試合同,2019年11月美國空軍完成StarLink系統的數據傳輸測試。有美國軍方這個大客戶託底,底氣自然足。
另外,據SpaceX官方資料,建成該系統最終需要花費100億美元。我覺得這個預算太低,這些衛星都在近地軌道,其本身設計壽命也只有五年,後期就需要持續補發衛星,投資會持續增加。SpaceX不是慈善總會,資本家也不全是慈善家,資本是逐利的,投入需要回報,收入哪裡來?所以,上網的費用會比較昂貴。誰不在乎錢呢,美軍。
SpaceX的如意算盤應該是這樣的,以SpaceX的技術不斷降低衛星發射成本,建造更多的衛星攤薄設計製造成本。這兩項的壓榨是有限的,最終收入來源在哪裡?讓我們拭目以待,這關乎該計劃的生死存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