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可以看到,這只在詩詞叢中飛來飛去的靈秀的小鳥杜鵑,在唐詩宋詞中的上鏡率,還真是頗高的,其實,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古典詩詞中的杜鵑鳥,還遠遠不只是這些呢,甚至,在有些詩句中,沒有使用「杜鵑」,而是使用了杜鵑鳥的其他名字,還有什麼鳥兒,比杜鵑鳥擁有更多的名字呢,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除了「杜鵑」以外,在詩詞中,它還有些什麼樣的名字。
首先便是「子規」了,李白很喜歡用這個詞,他的《蜀道難》裡頭,用的就是「子規」這個名字,「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
用「悲鳥」,「啼夜月」這樣的詞彙來形容「子規」,很好地渲染了一種空寂蒼茫的環境,讓人能夠更加深刻地理解題目中所說的「蜀道難」,究竟是怎樣一種艱難,如果僅僅只是道路難走,就算真的是「難於上青天」,也終有登上頂峰的時候,可是,這子規的聲音,卻使得人的心也都被它叫亂了,這使得登山,變得難上加難了。
此外,李白還曾經在他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寫道:「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這是一種多麼悽婉的場景啊,隨風飄搖的「楊花」,這已經足夠讓人傷感了,而這楊花,還不是一般空中飛舞的楊花,而是已經落盡了的楊花,無意中又多加了幾分惆悵。
如果再加上杜鵑的哀啼,就能夠將這悲愴的意味提升到頂點了。杜鵑一般都在夜裡啼叫,夜深人靜之時,更加會讓人覺得愁苦難當,於是,詩人只有將自己的一片愁心託給明月,明月千裡寄相思,他希望能將自己的思憶之情,通過月亮,寄送到遠在天涯海角的朋友身邊。
另外,當然就還有「布穀鳥」這個名字了。和其他兩種名字不同的是,「布穀」在詩句中出現的時候,少了幾分哀怨,多了幾分清新。是的,這小鳥兒給人的形象,也不完全都是悽苦迷離的,它還是一種催促播種的鳥兒,從這一點上來看,應該與勤勉耕作和農家生活相關。
的確,在杜甫的《洗兵馬》中,就有這樣的句子:「田家望望惜雨幹,布穀處處催春種」,從這句詩中,我們可以看到,這飛來飛去的布穀鳥早就沒有了半點愁怨,它正一心一意地,提醒農民播種呢。還有李白的《贈從弟冽》中,也提到了布穀鳥,他說:「日出布穀鳴,田家擁鋤犁」,也是用布穀鳥來形容農忙時候的景象。
由此可見,「杜鵑」、「子規」、「布穀」,這三個名詞雖然指的都是同一種鳥兒,但是,所表達的意境,卻有著些許的不同。在使用「杜鵑」的時候,不是用來表現悲慟、憤怨之情,就是顯示傷春,悲愁之心,顯得悽婉動人。
可是,用「子規」的時候,就稍微有些不一樣了,「子規」這個名字,或許和布穀鳥的啼鳴聲「不如歸去」之間有些相類似吧,所以,它更多是表現羈旅之苦,體現思念親友,盼人早歸之類的情緒。而「布穀」這個名字呢,就和前面的這兩種又都不一樣了,它更多表現的是節令和農事,著重體現催種,布穀。
其實,這杜鵑鳥的名字,可絕對不僅僅只有這些,還有很多更稀奇古怪的名字呢。比如「催歸」,這個名字,估計和「子規」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預示遊子早日歸來的意思吧,韓愈曾經在《贈同遊》中寫道:「喚起窗全曙,催歸日未西。」
另外,還有「蜀鳥」這樣的名字,在杜鵑鳥悲哀的傳說中,有一位蜀國的君主杜宇,這個名字的由來,估計和這個傳說有一定的關係吧,所以,用這個名字的時候,同樣也是悲悲切切的。文天祥曾說:「蜀鳥吳花殘照裡,忍見荒城頹壁!」這又是一個讓人忍不住拭淚的句子啊。